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谢泳  页数:21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由作者在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课所用的讲义稿整理而成的。  在书中,作者提示了史料与研究之间的种种关系,叙述平实,不卖关子。分别讲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念、范围、类型、成型的与不成型的现代文学史料及掌故之学,并针对搜集史料的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应掌握的方法作了细致的梳理:在阐述现代文学史料的整体观中,尤其强调开放兼容的史料研究态度.而对史料研究与使用的具体指导,则体现在作者就扩展史料的先行规则、基本方向,以及应用史料的规范所作的系统阐述之上。  作者提出,不论研究对象有什么变化,养成史料先行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作者努力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又力图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

作者简介

  谢泳,1961年出生。山西晋中师专英语专业毕业。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现代文学的微观研究》《西南联大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储安平与(观察)》《靠不住的历史》《书生的困境》等书。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念 第二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范围 第三节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类型 第四节 成型的与不成型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掌故之学第二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 第一节 搜集史料的意识 第二节 搜集史料的方式 第三节 旧书业与史料收集第三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科的整体观第四章 扩展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先行规则第五章 扩展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基本方向第六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应用的规范结语后记

章节摘录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个丰富的整体,其中包括很多政治活动和文学的侧面,我们不能要求一个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对所有知识领域都有很熟悉的了解,这不但做不到,事实上也不可能。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越往后分工也越细密,除了不同时段间的差别外,对每一文学活动、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论争以及不同的文学体裁等等问题,每个研究者的学术兴趣和主攻方向都不相同,所以我们说以后不可能有对中国现代文学所有方面都有精深研究的学者,只有对某一方面有完备知识和精深研究的学者,以后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专家多,而通才少。虽然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难度比其他成熟的学科较小,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精深的学术研究,常常不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的难度来决定的,再简单的研究对象,也能体现研究者的智慧和学养。阅读量的解决,除了靠读书兴趣和习惯外,好像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解决办法,我只能强调在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期间的基本文献,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一句模糊话,读了多少书算是基本了解?我只能说,就阅读量来说,没有人可以给出一个标准,只能说越多越好。有了史料意识还不够,同时还要形成史料的问题意识。没有人能说出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到底有多少?而史料问题,关键还不是量的问题,而是随研究对象的变化来判断史料的问题。有些史料在此问题上不重要,但在彼问题上很重要,而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比如早些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基本不涉及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设置、教科书编撰以及文学的传播活动等方面,但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工作却很多,很有成为一时显学的可能,这时候,以往在教育史范围内的史料,就要被大量转化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史料,所以我要说,有什么存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找什么样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这就是史料的问题意识。问题有大小、有难易,但绝对不能没有问题。寻找史料的目的是为研究工作的进行作充分准备,有为史料而史料的工作,但那只限于较少的以史料搜集和整理为学术目标的学者,对一般研究者来说,寻找史料是为研究建立基础,史料本身还不是唯一目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因为时间相对较近,大体说来没有什么真伪的问题,少数作家的作品,在不同的时期,有一些盗版本传世,后来还有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多次印刷中有修改、删节或者补充的地方,这些我们基本可以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版本校勘中来研究,还不能算是作伪问题。所以对待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主要是判别这些史料的内容,它的形式本身相对来说并不很重要。

后记

这本小册子的台湾版名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应用》,编辑要改成现在的书名,我感觉有点大,但编辑的考虑也有道理,我就没有反对。其实这本小册子主要是讲如何搜集史料的,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方法在其中。书在台湾印出后,我送给一些同行,但主要还是给了我的学生。后来有些外校在读的研究生知道了,感觉对他们写论文还有点启发,主要是能提示他们寻找史料的方向和如何选择论文题目,也来信或通过熟人向我索取。这门课,我在厦大教了三年,其中有些材料后来也写了文章,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材料,是我个人的收藏,我一般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凡知道要用的书,我一定要买回来。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史是一部交织在一起的历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能不涉及和关心中国现代史,所以,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理解,我们先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没有纯粹的文学史料,只有可以放在文学范围内来解释的史料。回忆录是不大靠得住的,因为人的记忆靠不住,更何况还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在其中。一般说来,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日记又不如第一手的档案。学术批评中的与人为善原则,可以表述为不以发现人家的错误为快乐。学术批评中的人格问题,我以为还是要提倡胡适过去说过的话:政见可以不同,但我们不能轻易怀疑人家的人格。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条)

 
 

