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罗秉祥 谢文郁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套装上下册)》收录了迄今为止儒家与基督教间所进行的最全面的学术对话。来自不同学术背景的四十余位海内外一流学者,从“生存:问题和关注”、“交流:动力和进路”、“互动:过去和未来”、“宗教、政治、社会”四个层面入手,全面、深刻地触动了牵涉耶儒关系的几乎所有关键议题,既有心灵交会,又有激烈交锋。
作者简介
罗秉祥,香港浸会大学宗教及哲学系教授,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谢文郁,山东大学哲学和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和美国克莱蒙研究大学宗教哲学博士。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生存:问题和关注儒家宗教情怀的历史表现及其特征心安,还是理得?——从《论语》的一则语录解读儒家对道德的理解敬畏生命:朱熹与史怀哲动物观互参儒学与以“天”“祖”崇拜为核心的中国人宗教信仰系统的发展明末天、儒对人世间“荼毒”问题的讨论圣与神之间——儒学的超越观念及其实现方式孟学仁爱之本质生命的虚无、沉沦、悲情与觉情——当代新儒家的存在体验敬畏之心:儒家立论与儒耶差异第二部分 交流:动力和进路信仰认同与宗教模式——儒耶两教的信仰认同比较论儒耶互补的可能及机会朱子读书法与基督教圣言诵读法的比较——儒家经典诠释的宗教学意义以“礼”救赎:从波士顿儒家看儒教耶化与耶教儒化第二轴心时代与耶儒关系之变迁儒学研究的对话姿态与当代面相论普遍之爱的可能性——儒家与基督宗教伦理观比较从康德的至善概念到中国的自然理念信仰公共领域中的宗教对谈、执著与互重——一个基督教的观点第三部分 互动:过去和未来从历史看基督教的跨文化性内敛与超越——从起源角度看儒家伦理与基督教的不同价值取向儒耶对话以何为本?——兼议利玛窦、何光沪关于儒教的若干论述从多向理解与自我超越论儒耶的宗教意识、宗教对话与宗教沟通中国哲学与神学——建构一个天地人的“关系本体论”论“儒家的基督徒”建构和解构:耶儒在张力中互动第四部分 宗教、政治、社会对于儒教之为教的社会学思考治统与教统朱子《家礼》之宗教意涵与礼仪之争康有为、陈焕章与孔教会中国伦理法与基督教精神全球伦理与天下体系——关于人“类”未来思考范式的生成论解读从梁潄溟的“以道德代宗教”之说看宗教对话与全球伦理作者统览
章节摘录
版权页:摘要:在儒家文献中,“敬”的观念基本限制在自家内在德性生命的涵养上面。在先秦,“敬”字多是“教人如何用敬”,至程伊川特将“敬”字拈出,始发明“主一之谓敬”。朱子除了继续发明程门“收敛”、“整齐”、“主一”等“敬”义外,又将“敬”字与“畏”字联系在一起。敬畏的观念在宋明儒学中基本含义就是“敬而无失”、“敬守此心”,旨在维持自家身心高度专一的状态。不过,我认为以朱熹为代表的儒学的“敬畏”观念按照其内在的理路加以扩展,是可以与史怀哲的“敬畏生命”的观念相契合的。两者契合的根基在于儒家的“万物皆有春意”观与史怀哲所称的“伦理性的对世界和人生的肯定态度”。理学家由“听驴鸣”、“观鱼”、“观鸡雏”而证得“天地生物气象”与史怀哲“观河马”而证得宇宙大生命的观念,即是例证。“敬畏生命”的观念乃是扎根于自家生命深层体验之中,即史怀哲所谓的生命意识中“最初的、最直接的、恒存的部分”,也就是儒家所珍视的与天地万物同感共振的感通之心。伦理的世界观是在“敬畏生命”的意向之中证成的:在史怀哲整全的伦理构想中,敬畏生命的思想既是“奠基性的”、“统摄性的”(其它道德价值必须隶属这一原则),也是“普全性的”(它不仅适用于所有的人类共同体,也适用于包括动物、昆虫、植物在内整个生命世界);而在朱熹的“敬畏之心”中,恻隐之心也同样是统摄性、奠基性的(在孟子的“四端”中,朱熹特拈出“恻隐心”统摄其它“三端”),其充扩同样是无限的(万物一体之仁)。而围绕史怀哲敬畏生命观念所发生的种种误解,皆可因为理学义理的观照而得到辩护与澄清。将动物与植物平置于同一层面,毁灭植物与毁灭动物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事情,敬畏一责任的范畴本来是属于人际关系,关爱动物只是“次生的责任”……以卡尔·巴特为代表的诸如此类的批评,皆未认真对待史怀哲对“牺牲困境”的实际回应。而朱熹的生命观与动物的存在论地位思想。完全可以为这种“回应”提供正当性原则之说明。究其极,“敬畏生命”即是敬畏“天地生物之心”,即是敬畏“人”这种独特生命身上所禀有的“人性”。
编辑推荐
《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套装上下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