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周末》 编  页数:248  字数:265000  
Tag标签:无  

前言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岭南老报人的一句话,被一张报纸拿来实践了25年。  话没有什么稀奇,类似的话,康德早说过;意思没有什么稀奇,蒙学阶段就在灌输;修辞没有什么稀奇。比起“知其不可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得朴素。  然而,以之为圭桌,却成就了一张报纸的气象。  有人说,是特殊的时代成就了说真话的《南方周末》,此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南方周末》确要感谢这个奇迹般的时代提供的丰富机会。从民国时期的“厚黑学”到当代的“潜规则”,学者都在阐述对历史的理解,说真话需要足够的勇气。今天,更显真话的珍贵。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份朴素的信念:相信未来,并着手创造未来;珍视真善美,并着手护持真善美。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种咄咄的坚持:扎根中国,深入人民;放眼世界,纯粹新闻。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执著。其中并没有多少创造,这样的理想主义,不过是中国千年不易的知识分子情怀与操守;这样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启蒙时代以来,人类的优秀分子共同的价值与行为取向。  但就是秉承这样的理想,《南方周末》从“服务改革、激浊扬清”到“  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  到“在这里,读懂中国”,25年一路走来,几代报人,薪火相传。成功时有泪水.风雨中常微笑。  由此,在《南方周末》创刊25周年时,我们出版这套丛书,并不是觉得《南方周末》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并不是《南方周末》有树碑立传的需要。我们只是想通过结集的形式,持续地告诉爱她或恨她的人们,如她那样坚持,在任何时代,都能有这样的成绩;持续地告诉爱她或恨她的人们,不要怀疑历史终将进步,赤诚的新闻人只需着力于本分。  这套丛书里有《南方周末》已刊篇章的选集,有《南方周末》新闻业务经验的总结。所有这些。不过是一些报人工作的累积,但因它们的诚实而显得有价值,因它们记录了一个奇迹般的时代而显得有价值,因它们背后对家国责任的担当而显得有价值。  当然,就爱报纸如生命的我们而言,以书的形式留存篇章,也是不希望这些作品速朽,但从不冀望它们如在《南方周末》上刊登时引起的轰动。于我们,翻阅这套丛书,可以小小陶醉一下:没有辜负时间的厚爱,生于这个年代,并忠实地做了一名记录者。  如你不弃,翻开它们,墨香氤氲中或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但不会强烈。如一首诗“浑然不觉的黄色花/从很深的日月里开放了/……我把什么留在这里/除了步履/就是微笑/在苍茫的风中/闪烁不息”。  只有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内容概要

  作为新闻中的“王者”和“皇冠上的明珠”,时政报道一直是倍受瞩目的新闻形式。《南方周末》的时政报道诞生于中国的改革之初,随着改革进程日益发展成熟,其客观尖刻的文风倍受知识界推崇。或许除了“信息传播”,更有两项重要的功用:“去魅”,让政治的本来面目清晰可见;“脱敏”,让看似敏感的领域逐渐为人熟悉。因此,本书将涉及政坛风云经济气象外交天下民生境遇叱咤人物……出现在篇目中的每位各具个性官员的名字,便可透露出这份报纸记录权力运行、穿透政治迷雾的胆识和努力。

作者简介

  《南方周末》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创刊于1984年2月11日,以“反映社会,服务改革,贴近生活,激浊扬清”为特色;以“关注民生,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为己责;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寓思想教育于谈天说地之中。

书籍目录

总序: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序:政治新闻的野草
政坛风云
 邓小平逝世,十年前的悲伤夜晚”
 朱镕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吴仪:女副总理的“侠骨柔情”
 王岐山的新使命
 为什么是习近平
 潘岳誓言环保风暴决不虎头蛇尾
 李毅中义无反顾¨
 性情省长卫留成
经济气象
 周小川:强硬的改革派
 周小川:从强硬“降温”到全力“加温”
 李金华:“我们最多七十分
 庄心一履新
 钱袋里的“革命”:专访河北省财政厅厅长齐守印
外交天下
 陈健:“我不代表任何国家”
 陈冯富珍:我不会偏帮任何国家
 龙永,图:“共赢”实现“中国梦”
 沙祖康,他让美国“闭嘴”
 王毅:临危受命任重道远
民生模式
 女副市长“大刀”砍向高药价
 乡党委书记含泪上书 国务院领导动情批复
 “教授村官”的艰难试验
风雨人物
 周光召:今天的科技界民主氛围太少
 万钢:我不是一个激进的人
 儒者汪道涵李海
 化解台湾民众的历史心结:
 忆汪道涵先生之于两岸关系点滴
 肖扬:天下事,无患难行,患无行之人
 肖扬:在东交民巷27号的最后时光
 任长霞传奇
 一个市委书记最后的493天
 最富争议的市委书记
 一个信访局长的铁胆柔肠
 “郴州官场的良心”