  •     今天的学界,最意味深长的故事,无过于年轻一代对学术研究的态度,而这些态度往往和时代有关。这些年轻人们很可能在很早显示出很好的研究眼光和潜质,能写作有专业领域价值的论文。但是,作者本人其实对学术并没有多少热情,只是因为从事这样专业方面的深造,学业结束之后可能也不会留在学院继续他的学术生活。我们可以试想,今天有多少具有学术潜质的年轻人,当他们离开学院,注定一生所从事的却是和学术研究完全无关的事业。特别是,他们中很多人其实在早期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一些学术工作,一度离学术研究的生活很近,但后来他们清晰地做出来自己的选择,那就是在那个学历的起点上从事自己更喜欢的事业。笔者认为,不能回避走学术道路在今天寸步难行的现状,会有各种社会压力驱使着人们注意他们的经济生活,但就此而对学术研究的前途完全悲观也许是过早的。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我要说,今天根本不乏对学术工作有热情的青年,只是缺乏能领他们真正“入槛”、能使他们真正感到学术工作价值的引路人,缺乏对这些学术新人提供足够善意的机制。
      
      谢泳先生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原名《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是先生在厦门大学讲授同名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其实笔者几乎在它还没有最终写完时就读过,时间正是在先生于讲堂用他特别的发语词“诸位……”开讲此课程的时期。那时拜谢泳先生的一位研究生朋友帮助,笔者能按时收到这门课程的电子版讲义。今天这本讲义经过大幅度的修改形成了完整的文本,贡献于普通读者和初入学术研究门径的青年,不禁使人有很多感慨。
      
      这是一本充满善意的入门书,不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而是适用于一切历史研究中的史料的搜集和史料价值方面的判断。编著者在后记里这样说道:“说到寻找史料,我一定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基本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是可以操作的,而不是只能玄想的。我上课时讲到的材料,特别是有些不容易见到的,我一定要把实物当堂展示给学生,……把这些史料一页一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研究灵感。而且我还会告诉他们这些材料是如何得到的,甚至价格也告诉他们,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获得史料的具体途径。”作为始终对谢泳先生研究有所关注的读者,以及对学术研究有自己的兴趣和尝试这两种人生的经验,笔者似乎更理解谢先生这段话的意思。事实上,正如人类的其它事业如何传承一样,所有历史上的学术研究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你希望根据谢泳先生提供的门径走,即是选择在一个所有重大研究课题涉及到的材料都面临挖掘殆尽、但人们更趋于“史料为王”的时代里,跟随一个信奉绝对的一手材料、用实践充分证明“史学即是史料学”并且以史料新发现而使研究获得学界认可的引路人。而这个人,愿意把他所有发现和判断史料的经验与方法和你分享——是“具体的、可供操作”的。这就是这本《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的价值,没有诳语。
      
      讲到在今天搜集研究中的新材料,我总是想起南宫。这个地方读者在谢泳先生早期出版的集子里经常见到,这里是先生当年经常淘旧书找直接材料的地方。其实南宫的旧书市场早已衰落,“南宫”这个语词代表的涵义比这要多,即搜集史料的一个途径,旧书业。现在很多外地来的书友一下车劈面就问,南宫在哪?笔者这时总是想起当年没有网络寻找资料的难,想起现在网络时代寻找未经公开的资料的难。但是无可质疑,旧书业正是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材料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旧书业与史料收集的关系,在这本入门书中得到了应有的地位。作者在书中对旧书业在学术研究获得史料途径方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传统旧书业的兴盛,是中国文化传播和中国学术繁荣的一个标志,中国老辈学者的学术研究,多有收藏和研究结合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传统的学术,与收藏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最有名的例子是罗振玉与甲骨文的研究,……旧书业的繁荣都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帮助。”“旧书业不同于图书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所有的史料,可能都不成系统,但同时又是实物,容易激发研究者的学术灵感。我们要树立一个观念,在学术研究中,实物性的史料(直接史料),比文字性的史料(间接史料),更容易让研究者产生学术灵感。也就是说,依实物性史料做研究多有创新,而依文字史料做研究,易于雷同。……逛旧书店,是中国文人和中国学术活动中的一个主要方式。中国现代学术的衰落,如果换个角度观察,与中国旧书业的衰落有关系,因为没有繁荣的旧书业,学者的眼界会非常有局限。”(参见本书85-86页)通过旧书业获取直接的实物研究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因为有价值的材料在旧书业现身是可遇不可求的,这是常常淘旧书的人应该有的经验。如果说到方法,那就是需要一个好的心态和持之以恒,但这两点都有深刻的基础,即不过分把学术研究功利化,以及对书籍长久不易的沉醉。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收集,侧重于对书写文学史的历史人物的研究,而对人物的研究,以往的材料来源,无疑就是作家全集、传记、年谱、日记和书信。本书对这些方面都分别有具体的指导意见。特别是日记和书信,都是个人生活的细部,也是研究的细部,不同时期同一个作家的思想也可能会出现自相矛盾的地方,因此这些出处收集的史料,需要有一个价值判断问题。其实往往搜集材料的过程,和对这些材料的价值判断相比要简单一些,推断材料的可信度和客观性,才是最见学者研究功力的问题。谢先生当年为人所知的判断标准“传记不如年谱,年谱不如日记”以及有些日记不如“来往书信”,在这些专门讲述中有了进一步申发,集中反映出他对史料价值判断上的基本态度。
      
