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马龙闪,刘建国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观为指导,运用最新资料,在吸收后苏联时期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俄国民粹主义产生、形成、发展和演进的历史,以及它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想理论特征、各种思想流派,按照历史编年顺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阐述和论析;也对过去由苏联意识形态屏蔽和时代变迁而掩盖的某些学术误区,做了拨乱反正的系统辨析和清理;同时,也对这一跨世纪、超国界的强大社会政治思潮在20世纪的影响,特别对其在俄罗斯、中国和非洲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做了重点考察。这对了解近年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民粹主义的争论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马龙闪,1941年生,河南宜阳人。温州大学教授,兼任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理事,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苏联史和俄罗斯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曾承担“六五”“七五”国家社科重点课题,主持“九五”国家社科重点和中国社科院重大课题,独著有《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和《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曾主编《苏联兴亡史纲》和《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合作)等,还有合著、译著十余部。截止2011年底,总共发表学术专著、论文、译著、文章总计150余种。其中《苏联文化体制沿革史》(1996)为主要代表作,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2000年)科研成果三等奖。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学术津贴。刘建国,1965年生,浙江省诸暨市人。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常务理事,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温州中共党史学会、温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在《哲学研究》《中州学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国民粹主义和它在20世纪的影响》的研究工作,所撰论文《论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民粹主义研究》系列论文2012年获温州市第十三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书籍目录

19世纪60—90年代革命民粹主义组织状况和各派别演进示意图 前言 上编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第一章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 第一节民粹主义的起源与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一、农奴制度的危机和十二月党人运动 二、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三、斯拉夫主义与民粹主义的渊源关系 第二节俄国民粹主义的起源和形成 一、赫尔岑“俄国社会主义”的产生 二、早期平民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 三、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民粹主义观点的发展 第二章19世纪60—7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的民粹主义运动 一、改革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思潮 二、民粹主义运动的形成 第二节“小组”活动时期的民粹主义运动 一、“伊舒金小组” 二、涅恰耶夫及其“人民复仇”社 三、“柴科夫派”和70年代初的其他社团 第三节70年代革命民粹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以巴枯宁为代表的“暴动派” 二、以拉甫罗夫为代表的“宣传派” 三、“到民间去”运动 四、特卡乔夫的“夺权派” 五、70年代下半期的“土地与自由”社及其活动 第三章19世纪80—90年代民粹主义运动的分化 第一节70—80年代之交的民粹主义运动 一、70—80年代之交民粹主义运动的新趋向 二、“黑土平分”社 三、“民意党” 第二节改革派民粹主义 一、改革派民粹主义的产生 二、改革派民粹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对改革派民粹主义的评价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与俄国民粹主义 第四节从民粹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粹主义的危机 二、民粹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劳动解放社”的建立 三、俄国社会民主主义思潮和首批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出现 四、列宁与俄国民粹主义 第四章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 第一节文化观是俄国民粹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分 第二节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内涵 第三节对俄国民粹主义文化观的总体评价 下编俄国民粹主义在20世纪的流变和影响 第五章20世纪俄国民粹主义在俄国本土的流变 第一节20世纪初至一战前期的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的复兴——社会革命党的诞生 