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

出版时间:2011-10-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董桥  页数:228  
Tag标签:无  

前言

  董桥总序  上星期英国朋友替我找到丁尼生三本诗集,一八二七、一八三○和一八三三的初版,著名书籍装帧家利维耶旧皮装帧,深绿烫金色花纹,三本合装在黑皮金字书盒中。每本诗集里都珍存一封丁尼生真迹手札,第一本里那封写给厄特里教士,说星期天晚上起程去多佛尔,星期一上午十点四十五分过多佛尔海峡,暂时避开不去巴黎,怕遇上骚乱,转往布鲁塞尔。是一八六九年六月十二日写的,巴黎正在举行大选,群众上街游行争取共和政体。我听说厄特里一生爱山,到处游山看山,跟丁尼生结伴去过瑞士玩了一个月,山上路人看到诗人跪在地上俯身观赏野花丛中一只蜻蜓,高声大叫说他隔着蜻蜓的双翼看得到花的颜色,一朵阿尔卑斯山玫瑰。  夹在第二本里的那封信写给替丁尼生出书的出版社,短短一句话,吩咐出版社让厄特里教士随便挑走诗人的书,要多少给多少。签名底下日期是一八六九年十二月二日。第三本里珍存的是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的信,写给诗人作家贝涅特,也很短,谢谢贝涅特的乐谱和诗评,说不是每一只鸟都会唱出这样好听的歌。这三封手札里写给厄特里那封连信封都保存了,贴着一个便士邮票,教士地址在Streatham Common,我旅居英伦那几年住过那一区附近,搭火车天天经过,是个老乡镇,绿荫怡人,整天懒洋洋,连火车站月台上的鸟胆子好像都比别处的鸟大,不避人。奇怪,一八二七年那本丁尼生昆仲诗集书后贴了一张对折手稿,写明是丁尼生没有发表过的诗,共五节。字迹纤秀,英国朋友说不像丁尼生笔迹,我看也不像。这三本书里夹着的三封手札《丁尼生书信集》里都收录,那五节未发表的诗倒是待考了,要慢慢翻查丁尼生传记材料也许拼得出头绪。  我今年六十八,猎书猎字猎句猎了大半辈子,偶然猎得这样一盒老书几页旧信依然高兴得不得了。小时候家里大人带我去一家破庙探望一位江浙老和尚,都说老和尚相术高明,随便批两句吓得倒一众信徒。那天他摸摸我的头说:“十七岁出外漂泊,二十三岁与字与书结缘,一生不渝,旁的枝枝叶叶尽是造化,不必多说!”大人们半信半疑,半喜半忧,溜到嘴边的一句话只好吞下肚子里去:“靠字靠书,这孩子将来愁不愁衣食?”罗素说他两岁那年家中大人教他读诗,对着一堆客人他背得出丁尼生的两行诗。我是抗日婴儿,生下来逃难逃不停,拖到六岁才背得出那首“床前明月光”。总之过完十七岁生日我真的飘洋到台湾读书,毕了业颠颠簸簸住过许多陌生的地方,没有一天离开过字与书。二十三岁在新加坡牛车水一家破旧阴暗的书店里淘到一函线装《梦溪笔谈》,我高兴得两眼泛泪:“是宋版书吗?”朋友吓一跳。“是清末民初的版本。”我说。多年后在伦敦买到第一本狄更斯残破的初版我也想哭。  庙里老和尚不点破我也推算得出此生毫不长进。惟其不长进,这几十年里我才摸不着天多高地多厚写得出几十本书:心中学问越小笔里胆子越大。美国幽默作家罗伯特·本奇利说他写作写了十五年才发现他根本毫无写作天分:“可惜我已经太有名了,没办法封笔。”他家三代人都出了作家,孙子彼得写《大白鲨》拍成电影红得不得了。老本奇利当过演员也写过戏剧评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给《生活》杂志和《纽约客》写剧评叫好又叫座。我连改行写剧评都太晚了,当演员也休想,太老了。只好尽量守本分,拼命看书拼命玩书也拼命丢书:看不下去的书越来越多;看得下去的书大半是老书。老书已然好玩,配上老装帧老得典雅老得气派,那是玩不厌的。乔伊斯《尤利西斯》一九三○年巴黎莎士比亚书店印得大方,水蓝色封面反白字,怕弄脏,英国旧书商替我找装帧店做了个布面书盒贴一块烫金字的红皮,妥当极了。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一九二八年翡冷翠出版,一千本里编号三三○,劳伦斯签名,也供养在后配的书盒里,东京那位旧书商包了好几层牛皮纸送到我家来。英国有个老前辈许多年前去法国拜访毛姆,他说毛姆家的藏书又多又整齐又体面,毛姆坐在书房里抽雪茄皱起眉头说他看书看老了也看累了,远远瞄着一排排的书脊只想偷笑:“都安好,心里踏实!”  埃德蒙·威尔逊说好几位读书品味很高的饱学之士常常劝他不要低估毛姆的作品,可惜威尔逊始终看扁毛姆,判定他终归是个二流作家。他说英美读书界程度下降了毛姆才那么红:“他的作品确实好看,确实有趣,文词越浅白越见文采,可是他的故事到底是杂志货色,就算题材严肃,情节还是蹩脚得要命。”他说那是毛姆写连载小说媚俗之计,每一期都要制造一些奇情。我是老派人,还是喜欢毛姆。我的文章从来都先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肯定也是威尔逊说的“杂志货色”。我的文词还没有练出毛姆的功力,我很介怀,也很沮丧。我深信不论中文不论英文,文词清淡可读最是关键。然后是说故事的本领。年轻的时候我效颦,很高眉,认定文章须学、须识、须情。岁数大了渐渐看出“故事”才是文章的命脉。有了学问有了见识有了真情没有说故事的本领文章活不下去。阅世一深,处处是“事”,顺手一拈,尽得风流,那是境界!我读遍毛姆的作品,“我”字摆进去的都好看;没有“我”字的长篇短篇都逊色。“我”不可怕事,总要堂堂正正站得出扛得起才行。  这当然是偏见。说不定七十岁以后我又生出另一些偏见。到时再说。写作免不了师承也免不了偷艺。大仲马不介意妻子跟朋友私通,还喜欢把情人让给小仲马消受,小仲马忍不住说:“我真腻烦了,老爷子你怎么老把你的老相好让给我睡,新靴子也要我先穿松了你才穿!”大仲马听了说:“那是你的造化,证明你的器官够粗你的脚够细。”大仲马写得出《基度山恩仇记》小仲马终于也写得出《茶花女》。连出家人悟禅听说都要本源。邱琼山路过山寺,惊见四壁都画满《西厢》:  “空门安得有此?”  “老僧从此悟禅!”  “从何处悟?”  “悟处在'临去秋波那一转'!”  三十多年前伦敦旧书商克里斯说埃蒙特·威尔逊这样的人多得很:“毛姆只有一个!”他说他做旧书生意二十多年,走进书店找毛姆的客人多极了,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有,从来没有人找威尔逊。“丁尼生的老诗集也是,收进一本卖一本,也许是学校里一代一代的学生都要读他的诗。”英国批评界几乎都跟诗人奥登的说法一样,都说丁尼生抒情最耐读,叙事诗、史诗都弱。艾略特称赞他是听觉最灵敏的英国诗人,不输弥尔顿,说他韵脚押得尤其精到。桂冠诗人奥斯汀说丁尼生的诗是“客厅诗歌”。我倒深信文学作品赏心之余还要悦目,案头这套诗集摆在客厅里绝不寒伧,每一本都曾经美国三大藏书家珍藏,贴了印记。一位是Abel Berland,芝加哥著名律师,坐拥世界级藏书室,二○○一年纽约佳士得拍卖行开专场竞拍藏品。一位是Frederick S. Peck,十九世纪生在罗得岛首府普罗维登斯,名门之后,做过官,收藏拜伦遗著出名。还有一位是Harry B. Smith,纽约人,作家,音乐家,珍藏名家手稿信札最多,一九一四年《纽约时报》全版写他的藏书室。  都说电子书快代替纸本书了,我不信。胡适之对张爱玲说:“你要看书可以到哥伦比亚图书馆去,那儿书很多。”用不着真去都闻得到书香了。我不敢想象胡先生说“你要看书可以按计算机,那里头书很多”!那是胡先生穿长袍跟不穿长袍的分别。我在台北见到的胡先生是穿着长袍的胡先生,轻松,潇洒,长袖子一挥几乎看得到他手上卷着一册线装书临风低吟的神情,那时候他是“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身西装当上驻美大使那几年胡先生多委屈,多倒霉。我情愿一页一页读完一千部纸本书也不情愿指挥鼠标滑来滑去浏览一万本电子数据。荧屏上扫出一页页电子书我也试过,冷冰冰没有纸感没有纸香没有纸声,扫得出大学问扫不出小情趣,感觉仿佛跟镶在镜框里的巩俐彩照亲吻。旧派人应该做些旧派事才合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要在大陆重编重印我近十五年里的文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居间商议,海外传统纸本书整理成国内一套传统纸本书,我想试试。五十年前我在台南一位老先生家里看到墙上挂的一副对联,“雨久藏书蠹;风高老屋斜”,句子好,字也好:纸本书即便藏着蠹鱼也甘心,也诗意。都说老头子都倔,电子狂风都吹斜了我的老房子了,书香不书香挑起的事端我倔到底。  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在香港

