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刘春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两年前,我本人参与评选工作的“宇龙诗歌奖”决定将那一年度的“宇龙诗歌奖”授予寒烟、李以亮、刘春三位诗人时,我曾代表评委会写有以下的颁奖辞:本年度“宇龙诗歌奖”授予诗人刘春。多年以来,刘春的创作始终保持了他对诗歌的谦卑、敏感和真诚,他的诗日益贴近他自己的生活,由技艺的练习转向对内心的发掘和呈现……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批评文集《朦胧诗以后:1986-2007中国诗坛地图》,不仅显示出他对诗歌现场的持续关注,更体现了一种独立的批评品格和独到、睿智的诗歌眼光。这应该说体现了大家对刘春诗歌和诗歌批评的某种共同看法和评价。这些年来,诗坛上众声喧哗,花样繁多,从事诗歌批评或研究的人也真不少,但为什么刘春写下的那些文字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呢?首先,刘春不是以一个评判者或纯学术研究者的姿态,而是以一个读者的身份,从个人的接受和阅历出发,切入了中国当代诗歌数十年来的历程。这就使人感到亲切。他为我们提供的,首先是一份个人的亲历和心灵的见证。
内容概要
一部论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诗人生活史和创作史的随笔集,一幅中国新时期波澜壮阔的文坛画卷,一部别辟蹊径的当代诗歌鉴赏录。通过对著名诗人顾城、海子、于坚、欧阳江河、西川生活经历与诗作的梳理、互证,展现了一代诗坛精英的成长史和心灵史、一个古典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一个人的诗歌史(第1部)》为刘春的“诗歌史”系列专著的第一部修订版,原版在2010年2月出版后,深受好评,多次加印,并入选“2010年5月十大好书”。此次修订,比原版增六万字,内容更精彩、更具史料价值。
作者简介
刘春,著名诗人、评论家,1974年出生于广西荔浦。著有随笔集《博尔赫斯的夜晚》、《或明或暗的关系》、《让时间说话》,诗学专著《朦胧诗以后》、《一个人的诗歌史》,诗集《忧伤的月亮》、《运草车穿过城市》、《幸福像花儿开放》等。近年在《花城》、《读库》、《星星》、《名作欣赏》等开设诗学随笔和评论专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扬子鳄”网络诗歌论坛创办人。现居桂林。
书籍目录
序一“一个人的诗歌史”与“最初的泪水”/王家新序二刘春的书写风景和历史工作/柏桦我是一个悲哀的孩子,始终没有长大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我们一辈子的奋斗,就是想装得像个人事物坚持了最初的泪水有一种神秘你无法驾驭后记我想记录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修订本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这首诗的名气有多大?后来,西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人知道德令哈,是因为读了海子的‘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只是不知道这里的“姐姐”,写的是那个内蒙古女孩还是另有其人?这一点待会将有所涉及。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虽然西川与海子是多年好友,而且时常交流,但他们的诗歌风格几乎没有交叉。海子飘逸、热烈,有飞蛾扑火般的激情;西川则相对冷静、节制,如智者般敏睿。倒是骆一禾的短诗与海子的追求较为接近,从总体而言,骆一禾的诗歌佳作数量不如海子和西川,但骆一禾作品中的稳重和淳厚似乎也为他的两个挚友所不及。这一次去西藏,海子背回了两块重达二十公斤的喇嘛教石头浮雕。海子死后,这两块石雕作为海子的遗物被托运回老家,镶嵌在他的坟墓上。据《中国新闻周刊》载,从西藏回来后很长一段时间,海子都十分兴奋,曾向一位同事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的西藏之行,“他说到自己没带多少钱,是蹭火车回来的”。而那个时候,海子已经不能继续教他最开始教的美学,而是改教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显然,他并不喜欢这门课程。一个学生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在第一节课,他聊了不少佛教的内容,还有他去西藏的见闻,其中有:一个喇嘛当众用利刃切开自己的腹部,整理肠子肚子后又把切开的部分合上,整个过程一滴血也没流。他说他道家的小周天练通了——就是从脑顶到尾骨,再从尾骨到后脑的一个逆时针的一个管道,练通了的人就可以在这个管道里运气……”1989年3月26日,海子自杀。人们在他身边发现了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雅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关于海子去世前两天的行踪,目前流行比较广泛的是西川在《死亡后记》中的记述:“海子大概是25日早上从政法大学在北京学院路的校址出发去山海关的。
后记
《一个人的诗歌史》出版于2010年2月,4月即加印。几个月里,我在大量媒体读到与它相关的文字,还有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读者通过各种途径留下的片言只语,并被媒体评选为“2010年5月十大好书”之一。所有这一切,令我感动,令我兴奋,也令我担心——这些浅薄的文字会不会愧对读者们的热情?幸好我有修改文章的习惯。在2009年10月把稿子交出去的同时,我就开始拾起了这一爱好。从2009年10月到2010年5月,7个月来,除了应付一些必需的日常事务,我的几乎所有精力都用于对这部书稿及“诗歌史”系列随笔其他文章的修订上面了。这个修订本,比第一版约增加了6万字,相当于在原书的基础上扩充了三分之一的内容。所增加的主要为新获得的叙事性材料,以及对少量重要作品的阐释和介绍,并改正了第一版中出现的个别文字差错。可以说,目前这个版本无论是可读性、理论性还是史料性,都比原版有了较大的提升,甚至是一本全新的著作。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修订后全书篇幅太大,在编辑的建议下,我将原版中《从黑暗中来,到白云中去》一文移到即将与本书同时出版的《一个人的诗歌史》第二部中,为保持全书的谐调性,原版序言和后记中与该文有关的文字也进行了相应处理。
媒体关注与评论
没有伟大的读者,就没有伟大的诗人;好诗被写出来,但只有在热情、沉静、敏感的阅读中才能活下去,被领会、记住和流传。刘春因这部书而被证明是这个时代一位最好的诗歌读者,他和往昔那些“诗话”作者一样,在破碎的、随风而散的现象与文本中,捕捉和确认那些珍贵的瞬间。所谓传统与遗产,完全系于这谦卑、高贵的劳作,伟大的诗和伟大的诗人,由此有了存活下去的希望。 ——李敬泽(《人民文学》主编、著名文学评论家)它的吸引力高过了“学院”和“学术”的诗歌史,因为这是有血肉、有故事和有传奇的叙竖:它不留下结论性的知识,而是只留下追问、思考和启示;它不只叙述诗歌的写作与诗人的道路,而是求索和展开了人性、生命、存在与语言的广阔而幽暗的世界。 ——张清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刘春的诗歌史写作,好读、感性,有明晰的立场,也不乏理论锋芒。他怀着对诗歌本身的挚爱,以令人信服的生命实证和诗学鉴赏,有力地辨析了这个时代诗人的面影和一种诗歌生活的处境。这种以生命的写实为诗歌作证、以诗歌的演进来返照人生的话语方式,为文学史写作如何才能重获个人眼光、重铸生命质感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诗歌史(第1部)》:柏桦、李敬泽、欧阳江河、王家新、西川、谢有顺、于坚、张清华联袂推荐。探赜一代精英写作与成长,反思汉语创作困局,讲述诗歌江湖纷乱与虚无,追问时代灵魂走向。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