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谈大先生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陈丹青  页数:208  
Tag标签:无  

前言

陈丹青自序(节选)七回讲演讲下来,我久已存心写写这桩离奇而真实的大公案:胡适,鲁迅,并非古代人,可是不及百年,由民国而共和国,再加台湾岛,前后左右,三种是非观,三份教科书,三组话语场,于是胡适鲁迅分别变成三个人:一位活在民国,一位待在大陆,一位远去台湾。换句话说,倘若民国的文人、49年后的书生、南渡之后的同胞,坐在一起谈胡鲁,怎么说呢,恐怕是一场话语和观念的三岔口。即便三者都爱胡鲁的书,也会被历史的分离所错置,各持文化记忆之一端,彼此难懂,彼此扑空——其实何止胡鲁二位呢,几乎所有民国人物都已被政治的棋局一分为三,活在无数误解正解与新说谬说中。我不是指国家的统一。我也不相信穿越时间的历史人物居然一如当初——孔夫子或曹孟德果然是经文戏出里的那个人么——鲁迅与胡适离我们实在并不远,倘若文化中国不割离,五四传统不裂变,则胡适鲁迅不该在两岸此消彼长的历史剧情中,忽而被禁绝,忽而成显学,忽而当圣人,忽而作恶魔……面见海婴先生的一刻,我确认鲁迅是一位人父,是阜成门外与山阴路底的居民,是那些手稿与著作的主人。当我结结巴巴试图描述我所望见的鲁迅,我是在说出我的相信与不相信,是在为自己的判断,娓娓辩护。在这辩护过程中,我想象鲁迅与他的敌友们活在众声喧哗的民国。所以我很少很少谈及鲁迅的文章:他无须辩护。他的自供词与辩护状,就是他写的书。说来奇怪:自从公开讲过鲁迅后,近年,我竟不很经常念及老先生了。什么缘故呢?而近日校稿,逐篇一过,又发现我关于大先生想要说的话,其实并没说出来。集子里末一篇《鲁迅的墓园》,写在2000年,当时就算借此还了爱敬鲁迅的愿。现在选作附录,顺便再补几句闲话吧:那一次,我在虹口公园注意到毛泽东手书的鲁迅墓碑给两侧的美树遮没了,及后见到海婴先生,他就说,他曾几度向上海市政府申请作修剪,迄今没下落。我暗想:花木无心,遮没了,岂不也好。记得鲁迅初葬的那块碑,字体拙朴,笔锋转折竟有鲁迅手书的圆润而内敛,谁写的呢,动问海婴,原来竟是他七岁丧父时,由母亲扶持着,一字一字亲手写成的。呜呼!愿有关鲁迅的想象汇聚到1936年吧,那一年,因为弟弟的几句话,雏儿的几个字,鲁迅之为鲁迅,算是有一份平实的交代与存证在,纵然兄弟失和,父子永隔。

内容概要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论者或称它“还原”了鲁迅,或称它“唤回”了鲁迅;而对于作者,这样的公开谈论大先生,或许更类似于一种还愿。

作者简介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著名油画家、作家,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批评者之一。
2000年回国,任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7年卸去教职。其间,因辞职事件及公开批评教育现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成为舆论一时焦点,更被媒体推崇为影响中国的五十位知识分子之一。除了教育,他对城市、影像、传媒等文化领域的诸多现象亦有独到见解和批评。
著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等。

书籍目录

序笑谈大先生 鲁迅与死亡  鲁迅是谁?  上海的选择民国的文人  文学与拯救  鲁迅与美术  漫长的补记  附录  鲁迅的墓园

章节摘录

插图:民国的文人——长沙谈鲁迅(部分)鲁迅交友之广,也是这个演讲中提到了的,但后人在照例的宣传中,只知道他有共产党朋友。鲁迅一生在对待朋友、与朋友相处方面,大致是怎样的性情?陈:除了不可能查证核实的隐私,没有一位中国作家像鲁迅那样被详详细细暴露在公众面前。由于长期独尊鲁迅,他生前的所有生活记录——日记、书信、大量回忆和旁证——不但全都出版,而且重复出版。诸位如果真要了解鲁迅,可能要比了解任何其他中国作家更方便。这些资料中充满鲁迅对待朋友的故事和细节,诸位有兴趣,很方便查证。然而长期被政权神化、非人化、政治化,鲁迅反而被过度简化,鲁迅资料中丰富翔实的日常细节,后人视而不见,绝大部分人谈起他,就是好斗、多疑、不宽容。语文教科书长期强迫学生阅读鲁迅,成功地使一代代年轻人厌烦他,疏远他,今日的文艺中青年多半不愿了解他,因为怎样看待鲁迅早已被强行规定,以致几代人对威权的厌烦、冷漠和敷衍,也变成对鲁迅的厌烦、冷漠和敷衍。敷衍一位历史人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简化他,给他一个脸谱,很不幸,鲁迅正是一个早已被简化的脸谱。鲁迅很早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一是骂杀,一是捧杀。大家现在看见了,过去半世纪,胡适被骂杀,鲁迅被捧杀。近年情况反了一反,是鲁迅开始被骂,胡适开始被捧,然而还是中国人的老办法:要么骂,要么捧,总不能平实地面对一个人,了解一种学说,看待一段历史。“兄弟失和是他最难释怀的内伤”,这几乎也可算鲁迅生涯中的一桩超级情感公案。而且,尤具戏剧性的是,他与周作人在进入历史书写中所处的境地,甚至都可以用“神鬼”之别来描述。这个方面,除了失和内情的悬疑,周氏兄弟在对待亲情方面,性格有很大的不同吗?就鲁迅的作品来讲,有涉及这些的吗?陈:鲁迅不是神,周作人也不是鬼。周作人曾在早年说,自己心中有一个“绅士鬼”,一个“流氓鬼”,这是文学的说法,修辞的巧妙,我们就此说周作人是鬼,那是不懂修辞,不懂文学,别说当不成绅士,恐怕还不如流氓,中国从前的流氓,有性情,会说话,用词很别致。如果因为周作人当过汉奸,就说他是鬼,更不应该。你是陈独秀,是胡适,是周作人的同辈,你或许有资格骂他一句,贬他一贬,到了我们这一代,有什么资格呢?我不认为我有资格责难前辈,看不出我们有什么道德的高度可以遥远地责难一位五四时期的文人——那是多么轻佻的道德姿态。诸位请看看今日中国成千上万的贪官、污吏、黑矿主、王八蛋,那才真是妖魔鬼怪啊。至于周家兄弟的情感关系,哥哥弟弟都写过。中国从前的规矩,母亲死了,大姐在家就是母亲,父亲死了,大哥就是父亲,担当权威,负起责任。鲁迅的父亲早死,此后一生,他一直是位好哥哥,不摆权威,尽责任。他留学回来,接母亲到北京,给弟弟在北大安排教职,北京两处房产是他的薪水盖起来。弟弟得病,他比弟弟还急,后来写在《兄弟》这篇小说里。但是彼此失和,直到去世,在可见的文字中,两兄弟都很得体,即便在大观点大是非上有所暗示,有所表达,也十分厚道,十分守度。从前有句话,叫作“君子绝交,不出恶言”,何况兄弟失和。大家要知道,他们周家兄弟在当时是极端新派的、前卫的文人,但他们的行为大致遵行旧道德,不但他们,英美派海归的为人处世也谨守旧道德的规范。胡适在台湾去世后,蒋介石挽联就说出这层意思,我记不得原话,大致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我们再回头看看从1949年直到今天,中国的文人之间、师生之间、朋友和亲人之间,发生多少卑鄙丑恶、乖张惨痛的故事,像周家兄弟那般失和,像五四文人那种有教养的绝交关系,在今天,寥若晨星。据说周作人晚景很凄凉,他一生是不是都对鲁迅怀了怨恨之心?陈:周作人晚年不是凄凉,而是孤立和悲惨。说他孤立,因为建国后他被提前释放,毛泽东批示将他养起来,写回忆,弄翻译,月薪两百元,相当高。但他不再有朋友,不再有社会地位。说他悲惨,是这样的日子过了十多年,到“文革”,他就被红卫兵折磨,撵到破屋子里,有个老婆子偷偷伺候他,有一天他在炕上喝完一碗粥,当天就死了。周作人晚年有一方印章叫作“寿则多辱”,说的是实话。但他刻这方印时,还想不到会领教“文革”时期的侮辱。他因汉奸罪被审判,坐监牢,属于惩罚,不是受辱。至于他一生是否对鲁迅怨恨,我以为不要随便揣测。即便有怨恨,那也并非是错,因他是鲁迅的弟弟。而像这样的兄弟恩怨,不是外人可以任意揣测的。在座诸位可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但有父母、亲人、好朋友,外人公开揣测议论你们的私人感情关系,你们会同意、会接受吗?“政治化的鲁迅遗产以不可抗拒的方式灌输至今,看不出停止的迹象——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这个意思,就是事实上的鲁迅并不只是诅咒万恶的旧中国,他诅咒之外的东西,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吗?陈:“吃人”的“礼教”,顽劣的“国民性”,军阀统治,国民政府的压迫,等等等等——这些主题,是鲁迅一代知识分子全都诅咒的事物。陈独秀、胡适,当年就是发起反礼教、主张文学革命、呼吁改造国民性的先锋人物。可是为什么大家只知道鲁迅一个人在“诅咒”呢?就因为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和知识遗产,被高度政治化——胡适的知识背景是英美那一套,后来又和国民政府合作,所以他的革命性全部不算,变成反动派;陈独秀因为二十年代末不服苏联的管制,既被共产国际抛弃,又被中共党内打击,所以他的革命性也全部不算,连创建共产党的大功劳也不算。鲁迅死得早,没有介入国民政府,也不是共产党员,而他的“诅咒”具有高度的文学性,他在新文学运动中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其他新兴知识分子比不上,所以鲁迅在建国后最有利用价值,最方便被以一种极不道德的方式树立为一个道德的,甚至超道德的形象,来压迫大家。在这一场巨大的阳谋中,真正被利用的是我们几代人。独尊鲁迅的真目的,是为了使我们无知,不怀疑,盲从意识形态教条。我应该说,我们几代人被成功地利用了。现在一部分人知道被利用,于是掉过头来诅咒鲁迅。那么鲁迅是否“诅咒”过其他事物呢?第一,鲁迅固然诅咒过古文、礼教之类,但对其他事物,他不是诅咒,而是怀疑、讽刺、批评;第二,他议论过的事物,太多了,譬如文人相轻问题,翻译问题,美术问题,小孩子和妇女问题,留胡子和拍照问题,书籍封面设计和毛笔钢笔问题,等等等等。但他怀疑批判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轻重,有曲直,亦庄亦谐,即便他被引述最多的批判命题,也不像长期宣传的那么极端、片面、简单。所以第三,今天议论鲁迅的年轻人,阅读过几本鲁迅的书?阅读过多少其他五四文本?假如阅读过,应该不会有以上问题,不会问鲁迅时代的其他文人是什么状况,鲁迅怎样对待他的朋友或兄弟,尤其不该问鲁迅是否还诅咒过其他事物。为什么呢?因为只要阅读鲁迅,阅读那个时代的作品,就不会有以上疑问,即便有,也不是这么问法。总之,半个世纪的洗脑,弄得本来应该知道的事情,变得不知道,本来蛮清楚的是非,变得不清楚,本来很普通的常识,变得很稀罕。独尊鲁迅的后果,不是我们只知道鲁迅,不知道其他人,而是我们连鲁迅也不知道,也要来问。我今天回答的,其实都不该是问题,结果都变成问题,要破解这些问题,很简单,请阅读鲁迅。可我从来不劝告别人读鲁迅,因为几代人被逼着读鲁迅,读了等于没读,或者,还不如不读——这就是我为什么说:扭曲鲁迅,就是我们的被扭曲。