内容概要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散文大家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
  本书收录董桥所作忆旧小品散文近三十篇,他顺着营造小说的敏感追寻走过的从前,人事、书事、情事,丝丝缕缕,惹人情思,抒发对中国文化无尽的乡愁。语言精细、凝练、隽永。
  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卓越的见识和品位,浅墨淡彩勾描前尘影事,对于笔下那些堪称“骨董”的人,董桥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从前”深深的相思。

作者简介

  董桥,1942年生,福建晋江人,台湾成功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做研究多年,又在伦敦英国广播电台中文部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曾任香港公开大学中国语文顾问,《明报》总编辑,《读者文摘》总编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主任,《明报月刊》总编辑,香港美国新闻处“今日世界”丛书部编辑。现任报社社长。撰写文化思想评论及文学散文多年,在港台及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杭州、成都、沈阳出版文集十多种。
  著作名称:《没有童谣的年代》《保住那一发青山》《这一代的事》《回家的感觉更好》《伦敦的夏天等你来》《从前》《小风景》《白描》《甲申年纪事》《记忆的脚注》《故事》《今朝风日好》《绝色》《青玉案》《记得》《景泰蓝之夜》《清白家风》《橄榄香》等。

书籍目录

总序
自序
旧日红
云姑
耳语
念青室情事
戴洛维夫人
古庙
风萧萧
南山雨
初版水仙花
寥寂
玉玲珑
榆下景
雪忆
谍影
石头记
砚香楼
湖蓝绸缎
西贡沉沦
椅子上的花环
四季草
流言
宝寐阁
灵光
伦敦七六冬天
虚构的风采
南湖;芝瑛
师山庐
念奴娇变奏
字里秋意