章节摘录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转眼已整整十年时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他超凡的勇气与谋略,带领这个国家,史无前例地开启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变革。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的和平崛起,也在近年来为整个世界所瞩目。  在小平离开我们的十年时间里,改革沿着他所开辟的方向继续前进,中国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特大洪水、非典等一系列不利因素.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也保持稳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如何在复杂格局下继续推进改革.我们要实行什么样的改革,如何缩小贫富差距、让更广大民众享受到改革成果以及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难题,也横亘在中国面前.需要改革者更好地思考与应对。  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更需要借此机会,深刻地缅怀邓小平同志。通过对邓小平理论的思想与精髓、改革气魄与谋略的缅怀,更有智慧与策略、更强有力地推进改革的纵深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立,走向现代化,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如此,中华民族自1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富民强国的复兴之路,一定是可以期待的。  "65329999"。  1997年2月19日晚11时许,路透社驻中国首席记者马珍的传呼机显示出这串数字。这是让马珍心跳加速的数字。它蕴藏着一个秘密。  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个传呼极端重要,其含义是"邓小平去世",只有发信息的"知情人士"和马珍两人知道。  大约一个半小时之前,另一串数字出现在传呼机上--来自另一位知情人士,含义依然是"邓小平逝世"。  "只有我们知道打传呼的人是谁,他们彼此也不认识。"马珍的同事林洗耀说,他立即回电话核实消息。  与此同时,马珍的电话响了,来电者是位高级别官员,说话简单而含蓄:"别睡觉了.今晚要出大事。"  从三个不同渠道的消息,印证了一个当年全世界最重大的新闻。最后时刻1996年12月12日,邓小平没有像往常一样按时起床。对这位生活规律的老人来说,这样的例外绝少发生。虽然也有先例,比如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期间,熬夜看球。但保健医生发现这次情况不妙。老人咳嗽不止.不能畅快呼吸,不能下咽食物。身边的医生已不能应付局面,只好把邓小平送进医院。  让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副主任刘金田至今仍感到安慰的是,他们参与创作的系列纪录片《邓小平》成为老人有生之年看到的最后一部电视片。邓小平的病房设在院子南端一座小楼的顶层,元旦那天,下了雪,老人躺在沙发上看完《新闻联播》后,仍有兴致地欣赏其后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可还是看不清楚电视屏幕上那个远远走过来的人是谁。  "那边,走过来的那个."他问,"是谁啊?"  随身医护人员黄琳笑了:"那个是您啊。您看清楚了。"  那个人走近了。他终于看到了自己,动动嘴角,笑一笑。什么也不说,只一集一集地看下去。黄知道他耳背.听不见,就俯身靠向他的耳边,把电视里面那些话一句句重复出来,黄忽然感到老人的脸上绽出一丝羞涩。  "那部片子我参与了创作,话语非常平实,小平同志是反对个人崇拜的,我们也不试图神化他,但小平同志仍然对我们偶尔描述他功绩的句子感到不好意思。"刘金田说。  中南海里一些重要的领导人,在这个时候依然忙于国务--1月,总理李鹏去了辽宁,政协主席李瑞环去了海南,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去了江苏和上海,副总理朱镕基去了重庆,常委胡锦涛也按计划出访南美三国。  这时正是新年和春节之交,一年之计在于春,党和国家领导人事务繁忙。这期间,政治局委员们接到通报说小平同志病情稳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大家有事可以去办了。  春节前夕,邓小平没有回家过年,但他仍然可以在医院会见前来看望的江泽民等中央领导人。  当时的新闻报道说,在谈话中,邓小平请江泽民等转达他对全国各族人民的节日祝贺,并希望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把当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和召开党的十五大两件大事办好。  进入2月,人们敏感地注意到,那些已经出京的领导人,全都缩短行程,匆匆赶回京城。  一位当时的部级官员告诉本报记者,他很早就接到中央通知,说小平同志快不行了,这段时间要待在北京。  春节期间,回老家过年的刘金田接到上级电话,"说小平同志不行了,要求我立即回京。"接到电话的还有刘的其他同事。几天时间内,他们完成了《悼词》、《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和《邓小平伟大光辉的一生》三个文件。  老人从早到晚陷入疾病的折磨中。黄琳曾见过这样的病,那是很折磨人的,有些人会呻吟,有些人会叫喊,可"他是个非常坚强的人","我能体会他I临终前还是比较痛苦的,但一声不吭。就是这样,而且我觉得他很平静"。  专家说:"他的心脏并没有什么厉害的病,肝脏也好,也没有糖尿病,就是后来神经系统不太好。由于帕金森病影响他咳嗽,影响他吃东西,后来只能吞咽,也影响他活动。他患帕金森症的时间也长,治了十几年,到后来情况越来越差,再后来就是呼吸的问题了。"  采访过多位邓小平的医生的研究者余玮说,那些医护人员便是小平临终时刻的见证者,他们所见证的是一个平民化的小平。  据透露,小平病重期间,他的家属与他一样,一点特殊要求都没有,不干涉医护小组的方案,小组完全自己作主。当然,每一套方案实施前,医疗组还是要请家属签字,家属只是履行手续,对医疗组特别信任、放心。  医护人员看到邓小平痛苦的样子特别难受,脸上难免露出愁容,老人会说那么发愁干嘛,高兴起来。  1997年2月19日傍晚6点多,邓小平的病情出现异常。老人的呼吸功能已衰竭,只能借助机器来呼吸。  邓小平夫人卓琳带着全家人向他告别。四天以前,她就写信给中央,转告"邓小平的嘱托":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设灵堂,解剖遗体,留下眼角膜,供医学研究,把骨灰撒人大海。  医生傅春恩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一天会到来,这之前,发生过几次病情变化,都抢救过来了。这一次,我们同样进行全力抢救。"  到晚上9点08分,当医疗组认定已回天无术时,医疗组组长、阜外心血管医院院长陶寿淇与30l医院副院长牟善初正式宣布"停止抢救"。眼睁睁地看到一直与自己形影不离的首长离开这个世界,在场的医护人员终于忍不住号啕大哭。  这个晚上,恒温病房内依旧温暖如春,窗外的冰雪却是一派北国气象。  老人在这里走完他最后的历程。  ……