编辑推荐

《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在这本小书面前,数十年来汗牛充栋的鲁迅研究不禁有些黯然失色了。《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收录陈丹青有关鲁迅的七次演讲,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的作者将鲁迅重新放置回“民国的风景”中,与其说是“还原”了鲁迅,不如说是为一个人、一个时代重新注入灵光。《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由陈丹青亲手设计,收录照片、插图数十幅,精印精装,堪称不容错过的收藏级版本。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陈丹青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笑谈大先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52条)

 
 

  •   《笑谈大先生》画家陈丹青的七篇演讲稿汇成的集子。陈先生虽然说自己无力还原鲁迅,但我认为他是在努力还原的。鲁迅先生思想的内在品质是尊重人,看重人,从他以前致力于医学,后来弃医从文,看到那么多的后辈为了自由和理想死于非命,写了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都能够看得出他对生命丧失的惋惜。还有就是他思辨和批判,这是知识分子的特质,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愿人云亦云,总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去探究事物本质,总想看到事物的反面。如果他生在现代以他的学养和洞察肯定要王小波之辈望尘莫及,也许还会开当今启蒙思想之先河。但他若是生活在毛时代,天才将注定碌碌无为,因为嘴张不开了。但社会毕竟还是进步了,文革的禁锢被打碎了,虽然不是粉碎,但唯一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过去了,其实意识形态的开放是顺乎天理的。人类是个群体,本来就是参差多态的,要人们都一个步调就必须用高压强制,但高压的结果就是人民不甘,国家分崩离析;要人们都一个想法就只能洗脑,可洗脑就只能让国民越洗越愚昧,国家越来越落后,最终还是逃不出个亡国。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无不是把发展放在了第一位上,无不把改革和开放当做首要途径。二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发现把这个世界连成了一体,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举,应该有信心在外来颠覆势力面前岿然不动,当然也要深刻认识和总结当年国共两党在党建方面的长与短,为今后的事业做好参考。抛开两党在理论、政策一些因素上的高低,仅就当年国共两党党务比较,共产党力量弱很多,但是先进纯洁,国民党则鱼龙混杂,最终乌合之众被击溃了。所以越发让我感受到党的纯洁性是个很大的课题,坐江山了,人就不单单是为了理想而聚集来的了,大量投机分子也随之而来。经济发展到今天,与世界的联系这么紧密,新的思潮是不是很快就能到来呢。我看阻碍它到来的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文化中缺少批判与思辨,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独大与至尊,缺少先进文化的传统,更多的是教化。二是现在“利”和“效率”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当代中国人价值核心是“利”,口中说着“仁、义、理、智、信”、“共产主义理想”,心里想的是“加官进爵”,致使道德示范。三是少旗手,五四运动时候旗手众多,流派众多,大家在一起争论,在斗争中共同进步。现在这种有性格,有思想,讲良心,懂道德,又有真功夫的人太少了。没有人怎么能推动进步呢。但这首先是环境吧。那么来看看民国的环境吧:至于鲁迅的言论与思想,再早、再晚,都出不来。他的时代是中国现代史国家祸乱与历史机会最为密集的时代,也是春秋以来唯一一次短暂的“百家争鸣”时代。譬如,鲁迅在中国数度迁移,但不必到派出所申办户口或暂住证;他与好几所大学有受聘解聘的关系,但从来没有一份人事档案尾随其后;他有身居高官的老朋友,但从未受制于任何单位领导;他被特务监视,但弄堂隔壁没有居民委员会;他的文章常被封杀禁止,但从未写过一纸思想汇报与书面检讨;他被多位朋友明攻暗伤,但并非出于卑怯的检举揭发;他被不同阵营污蔑围攻,但从未被国民政府“打倒”并发动全国性批判;他活在战祸频仍的时代,但从未领教过举国民众的武斗;他擅逃亡,但不是为了逃避隔离审查、监督劳动或遣送下乡;他活画出旧文人孔乙己的凄惨末路,但绝对想不到后世的学者教授会在一夜之间沦为囚犯或贱人;他为我们留下永恒的阿Q,但哪料到啊Q们后来可能纷纷当上役使乡民的地方长官;他私通乱党,名列通缉,但从未被戴上一顶右派或现行反革命的帽子,所以,他不知道什么叫被平反的狂喜与委屈;许多人讥嘲他是位“绍兴师爷”,可他从未经手一件我们时代哪怕最卑微的“冤假错案”;兄弟失和诚然是他难以释怀的内伤,此外,要论无可申说的个人委屈和无妄之灾,他身后的大小文人都比他阅历深厚;晚期,鲁迅主动阅读马克思学说,但从未被命令以唯物主义检讨、修改以致公开否定自己的著作;不消说,他从未申请入党,从未听说全国文联与作家协会,从未被阻止或恩准阅读“内部文件”,从未由于行政级别分到或分不到一间住房,从未接受过哪位人事处科员的威胁或奉承;他的葬礼与为他抬棺的巴金同志的葬礼完全不同,不是国家操办;他被覆盖“民族魂”大旗的殊荣不是根据政府的指令;当国母宋庆龄与国师蔡元培以私人身份出席他的葬礼时,伙同沈钧儒章乃器等第三势力,而葬礼的秘密策划与公开策动,是当时的青年乱党如冯雪峰与大批的左翼青年——这些人的政治身份与社会地位完全不同,却堂而皇之站在鲁迅灵柩旁轮番演说,慷慨激昂,公然咒骂政府的无能与不抵抗。反思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这种学术环境呢,没有,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温总理说的文革残余,这绝不是文人相轻那么简单,现在文化圈里的争论体现的是王小波《道德与论战》里描述的状况,是死斗,是恶斗,不为学术与理想不是,为的是地位与利益。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人们都以效率至上,陈说鲁迅看书是做事是凭个人喜好的,而现在的环境人们在干事前先要掂量一下利害关系,得失与否。我认为这就解释了钱学森临终前说我们国家的人很优秀,出了不少人才,但是出不了大师和巨匠。我以为,中国人绝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我们国家生存环境不好,所以国民都吃苦耐劳,现在更是攻坚克难,发达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我们提出的是“5+2”“白+黑”,如果这么透支自己的生命还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那只能证明国人的愚钝吧?