章节摘录

  《从前》选读之一〈旧日红〉  我偏偏爱说我是遗民。近日坊间邂逅几柄漂亮的旧折扇,阮性山民国三十六年画梅花的那柄题了集句七绝:短墙缺处插疏篱,始见寒梅第一枝;独有高人爱高洁,为渠费尽雪桥诗。另一面郭若愚一九四四甲申夏天画的也是墨梅,只题庭空月无影,梦暖雪生香;右下角钤了一枚白文方章“梅清石瘦斋”。这样的风月当是遥远的绝响了。寒梅清幽,灵石清癯,配起时下这满城新潮和满街俗物,不啻在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浑似千瓣心香。  劫后的意识形态,值得依恋的正是这些残留的旧时月色,跟卧薪的忧郁倒是没有干系了。不必效魏国管宁之安复社稷,不必效徐广收泪抱怨“君为宋朝佐命,吾乃晋室遗老”,那些都是末期政治消渴病人,喜欢隔帘偷窥新贵的宠妾,为了撩来翩跹的绮思。文化遗民讲品味,养的是心里一丝傲慢的轻愁:急管繁弦杂梵声,中人如梦又如醒;欲知此夜愁多少,试记街前长短更。老家收过一幅赵眠云的字,录的是谭延这一路诗作。那光绪进士谭组庵当过都督、当过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当过行政院长,这些诗的趣味远比他的宦海格局高得多了。他的法书先学刘石庵,中年专意钱南园和翁松禅两家,晚年参米南宫,比他卖字的弟弟谭泽的墨迹稀世。我只有一柄谭延写的扇子,写书中仙手李北海刻碑并非世上传说是亲手刻的,猜想是家里有刻工专为他刻,“古刻工皆妙手人也”!小小头天高地大,字字骨力雄厚得惊人。  我一九六○年夏末辞别老师亦梅先生到台湾读书。一九八○年我从英国回香港做事,老师已经离开印度尼西亚万隆回厦门定居了,却常过来香港和满堂子孙欢叙天伦。八十二三了,一身铜皮铁骨硬朗得要命。一年孟冬,老师来香港过年,星期六下午到我家聊天,说起他早年镇宅之宝王冕墨梅册页,近来有人出美金高价要买,弄得他心绪不宁。那本册页我一九五八、五九年在万隆煮梦庐里翻过好几回,还经老师逐页给我指点,册页所附历代文士的题咏后来也都影印在老师诗集的附录里,八成以上我都背诵得出。我劝老师不要卖,老师说:“这已经不是第一回的诱惑了。你该还记得萧姨吧?她千叮万嘱要我留给子孙。斯文都扫地了,留一件是一件,她说。”  萧姨跟老师同龄,长年穿着浅色丝绸旗袍,花白的头发梳得丝丝服帖,圆圆的发髻永远插着一枝翡翠发簪,宽宽厚厚油绿得谁也舍不得雕琢,只沿着四围阳刻一道细致花边。我忍不住赞美两声,萧姨乐透了:“傻小子,这叫大雅不雕,内府的上好水种啊!等你讨个俏媳妇儿萧姨送你做聘礼!”她是苏州人,嫁给一位华侨巨富,守寡多年,家业靠成材的独子张罗,那几年越发火红了。萧姨天天拜佛画画吟诗吃燕窝,细腻的粉红肤色衬着精巧端庄的五官,简直钱慧安的淡彩工笔仕女。  老师说,上海当年有个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团社叫星社,社里骚人墨客都是萧姨父亲的诗友画友,萧姨家里藏了一柜子清末民初大小名家的精品。一天下午,老师刚在书房里给我改好一首七律习作,萧姨来了,顺手拿去一看,夸我终于摸出旧诗的窍门:“轻愁写得够古秀了!”她那天兴致好,硬拉老师和我到她家喝下午茶。万隆天气四季清新微冷,萧姨一身粉蓝旗袍,套上一件薄薄的墨绿毛衣,连老师都说她标致:“冷艳全欺雪,余香乍入衣……”没等老师念完,老美人先白了他一眼:“老豆腐馊了,还吃!”  萧姨家在城郊幽静的斜坡上,深院大宅四周花木万千,像个小植物园。正宅是荷兰洋房,大厅正中挂着颜文梁一幅大油画,画江南水乡人家,浓浓的油彩抹成粗粗的笔调,远观竟成一片迷濛的雨景,石桥两边的树影人影都在动,小船过处,滟潋的灯影顿时浮起宋词元曲的娇韵,老师笑说:“那小窗里该是小红低唱之处了!”萧姨接着轻轻念出好嗲的苏白道:“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她指着偏厅墙上瘦瘦长长的条幅对我说,“你看那上面不就题了松陵赵眠云吗?”  赵眠云收藏折扇两千多柄出名,吴江老家原是富户,从小享尽荫下之福,天天过着旧社会裙屐风流的雅士生涯。到了家道中落,夫人中年下世,只得离开上海迁回苏州,境遇越见窘困,卖字卖画换饭吃,咳嗽、气喘、脚肿,负病多年,终于支持不下,一九四八年四十六岁去世。听说,萧姨娘家跟赵眠云熟,跟鸳鸯蝴蝶派作家画家书家也熟。