编辑推荐

  《面孔:南方周末个性官员报道》涉及政坛风云经济气象外交天下民生境遇叱咤人物……每位各具个性官员的名字,都可透露出“南周”记录权力运行、穿透政治迷雾的胆识和努力。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面孔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4条)

 
 

  •   对个性官员的报道客观、真实,值得阅读。
  •   很好奇 南方周末怎么做官员报道 态度很重要。书还没有看
  •   第一次买南方周末的书,应该不错
  •   准备读 南方周末出的 不会差的了
  •   坚持批判政治,弘扬正义,爱南周!
  •   有“温度”的书
  •   缺憾是:书的前十几页有压折的痕迹,挺不好。
  •   看了这本书,懂得如何做个好人,做个有用的人。
  •   商家商品的退换货服务由商家为您提供。如需办理,您可以(登陆我的订单确认收货后)在网上自助申请退/换货即可,商家会及时为您处理。
  •   觉着内容很棒,也有犀利的观点,印刷什么的很棒
  •   闲来无事阅读挺好
  •   慢慢看,细细想
  •   写的细致入微,值得推荐
  •   不是一味的逢迎,也没有酸味,更多的是平实的叙述和冷静的描写。
  •   一今年开始订《南方周末》报纸,我觉得能说真话的媒体是值得尊重的。只是对这本《面孔》的预期值很高,拿到书后有些失望。特别是对于个别值得推敲的人物还选入了本书,总有点吃到苍蝇的感觉。不过总体还行吧,不如看报纸过瘾。
  •   报道不错,写的还可以,可看!
  •   内容还可以,文笔一般。
  •   这是一些《南方周末》人物的长篇报道,收藏不错!
  •   这本书通过选购,如期而至,到手了就大抵翻了翻,感觉太一般,平淡的很。
  •   都很哈都很好bugouhao 不够好!!!!!!!
  •   过去经常看南方周末……
  •   装帧不错 封面满意
  •   很好~质量很好
  •   如果不是经常读南方周末的报纸,就买来看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