我们十三亿人,天才的绝对数量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能手可以通过练习成就,天才是不可以的。天才你要给他舞台,让他思想的火花迸发,在这过程中不能总想着研究出一个理论能挣多少钱,当多大官,中国的天才在通往成为大师、巨匠的道路上被追求效率扼杀了,被教育体制扼杀了,被学术环境扼杀了。以前别人嘲笑陈景润专注于纯数学的研究成了生活上的呆子,现在看来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笑、可悲。陈丹青先生是搞美术的,书的后半部用了大量篇幅写鲁迅与美术。鲁迅并不进行美术创作,但爱极了美术作品,收集了大量的美术画册,内容主要是人体艺术、日本浮世绘和漫画。而且从多种渠道收藏国内外的木刻版画。他自己说自己不了解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但他却有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眼光,他看出中国近代绘画的稚嫩和疲软,开始鼓吹版画,自己出资办班请年青人学习,主动将后生的作品向出版社推荐,长期与这些搞创作的小青年保持书信来往,亦师亦友。陈先生展现给我们的鲁迅是那么饱满,热爱生活,又是那么的古道热肠。从他的书里你绝看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因为他认为鲁迅其实不是那样的,你能看到的是逃避迫害、惋惜年青生命殒灭、一再对当局失望以致彷徨的大先生。但是你还是能体会到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你很难想象当今社会的某位文学泰斗会像鲁迅那样与青年人如此的交往,直到临终前还在给这些孩子们回信。陈先生这本书是要摒弃政治利用给鲁迅塑造的严酷外表和对所谓敌人坚决抗争的斗士形象。要还原他对世事的冷漠,对人的热情,他是看重的是人,所以用高压统治压迫人民的当权派都是他的敌人。罗稷南有“鲁迅要是活着”之问,毛答以“沉默”或“坐牢”。社会展现给我们的鲁迅,他的第一特性是政治性,我们这代人必须在课本中学习鲁迅的文章,要背记他是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按套路分析他的革命,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碰他,远离他的原因。陈先生真是性情中人,书中有一篇是他在
  •   第一次看陈丹青的书,一直以为他就是个流过洋的画家,思想开阔一些,这样的人在我印象里应该是满嘴都是一些外国文艺理论家的名字,但对我这种知识浅薄的人来说,这些遥远而陌生的名字像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一样既拗口又无聊,因此深恶痛绝,所以对他的书我从来没有看过。
      看到《笑谈大先生》这样的书名,再看附题是七讲鲁迅,能够把鲁迅叫做大先生,又是笑谈,与鲁迅没有长期神交是起不出这样的好名字。毅然决定买来一读,果然没有辜负期望,这本书讲鲁迅讲得生动有趣。
      把鲁迅拉下神坛,还原鲁迅不是什么新话题了,不少鲁迅研究家都写过这方面的书,但那些书动辄写上几十万字,厚厚一本,让普通读者很难竟读,有时候看他们的文笔是把鲁迅从一个政治神坛拉下来,好像是要捧上另一个文学神坛,塑造一个创作者的神话。
      《笑谈大先生》不一样,或许是因为这是一本演讲集,语言平实,读来如在课堂上听讲一样,更令人接受。全书从笑谈大先生开始,随后论述鲁迅与死亡,直问鲁迅是谁,又讲鲁迅的归宿,接着从鲁迅着点,怀念民国的文人,最后更专业一点的是讲鲁迅文学的问题和对美术的支持。读完这本书,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鲁迅这么一个形象:
      鲁迅是一个普通的文人,我们小学的课本上常常给鲁迅冠上三个头衔,是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革命家。这三个家都是政治定义。其实鲁迅就是一个普通文人,一个有良心的普通文人,他根本不是革命家,因为他没参与过一次起义,据说当年在东京,革命党派他回来搞暗杀,他还找个理由拒绝了,这怎么能是革命家?政治那三个定义,应该是关联的,说鲁迅是革命家大概是因为他是个思想家,思想上有革命性,所以他是革命家。其实看鲁迅的文章,他的思想来自他作为一个有尊严人的常识,与革命性没有太大的关联。正因为他希望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他才看不惯社会的黑暗,他才要奋笔疾书,正因为他希望中国是一个有尊严的国家,所以他才要关心那些抗争者,包括早期中……共人员,他整理瞿秋白文集,接受方志敏的委托,秘密约见陈赓,他是希望这些抗争的人能够为这个社会带来光明,能够让人过得有尊严。
      他是一个文人自然有文人的趣味,并非像一个思想者那样天天眉头紧锁,看什么什么不顺眼,他爱说爱笑,陈丹青在书中引了鲁迅一个朋友的话,鲁迅到朋友家里,一进门就像小孩那样打着旋子进来。我上高中的时候读过一篇唐弢回忆鲁迅的文章,里面记载鲁迅和一些小年轻在一起,他甚至都讲黄段子。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文人,他有文人懦弱的一面,横眉冷对千夫指固然有豪情,但最后还是要躲进小楼成一统,北京风声紧还要到厦门去,他敢于直面死亡,却从不敢像革命者那样向死而生。比如像秋瑾为了革命而死,他却只能写一篇《药》来纪念她。
      鲁迅在民国只是一个文人,与胡适、林语堂他们一样都是一介文士,他的笔就是一只笔,不是投枪不是匕首,只是书写慷慨激昂文字的笔。光有一个鲁迅是不够的,其余那些民国文人也都非常重要,他们和鲁迅是等高的,他们是论敌,也是朋友。他们分歧都是在为了人以什么样有尊严的方式活着,无所谓进步还是退步,尊重鲁迅更要尊重那个时代所有的文人。
      可惜鲁迅成了某一集团的圣人,他们像历代皇帝玩弄孔夫子一样,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捏造,鲁迅成了政治文庙中的木乃伊。政……治色彩让鲁迅散发出恶臭,让新时代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其实鲁迅能够大享冷猪肉是因为他死得早,按照太祖的说法,鲁迅如果活到49年后,要么是闭嘴要么是坐牢。周作人晚年有一枚方印写着寿则多辱,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个意思。还是鲁迅的朋友最了解他,当年大陆最热捧鲁迅的时候,胡适在美国说:“鲁迅是个自由主义者,他是我们的人。”
      
      现在有人批评现在的文人常常怀念民国,其实之所以怀念民国,大家怀念的是那个时代澎湃的文化氛围,怀念的是自由的空气,怀念的是文人秉笔直书,怀念的是没有审查,怀念的是象鲁迅那样身在教育部,却敢和教育部长叫板,怀念的是一代文士的风骨。
      例如袁世凯一代枭雄,在称帝之前却惧怕梁启超的一篇文章,悄悄送去几万大洋收买。那时候的文字是如此让政治颤抖,而不是政治让文人颤抖,写作上三缄其口。
      作为一个怀着理想的文人,鲁迅和他的同辈们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良心,不管那个时代有多么黑暗,有良心在,我们都可以看见一丝光明。今天斯人远去……
      