我在她家后园书斋春绿馆里果然看到不少张善、陈迦、陶冷月、陈巨来、朱其石、钱瘦铁、江小鹣的作品,还有严独鹤、蒋吟秋、范烟桥、程小青、徐枕亚的书画扇子。  萧姨誊录了一小本藏品清单和书画家生平,亦梅先生觉得有些参考价值,要我借去钞录一份,我用复写纸钞了两夜,自己留一份。七十年代,我在伦敦的学院图书馆里借了许多鸳蝴小说消遣,翻出那份清单,竟像旧爱重逢,亲切极了。这几十年来溷迹市廛,心境迟暮,寄情玩物,收了印石、竹刻、砚台、玉器收字画、收折扇,那份清单虽然残破模糊了,心中倒是印得深深的,碰到萧姨春绿馆里那些似曾相识的头姓名,总是横不下心任由他们流落坊间。文化遗民的痴想显是越老越浓了。  去年早春,开书画店的朋友收到一柄黄淡如的淡彩工笔张骞泛槎图折扇,品相大佳,我又想起萧姨手头那柄浪子燕青夜会李师师的细笔扇子,但见浪子脱膊露出身上刺青,那妖艳娘子尖尖玉手轻轻摸他蓝蓝的花绣:“黄淡如画人物是一绝,这把艳画还是先父托王西神向黄淡如求来的!”萧姨说。我年少迷恋《水浒传》,只顾把玩半天不忍释手。“傻小子,这把不能给你,”她说,“萧姨改天写信到上海找人请房虎卿替你画一柄武松打虎!”我到现在还只买到房虎卿两柄折扇,一柄画清秋佳品,一柄画云龙山虎,心中暗怨萧姨当年敷衍我。  那个星期六下午,我问亦梅先生萧姨还常不常来信?老师说她两年前下世了:“春绿馆里那批书画也全泡汤了!她儿子是读洋学堂的生意人,不懂这些国粹,苏州有个远房亲戚说是可以卖个好价钱,她儿子真的全运回去,一年后结账,存了五千块人民币在银行,要她儿子随时回国去花。天下还有这等便宜事!”老师频频摇头叹息。“那里头有仇英,有董其昌,有王,有八大山人,有虚谷,有罗聘,有伊秉绶!萧姨头上那枝翡翠发簪倒在美国卖了好几万美金。那叫春风又绿蕃国岸!你知道那春绿馆取的正是萧姨宝爱那枝翡翠的心意吗?”  我知道的事情少得很。老师和萧姨那一代人一走,月光下的茶也凉了,害我这样的半吊子旧派人熬过了大半个世纪还嫌自己旧得不够地道。上海画家程十发书画价钱一路上升,他的头花卉人物画得很好,录些古诗词也疏秀妍雅;偶尔追求政治正确,扇子上竟钞了鲁迅的诗,上款还称呼人家为同志,实在扫兴。我还有一柄施浚伊画给郑慕康的山水小折扇,笔意苍劲遒丽,古拙幽深,字的那一面忽然录上毛主席的一阕清平乐,填得虽好,毕竟因人毁掉这柄传统艺术品的八分古意!  六年前丙子除夕,邻居琴翁上海倦游归来,送我一柄朱镜波一九二七丁卯年画的桃花扇,胭脂斑斑,枝叶萧疏,题识也多。丑吴湖帆写了一段翰墨因缘,平斋接着录了丑题扇两首绝诗,第二首格外幽眇:几见芳菲露井东,闲情收入画图中;阿谁笑比香君血,崔护重迷旧日红!说的是前朝情事,只怨瞬息红雨弹尽,徒然惹人低徊。像我这样的文化遗民,盼的只是潇湘水云之间,风霜满面的过客不忘叮咛一声:劫后的烟树和人面,其实还在案头灯下的片楮零墨之中,不必过分牵挂。  老师回厦门三四个月了,忽然寄来一柄残旧的折扇,是民初名头不大的画家画的武松打虎,还有一封短简说:“偶得此扇,忆起三十多年前春绿馆中旧事,代萧姨买下送你。日前听江浙朋友说,骗掉萧姨那批古书画的远房亲戚,竟是萧姨嫁到南洋前的青梅竹马旧情人!世风如此,萧姨泉下有知,情何以堪!”那几天,我常常想起萧姨的粉蓝旗袍和墨绿毛衣:崔护薄幸,初恋那片旧日红,竟跟萧萧墓草一样寂寞了。  《从前》选读之二〈流言〉  我的中学老同学萧顺棠在美国住了三十几年。我们偶尔通信,偶尔相逢,转眼扑蝶的旧梦都过去,只剩看山的岁月了。前几年他心脏出过毛病,治了一年有余,终于稳定康复,却也从此不再越洋到处旅行了。萧家上一代人在南洋办厂发迹,六十年代星马印度尼西亚政局动荡,家族分产,各散西东,萧顺棠决定留美,在东部读完硕士就定居彼邦了。  这家伙嘴里含着银调羹出世,绝缘尘虑,一生淡泊,不计得失,早年谋个差事打发光阴,晚来到不了逍遥林下的境界,日子毕竟过得挺祥宁的。他有一次对我说,费城一位老华侨还他一个人情债,送了他一幅寒玉堂的楹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挂在厅堂上朝夕相对,满心风雅,问我那到底是谁的联语,我猜是唐诗里的杜荀鹤,他听了更得意。  上个月,老萧在电话里忽然问我还记不记得当年的玉姐,说是最近在邻州小城老同乡的喜宴上巧遇佳人,勾起多少陈年旧事:“绝代的天香啊!”老萧说,“一晃几十年,怎么就苍老得那么教人心疼。”我不忍心追忆,叫他别再损人了。他不服气,反驳我说,芳草迟暮总该依稀飘着天涯的景色,何苦沧桑成这样:“莫非嫁了数十寒暑还放不下心头那个风流校长?”