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余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04出版) 作者:余晓明 页数:2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文学与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及其他》是用生态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解释文学以及文学与“文学的环境”(精神圈)之间的关系。首先讨论了生态学的思想史范式意义,认为生态学是关于复杂性的科学。文学的生态学的隐喻,意味着我们应当重新认识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复杂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文学与宗教的关系、文学与政治的回环关系、文学与意识形态的错综关系、文学与经济的协同与颉颃关系、文学与法律既协同互渗又相互龃龉的关系以及文学与地缘的关系。
作者简介
余晓明,男,1964年生,江苏宜兴人,江苏警官学院教授,博士后。先后游学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并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主持完成江苏省教育厅社科基金项目“文学生态学研究”(05SJD750001),获得江苏省高校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8年度被评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作为思想史范式的生态学——生态学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现代物理学一、人对自然的背离二、“活的自然”三、对形而上学的超越及关系实在论第二章 生态学:从主题、价值到隐喻一、从主题到价值的生态学二、作为隐喻的生态学三、文学的关系论四、文学的有机论五、文学的整体论第三章 文学与宗教同源及共生一、信仰的天赋与宗教情感二、宗教与文学的同源性三、回到巴厘岛——残酷戏剧的启发第四章 文学与政治的回环及同构一、文学的复杂性二、政治的复杂性三、文学与政治的超循环同构四、政治合法化的前提——自然法的文本虚构性五、叙事——文学对政治合法性的建构方式六、文学对政治的解构七、拟剧理论——文学与政治文化八、政治对文学的介入——文学的经典化过程第五章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错综及混生一、意识形态理论的源流二、文学的意识形态生产功能三、文本意识形态与仪式四、一般意识形态与剧场第六章 文学与经济的协同及颉颃一、经济对文学的主导二、文学在回环中的颉颃三、不平衡、断裂和互渗第七章 文学与法律的互渗及龃龉——以《白毛女》的文本演替为例一、法律与革命二、复仇与秩序第八章 文学地缘的想象及建构——以“南京诗人”为例一、漂移无根的地域二、诗人,城市的候鸟三、直觉的自居与澄明四、言语建构的生命质感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向行为主义和社会责任回归的标志,它象征着那种对于理论的更加唯我主义倾向的放弃”。但纳·菲利普形象地说:“从某种文学的观点来看,它标志着与写实主义重新修好,与掩藏在符号海洋之中的岩石、树木和江河及其真实宇宙的重新修好。”①赵白生博士的概括更加简约、鲜明:生态批评的主旨是“自然为本、反人类中心主义和理性激情”⑦。克洛伯尔说:“生态批评并非将生态学、生物化学、数学研究方法任何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用于文学分析。它不过是将生态哲学最基本的观念引入文学批评。”③的确,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批评称为文学研究中的生态学主题。它实际上是深层生态学的文学分支,因此,它的图式可以写作:生态批评:人(主体)——自然环境主题关系这当然是文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一个分支,或者用生态学的术语说“群落”。但是,从思想史的角度看,生态批评的价值似乎就要小一些。比较上面的图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生态批评只是生态学题材而已。跟以前出现的战争题材、革命历史题材、工业题材、农业题材等等一样,都是关于人类实践的某一领域的描述,是反映论的一种表现。
媒体关注与评论
在许多论者纷纷把文学生态学当成环保感性诉求的时候,晓明提出的“大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却是独辟蹊径,深得黑格尔所谓“哲学是研究具体事物发展的科学”之精髓,把生态学上升为一种思想范式。 ——方汉文
编辑推荐
《文学研究的生态学隐喻:文学与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及其他》是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