  •   一开始,我是先读的陈丹青的《退步集》。其中,在批评与权力里面讲到鲁迅先生。就忍不住,手边刚好有他的《笑谈大先生》。就先读了大先生。
    我是没有被鲁迅为公所需的诸多因素而塑造成的一系列符号,对他敬而远之的同学和青年部分中的其中一个。
    这是我读关于先生的第一本书,连传记都不一定称得上。
    写得特别好。特别舒缓,闲适,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倒是这些个的琐屑小事,将先生的模样刻画的无比清晰。先生的才情,情趣,品格,性情,反倒像一幅画卷般延展开来,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不显得过于严肃,又一点不花哨取巧。
    仿佛就见先生半躺半卧的坐在那里,顾自悠然的抽着烟,或看着他饶有兴趣的木刻画像,活泛看着他正译的某学术文章,或什么也不做,沉静的坐在那。眼里透出的依然是那样明白清晰的神态,笃定,安然,严肃而慈爱,锐利,却不逼人,又满含理解,包容和爱。
    你信吗?
    有的人,你单从他的面容,就能读到他,感觉到你懂得。还不曾不从他的文字。因为迄今,我读过的岂止算作九牛一毛。
    陈丹青这样写先生的脸容:“老先生的相貌先就长得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
    你就感觉真的是这样,他怎么知道你是这样想的呢?
    当然,你也可能什么也不曾读到。
    文革年代,市上只买两个人的书,毛泽东和鲁迅。多少青年被逼迫着非读鲁迅不可,从而招致无数但凡有点读书的兴趣的人的反感。先生自己就说过,“你要灭一个人,要么骂杀,要么捧杀。”他就刚好属于后者。
    我们更应该客观的,理性的,还原鲁迅与鲁迅本身。
    个人感觉,陈丹青的七讲鲁迅,无论是纪念先生逝世70周年的“笑谈大先生”,还是纪念《狂人日记》发表90周年,反而不是为了形式上的专门的纪念,而是给自己想念的情感找一个闸口,倾泄出来。让它得到合理的释放和疏通。
    如果没有那样深得情愫与挂怀,是写不出来这样的文字的,即便写出来的,也必定不是这样的文字。
    我就想,有学识真好,(尽管他一再声称自己没有一张合格而像样的文凭。从他的书里可以得知,先生也并没有拿得出的一纸文凭证明。)有见地真好,有真感情真性情真好。至少,可以将自己的私人感情表达得相对通透,稳重而不油腻,赞美却不轻飘。有这功底真的好。
    因为先生即使巍然不动,也太瞩目了。所以,对于这个人,不说渲染得多了,就是多渲染了一分,都显得何其多,轻轻易就过了。而陈丹青的情感和端庄的立场,全部从他平实不勉强的文字中央淌出来。过一点则多,缺一点嫌不足。
    用陈丹青自己的话说,“这样一个大尺寸的人物”,一点也不受政治大旗的影响,一点不操心借炒作鲁迅而捧自己饭碗的病诟,不容易。因为研究鲁迅,研究鲁迅文学,鲁迅现象的人,何止数以万计。
    先生在大家的心目中,总是严厉的,辛辣刻薄的,尖锐的,善战的,狭隘而好斗的。多少年来,这是被我们刻画好了,规定好了的形象。
    先生临走前留下一句话:“让他们怨恨去,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我中意于陈丹青的解读。他说,“那是广义的厌恶,广义的决绝,是对人世无话可说的爱。”
    够了。一切已经够了。
    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说过,“最好的书就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
    我们知道,不一定说得出,说得出,又不一定说的清,说的准确。
    这是我们爱这样写作的人的原因,我想。
    在一路读《笑谈大先生》的过程里,我脑子里一直浮现一句话,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破。”
    我还是说了。不自量力的说了。我自嘲的安慰自己,至少我保有释放的权利。
    在此过程中,我又忍不住想向有兴趣读书的朋友推荐这本书,但转瞬间又变主意了。喜欢为喜欢。反之,我这难道是要做捧杀的一份子么?
    我又取消了这念头。
    而这确是一本有趣的人写真实的有趣的鲁迅的书。他不再被包装成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斗士,文化革命的旗手,现代文学的开拓者,伟大的作家和思想家。不再单单是“名族魂”。他是一个懂生活的人,一个良师益友,一位慈父,一个顶级幽默的人,一个有害怕,有喜悦,平和沉静的人。有血有肉。
    尽管他无从选择的必须被后人所景仰。
  •   陈先生虽然说自己无力还原鲁迅,但我认为他是在努力还原的。鲁迅先生思想的内在品质是尊重人,看重人,从他以前致力于医学,后来弃医从文,看到那么多的后辈为了自由和理想死于非命,写了那些广为流传的文章,都能够看得出他对生命丧失的惋惜。还有就是他思辨和批判,这是知识分子的特质,因为真正的知识分子不愿人云亦云,总希望用自己的思考去探究事物本质,总想看到事物的反面。如果他生在现代以他的学养和洞察肯定要王小波之辈望尘莫及,也许会开当今启蒙思想之先河。但他若是生活在毛时代,天才将注定碌碌无为,因为嘴张不开了。社会毕竟进步了,文革的禁锢还是被打碎了,虽然不是粉碎,但唯一意识形态一统天下的时代过去了,其实意识形态的放开是顺乎天理的。人类是个群体,本来就是参差多态的,要人们都一个步调就必须高压,但高压的结果就是人民不甘,国家分崩离析;要人们都一个想法就只能洗脑,可洗脑就只能让国民越洗越愚昧,国家越来越落后,最终还是逃不出亡国。从改革开放到“十八大”无不是把发展放在了第一位上,无不把改革和开放当做首要途径。二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地理大发现把这个世界连成了一体,同样我们也不可能关起门来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能够实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壮举,应该有信心在外来颠覆势力面前岿然不动,当然也要深刻认识和总结当年国共两党在党建方面的长与短,为今后的事业做好参考。抛开两党在理论、政策一些因素上的高低,仅就当年国共两党党务比较,共产党力量若很多,但是先进纯洁,国民党则鱼龙混杂,最终乌合之众被击溃了。所以越发让我感受到党的纯洁性是个很大的课题,坐江山了,汇集来的人就不单单是为理想,大量投机分子也随之而来。经济发展到今天,与世界的联系这么紧密,新的思潮是不是很快就能到来呢。我看阻碍它到来的还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国文化中缺少批判与思辨,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独大与至尊,缺少先进文化的传统,更多的是教化。二是现在“利”和“效率”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当代中国人价值核心是“利”,口中说着“仁、义、理、智、信”、“共产主义理想”,心里想的是“加官进爵”,致使道德示范。三是少旗手,五四运动时候旗手众多,流派众多,大家在一起争论,在斗争中共同进步。现在这种有性格,有思想,讲良心,懂道德,又有真功夫的人太少了。没有人怎么能推动进步呢。但这首先是环境吧。P78陈丹青先生是搞美术的,书的后半部用了大量篇幅写鲁迅与美术。鲁迅并不进行美术创作,但爱极了美术作品,收集了大量的美术画册,内容主要是人体艺术、日本浮世绘和漫画。而且从多种渠道收藏国内外的木刻版画。他自己说自己不了解绘画的理论和技法,但他却有独到的见解和敏锐的眼光,他看出中国近代绘画的稚嫩和疲软,开始鼓吹版画,自己出资办班请年青人学习,主动将后生的作品向出版社推荐,长期与这些搞创作的小青年保持书信来往,亦师亦友。陈先生展现给我们的鲁迅是那么饱满热爱生活,又是那么的古道热肠。从他的书里你绝看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因为他认为鲁迅其实不是那样的,你能看到的是逃避迫害、惋惜年青生命殒灭、一再对当局失望以致彷徨的大先生。但是你还是能体会的他“俯首甘为孺子牛”。你很难想象当今社会的某位文学泰斗会像鲁迅那样与青年人如此的交往,直到临终前还在给这些孩子们回信。陈先生这本书是要摒弃政治利用给鲁迅塑造的严酷外表和对所谓敌人坚决抗争的斗士形象。要还原他对世事的冷漠,对人的热情,他是看重的是人,所以用高压统治压迫人民的当权派都是他的敌人。罗稷南有“鲁迅要是活着”之问,毛答以“沉默”或“坐牢”。社会展现给我们的鲁迅,他的第一特性是政治性,我们这代人必须在课本中学习鲁迅的文章,要背记他是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要安套路分析他的革命,揭露旧社会的黑暗。这也是我们不愿意碰他远离他的原因。在委系统青年自主学习中了解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年代,从这本书上使我更加清晰了这个问题。引述…….反思我们今天为什么没有这种学术环境呢,我认为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温总理说的文革残余,这绝不是文人相轻那么简单,现在文化圈里的争论体现的是王小波《道德与论战》里描述的状况,是死斗,是恶斗,不为学术与理想,为的是地位与利益。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济,人民都为效率至上,陈说鲁迅看书是做事是凭个人喜好的,而现在的环境人们在干事前先要掂量一下利害关系,得失与否。我认为这就解释了钱学森临终前说我们国家的人很优秀,出了不少人才,但是出不了大师和巨匠。我以为,中国人绝不比别人聪明,只是我们国家生存环境不好,所以国民都吃苦耐劳,现在更是攻坚克难,发达国家一周工作五天,每天工作八小时,我们提出的是“5+2”“白+黑”,如果这么透支自己的生命还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那只能证明国人的愚钝吧?我们十三亿人,天才的绝对数量肯定是很多的,但是能手可以通过练习成就,天才是不可以的。天才你要给他舞台让他思想的火花迸发,在这过程中不能总想着研究出一个理论能挣多少钱,当多大官,中国的天才在通往成为大师、巨匠的道路上被追求效率扼杀了。以前别人嘲笑陈景润专注于纯数学的研究成了生活上的呆子,现在看来真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可笑、可悲。前两天王岐山访美,笑谈“捧杀”和“棒杀”。陈先生讲了“捧杀”鲁迅和“骂杀”胡适这好几十年,终于时代进步了能看到胡适的书了。这其实还是因改革开放实力大增,已不那么担心敌对势力颠覆政权了,这次“十八大”的“三个自信”就是例证。正是有了自信才能放开意识形态的禁锢。民主必将更加深化,人的权益也将会得到更多范围的保障。陈先生真是性情中人,在2010年11月19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鲁迅论坛”的发言稿以《鲁迅与美术》为题目,文章最后一段:今天是需要记得的日子:所有与会者的发言稿都被要求事先呈交当局审查,但我不肯从命。而鲁迅的话题早已很尴尬:给利用了七十多年,利用够了,如今被撂在一边,却弄得是再来说他,不宜,不说,也不宜:继续纪念他,只怕言论不和谐,完全不提他,他又尺寸太大,堵在现代中国的历史上。这次论坛别的不敢提,单只聊聊“鲁迅和艺术”,倒也是个不坏的招——以上就是我要说的话,请负责审查的小老爷们,仔细审查。这种言论能发表,也说明我们真的进步了,真的自信了。P78、P82鲁迅与死亡
  •   走进大先生《笑谈大先生》