他说。  Joseph Conrad 劝人不要乱采记忆的果实,怕的是弄伤满树的繁花。我也担心有些记忆深刻得像石碑,一生都在;有些记忆缥缈得像湮水,似有似无;另一些记忆却全凭主观意愿妆点,近乎杜撰,弄得真实死得冤枉、想象活得自在;而真正让生命丰美的,往往竟是遗忘了的前尘影事。那是潜藏在心田深处的老根,忘了浇水也不会干枯。  在我的记忆里,玉姐并不美丽,最动人的是那双水灵的大眼睛:深情的涟漪圈圈难散,激情的潋滟随时溅扬,十步之外都领略得到那一潭魔光,月眉、岩鼻、樱唇反而黯然了。我们读初中二年级,玉姐高中已经快毕业了。我们上初三,她迷上我们校长,艳闻成了学校耳语的话题,小城里一些长辈渐渐也在叹息、也在摇头了。  古旧的垄川城向来寂寞,故事很多。城北山峦灵秀,绿意很浓,白色小洋房疏疏落落,尽是殖民时代留下的欧陆遗风。那边的南洋华侨多受荷兰教育,衣着言谈七分洋派,人情难免单薄。城南倒是靠海的平地,唐山模样的深门小院栉比而建,家家过分亲热,燕瘦环肥的流言隔着厚厚的楼板也传得出去。那是半旧不新的五十年代,街上交头接耳的张老板李掌柜脸上都沁出秋色,老舍不得樟木箱子里的民初装束,长年穿着纺绸的衫裤,一条金链横贯胸前,扣的是上衣左边口袋里藏着的古典挂表。  我的老家正好坐落在城南城北的交界地带,宅院西化,内里却是暗香疏影的翻版。红日下山的时刻,我常常到门前游廊上跟萧顺棠他们聊天,路过的汽车里坐的总是洋装男女,靠在三轮车上养神的全是鸳蝴小说的主角。天很热,那些男人的脸像炸子鸡的鸡皮那么油亮;睡过午觉洗过澡的女人也仿佛刚蒸出来的寿桃包子,红红的胭脂和白白的香粉都敷上一层汗气。  一个这样酷热的下午,校长赶来我家跟我父亲关在书斋里密谈了一个多钟头。父亲那几年当了学校校董会主席,写诗的湖北老校长退休,先是来了一位江浙人,身高入云,满口乡音,做了一个学年就调走了。接着是这位三十五六岁的新校长,听说是国民政府教育部派到南洋宣扬中国文化的精英,颇具外交手腕。他长得英俊极了,绝对可以拍戏当小生,身材笔挺,满头浓发,一双眼睛炯炯照人,国字脸上鼻子不高,齿白唇红,倒也加倍衬出他的文人气质和军人雄威。只讲一口标准的国语,不带土土的京腔,谁都猜不出他是河南人。  书斋门一开,父亲和校长满脸肃穆。他们并肩缓缓穿过天井花架,父亲背着手低声说了许多话,校长频频点头。我们躲在远处山石边的树丛中,但见校长眼睛布满红丝,显然好几夜没睡好觉。那天晚上,父亲默默吃着晚饭,心情凝重得很,一围人谁都不敢吭声。  我们学校在南北交界地带的另一端,原是中国国民党支部的深门大院。正院大殿镶满大理石,苍秀似玉,阴凉如春,办公室、图书馆一进一进连进了大礼堂。大殿两边一大片花园新建了几排教室;后园正中是校长寓所,整套客厅、书房、卧房都藏在参天古树的绿荫之中。他们说,玉姐黄昏时分总在校长寓所里指导女佣替校长准备晚饭。他们说,玉姐清晨上课之前也在校长寓所的书房里整理满书桌的文件稿件。他们说,几个小学生炎热正午爬到树上看到玉姐在卧房里替校长捶背。他们说,老校工那年中秋深夜撞见玉姐坐在校长腿上跟校长谈心。  窃窃的流言就这样传遍校里校外。玉姐的大眼睛泛起傲慢而坚勇的亮光,横扫一切疑惑、忌妒、钦羡和不屑的神色。校长天天抿着嘴似笑非笑,眉宇间骤然多了三分愁绪:“忧郁小生,更迷死人了!”我们班上的女同学全晕了。萧顺棠说,老校工有一天喝醉了,跟几个高中生抱怨校董会不该请个这样的女人汤丸当校长:“造孽啊!玉姑娘明摆的是少女情怀,倒也罢了;那堆妇道人家算什么!那几个老闺女会落个什么下场?”  事情越传越缤纷。玉姐没参加毕业典礼就给送去台湾升大学了。四年后我到了台北她还请过我吃饭,进台大念研究院了,傲慢云散,坚勇仍在,大大的眼睛藏着更多的秘密。我读大二那年,老家来信说,校长在耶城跟初中教我英文的林老师结婚,早就改行做生意。到了大三,台北的老同学说,玉姐也结了婚,嫁到加拿大去了。  我当时以为童话终于结束:他们两对夫妇从此快快乐乐过日子。毕业后我辗转移居香港,家里来信说,印度尼西亚政府咬定校长多年从事特务工作,铁证如山,漏夜抓走,关进大牢,林老师四处奔走都没有转圜的余地。又过了四五年,我听说校长出狱了,几经酷打,浑身内伤,常常吐血,熬不了多久就辞世。那阵子,我难免惦念校长和老师,可惜消息零碎,如真如幻,缥缈得很。在我迷惘的记忆里,断断不是主观意愿杜撰的,依然是玉姐那双水灵的大眼睛,傲慢而坚勇,时而是窗竹摇影,时而是野泉溅泪,不变的也许是那份揪心的爱。  …… 

