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丹燕 页数:352 字数:14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是广西的平乐,是距离北回归线二三百公里的亚热带的偏远县城,我的故乡。 我正站在我父亲莲生的回忆录中提到过的集市上,现在那仍是热闹的商业街。和所有中国的小县城的商业街一样,街上花花绿绿的,所有店铺都敞开着大门。塑料小风扇在渗出一层淡淡白色糖霜的柿饼上方哗哗地扇动着,驱赶苍蝇。香烛店门口堆着大串的锡箔和红色粗壮的蜡烛,那些都是清明上坟时用的东西。那家店铺有个我闻所未闻的店名——檀香,而且是按照古汉语的习惯,从右至左排列着的,很容易读错。 我想,十二岁的莲生从前就是在这里宣讲抗日的。 我忍不住要特别留意十二岁左右的少年。我看见一个面容白皙的少年,长脸,非常端正,我似乎在他身上发现了某些东西,那是一种在上海难以见到的文雅,一种古旧的、不自觉的文雅;’让我想到乡野中普通的竹子。莲生身上也仍旧留有这种古旧的文雅,一股身处偏远古老县城的读书人才能保有的礼义廉耻之气,清澈而背时。 看那少年缓缓经过了一处廊柱,又经过一户敞开着大门的人家,那家人堂屋墙上贴着红纸写着天地君亲师牌位。南方人家,早上起来的第一烛香,总是用来敬天、敬地、敬君主、敬祖先、敬师长。原来,莲生故乡的人们至今还保持着这样古老的价值观。 这些寂静的景象,似乎与商铺里播放的不知名的流行歌曲并行,却隔离着。 看那少年,虽然白皙细长,但也已血脉充盈,青春的身体开始发育了吧,南方的少年总是发育得早一些,因为南方的太阳很炽烈。多年前,莲生就这样走在这条街上,莲生的身体很健康,莲生身体里无数正在生成的精子里,其中有一个,是为他中年以后我的出生准备的,我是他最小的孩子。我童年的记忆里,莲生从来是个腹部隆起、皮肤白皙光滑的中年人,现在,他是个喜欢盆浴的老年人,身上纵横着成千上万道皱纹和淡褐色的老年斑。这渥热的南方小镇让我意识到,他也曾是个少年,身体细长白皙、灵活,脚趾微微分开,紧紧抓住凉鞋底。多年前,莲生的身体也在这渥热阳光中,好像一只水果那样暖洋洋地成熟起来,为我的出生作好准备。 我在太阳下看着自己的手,它也被暖洋洋地照耀着,这双手是我的,但它们的血脉来自这条陌生的街道。老旧的木头房屋,褪色的绿色油漆在木墙上留下毫无光泽的浅绿色。泰和行那三个周正的汉字从褪色的木板上浮现出来,好像风中之烛火那样飘摇隐现。离这家广东杂货铺五间屋子之外,就是莲生出生的房子。浮白的阳光与我的双手呈现出一些陌生,甚至神秘的东西。在皮肤下流过的血液里,也有某种我从未意识到的东西,此刻像水中缺氧的鱼那样,突然跃跃不已。 这是什么? 莲生十二岁时,我母亲在东北一个小市镇上生活,她两岁时剪着童花头,拿一只小碗,在小河里舀水玩。我看见过她的这张照片。莲生二十八岁时,在东北做地下党时遇到母亲,她那时是十六岁的女学生,跟着姐姐、姐夫从家里跑出来参加革命。他们在东北结婚。这是个天南地北的姻缘。 那个少年正沉默而轻松地经过水果铺,我在那里见到淡黄色的沙田柚,莲生家乡的特产,我最喜爱的水果之一。它们被堆放成宝塔状。多年来,我吃它的果肉,将它的皮放在门厅的衣柜里,吸掉外套上的气味。小时候,我在它白色粗糙的果核上画小孩的脸,它是我的玩具之一。 我被南方晕黄而渥热的阳光晃了眼睛,恍惚中他就是莲生。他转向江边的街道,那是平乐最古老的中心地带,名为大街。拐角处,古老的白墙上霉渍斑驳,好像水墨画。 那么,莲生在他回忆录里提到的黑暗的街道和老旧的木头房屋,就是这里,八十年过去了,它们仍旧伫立在街道两侧。 