    陈丹青是一位大画家,也是一位散文家,相比他的画来说,更多的人喜欢他的散文。现在这样能够跨越两个领域,并且都能够驾驭自如都成为大家的,真的不多了。很喜欢陈丹青的书,从《退步集》开始到《退步集续编》再到《荒废集》一路看着,倒是陈丹青的画却很少去看。说来我也是学美术出身,也当老师,所以特别喜欢陈丹青的文章。很佩服陈丹青,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画也不仅仅因为他的文,更因为他敢说,敢说出自己的感受来。尤其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时候对中国的教育,对中国的艺术教育,对中国的大学教育发了很多感慨,其实他远不知道,在大学,在大学艺术教育,那是中国现在最宽松,最自由的教育了,要是他了解了中国的中小学教育,那还不把他的吓个好歹。

    这本书是陈丹青关于鲁迅的演讲集,一共七篇。其中有一两篇看过,不过都放在一起形成一个专题,很有必要。关于鲁迅的解读在中国可谓是铺天盖地,甚至可以说就具体的一个人而言,鲁迅是我们研究得最深入最详细的一个人,可是真的能够让人感觉能够读出点意思的文章却非常非常少见。在陈丹青之前,我最喜欢的是钱理群,钱理群对鲁迅的研究也很有趣,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写得也很有神韵。

    鲁迅我们熟悉吗?我们知道的只是那些研究者们呈现给我们的鲁迅,这个形象很高大,很完美,却并不可亲可近,并不灵动鲜活,好像是一副呆板的木刻,没有什么生气。在陈丹青笔下,鲁迅活了起来,有了灵气,不再仅仅是思想,而是一个人。这就是在陈丹青眼睛中的鲁迅吧,那是一个父亲,一个男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情趣的人,一个幽默的人,一个有脾气的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朋友,一个喜欢画画的人,一个喜欢写文字的人。

    这七篇文章,最喜欢的还是第一篇“笑谈大先生”和最后一篇“鲁迅和美术”。陈丹青写鲁迅的角度可谓独特,独特到先写鲁迅好看,呵呵,也许只有一位画家才会想到这样刁钻的角度吧!而且写得让你感觉鲁迅真的挺好看,虽然个子只有一米六,但是长得的确挺好看。陈丹青还拿出了很多照片,和同时代的那些五四大师们对比,真的挺好看,而且那时代的人,都真的很耐看。再看看现在的作家是有点没法比了,仅仅相貌竟然就有如此之大的差别,真没想到。还有就是鲁迅很有趣,很幽默,很爱开玩笑。并非总是模式化的那种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形象,也有很多时候鲁迅是一个很好玩的人。喜欢美术,甚至到了热爱的程度,只要看看在上海的十年,鲁迅居无定所,藏到租借里,竟然每年还能买六七十本大画册!真了不起!

    在陈丹青的笔下鲁迅作为一个普通的人细节一点一点丰满了起来,不再仅仅是个斗士,而是一个和我们同样的人,说不定一会就从八道湾的故居中走了出来,和你聊上几句,你都不会感觉到太大的意外。
  •   鲁迅只有一个,可是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个不同样子的鲁迅。此鲁迅是陈丹青眼里的鲁迅。如果没有读过陈丹青的其它书籍,本书还是可以读的,本书收录的大部分是陈其它书籍里发表过的文章,现在收录在一起,也是自成体系,很值得一读。
    以下是本书的目录:
    1、笑谈大先生
    2、鲁迅与死亡
    3、鲁迅是谁?
    4、上海的选择
    5、民国的文人
    6、文学与拯救
    7、鲁迅与美术
    8、漫长的补记
    附录:鲁迅的墓园

    陈眼里的鲁迅是活的,是在我们学生时代所读到的鲁迅之外的另一个鲁迅,此鲁迅非彼鲁迅也,即陈所说:“在中国,鲁迅和马克思各有分工:鲁迅专门负责诅咒万恶的旧中国,马克思专门负责证明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多么符合中国的现实。对于鲁迅的研究很多,但是陈却跳出了那些框架,以自己独特的眼光从鲁迅的外貌、性格、生活城市、朋友圈、与死亡的关系、与朋友的关系等角度来研究鲁迅,资料很丰厚,而且书中还收录了很多珍贵的照片,是其它书中不常见到的。
  •   虽不过数万言,却在浩瀚的鲁迅研究的边上,辟出新的境界。
  •   读陈丹青的话与画
    (2011-06-07 00:12:23)

    近些年通过《南方周末》报看过一些蹿红画家的所谓“作品”,深觉不适和反感。有一组画似乎得了什么奖,一个脑袋,两个脑袋,三个脑袋,扎着小辫儿,穿着军装,叠起来搞起全家福老相片。相片里每个人都长着一双非人的、扁平的、某种活化石级别低等爬行动物(比如蜥蜴)那样的眼睛,煞是瘆人。如果这就是新时代绘画艺术的创新,那快得了吧,我可不愿看到这种东西,看一眼,都是对眼睛的污染和伤害。

    我不了解陈丹青画什么,没有看过他的作品,也许是另一类的稀奇古怪?我警惕当今喧嚣的“艺术家”。因为——如果绘画风格与绘画审美都是低等爬行动物蜥蜴式的冷血、低智、愚钝、瘆人,那么,美好的汉语与深邃的思想,他是万万不可能拥有的。由于这样的原因,《笑谈大先生》这书在网上收藏夹里冷藏了几个月,最近才下决心买了来。