媒体关注与评论

  画得古秀,字也苍郁,那首诗更是句句玄机了:前因俱在流水小桥间,我未必都参悟得出;雪前雪后绽放了单单薄薄一枝心香,琐屑的这样一本《从前》,兴许不致过分辜负那一抹旧时月色了。  我顺着营造小说丝丝缕缕的敏感追寻走过的从前,烟柳拂岸,暮云深情,笔底斑驳的记忆和苍茫的留恋,偶然竟露出诗的消息。  ——董桥

编辑推荐

  如果你要读董桥--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每一篇文字。欣读散文大家,两岸三地华人白先勇、陈子善、林青霞、梁文道等推荐。  如果你要读董桥--《从前》小怀旧版,布面精装,毛笔题字,适合珍藏。散文大家董桥说,写作就像美人卸妆。其文笔雄深雅健,兼有英国散文之渊博隽永,与明清小品之情趣灵动。专家说,你一定要看董桥,字字句句都泛着岁月的风采。  如果你要读董桥--书法大家张充和为《从前》题写书名,实在难得。“民国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年近百岁,著有《曲人鸿爪》与《古色今香》,琴曲书画俱通,“合肥四姊妹”更是倾动文化圈。她的书法题赠作品,观赏及收藏价值极高。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前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45条)

 
 

  •    本书收录董桥所作忆旧小品散文近三十篇,他顺着营造小说的敏感追寻走过的从前,人事、书事、情事,丝丝缕缕,惹人情思,抒发对中国文化无尽的乡愁。语言精细、凝练、隽永。
      作者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识和品位,浅墨淡彩勾描前尘影事,对于笔下那些堪称“骨董”的人,董桥在他们身上寄托了对“从前”深深的相思。
  •   在董桥的书里从前的一切已成从前,我们只能在书里跟着董桥走近从前,就像标题说的“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怀念从前的日子,这个从前不一定是亲身经历的,也许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时代,但就是让你不免怀想,那时的人,那时的事,就像在想自己的前世或许就是那样的人吧,熟悉的,陌生的,不变的是人心,却再也回不到那个时代了。只能在书里回忆从前。。。。。
  •   最值得一提的是《从前》那曲径通幽的语言,这是董桥的看家本领,有读者埋怨说:“董桥太爱转弯抹角,有话为什么不直说!”董桥以为,白话文写作最易犯的毛病就是太过直白。东方美学的精髓全在含蓄二字,玩味的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以董桥虽然想要麦卡勒斯的小说境界,并且也用了小说的结构来布局,但他的文字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文字,求的是《西厢记》和《红楼梦》含蓄的诗意。

      在《耳语》中,董桥这样描写一位名叫雪丽的英国女子,“笑靥绽放出浅浅的妩媚,朦胧的皱纹竟像淡云中的月色,怀抱的是娴熟的风华”好个“淡云中的月色”!细细品味《从前》的每一篇文字,感觉就是这六个字:淡云中的月色。