2010年3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下午,这里一团寂静,停滞,安适。阳光嗡嗡细语,那是南方式的颓废,还有莲生记忆中的那个词:衰败。街上的一切都还在原地。泰和行还在卖杂货,莲生出生的房子楼上,还半开着两扇古老的花窗,粤东会馆门前的狮子还是长着南方的脸相。 莲生要是当时不参加夜呼队,没有如此积极地参加抗日活动,也许他身上那种古旧的文雅之气会引导他成为一个小学教员?一个账房先生?一个地方小报的编辑? 那个少年轻快地走着。这个平乐少年,他将来还会为一个信仰而离家万里吗? 这个春天,当我前往平乐时,莲生已经九十二岁。他1945年随两广大队离开延安。最初两广大队的目的是南下建立南方抗日根据地,牵制百万敌军。在长途行军的过程中,日本投降了,他们这支部队转而去了东北。莲生在万里行军中将膝盖中的软骨磨损殆尽,到老年时几乎无法站立。 他在回忆录里写过这次历时半年的行军: 行军艰苦而紧张。我们常常为躲开敌人而整夜急行军,或者头一天下午出发,接连一个黑夜再一个白天,昼夜不停。那时条件简陋,连一个水壶也没有,行军途中渴了,就在路边的沟里舀一碗浑水,滴一滴随身带的碘酒就喝。有时情况突然变化,命令一下,哪怕是刚端起饭碗,没吃完饭,也得撂下碗,饿着肚子走。我在那时,能五分钟吃饱一顿饭。 后来到使馆工作时,需要讲究外交礼仪,花了好长时间,我才把自己吃饭的速度降下来。 从延安出来的时候,我还带了一些书。在行军途中,看完一页,撕去一页,以减轻重量,这是大家那时通常的读书方法。我在照相馆做童工时,得了风湿性关节炎,这样连续每天百余里的行军,要比别人多费许多力气。艰难的时候,自己就在心里默念着“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居然也走下来了,想起来真有成就感。 我的战友、同乡、西公(西北公学)同学钟光(广西大学学生)因为过度疲劳诱发心脏病,卫生员以为是感冒,让他骑毛驴随队行进,等拖到了太岳根据地医院,医生大发脾气,责问心脏病这么重,为什么不睡担架,那时卫生员的医务水平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确的诊断。钟光到医 院后不到一个月就去世了。 在赶往东北的路上,头顶上是美国替国民党运兵的飞机,我们则是凭两条腿。他们快,我们慢,但他们人少,我们人多。我们一路强行军,每天最少走九十里,多时一百三。一个月走了几千里,好不容易差几十里就要到山海关,以为不要再辛苦两条腿,可以乘上火车了。未料到突然接到上级指示,要我们往回走翻越长城去热河。 政局与战局就像一盘棋局,我们这些棋子需要按棋局的需要不断移动。 直到多年后,中共在战争时期的档案陆续解密,莲生才了解到,当年他和他的战友们走了整整半年,只是中共迷惑蒋介石的—种方式。 八十五岁时,莲生开始为我们几个孩子写回忆录,或者说,是我们怂恿他写,他那时开始就长住医院,生活充满局限。他年轻时代做过多年情报工作,从东北。到广州,以及后来的东南亚。他做过的工作大多至今未能解密,我们这些孩子,甚至我们的母亲都不知道他到底做过些什么。而他写的回忆录,即使语焉不详,也不能公开。怂恿他这般带着镣铐跳舞地写回忆录,我们不过是想让他因此找到打发漫漫老年时光的兴致。 莲生对日常生活毫无兴趣,除了喜欢旅游和游泳,但自从坐上了轮椅,两者皆废。于是,他终日握着一支红蓝铅笔阅读。他的回忆录断断续续写了六年,得六万字。 平乐对我来说,一直只是一个户籍上的地名而已。莲生总是淡淡地说,家乡已经没人了,解放后,他将爷爷和姑妈接来我家—起住,好像已将自己连根拔起。 他本姓李,去延安后,怕连累家里,遂改姓陈。