    对于阅读陈丹青的文字,我挺慎重,为什么呢?对这人,很复杂的第一印象,了解得很少,仅在电视上目睹过一小面,觉得挺怪,挺有想法,给人以复杂之感,面相还有点凶,似乎是不好招惹的一个家伙。为什么不好招惹呢?这问题今天貌似有了答案,在当当网的书评里,有位读者描绘会见陈丹青时发觉他“长了一双牛眼”,看到这比喻,忍不住扑哧一笑,对也!也许就是这双洞察秋毫、洞悉人心、探照灯一般的“牛眼”有点让人犯嘀咕罢。

    5月24日开始读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翻开第一讲,谈鲁迅的相貌,文笔轻松,笑了多次,当时在班上,极想与人共鸣,可惜周边无共鸣者,缺憾。若在家里,可以跟女儿谈笑一番。可见,有女儿真好。

    单看第一讲,散淡的文字,散淡的思绪,东一笔,西一笔,表面上看好像很难聚焦实质性思想,但他的思想却又无处不在。当然这思想于我的阅读经验来说,不算新鲜,有了老舍先生的幽默、打趣、好玩的小品文,有了王小波特立独行却又有趣、无害的新奇立论,有了柏杨先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春秋大笔,这第一讲给予我的启蒙不算太多。不急,这仅是开始,作者渐入佳境的状态也许在后面,且耐心等待,待后面几篇都读完了,再给出印象分不迟。希望他能给读者以喜悦。

    除了《笑谈大先生》第一篇有些散漫,后面几篇明显不散漫,作者十分用心啦。今天将整本书都读完了,觉得是本好书,力荐给女儿阅读。

    陈丹青的文笔和思路都洗练简洁,思考力很强,他将深度思考的结果用洗练平静的文字写出来,仿佛对于文字是个守财奴,不舍得浪费一个字一个标点,简约,但有一种含蓄的内力。有些文章像水墨画,寥寥几笔抓住重点,控制住大局。一旦进入对某个重点的局部阐述,则用工笔进行详尽描绘,一丝不苟。

    全书文笔精炼、准确、老实, 重理性思考而少情绪宣泄。

    这本书读罢,解除了对陈丹青的疑虑,将他纳入到我的阅读范围里。欣然买了他一本画册《归国十年--油画速写》,6月4日下午收到后一直在看,看到晚上十点太累,在沙发上睡着了……速写传神,文笔简朴清新。我喜欢。
  •   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陈丹青 著)(精装)
  •   鲁迅是大先生。陈丹青也配得上“陈大先生”这四字。以前2万人的鲁迅研究,敌不过陈丹青的一回演讲。因为2万人是在体制内讨口饭吃,陈丹青研究鲁迅是因为真正地欣赏与敬仰、爱慕。立足的境界不同,眼界自然不同。
  •   略翻了之前无论是批评或者褒奖鲁迅先生的文章与著作,都很着力把自己的对手打败,而不是让自己的文章更可爱。
    而陈先生的这本书的话读起来就很自然,我自爱我的大先生,你批评与喜爱都可以,却都无法改变到我。感觉像一个见过世面的老者经验丰富一样述说自己的见闻。
    我对鲁迅认识并不深,所以自然也不想去加入到那个批评或者反批评队伍中,只是感悟体会一下而己,没那么复杂。
    于是陈丹青很可爱,鲁迅先生也很可爱了。
    至于内容,只然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絮言。
  •   文革十年,鲁迅大多作为一个政治标志而出现在民众眼前。书店里只准卖两个人的书:毛泽东和鲁迅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宣传画上,鲁迅被描绘得百般夸张。

    今天,教课书上的鲁迅竟也和文革时的一样,像个符号——他妒恶如仇,书页配图上一张苦大深仇的脸写满了对愚昧民众的无奈;他为国多次改变志向,最终以一杆辛辣的笔来揭露明国社会下的各种弊病——这简直就是政治书上教条的化身,嘿,鲁迅到底是啥样的?

    画家陈丹青,多年嗜读鲁迅让他对鲁迅的生平熟稔得很,加上他那画家与生俱来的直觉,就好比给教科书上的鲁迅画了另外几幅干净简洁的素描,画里的鲁迅风流而又“好看”——“老先生的相貌就长得非常不一样。这张脸非常不买账,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

    陈丹青的鲁迅,不是通常民众眼中单纯的“简约的符号、明快的象征”,在他那里,鲁迅就是一个待在上海,爱逛书店,爱看电影,爱“半夜里写得兴起,实在得意,烟抽得一塌糊涂,索性再写一篇”的好玩的作家。

    顾文豪说:“陈丹青的鲁迅是写意的鲁迅,寥寥几笔,风致顿出,不似教科书上的鲁迅,皮毛骨骼,无一不合,却神气索然”。相对于教科书上的鲁迅,陈丹青从另一角度下笔,从其独到的悟性体验,写出一个亲切而又充满绝望的鲁迅;不仅如此,他还从鲁迅的生平窥见自民国以来中国知识分子遭受的屈辱,从鲁迅和死亡的暧昧话题延伸到意识对个人的塑形,还从“鲁迅是谁”追问到正处在莫可名状的今天的我们“是谁”。

    我为何推荐这本书?大概不过是想在描写得道貌岸然的教科书外,寻找一个与常人无异的鲁迅罢了。
  •   陈丹青是个“反动文人”,他“反动”什么?他“反动”。这年头谁还敢讲真话,陈丹青敢。
    请看目录:

      笑谈大先生
      鲁迅与死亡
      鲁迅是谁?
      上海的选择
      民国的文人
      文学与拯救
      鲁迅与美术
      漫长的补记
      附录 鲁迅的墓园
  •   忠爱鲁迅是我购买此书的原动力。关于他的一切我都愿了解。然而在我的心中鲁迅是一位哲人,智者。我心中的鲁迅是一位对中国了解至深,深爱着这片国土,不仅深知它的好也深知它的不好的先贤。而陈丹青是他跨过时空的知己。读这本书,不仅可以了解鲁迅,亦可以读到陈丹青。即便什么都不喜欢,你仍然可以当成文章来读,文字的功夫也是很有功力的。陈丹青虽然一再在书中说他读的书少。然而书中的信息量特别是关于鲁迅时代的信息量,却多得让我觉得他似乎就是一个文化历史的讲解员。所喜的是这两者都是我所喜爱的人。
  •   鲁迅在我的印象中一直都是严肃、刻板,不茍言笑,让人敬而远之;他的文章似乎也是晦涩难懂,难以让人亲近。如果你的感觉和我一样,那一定要看看陈丹青先生的这本书,它会让你对鲁迅的印象彻底颠覆,或者说,它会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鲁迅,一个脱去了政治色彩,充满人情味的智者。
  •   与其他谈论鲁迅的著作不同的是,这本书是陈丹青先生作为一个非专业研究人士,而作为一个鲁迅爱好者,来告诉大家,他所读到的鲁迅,他所理解的鲁迅。是一个比较贴近人情的语调,而不是专业研究鲁迅的学者那样,故作深沉,绕来绕去始终不能让读者知道,鲁迅的形象到底是什么。
  •   喜欢鲁迅先生,也喜欢陈丹青,看着作者眼中不一样的大先生以及慷慨激昂的演讲词,很受触动
  •   毋庸置疑陈丹青是当代中国敢于讲真话和讲得有道理的几人之一,他眼中的鲁迅是可爱的,他期待的中国历史是丰润圆满而可模仿的,他所剖析的文化政治现状也如此的赤祼祼却无法否认,读这本书,做为七零后,常会背后冒出阵阵寒气——原来我所受并正在接受的教化是有预谋却应该商榷的。。。。
  •   自认为陈丹青是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鲁迅的认识很深厚,读了这本书会对鲁迅先生的认识完整些,不是课本可以传达的。
  •   应试教育、意识形态和政治需要导致建国后周树人君被不断神话,在被学生生涯摧残后,大多数年轻人一提起“鲁迅”就是无尽的怨念。陈丹青老师另辟蹊径,从某种程度还原一个作为“人”的周树人君,还是非常有益的
  •   陈丹青文笔很精练,优美。拨开历史迷雾,还原真实鲁迅,对照当下文化人,更佩服30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是民族的脊梁。
  •   精装,布面封皮,小小薄薄一册,却能从不同角度,独俱慧眼阅读鲁迅。非常好。陈丹青的书,我只喜欢这书。谈到鲁迅,没有人不认识不知道一二的。大家都知道的,都知晓的,也就是泛泛了。陈氏能独辟蹊径,也阅读了解鲁迅的好书。
  •   陈丹青,画笔文笔均功夫了得!
    如此解读鲁迅先生,情深,意厚,一颗真心,千行峻语。
    在跌宕文字间,心随之起伏澎湃。
    这是一本既想一口气看完,却又舍不得一口气看完的书。
  •   陈丹青老师辞职后能够更自由的看待这个社会和体制,加之他近几年对鲁迅先生从新角度的观察和记录,使得先生不同于课本上和官方宣传册上不苟言笑的冷峻形象,而多了几分喜怒哀嗔,读起来十分有趣
  •   作为画家的陈丹青不知何时变热衷起社会活动,现在又成了鲁迅研究的专家。不过看完之后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休令人耳目一新的另类的鲁迅研究著作。作者敢于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地当教师爷向我们说教。
  •   一直都很喜欢陈丹青 读笑谈大先生 了解真实的鲁迅
  •   看了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有点重读鲁迅文章的冲动,便把书架上鲁迅作品精选放到床头,细细品味...
  •   相对于其它谈鲁迅的书,陈丹青更为真实客观从别的新鲜的角度谈了鲁迅,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鲁迅
  •   鲁迅先生我又重新了解了一边,和童年时理解的他不一样了。。我喜欢陈丹青的作品。包括《退步集》
  •   想起陈丹青的学生这么评价过他:他是一个张口吐出“他妈的”的时候都特别有魅力的一个人。现在的时代,敢说真话的人、会说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他无疑是一个既敢说实话又会说实话的人。出于对学生时代填鸭式教育的反抗,我几乎不读课本之外的鲁迅,但看了这本书,才发现,鲁迅被我们所排斥,错的不是他,而是那些妄图用鲁迅树立旗帜的人。现在越来越诧异的是,鲁迅所批判的那个时代,似乎,又回来了
  •   对于作者陈丹青和书的主角鲁迅我本人都很喜欢,阅读的感觉是作者对鲁迅先生也非常喜欢,写的很好,我很喜欢
  •   陈丹青讲鲁迅自有其独特之处,还原真实鲁迅,值得一读。
  •   刚收到书,拿在手里的感觉真好,读中,觉得陈丹青的文章真性感,可能是因他本身是作为画家有关系,文章的画面感强,生灵活现,让原本我这个从小接受那些八股教育对鲁迅反感的人,也不禁觉得鲁迅还真有可爱和可贵之处。
  •   一天半的功夫通读了第一遍,感觉很不错。