      只是,这月色是下弦月的清辉,在了悟了丰盈和缺憾之后,这淡云烘托下的一轮清辉愈见美丽。
  •   这本《从前》,是香港作家董桥先生记人忆事小品文的合集,共二十九篇,篇篇精彩,粒粒皆真情。私下以为,这是董桥最好的作品。董桥先生在传统文化中浸泡多年,深得文人雅趣,曾远赴英伦,耳濡目染醇厚的不列颠文化,随后一直从事传媒业,编辑,办报,写专栏,见惯世事浮沉,阅尽人间沧桑。斗转星移,数十载时光蛇行而过。回首从前,在往事中行色匆匆,偶遇一二故友,驻足凝视,遂幻化为一篇篇流光溢彩的文章。
  •   遇到董桥先生的第一本书就是《从前》。三联出版社出版,是“董桥自选集”之一,也是文字最为优美的一本。文字美,故事美,书中美人也美。贪婪着董先生的文字,反复读了几遍,总觉得余味不尽,就惦记着自选集中的另外两本。学人书店没有,同仁书店、联合书城也没有。小书店也找了几家,书出得太早,可能早就收空了。最后只得守着一本《从前》。后来听敬文先生说,市图书馆的八角书屋有另外两本《旧情结构》《品味历程》。第二天赶去,只有两本《旧情结构》、一本《从前》。《品味历程》不见踪影,想必售空。问服务员,答复果然如此。索性将剩下来的董桥都卖了,自己留一本《旧情结构》,另外两本送与简庵,奇文共欣赏。
    读董先生的文字真能上瘾。《品味历程》始终未见踪影,打电话给北京的弟弟,嘱托他有机缘遇到,代买一本。北京毕竟是好地方,不几天弟弟就将书快地过来,随后又叫他给简庵也买一本。简庵也欢喜得可以。
    这次广西师大又出版《从前》,想起董桥先生在三联版飘口上面说的,我偏偏说我是遗民。我喜欢这样的倔强。
  •   上次在当当网购了《青玉案》《记得》,这次又网购《从前》《这一代的事》。不用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的这套董桥文存,我会全部收藏的——古色古香,非常典雅,太喜欢了。
  •   买过简装本,这次冲着特别的装帧,细致的皱褶布纹封面,雅致。