      正如前所述,全集、传记、年谱、日记和书信这些基本途径,现在往往已经很难再提供新的材料,这本《研究法》的价值和作者的善意,正在于它提供了“扩展史料的基本方向”。即文学年鉴、辞典、同学和职员录、方志、政协文史资料、拍卖图录、“影像”、校史、广告及“会议纪念文集”、“版本”及“书话”,所有方向都体现着学人对可能含有珍贵史料的新方向敏锐的判断。这些方向直接告诉有志于研究的人们该从哪里获得有用的材料,这些方向有的能得到直接材料,有的能在短期内得到大量主题集中的材料,有的能通过互相佐证使原先的结论变得确实或者变得值得推敲。时代会在横向的广阔范畴内同时留下相关的材料,可能跨越了行业、地域和群体,人们对最后接触到的材料可能完全无知或无从解读,但是通过这样的搜集和比较,却能使我们对它产生更深切的体悟。这本书的编写虽然限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但是笔者愿意把它看作是对一切历史研究史料搜集和判断方面的入门著作。虽然在今天像谢先生这样有热情向公众提供学术研究入门的例子不多,但毕竟为我们研究历史或者看待历史提供了有益的方向。
      
      2011-1-15
      
  •     现代中国文史研究的入门捷径
      ——介绍谢泳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
      
      刊《中华读书报》2011年1月19日
      
      文/张洪彬
      
      常言道,读书很重要,读什么书更重要。在低水平重复研究的状况广泛存在的今天,选择读什么书尤其重要。虽然我们有谷哥度娘,有龙源知网,手指动动,瞬间可以找到成千上万的书籍或论文,但真正值得一读的通常只是少数几种。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刚踏入某一领域的青年学生通常希望有人能指点阅读和思考的门径,开些基本书目。然而这种需求很少得到真正的回应。教材通常是了解某一领域的首选入门著作,然而由于学术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流学者大多不屑于写教材,因此各领域通行的入门读物通常出自缺乏足够学术资质的籍籍无名之辈,不能反映该领域重要的学术论题及已有的研究成果,观点陈旧,文字枯燥,难以激起学生对该领域继续探究的兴趣。很多时候青年学生不得不求助于网络,但网络的交流虽然足够开放,也足够多样化,但质量却未必有保障。谢泳教授新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着意改变这种状况。在该书后记中,他说:“我追求的是想让有兴趣并试图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在一两天时间内能对这个学科的基础史料和研究方法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慢慢培养兴趣,逐步积累、体会,最后养成研究习惯。”
      该书是谢教授在厦门大学开设研究生课程的讲义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题《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应用》。全书分六章,主要讲解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史料的类型及其搜集、辨析、解读,简明扼要,总共十万余字,信息量却大得惊人。谢先生意欲接续被“论说”传统遮蔽掉的“掌故笔记”传统,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建立一个坚实的文献学基础。书中介绍了数百种重要史料,不仅涉及到现代作家的文集、传记、年谱、日记、书信、回忆录等,更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诸如《中国现代文学总目》《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民国时期总书目》等大量重要的文献目录书籍、《二十世纪中国作家笔名录》《中国现代作家大辞典》等工具书以及《袁同礼著书目汇编》《上海孤岛时期文学报刊编目》等专题文献资料,甚至介绍了通过法律文书、思想汇报、内部参考、拍卖图录、同学录、职员录、年鉴、画报、校史、广告等途径获取史料的方法,真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了。学科细分的后果之一是,作为旧学基本功夫的文献学独立成为专门学科,大量的文史研究生完全缺乏文献学的基本训练,在资料的检索和辨识等初步环节上大费周折,研究也就不得其门而入。类似该书中的基本文献的介绍实在是非常有必要。仅从信息资源这个角度来说,该书也值得从事现代中国文史研究的青年学子备一本在手边,以免无米下炊之苦。
      不过,按照谢泳教授的说法,通过种种办法找到的这些都还只是“材料”,要成为属于你的“史料”,还需要把这些材料与历史情境中的人与事建立起联系,用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去筛选、判别和解读。他特别指出:“史料问题关键不是量的问题,而是随研究对象的变化来判断史料的问题”。以“鲁迅的厦门叙事”为例,他比较了从1954年到2008年关于此一主题的多种资料,把这些资料中的鲁迅及对立面的形象加以比较,并置于具体年代的政治文化背景中,指出由于政治文化背景的变化,意识形态预设越来越强,“鲁迅的厦门叙事”也越来越偏离历史事实。
      谢教授虽任教于大学中文系,但是学术兴趣并不局限于文学史,在知识分子研究、思想文化研究等一般史学方面也着力甚多,该书在写作意旨上步踵陈恭禄的《中国近代史资料概述》,因此在一般的史学意义上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希望对现代中国文学、历史、思想的基本文献有一基本把握的青年学子,该书不失为一入门捷径。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谢泳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一版,34元。
      