    陈丹青先生,是鲁迅的读者,画家兼作家。

    先生笔下的鲁迅犹如一幅人物素描,有自己看过去的角度,轮廓鲜明,形象生动。

    尤其喜欢鲁迅与死亡的那篇讲稿。

    将鲁迅还给周家人,读来让人有些心酸,也深深的认同这样的做法。

    追忆上世纪那一小段百家争鸣的岁月。
  •   陈丹青先生所讲述的鲁迅,让我从一个更生活的角度去理解鲁迅,与之前看到的都不同,很值得一读
  •   一直孤陋寡闻的以为 陈丹青只是一个画家,没想到还有如此高的文学水准,他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不是课本上灌输给我们的严肃的鲁迅。生活中的鲁迅更接近我们。很感谢作者。
  •   陈丹青 对于当代大师 鲁迅先生的评讲 值得一读
  •   最先认识的是鲁迅先生,从小学课本,只觉得这个先生不一样就想多了解;韩寒是进了大学才开始喜欢的,陆续看了关于他的书和采访;陈丹青则是因为韩寒和鲁迅先生的关系认识的。他们的为人和性格我都很喜欢,看了感觉挺好的。他们都是实在人,言语犀利而幽默,我之最爱~~~~~~
  •   中国孩子读书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以前对于鲁迅的文字真是觉得晦涩难懂,陈丹青先生用独特的见地和文笔让我们了解不一样他。好好读!
  •   随手翻开就看到这一页,关于鲁迅的“好玩”。我断章取义的看一看,也觉得好玩了。
    只是鲁迅的一句话,关于萧伯纳来上海,要不要去见,鲁迅说:“有这样地要我见一见,那就见一见罢。”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被陈丹青抓到了其中的多层含义,解析的非常透彻而有趣。读书是要像陈丹青这样读,读成这样,才真的读出有趣,读出好玩。
  •   我断章取义的看一看,也觉得好玩了。 只是鲁迅的一句话,关于萧伯纳来上海,要不要去见,鲁迅说:“有这样地要我见一见,那就见一见罢。” 很简单的一句话,却被陈丹青抓到了其中的多层含义,解析的非常透彻而有趣。
  •   陈丹青对于鲁迅先生的评价独具见解,不同于常人所识,给人一种新颖的视角~
  •   陈丹青的文字向来与众不同,评论人也不例外,带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他笔下对于大先生鲁迅的分析,可谓笔笔入理、字字铿锵,绝对值得一读。
  •   昨天刚看完这本书。喜欢鲁迅,也因为这本书而喜欢陈丹青。向往那个时代。不过理想国,你们的做书质量有待提高啊,这本有错别字。还有一本杨氏女,第一页女配的名字就是错别字。
  •   这是买的第二本解读鲁迅的书,陈丹青一直是比较尊重的一个学者,第一本是孔庆东的《正说鲁迅》。陈的这本更有看头。
  •   刚去了绍兴一趟,想重新拿起鲁迅来看!陈丹青老师的书!赞的吧?!哈
  •   陈丹青笔下的鲁迅与众不同,正像陈本人的与众不同。推荐给孩子看,中国的孩子更需要这样的与众不同的个性。
  •   书印刷不错,封面也喜欢。
    这两年想好好的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了解先生,所以买了他的全集,还没有看完。关于他的一些评论性质的文章也想看一看。陈丹青比较有个性,所以很欣赏,所以买来看看。写这些的时候看到第二篇《鲁迅与死亡》。这些文章我肯定要看三五遍才能有深刻的理解。因为本身是学文学的。再加上现在是老师,虽然只是高中教师,但是还想好好学习。所以会好好品读的。
    总得来说,书的内容不错。尤其喜欢对鲁迅形貌的描写。传神。
  •   陈丹青的书每本必买。该书让人认识了一个真正的鲁迅,阅读过程中,感觉到他就在身边,不再是印象中那么“伟大”和“飘渺”,平凡而真实,可敬而伟大。
  •   这本书是通过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认识的,是陈丹青写鲁迅大师的,一定要看、一定要收藏。呵呵~~只是忙于工作还没有认真品读。待续~~!
  •   不错,陈丹青是个有独特思考的人,他对鲁迅的不少看法迥异于传统的所谓鲁迅研究专家,值得一读
  •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
  •   喜欢鲁迅,更喜欢陈丹青娓娓道来的鲁迅。书未及细读,却深爱书中的老照片。
  •   先说第一个:陈丹青像鲁迅,陈丹青喜欢自己像鲁迅,陈丹青打心眼里喜欢鲁迅。

    就像科比知道自己像乔丹而不是魔术师,就像姚明知道自己像萨博尼斯而不是奥尼尔;把卡拉ok唱得还不错的朋友们也都隐约知道自己唱得像哪个歌星。有了这个基础,便不仅是崇拜、尊敬、爱戴,而是喜爱,甚至是宠爱。

    再说第二个:陈丹青写东西清爽清楚,再加上心正眼明脑子清楚,特别适合拨乱反正。历史上很多人走下神坛,对特定的一代人都会有极为特殊的意义,可以改变一代人被误导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鲁迅,教育体制以引领膜拜的名义孜孜不倦地引导一整代人厌恶、误解他;孔庆东、陈丹青,教会大家喜爱他。

    我们也会因此而清爽、拎得清。
  •   整体上,这本书是陈丹青讲座的合计,都是关于鲁迅的。但是,他讲的都是真实而充满自己看法的,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
  •   陈丹青和鲁迅一样喜欢嬉笑怒骂,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研究鲁迅的好书。
  •   陈丹青的书一直就喜欢啊,真的很好啊,鲁迅的研究
  •   很早就知道陈丹青,但是一直没看过他的书,相信在他的笔下,必然是一个不一样的鲁迅。
  •   陈丹青给了我们一个他眼中的鲁迅,让我们更开心去了解的鲁迅。
  •   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借读《狂人日记》,未阅完即到还书时间,坚持要求也买一本自己阅读,虽然他强调看不懂。

