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徐迅雷 页数:317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什么是这个世界的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书中都有涉及。在具体内容上,作者选取了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进行解读和阐发,从人物到思想,作者以新闻人的敏锐、以评论者的犀利、以杂文家的文笔,写得好看可读。书中所涉多为大人物,略带小人物;既有短平快,更有深思考。以此一点,及彼一面,不囿于一人,不拘泥一事;是人物的片段,是思维的延伸;是阅读者的思考,是思考者的结晶;感情与理性并存,文采与逻辑齐飞。
作者简介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现任杭州《都市快报》首席评论员。入选《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1949-2009)》,是《杂文选刊》评点的“当代杂文30家”之一;是《读者》原创版首批签约作家,曾在《南方都市报》《西南军事文学》等十多家报刊网站开设专栏,主笔的“快报快评”被评为浙江新闻名专栏,并获2009年度风尚媒体大奖专栏奖;是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作品曾入选《南方周末》评出的年度十大评论;迄今发表随笔、杂文、书评、时评等3000余篇,逾百篇被各种选本选载;已出版专集《只为苍生说人话》、《让思想醒着》、合著的《民间记忆30年》和《我这60年——与共和国同行的岁月记忆》。
书籍目录
情怀
思想之外的行动启蒙
人类良心一刹那
思想落差以瀑布衔接
为一个人而抗争
遥远的社会道义与人间情怀
爱因斯坦的另一座富矿
在3月7日怀想一位大学校长
格尔尼卡七十年
政界
艾德雷的鞋底与小布什的鼻子
决斗103次的总统
公民埃米莉与总统约翰逊
叶利钦:选择“长痛不如短痛”
曼德拉:从奴役到自由
当非洲有了首位民选女总统
萨科齐:把身段放低
实现个人梦想的制度环境
谁可以让一国总理半夜起来听电话
望天上云卷云舒
问一问卢武铉你这是为什么
那条拥有上校军衔的狗
二十世纪的神话
斯大林为什么不知道儿子是怎样死的
从“普京之吻”到“普京网聊”
最不该遗忘孙中山先生遗嘱第一句话
胡耀邦:“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朱镕基答记者问》与平等交流
赵小兰:“白宫学者”的起跑线
祝贺18岁高中生当选美国最年轻市长
史记
历史要永远当心“戈培尔第二”
谢列平犯了什么战术性错误
尼克松的那句“老话”
一位作家成为总统的一个历史节点
切!格瓦拉。毕竟乌托邦。
那把藏匿了65年的冰镐
古拉格群岛的幸与不幸
真正可怕的不是博尔曼
“胜利之吻”与“世纪情书”
死生的社会能见度
真话从来不多余 秋白毕竟是书生
所哀不仅是妇人
精神
那肋骨点燃的火把
精神大格局里的人生大愤怒
苟利国家生死以 千古功臣百年寿
寂寞圣雄
忧郁而挺拔的肖斯塔科维奇
被人脑存盘的安魂曲
追捕纳粹逃犯
列维的皮带与巴里的病菌
一株草?一颗药?一个奖
大定理与终结者
让思想冲破牢笼
金融海啸催生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学习盖茨好榜样
《退步集》里可耕田
唯优质思想经久耐磨
人文
人的基因与人文的基因
那个时代培养的大师
并行不悖
思痛遗产之滥觞
坛坛罐罐里的沈从文
穆旦穆旦,你越过几座野人山
著书唯剩颂红颜
想起启功先生的墓志铭
那地?那岭?那河?那歌
听听那西风的话
活的文化被弄死了
像白先勇那样呵护文化宝贝
色戒之外读《李安》
范长江:“戴盆何以望天”
神奇创造源于自由心境
那高入云端的声音为何深入人心
“让这个世界看见你”
现实
新闻人前行的脚步
从李培根校长的演讲看大学之大
且看王楠子背后那神魂颠倒的中国教育
霍英东:“我从来没有负过任何人”
良心
向总理说实话
拨动心弦,是因全心全意为一个人服务之难
我们的愧对
谁在斗胆玩弄高耀洁?
群牛孕育的乌托邦之胎
能忽悠一时,但不能忽悠一世
我们需要科学说明家
上帝派来的天使
人间有大美而不言
远去的“人间四月天”
章节摘录
卡拉这下怎么也无法OK了。让·卡拉是个法国的商人老头,为人宽容厚道,1761年他64岁。卡拉有6个子女,大儿子是安东尼·卡拉,29岁,性情抑郁,搁今天会让人想起张国荣。安东尼·卡拉喜欢读《哈姆雷特》,喜欢研讨自杀。1761年10月13日晚,卡拉家里来了一位客人,席间安东尼·卡拉和二弟拌了几下嘴,随后他就离开了餐桌,可谁也没往心里去。没想到,家宴结束送客时,家人发现安东尼·卡拉已在店铺门框上自缢身亡了。按照当时的法律,自杀是被禁止的;而在图卢兹当地也有条法律规定,每一个自杀者都要被脱光衣服,倒挂在木杠上,游街示众,最后还得上绞刑架上暴尸。 悲痛中的老父亲让·卡拉不愿意看到这幅惨景,试图对外证明儿子是自然死亡。不想外界却传说是老卡拉谋杀了小卡拉,理由是儿子卡拉要改信天主教而父母不肯,所以将儿子活活勒死。这下麻烦大了,案件由图卢兹法院审理,卡拉全家身陷囹圄,老卡拉更是受尽严刑,但他并没有屈服而自诬认罪。这个荒唐的杀人案当然没什么证据,可在宗教狂热分子的压力下,当地法院于1762年3月9日判处可怜的老卡拉车裂,翌日执行酷刑。 车裂!老卡拉就这样死了。这个案件最终能载入法国史册,是因为有了伏尔泰。惨案发生后,伏尔泰一位朋友来探望他,顺便将此事告诉伏尔泰,这引起了伏尔泰极度的震惊。在了解真相之后,伏尔泰拍案而起,立刻投身为卡拉冤案平反的行动中,为这个非亲非故的死者奔走呼告。“人们往往只谴责‘暴行的残忍’而没有注意到‘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这是当代捷克作家赫拉伯尔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过的话,而作为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当时就清晰地看到了那“暴行被实施时的轻率”,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开始“咬住了魔鬼的耳朵”。 1762年的伏尔泰,已经是68岁的老翁了。1762年,中国的乾隆皇帝在春天开始了他的第三次下江南,俄国圣彼得堡的冬宫建成;而这一年,法国的卢梭发表了他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见《世界文明史年表》第109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相同的时空,不同的翕动。是年68岁的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已经成了导师与领袖,尽管他后来一直战斗到1778年84岁上逝世。从青年时代起,伏尔泰就致力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宗教对人性和社会的束缚,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价值观。当然,他自己也曾多次经历了被捕入狱的命运,巴士底狱使他对冤案感同身受。在法国的历史舞台上,伏尔泰活动时间很长,占了18世纪的四分之三,难怪法国著名传记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在《伏尔泰传》中这样说:“十七世纪是路易十四的世纪,十八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而眼前的卡拉案件,使得伏尔泰变得从未有过的严肃认真。他不再是一个温文尔雅的文人,而是变成了一个斗士。“在这一时期里,只要我稍微笑一下,我就会责备自己犯了幸灾乐祸的罪过。”而此刻,他选择了那个著名的格言:踩死败类!与其说“踩死败类”是个口号,不如说是个不折不扣的行动。历史将永远铭记作为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的伏尔泰,更将铭记作为行动者的伏尔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