后来他的工作很特殊,不能再叫莲生,于是用了不少化名,后来索性就叫自己化名,不过用的是谐音,化明。有一个阶段,他的同事叫他华明,取的是中华光明之意。他的孩子也都跟着姓了陈,直到1978年他的长孙出世,他的第三代才姓回了李。但这个姓李的孩子有时会不太方便。每次到升学和报户口这样的重要关口,他都被要求解释自己是否过继,是否领养。人们难以理解为什么户口本上的一家人都姓陈,独独这个小孩姓李。 对我们大家来说,姓李已有些不适应。 整整二十年前,也是在四月,我开始了国际旅行。从去日本看樱花的旅行之后,我在亚洲、欧洲和美洲旅行了二十年,去到过许多地理上完全陌生,但文化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然而,却从未计划过要回莲生的家乡去看一看。 要是没有莲生的回忆录,我想我不会来到平乐。这里的亚热带阳光热烈而朦胧地照耀着一切,阳光散发着一种令人昏昏欲睡的热力,好像安眠药渐渐在体内产生作用的时刻。我看见临街木屋的门槛边,有个容长脸儿的中年女人,穿了浅蓝色的褂子,左脚安适地搭在右脚上,向后轻轻靠在木门口,她正在做针线。当然,她不是莲生的母亲。他的母亲,我应该叫她奶奶,但我从未有机会这样叫过一个妇人。 ……
内容概要
两代三人的对话,长者的回忆与作者的叙述在交织中展开,亲情缝绻,意象流转,时空交错,唱和于彼此迥然相异的精神世界中……一本与生死、革命、宗教信仰有关的书! 《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是著名作家陈丹燕和她父亲合写的纪实作品。 《莲生与阿玉(关于信仰的事)》中有父亲的回忆,有女儿的感悟。诚如陈丹燕所说:“这是我的成长。莲生(父亲)用他的回忆录指引,而阿玉(姑妈)则是用她最后的生命,让我理解信仰的必要。”
作者简介
陈丹燕,作家,写作的形式主要是长篇小说和非虚构文学作品,关注青少年生活和上海城市变迁,并致力于旅行文学的创作。长篇小说《鱼和它的自行车》曾获得中国女性文学奖,非虚构作品《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作品已在德国、法国、美国、日本、奥地利、瑞士、越南和印度以及俄罗斯等国家出版发行。
书籍目录
壹·莲生 引子 1.我的童年在平乐 2.死亡的扑击 3.二我轩 4.苦闷少年 5.15岁:人生应该为何? 6.向着信仰 7.道合意聚的延安 8.获得信仰的粮食 9.甄别理想主义者的赤诚贰·阿玉 1.人殓间外的小树开满桃花 2.死去的标志:“咔啦”一声 3.“我已不信” 4.红绣鞋,大红抱 5.心悬一发 6.垂垂欲坠时,团团相守夜 7.甜味花 8.归去 9.快跑,阿玉
章节摘录
1.我的童年在平乐 我对故乡记忆最深的就是漓江,江水浩荡,过往船只络绎不绝。我常和小伙伴背着母亲到江中戏水,倒也练出一点游泳的本领。从三十年代离开平乐,到九十年代再回故里,看到江水行将枯竭,已不能行船,很觉失落。 一九一九年九月,我出生在广西平乐府一个贫穷的家庭。其实所谓平乐府,在当时不过是一个贫穷衰败的小县城,只因为管辖了几个更小的县,故称为平乐府。父亲生在广东肇庆地区的高要县,那是个富饶的鱼米之乡,但我的父亲却因为家境贫困而辍学,少年时在西江两岸的穷乡僻壤漂泊不定,后来才在广西平乐定居。他为人本分诚实,自学练就一手好字,在同乡老板开的大店里做了“先生”,兼做零售杂务。奋斗了十几年,只建成勉强温饱的家。在平乐县城,广东高明县和高要县的人很多,建有广东会馆和要明会馆,对同乡进行联络。这里的广东人因为见多识广大都有些优越感,我年纪虽小,也熏染了这种习气。