    董桥的文笔没得说,有书卷气,有英国散文的风格,但是又不枯淡,看得出有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读来很享受,而且可以反复读也不厌倦。
  •   董桥的文字,读了很多,骨子里的怀旧的情节使得我更加迷恋他笔下的雪月风花。这套书的装帧我很喜欢——简约素雅。亦如我喜欢董的文字——凝练俊秀,透着唐诗宋词的淡雅馨香。
  •   你不一定要读董桥,如果你不怀旧
  •   读董桥的散文,仿佛置身于一间古色古香的书房。
  •   董桥的书,很怀旧,很有古意,是生活中一些细细碎碎的事,可是却被写的很美丽。
  •   早就听说,你一定要读董桥!我很喜欢你不一定,但你可以试试。口味独特也许你狠喜欢,也许看两页你就看不下去了!文字优美的小品文,88分!
  •   从大学开始时就喜欢上了董桥的散文,直至今日,他每出一本书我就买一本。
  •   从书的封面好内容,都是很怀旧的感觉,董桥的名字都很怀旧
  •   董桥的散文,不多说了
  •   董桥的书,如果能出一个系列就更好,总是这样零零散散,封面还是喜欢牛津的,胜在价格,也只能买个大陆版了。还是一贯的怀旧,我喜欢。适合夜晚细读
  •   初次读董桥是《旧情解构》。他的文字是能让人上瘾的。读着很沉迷。挚爱董桥。决定两年之内,读完他大部分作品。文学青年不可错过的作品。
  •   从对马世芳的一个采访中第一次听到董桥先生的名字,马世芳对他赞誉颇高,试着去读,变作忠实读者。
  •   小精装是爱书人的至爱。董桥的书耐读,已收广西师大的8本。希望继续做下去!
  •   董桥的散文还是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一个女孩晒自己的藏书时知道的,精美的装帧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来当当淘宝。
  •   第一次读董桥的文章,对他的文字所感染,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董桥!
    制度一读,值得收藏。
  •   初读董桥先生的文字,便被其优美细腻感吸引,爱不释手吖!
  •   董桥,读过,就是爱上他的文字
  •   一定要读董桥的书。
  •   董桥的文字,还是那样的隽永,耐读,还是老派文人的写法
  •   董桥的文字,我最欣赏,小故事也吸引人
  •   是不是因为已经是有了些年纪,在闲暇的午后,坐在阳光润撒的书房,焚香品茗,手上一本董桥,看时光静好,听他娓娓道出半个世纪前的岁月,真好!
  •   董桥的书,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喜欢的类型,是偏向于有一定纯文字欣赏水平的读者的。这部分读者,往往是认同非功利性阅读的人。
  •   装的很精致,第一次读董桥,希望收获多多!
  •   可以不懂诗歌,但要读董桥,因为它是医心良药。
  •   一旦读上董桥就再也放不下了
  •   喜欢董桥的灵动与自如,此书古雅,适合收藏。
  •   董桥的专辑,感谢广西师大为我们开的窗口,国内董桥的作品并不多见,一口气出了四本,值得珍藏,略微不足之处:封面考究,纸张太薄,真是“要面子”啊,听说港版的是真的不错。
  •   装帧不错,有塑封,喜欢。喜欢董桥的文字,也喜欢广西师大出版的这套董桥文存的装帧,故买来收藏。
  •   文字优美,有种古味,如墨香,更似古董,深受吸引,一不留神,又买了一套董桥的书。
  •   董桥,不多说了,必须收入。
  •   董桥的书,是本适合在清闲时刻慢慢品读的书,推荐!~
  •   看董桥的书,不由自主你会慢慢翻页,因为害怕把文字弄破。
  •   第一次买董桥的书,看了很久,还是选择了这本。因为喜欢它的名字。
  •   董桥是我一直心仪的作家,在书店里还真不容易找到他的书。很好
  •   装帧的很好,是董桥书的特点.内容重复的太多了,出版社不厚道还是董桥才尽了
  •   董桥先生的书,每本都很好,都想买,但有些书没有卖了!
  •   董桥的文字,值得细细品味
  •   也许是年纪渐大的原因,越来越喜欢董桥的文字了。
  •   董桥的文字,耐看耐读,越寻思越有味。
  •   董桥的文字很美。
  •   我这段时间爱上董桥先生了,以后有时间再来写评论吧。
  •   喜欢董桥,各种版本不妨多收藏些。
  •   喜欢董桥作品,买来慢慢看,才能品味其中滋味。
  •   董桥的作品也不错啊!
  •   正在看,非常喜欢,会继续购买董桥的书。
  •   所看的第一本董桥的书,句句透着平淡的从容,古典美。花时已过,梦里多愁。
  •   很喜欢董桥的书
  •   董桥的书,有底蕴,耐读!
  •   董桥的书就是经典,一直
  •   非常喜欢董桥,包装精美
  •   董桥的,一下买了好几本,恶补一下!
  •   以前就读过董桥,有些地方不明白,但还是很安静
  •   还行,董桥是大腕。
  •   我是董桥的粉丝。。。
  •   董桥是一直喜欢的,好看
  •   董桥!赞
  •   董桥 过瘾
  •   包装典型精致,典型的董桥风格中。
    很喜欢!也给朋友买了一本。
  •   以前买过一本 文字是肉做的,这本 从前 文章更凝炼意蕴,读罢令人回味长久
    只不过薄薄一本定价近40,高了,这本书折后价位18左右比较合适
  •   从前的人写的从前的事,以后这些精炼的小品文越来稀少了
  •   很多东西,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过,但是,董先生的文字里,把那些点滴岁月记忆都呈现在了眼前。不知道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那些诗词、古画、清风晓月的从前,我们都体会不到了。
  •   怀旧的人呐 值得一读
  •   看完后心里很暖又很伤感,从前是再也回不去的日子。
  •   从前的女朋友变成了别人的
  •   从前
  •   才看了第一篇就很喜欢
    老师的比喻简直了....
    精装的也特别至于收藏
    不多说 好看
  •   看到书皮,理解为啥叫精装,绢面的树皮,让我每次都得净手来读,呵呵。书的留白比较多,可以写感受。
  •   有些民国知识分子的怀旧的书写风格
  •   算是我第一位喜欢的散文家了,还没有哪位的散文特别吸引我呢!文史哲寓于一体,文辞简练优美,又擅长倒叙插叙手法,偶尔比喻新奇、语出惊人,赞叹!赞叹!
  •   读先生的文字,很享受。内容、装帧都喜欢,值得珍藏。
  •   朋友推荐,你不能不怀旧
  •   每篇散文写得精炼,让我忍不住去重读几遍。
  •   清新淡雅的文字,仿佛一位身着长衫的老者在身边娓娓道来,每天读几页,内心欢喜安定。
  •   我喜欢读他的文字和文字里的故事
  •   装帧不错,大小略小,字间行距也还好,文字最为喜人。刚看了一篇,内心欢愉。老人很有意思。

    价钱23元,供参考。
  •   读《记得》,勿忘记。。。
  •   美好的怀旧,曾经的过去,曾经的南洋,曾经的曾经。
  •   还没有读完,看了几篇,确实不错。就是有点贵,不知有没有简装的。
  •   很有质感的一本小书,正如介绍所说,每字每句都经过斟酌的~大爱有很美妙封面的书,
  •   质量还行,书还未读,看后再详评。
  •   旧派文人的那些故事,读了真是惆怅
  •   拿到书,先翻了翻作者的小序,知道全书共收文三十篇,随即细查篇目,发现仅有二十九篇,想知道,是否漏印了一篇。遗憾!
  •   精装,书很轻但是纸很好
  •   第一次读他,有些需要慢慢品,有些很快就喜欢。准备过段时间再读一遍
  •   不止读一遍的好书。
  •   怎么很多篇幅和《青玉案》相同的?是我记错了吗?
  •   书的封面像皱纹布一样 给人感觉真好 文章很温馨
  •   精致的小品书!
  •   这本比其他基本他的书更喜欢,因为有抒情,文艺,也有故事。我喜欢那些讲故事的散文家,他们写的东西给人的感觉就像在梦境一般,虚无缥缈,但是回味悠长。
  •   这样说吧。这本书别人借我看的。还没看完我就给自己买了一本。因为有些东西你想自己也拥有。它就是我想自己拥有的东西。
  •   受益匪浅,总说出心中的话语
  •   早不少年就听闻董先生文笔好,这次买了几本看过之后,确实很好!
  •   虽然喜欢,但是书的四角有点皱折,小遗憾,这次买的四本书都有这遗憾。
  •   给忙碌人推荐的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