    人到中年,已不记得儿时课文中的鲁迅作品,唯一还清晰记得的是“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有缘认真地阅读完“七讲鲁迅”,加之已过“不惑之年”的积累,很欣然地告诉读初一的儿子,我应该可以说"我能够看懂鲁迅的作品",关键还在用“心”阅读。

    已建议儿子也看看《笑谈大先生》,因为它试图还原真实的鲁迅,而且是成功的。无法预测他能看懂多少。告诉他“读懂一部作品,与年龄的大小,没有必然的关系”,不要放弃这个机缘,不管我们当前的社会是不是一个“吃人的社会”,是不是一个应该高声呐喊“救救孩子”。

    偶尔,我们或许会在内心呐喊:救救我们的孩子,把他们从我们几十年来痛恨而又不得不每日沐浴的各类八股文中解决出来,让他们有自我熏陶的可怜机会。期望我的儿子也能够从“七讲鲁迅”之中获得到他的熏陶,而不枉近似虚妄的呐喊!
  •   原来知道鲁迅,都是课本上他的文章,因此不喜欢他,但凡课本上推荐的都不喜欢。现在被陈丹青提及,觉得他更有血有肉了。
  •   很喜欢陈丹青,他讲的话很是一针见血!他真的对鲁迅非常了解。只有他是站在旁观者角度去看鲁迅的,很客观,当然也有自己的见解
  •   还是从鲁迅谈起,说到了那个时代,说到了这个时代。。不知道有没有删节。。话说陈丹青对现象学应该了了解的很透彻。哈哈
  •   喜欢鲁迅,喜欢陈丹青,这本书买之前已经从图书馆借看过了,觉得很好,买了送给好友~
  •   这本书我已经盼了很长时间,一直舍不得买,最后实在忍不住了,买到后觉得真不亏,喜欢陈丹青对鲁迅的评论,建议大家看看
  •   陈丹青的言论一向很真实,这本书里面解读了很多鲁迅不为人知的一面,值得一看
  •   五四时期,百家争鸣,所以孕育出鲁迅这样的大家,陈丹青,在国外生活很长时间,他的视野和观点也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也算是当今的大家吧,至少我认为。
  •   喜欢鲁迅,感觉陈丹青是在消费鲁迅,消费木心
  •   给我们对鲁迅的印象和理解提供了新鲜视角,或许这是真实的鲁迅。文字之中透露出陈丹青对鲁迅着实喜欢。装帧风格也很不错,简约。
  •   陈丹青老师谈鲁迅,让我了解。鲁迅的另一面。
  •   陈丹青的关于鲁迅的评论,很有见解性。。。
  •   喜欢陈丹青的博学、犀利和深刻,这才是鲁迅,真正的鲁迅。
  •   喜欢鲁迅,喜欢陈丹青
  •   鲁迅应该就是陈丹青说的那样吗?
  •   陈丹青很个性,从他眼里看鲁迅也许另有一番风味。
  •   陈丹青的文章以前看过很多,确实有文化人的儒雅而且直白,对鲁迅的讲评也是别有新意。值得一读
  •   陈丹青的鲁迅
  •   陈丹青眼中的鲁迅
  •   陈丹青的豪放,面对鲁迅也是一样的
  •   虽然一些文章在陈丹青之前书有读到,再次读还是很喜欢,喜欢他的文字,喜欢他的写鲁迅
  •   简短的七讲,但是却从作者笔下了解到了不同的鲁迅先生。脑海中逐渐出现了一个真实有些有肉的鲁迅先生,其实,鲁迅只是鲁迅。
  •   这是一个懂鲁迅的人,也是一个懂中国的人。从这七讲与笑谈里,很多陈年往事,不由得让我们再次唏嘘。这是人文之悲,还是体制之悲?其实,现在这讲这些,都已晚矣,而以后我们将怎么对待鲁迅呢?这值得大家深思。
  •   第一次读陈丹青的书,是抱着好奇的态度买的,没想到还真不错。
    这本书是一个异端对另一个异端浓墨饱蘸的情感皈依,从序言开始,就充满了辛辣的反讽和冷酷的剖析,当然也不乏幽默和精彩,比如描摹大先生题头照片的那一段,哈!
    陈丹青帮我们还原着大先生--在大先生的背景环境和个人经历与性格下,他做到了。不过,这并不是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会敝帚自珍于自己的解读。重要的是陈的质问:我们是否能还原自己!
  •   最初看到这本书的书名,蛮以为是一本写鲁迅的负面文章,结果截然相反。
    作者对鲁迅的研究可谓相当详实周全,推翻了我们脑海中固有的,事实上是被和谐的、被选择性呈现的、为了符合教材而被修改的对鲁迅的印象,将这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鲁迅和盘推出。
    至少鲁迅先生热爱美术这一项,我是过去从来都不了解的甚至想不到的。
    作者说得好,鲁迅和胡适是被推到两个极端的角色上去的,而现在,信息开放,每个人有了解真相的需要,而鲁迅和胡适又被放到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境地上去。历史上,应该还有许多这样的人,我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了解他们的全貌,包括梁漱溟先生亦是。希望在未来,这些真正的大师都可以被我们所完整地认知,以无愧于历史。
  •   “这张脸非常不买帐,又非常无所谓,非常酷,又非常慈悲,看上去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骨子里却透着风流与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对着镜头,意思是说,怎么样?我就是这样。”如此这般的描写鲁迅先生,在我看来是旗帜鲜明的,是真实殷切和让人震撼的。想知道一个真实的鲁迅先生,就来看这部书吧。
  •   在大陆,鲁迅被脸谱化了。今天有这样的文字来还原鲁迅先生,真是不可多得
  •   鲁迅先生太多的时候被我们搁在神坛上,高高在上,遥远而又不近人情。
    这种形象像脸谱一样成为定式,我们已经习惯到不会去想鲁迅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着如此激昂文字的读书人,骨子里自有书生意气、文采风流。
    这本书提醒了我们该换个视角看鲁迅先生了。
  •   还原一个活生生的鲁迅,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一个有生命力的人,首先应该是个好玩的人。神话的鲁迅太沉重了。
  •   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解读一段灰色的历史。
  •   通过丹青老师的独特地视角,重新诠释鲁迅先生。喜欢丹青老师的著作
  •   我认为是最懂鲁迅的人,还原最真实鲁迅的人
  •   有人赞美他,有人批判他。我没有资格对先生枉加评论,拜读了陈先生的这本书后,对鲁迅先生有了新的认识。值得一读。但鲁迅全面否定中国5000年的历史,认为它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我觉得有点过了。是不是可以探讨一下。
  •   少年时读鲁迅,是因为课文的要求。总是分析他话里意思,只觉得他尖酸刻薄,感觉很无聊,很讨厌。忽然,好像看到了另一叫鲁迅的人,生活中的他却是有温馨、幽默的一面,并非那么面目可憎。不被强迫读书时,也许更能读懂作者的心情。也许亦因为年长了。
  •   从另一个层面,剖析鲁迅先生!我读的很娱乐,很开心!做一个还玩儿的人,看似不难其实很不易!
  •   完全体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喜爱,书里图文并茂,能带我们走进作者眼里的鲁迅
  •   鲁迅先生是真性情的,作者也是真性情的
  •   总的篇目不多,但每一篇都较长。此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看鲁迅的视角,爱好鲁迅的童鞋们值得一读
  •   对于每一个深深痛恨鲁迅的80后来说,似乎永远印象是那张严肃地脸和一字的胡子。其他的便是被要求背诵背诵的文章。我是个好学生,却一篇都没有背过过。我不喜欢。而读了这本书,或许,你会发现一个人性的鲁迅,普通的鲁迅。
  •   丹青老师的文字依旧还是那么的给力,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去观察鲁迅先生,还是很新颖的,也许正是我们这一代所去了解的,谁说80后就不读鲁迅!
  •   真正的好书,推荐给大中专、高中学生阅读。平实的语言,又不乏美感,重要的是把鲁迅先生从多年的神坛上解救出来,更重要的是把我们才禁锢中解救。也许陈先生并不喜欢解救这个词。就如同鲁迅先生说解救孩子,看看现在的孩子们是个什么样?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