父母能送我上学,直到初中,家中粗茶淡饭还能糊口,这在当时当地已经算是很不错了。加上母爱深厚,我生活得顽皮快活,无忧无虑。 母亲给我起名字莲生,意为连生贵子。但父亲将我的名字写为廉生,意为廉洁一生。所以,母亲按她的意愿叫我,父亲也按他的理想叫我。到底是父亲的理想给我更大的影响。 童年时代,我是个不动脑筋的顽童。在学校受到男女平等的宣传,却不会想一想家里的重男轻女。我没有想一想,姐姐为什么只能在家里帮助母亲做家务,不能上学,形同丫头,而我可以上学去。家里最好的菜,总要留给我和父亲,母亲和姐姐很少动筷子。我对全家的溺爱习以为常,对社会现象更是无知。 到了三零年前后,广西的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你来我去,无论谁占领了县城,都是搜刮地皮,横征暴敛。就连山里土匪也能劫掠县城。那些街上倒毙的饿尸和县政府门前悬挂的人头,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那时普通百姓已无安全可言,我们有好几次全家逃到乡下暂避。 漏屋逢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中国,南方的商业受到很大冲击。我们这种靠工薪生活、没有恒产的家庭。立刻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父亲太老实,不会歪门邪道,被老板辞退。他与几个同病相怜的人合伙做点小生意,不过是苦苦挣扎而已,结果一败涂地,只能靠借贷度日。 但这些,年幼的我是觉察不到的,父母不肯外露伤痛,我对家中早已滋长的危机也不知不觉。所以后来真相暴露,对我的打击就如晴天霹雳,特别震惊。 在学校里我的成绩不错,得到老师的赞扬和喜爱。因为调皮,好奇心重,我特别喜欢到县城周边的小作坊、小工厂去观察、去琢磨,自己动手做些小工艺,学了光学原理后,我曾用一副老花眼镜的镜片做了一架照相机,居然还拍成了模糊的照片。 我的体育也很好,课余还参加学校的演剧队。 “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已十二岁,小学就要毕业。虽然广西远在中国的最南方,没有日本人即刻入侵的威胁,但广西各地的抗日气氛却很浓烈。住在学校宿舍,家境贫寒的小学老师,把自己用品中的日本货挑拣出来砸碎。小学生们也都组织起来,放学以后,到集市中,站在卖肉的案板上,向老百姓宣讲抗日。 从黄昏到黑夜,我们小学的夜呼队到县城的每条街道上去叫喊。 一队队的学生边走边喊:“我们民族已危险万分,东三省同胞已作了亡国奴……” “中国就要亡国了,同胞们大家起来救亡啊。” 那些稚嫩的声音在黑暗的街道和老旧的木头房屋间回响,一直飘散到很远的地方。现在回想起来,那情景真有些悲壮。但在当时我并没有很多凄惶,因为真正苦难的生活还没有到来,将我带出顽皮的童年。 到平乐的第二天,我去了莲生的小学。阳光明晃晃地照耀在平乐小学空无一人的操场上,树荫下放着一张乒乓桌。当然,我晓得已经八十年过去了,这里已不是莲生上小学时的校址,小学的档案室里,甚至早已不再保存莲生的学籍档案,但莲生从小最喜欢的运动,的确就是打乒乓和游泳。他还有一双木头底的球鞋,因为家里买不起一双橡胶底的球鞋。他乒乓打得不好,因为每次打乒乓都要排很长的队,练习得不够。操场的~角还有一对篮球架,和八十年前的布局差不多一样。莲生不喜欢打篮球,拼抢的运动他都不怎么喜欢,其实我们几个孩子后来也是—样。 空气中能闻到小学生身上汗津津的气味,那是一种尚未完全消退的孩子皮肤上的香气,等到青春期到来,这种气味就会被充满荷尔蒙的微臭所代替。 