二、社会革命党的纲领和党的分裂 三、社会革命党的组织状况和革命活动 四、社会革命党在战争中重新崛起 第二节二月革命至立宪会议解散时期的民粹主义 一、二月革命前夕的社会政治形势 二、社会革命党的复兴 三、第一次政府危机和社会革命党策略的确立 四、社会革命党联合策略的失败 五、苏维埃与立宪会议的较量 第三节立宪会议解散后民粹主义的命运 一、“布列斯特和约”和社会革命党的决策 二、建立统一政权 三、追求第三种力量 四、对党纲的增补修改 五、同布尔什维克在农民和新经济政策上的分歧 六、社会革命党人的被捕与流亡 第六章中国革命中的民粹主义 第一节旧民主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一、民粹主义在中国的社会经济土壤及思想因素 二、从太平天国到孙中山的民粹主义 三、辛亥革命前到十月革命前无政府—民粹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一、知识分子的无政府民粹主义 二、乡村建设派的民粹主义 三、章士钊“农国论”的民粹主义 四、论中国共产党内“左”的民粹主义倾向 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民粹主义思想色彩 一、从坚持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到对这一理论的放弃 二、“三面红旗”和带空想社会主义色彩的实验 三、“文化大革命”狂谰中泛起的民粹主义思想沉渣 四、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批判民粹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 设时期受民粹主义思想影响之原因分析 第七章民粹主义在非洲 第一节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西方殖民主义一资本主义的沉重压迫 二、村社制度——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根源 三、社会主义思潮在非洲大陆的传播 四、国际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村社社会主义模式在非洲 一、村社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村社社会主义陷入困境 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非洲的实践 第三节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特征 一、回归村社制度 二、跨越阶段论 三、非洲特定的民族主义 第四节非洲村社社会主义与俄国民粹主义比较 一、共同的基础——传统村社制 二、小资产阶级——非洲村社社会主义的领导者和俄国民粹主义的代表者 三、无法超越的“卡夫丁峡谷” 四、一种自身发展模式的探索 五、非洲村社社会主义实验的历史教训 结束语:俄国民粹主义与苏联模式的“超阶段”社会主义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版权页:   从上述可以看出,正是在俄罗斯专制农奴制的严重危机中发生了十二月党人运动;十二月党人运动作为追求变革、探索俄国发展道路的一次失败的尝试。以及他们所遭到的残酷镇压,又激发、催生了俄罗斯先进人物在艰难、高压条件下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20—30年代的秘密小组,30—40年代之交出现的斯拉夫派和西欧派,都是这种探索的产物。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激烈争论和尖锐交锋中,通过两个社会思想流派的思想碰撞,就纯粹思想史的承继关系而言,由于左派西方主义者对两个思想流派的综合,一个新的、更急进的社会思想流派——民粹主义诞生了。 三、斯拉夫主义同民粹主义的渊源关系 民粹主义是在俄国专制农奴制面临严重危机、资本主义开始薄弱发展,俄罗斯进步知识界和精英在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艰苦探索中,在各种思潮迭起、派别论争中,特别是在西欧派和斯拉夫派的尖锐交锋中,在西欧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上,通过对上述两个社会流派的思想综合而产生的。 苏联时期的史学著作对斯拉夫主义的评价一直是较为偏颇的,同对有关西方派的评价相比,比较强调它落后、反动的性质,认为它是“维护专制制度”的。这种观点也长期影响到我国史学界,对斯拉夫主义不能有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只是到近年,这种状况才开始有所改变。事实上,斯拉夫主义在对俄国发展道路的认识,自有其深刻独到之处,它从特定角度弥补了西方主义在对俄罗斯特殊性认识上的缺失和片面性。一味强调斯拉夫主义的“落后和反动性”,看不到它在俄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看不到它在民粹主义发生史上的独特作用,是不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所以,我们在这里特别要分出一节,讲一讲斯拉夫主义与民粹主义渊源的关系,讲一讲斯拉夫主义对民粹主义起源的重要性。 从直观上看,俄国民粹主义似乎同西欧主义的关系更为密切一些,因为民粹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是西欧的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和傅立叶的思想;同时,民粹主义的奠基者赫尔岑,也首先是属于西欧派的人物。但是,如果更仔细做些研究,深入到俄国社会思想发展史的深处,我们便会发现,实际上,俄国民粹主义与斯拉夫主义之间共同的思想文化基因,似乎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一些。 纵观19世纪的俄国社会思想史,可以看出它曾有过两次大的转折,一次是恰达耶夫在20—30年代之交对俄罗斯的失望,一次是赫尔岑通过对1848年欧洲革命的观察而对西方表现出的失望。恰达耶夫的失望,引领思想界面向西方,寻找俄罗斯的出路;而赫尔岑的失望,又影响思想界回过头来,“转而相信俄罗斯的农村公社”,从俄罗斯的独特道路问题上去寻找国家民族的出路。两次失望,实现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就是出现了别尔嘉耶夫所说的这种情况:“西方主义通过赫尔岑而与斯拉夫主义”实现了“接触”,而赫尔岑则“越出了西方主义的营垒而捍卫了俄罗斯的特殊道路”。

编辑推荐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俄国民粹主义及其跨世纪影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