  •      按:谢泳此书,虽名曰“文学史”,亦可作“解史”;而“研究法”种种,看上去比较枯燥,但谢泳以其一向的平易之笔,使这部作品不失趣味性。对现代文学和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来说,相信可以从这部作品中了解到诸多细节。
      
      
      后 记
      谢泳
      
       这本小册子的台湾版名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与应用》,编辑要改成现在的书名,我感觉有点大,但编辑的考虑也有道理,我就没有反对。其实这本小册子主要是讲如何搜集史料的,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方法在其中。
       书在台湾印出后,我送给一些同行,但主要还是给了我的学生。后来有些外校在读的研究生知道了,感觉对他们写论文还有点启发,主要是能提示他们寻找史料的方向和如何选择论文题目,也来信或通过熟人向我索取。这门课,我在厦大教了三年,其中有些材料后来也写了文章,其中提到的绝大多数材料,是我个人的收藏,我一般没有使用图书馆的习惯,凡知道要用的书,我一定要买回来。我在台湾版的后记中曾说:
       2007年夏天,周宁兄邀我到厦大中文系教书。我先教了两门课,一门本科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一门硕士研究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本书就是在研究生课的讲义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原讲义约有二十万字,我感觉此类书最不能长,就删除到现在这个样子,可能还是长了一点。因为我过去读此类书,总想在极短时间内,把相关研究方法的核心内容看出来,而越小的书,越能接近这个目标。
       我追求的是想让有兴趣并试图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生,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时,在一两天时间内能对这个学科的基础史料和研究方法有个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慢慢培养兴趣,逐步积累、体会,最后养成研究习惯。
       我的努力是把自己研究的感想和基本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既要给出具体的史料类型和可能存在的寻找方法,更要诱导出可能存在的史料方向和学术灵感,后一点尤其重要。
       我自己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科班出身,但我1985年就在山西作协《批评家》杂志当编辑,较早接触了从王瑶先生以后,相当多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者的写作,在编辑中体会和感觉到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方向和学术路径,也产生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过去在作家协会当编辑时,业余也做点研究,但教书后有一些系统的考虑,其中一个重心是想让学生听课后能对专业有兴趣,同时也能下手。说到寻找史料,我一定要告诉学生具体的基本方向,这个方向一定是可以操作的,而不是只能玄想的。我上课时讲到的材料,特别是有些不容易见到的,我一定要把实物当堂展示给学生,比如一些意识形态机关的内部出版物,平时人们不注意,但其中常常有重要史料,我就把这些史料一页一页展示给学生,让他们从中获得研究灵感。而且我还会告诉他们这些材料是如何得到的,甚至价格也告诉他们,目的就是想让学生明白获得史料的具体途径。我个人感觉,如果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有复杂性和丰富性,只要他们愿意积累,有信心长期保持热情,再笨的人,最终也会有收获。
       国内本来也有两家出版社对这本小册子产生过兴趣,但多数感觉不会有读者,所以就放弃了。还是瑞琳和凌志的热情,让本书能够顺利出版,我要再次感谢他们。
      
       2010年8月10日于厦门
      
      
  •   这本书我一直想看啊,雪堂兄的精辟评论让人有先睹为快的感觉,相信这本书对于爱好文学和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索和研究有兴趣的同侪,会大有裨益吧!
  •   离尘兄好。这本书读过很久了。
  •   真好,如果有時間,寫點筆記傳上來吧……我也想看這本書,奈何想看的書太多,而且囊中羞涩……如果碰上,我想还是要买的。谢泳先生对于细节的梳理和把握,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治学精神!
  •   已经看完了,确实不错!
  •   好文章,又知道了一本好书!
  •   怎么还没有卖呢?
  •   就是。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