想到莲生在上小学时,也是这样一个身上汗津津的小孩,我总感觉奇异而亲切。好像父亲因此而变成了一个与我已混淆了辈分的人,他总是让我想起自己孩子小时候身上的气味。甚至我孩子身上,现在已没有这种幼年孩童的气味了,但莲生学校的操场上,却还飘荡着那甜美的童年气味。 这是一间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小学堂。八十年前,莲生在这间小学读书。 今天,我来这里经历莲生童年时代曾经历过的一天。 我要上一堂四年级的语文课。四年级,那也正是莲生参加夜呼队,学唱《满江红》的年级。那时,他是深得国文老师喜爱的好学生。就连老师夫妇到果园去玩,都愿意带上莲生一起。后来,莲生母亲死后,他的国文老师拜托桂林小康家庭的亲戚收养了他的妹妹,国文老师对莲生父亲说:“莲生妹一定也聪明,我要。” 莲生的亲妹妹就这样送给了老师家的亲戚。 家里人知道妹妹去的那家人,在桂林开着一间书店,都觉得放了心。 那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果然不愧是莲生的妹妹。她读书也读得好,等她长大,也离开继父母去参加革命,从此杳无音讯,解放后再也没回家来。 我告诉语文老师,我很感谢莲生当时的那个国文老师,他将莲生培养成了一个喜爱文学的人。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才能成为一个作家。 语文老师用白净的手指轻轻按了按我的胳膊,说:“我好紧张!” 老师说,怕自己做得不够好。“你是一个作家啊。”老师认真地说,“要是看到我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的,麻烦你一定要告诉我。” 这是一个谦恭多礼的小学老师,写了一手方方正正的好字,说着有点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我想,这就是广西。 我悄悄地打量那些正在伏案早读的少年,他们的眉宇大多非常端正,和莲生小时候长得一样吧。原来莲生家乡的孩子,都有这样端正和宁静的面容。我好奇而恍惚的目光还是常常惊扰到他们,他们抬起头来,看到我,他们的目光非常良善,毫无大城市的小孩被陌生人打量时,目光里本能的戒备和疑问。他们礼貌地向我微笑一下,再垂下头去。他们不再注意我,但我知道他们心中正在努力平复自己的好奇。他们知道过多打量外来的人是不得体的。这就是广西人的教养吧。 早读的时候,他们在读《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这正是莲生小时候背诵过的。语文老师说,他们学校最近开始重新要求学生背诵《弟子规》。八十年过去了,莲生的故乡,家家仍旧在堂屋里供着天地君亲师的红纸牌位,孩子们仍旧背诵着《弟子规》。 这里的古意与良善,令我在莲生长大的地方感觉很舒服,没有为所欲为的放肆带来的空虚感,也没有因为陌生带来的压力。这里似乎有一种莲生身上如今还携带着的气息,我从小就熟悉它了。 ……
编辑推荐
红色书生的父亲,一辈子投身于党的情报事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终身守护宗教般纯洁的革命信仰;一生未嫁的姑姑,早年孤苦伶仃,失去了对菩萨的依赖,将要告别尘世时,她的恐惧是:灵魂将要到哪里去安顿自己? 作者陈丹燕第一次踏上故乡广西平乐的土地,追随父亲和姑姑,开始寻根之旅缮。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