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 金安平 页数:260 译者:黄煜文
Tag标签:无
前言
孔子不仅对人生全力以赴,也戮力参透其中义理。他希望“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学而不倦,对陶铸完美人格的渴望,以及积极在此世实践自我,正是这三项特质造就了孔子的卓然不群。或许当时还有其他人也追寻着与孔子相同的目标,但没有人的渴望像孔子一样强烈,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决意搜罗从古到今的一切知识——历史、诗歌、礼仪与音乐,以理解人性与人类命运的本质及不变的成分,并使自己“无大过矣”。像孔子这样的人名声能够流传后世,并非出于必然,因为他所关切的事物并不能引起一般人的兴趣。毕竟,谁会全心致力于了解自己与精进自己?这么做既不能让他从生命的不安定中解脱,也无法从不可避免的死亡中得到慰藉。就连孔子的弟子也向他坦承,“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第十二章)。
内容概要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有别于“百家讲坛”于丹版的《论语心得》,金安平版的孔子传,遍览中国古代经传注疏以及新出土的文物,考证严谨,评论公允,不媚俗地故做惊人之语,也不诋毁曲解或盲目推崇他的思想。作者回归史料典籍,描写孔子一生行谊;不讳言孔子个人好恶及其在鲁国内乱中的角色,何以步下政治舞台不情愿地成为职业教师,甚而浪迹天涯。 孔子的家庭、教学、淑世的理想,在《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里详实呈现,栩栩如生,并论及孔门弟子、其他思想家、后代史家的孔子形象等。作者游历孔子的故乡,引领读者体会孔子个人最基本的生命感受:在巨变时代中如何自处,如何思考等,让孔子褪去“圣人”装扮,充满“人味”。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金安平 译者:黄煜文
书籍目录
致谢中国朝代表孔子时代各国形势图序言导论第一章 去鲁第二章 世卿与国政第三章 弟子第四章 周游列国第五章 返鲁第六章 教学第七章 生死之礼第八章 捍卫者后记关于资料来源参考书目
章节摘录
周初历史验证孔子的首段陈述精确无误。先是周文王揭开推翻商朝的序幕,而后武王接续志业,于公元前1045年在东方击败商朝军队,纣王自焚而死。然而,武王返回西方并于渭水畔建立都城后才两年时间,疾病便夺走他的性命。武王的儿子与孙子在位时,“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天下安宁”并非出于偶然,而是努力所得的成果;从历史记录可以得知,周初诸王曾经遭遇不少麻烦。武王去世时,太子成王还是孩子,柔弱未经世事的他难以巩固迅速而意外取得的天下——事实上,周朝仅凭一场胜仗就建立了。即令天命所归一“天降丧于殷”,“我有周既受”,也不表示周能永保天命不坠。在这个关键时刻,武王的弟弟周公起而自命“摄政”,担任侄儿成王的“屏幕”。周公的兄弟管叔、蔡叔心怀怨望,于是在东方掀起叛乱,这场长期战事险些倾覆了周朝。’战争结束后,周公诛杀管叔、流放蔡叔。为防东方再起乱事,周公想了一个计策。他派遣天子宗亲驻防东方战略要地,并且要求他们带着西方故地的百姓一道永久定居。借由地区殖民,孔子勾勒出诸侯与天子的关系。周公为周天子设计的蓝图——封建制度,将成为周朝统治天下的基础与傲视后人的成就。封建制度在周朝初年如火如荼地推展。通过分封诸侯,成王与康王得以从偏处西陲的首都向天下发号施令,并且在王朝初建、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能将帝国的规模与势力进一步向东扩展。成王与康王将礼仪与王命融为一体,每当他们任命王族成员前往东方建立殖民地时,总会在首都齐聚百官,举办飨礼与射礼。’仪式进行时,由史官记录整个流程,他们会记下王命的颁布与君臣的对话,其中也包括仪式的描写。册命礼结束后,受命者携带命书启程赴任,他们通常会将所受的王命铭刻在青铜器上,以纪念这个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周朝前六十年的金文证实传统的观点,当时是个“天下安宁”的时期;金文也显示,周天子当时完全掌控了礼仪的主导权与军事的决策权。因此,孔子将这两件事结合确实有其根据: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了公元前10世纪,周朝开始走向衰微。昭王穷兵黩武,却在征伐南方荆楚的战役中尽丧六师。继承者力图重振王师,但已无法重拾昔日的自信与勇气。这也意味着非华夏民族只要一有机会,就会毫不犹豫地挑战周朝权威。异族入侵的威胁与日俱增之际,东方各诸侯国也开始思索自己该坚持多少自主权,该放弃的又有多少。这些诸侯绝大多数与周天子有血亲或姻亲关系,然而时光流逝与地理之隔让这层纽带变得过于淡薄。公元前10世纪下半,穆王发现封建的效忠关系越来越脆弱,他决定进行制度改革,而这意味着政府的性质将就此改变:原本完全由世袭贵族组成的政府,改为任命世袭贵族以外的人士担任官职,并且吸纳具有知识与行政才能的男女进入政府。。这项改革对于西方的周天子朝廷与东方的各诸侯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几百年后,鲁国国君任命孔子为大司寇,因为孔子在基层职位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他能胜任这个官职。简言之,孔子取得官职的途径不是世袭,而是个人才能的表现。中国制度史在穆王时代出现转折,然而他的改革未能让周朝免除接踵而来的内忧外患,也无法使周天子重拾往日荣光。就连首都附近的贵族也对支持天子感到意兴阑珊,天子于是只能以土地作为交换,号令贵族勤王或冷淡地宣示效忠。周天子不向臣民征税,王畿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随着天子领地缩减,财政问题也渐形严重。我们从传统史料与金文中得知,到了公元前9世纪,有些诸侯(尤其是鲁国的邻邦齐国)已经准备好利用战争来挑战周天子的权威,特别是当周天子企图干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时。解决诸侯国的继承问题与各项危机固然是天子专属的权力,但前提是天子必须拥有与其地位相符的权威与尊严。从早期史家的作品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周天子已不具任何权威或道德支配力,甚至也无法维持昔日的地位。周天子既然需要诸侯的援助,举手投足之间不免类同封臣,其高不可攀的形象既已破灭,自然逃不过受人摆布的命运。公元前771年,幽王被杀。这位君主如动物般遭人猎捕并宰杀于骊山之下,事件起因于政敌勾结西北蛮族进京掠夺宫城。幽王遇害后不久,诸侯协助太子重建朝廷,并且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东都。。新即位的平王实力薄弱——他远离故地,既无军队又无领土。诸侯给予平王身为天子所需的一切物品,但他的军队、土地与政治筹码较诸历代先君却极为微小。诸侯提醒平王,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礼仪责任上,此时的天子只成了一种象征。
后记
曲阜孔庙则是另一段故事。我在最棒的时节来到这座鲁国古都,当时本书的写作已近尾声,时值初冬,游客极为稀少——巴士上除了加拿大人与几名中国人外,就只剩下我和我的朋友。曲阜笼罩着云层般的厚重雾气,连当地人脸上也充满阴霾。淡季时,这座观光城镇的居民几乎无事可做,只能在郊区农地种植韭葱、青葱、冬麦与番薯为生。然而,雾气与冷冽正好提供我思索孔子的良好气候,协助我看穿自己所创作出来的孔子迷雾。当我沿着通往神龛的石板路走去,我问自己:我看到什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是什么模样?那天我所发现的孔子是《论语》中周游列国的孔子,是与庄子笔下的颜回偕游的孔子,是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作《春秋》以俟后世圣人君子的孔子。然而,孔子还有另一个样貌,出现在《史记》之后数世纪的文献中。作者与庄子有着精神上的亲缘性,在他的故事中,孔子再次在弟子们的衬托下益显出色。这次负责帮衬的角色是温和而难以捉摸的颜回。
媒体关注与评论
金安平克服万难,使我们得以理解圣人的人生、作品与话语。如同苏格拉底与耶稣,孔子留下许多语录,句句蕴含深奥微妙的智慧。金安平协助我们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可说是前所未有的创举。 ——哈罗德·布鲁姆(Harold Bloom)虽然作者惊叹于孔子思想的永恒价值,但她仍试图以人生历程的方式展现。本书阐述的虽然不是永恒而唯一的“真实”孔子,却是特定时空背景下以及我们心中的真实孔子。 ——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
编辑推荐
《孔子:喧嚣时代的孤独哲人》:金安平作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