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南方日报 作者:《南方周末》 编 页数:172
Tag标签:无
前言
“有可以不说的真话,决不说假话。”岭南老报人的一句话,被一张报纸拿来实践了25年。 话没有什么稀奇,类似的话,康德早说过;意思没有什么稀奇,蒙学阶段就在灌输;修辞没有什么稀奇,比起“知其不可而为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显得朴素。 然而,以之为圭臬,却成就了一张报纸的气象。 有人说,是特殊的时代成就了说真话的《南方周末》,此话可能只说对了一半。《南方周末》确要感谢这个奇迹般的时代提供的丰富机会。从民国时期的“厚黑学”到当代的“潜规则”,学者都在阐述对历史的理解,说真话需要足够的勇气。今天,更显真话的珍贵。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份朴素的信念:相信未来,并着手创造未来;珍视真善美,并着手护持真善美。 真正成就《南方周末》的是一种咄咄的坚持:扎根中国,深入人民;放眼世界,纯粹新闻。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执著。其中并没有多少创造,这样的理想主义,不过是中国千年不易的知识分子情怀与操守;这样的理想主义,不过是启蒙时代以来,人类的优秀分子共同的价值与行为取向。 但就是秉承这样的理想,使《南方周末》从“服务改革、激浊扬清”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到“在这里,读懂中国”,25年一路走来,几代报人,薪火相传。成功时有泪水,风雨中常微笑。 由此,在《南方周末》创刊25周年时,我们出版这套丛书,并不是觉得《南方周末》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并不是《南方周末》有树碑立传的需要。我们只是想通过结集的形式,持续地告诉爱她或恨她的人们,如她那样坚持,在任何时代,都能有这样的成绩;持续地告诉爱她或恨她的人们,不要怀疑历史终将进步,赤诚的新闻人只需着力于本分。 这套丛书里有《南方周末》已刊篇章的选集,有《南方周末》新闻业务经验的总结。所有这些,不过是一些报人工作的累积,但因它们的诚实而显得有价值,因它们记录了一个奇迹般的时代而显得有价值,因它们背后对家国责任的担当而显得有价值。 当然,就爱报纸如生命的我们而言,以书的形式留存篇章,也是不希望这些作品速朽,但从不冀望它们如在《南方周末》上刊登时引起的轰动。于我们,翻阅这套丛书,可以小小陶醉一下:没有辜负时间的厚爱,生于这个年代,并忠实地做了一名记录者。 如你不弃,翻开它们,墨香氤氲中或能感觉到我们的存在,但不会强烈,如一首诗“浑然不觉的黄色花/从很深的日月里开放了/……我把什么留在这里/除了步履/就是微笑/在苍茫的风中/闪烁不息”。 只有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2009年12月1日于穗-京航班上
内容概要
《这儿与那儿》副题为“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南方周末》在中国中部、西部和沿海各选取了一个村、一个镇和一条街,持续调查采访了
10年时间,详细记录了三处地点的变化与转型,关注那里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所思所想及荣辱沉浮,从而通过社会最基层的细胞,管窥转型中的中国之变。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费时10年所记录的,是一段有意义的历史,是最真实的中国人的故事。
书籍目录
总序:不死的理想随书页飞扬
三个地方的故事
第壹年
1998年:西部深处的白鹿镇
1998年:沿海的一条街——成功路
1998年:中原的一个村——小常庄
第贰年
1999年:白鹿镇开始流行手机
1999年:成功路上有“飞车党”
1999年:小常庄人口出现“负增长”
第叁年
2000年:白鹿镇龙门山要申报自然遗产
2000年:成功路基本实现小康
2000年:小常庄种田人越来越少
第肆年
2001年:白鹿镇上书院依然破败
2001年:成功路上博彩大流行
2001年:小常庄发生“政变”
第伍年
2002年:白鹿镇关停小煤窑呼声强烈
2002年:成功路上等离子电视走俏
2002年:小常庄理发实行“会员制”
第陆年
2003年:白鹿镇种黄连发大财
2003年:台湾美语学校开到成功路
2003年:火车终于通到小常庄
第柒年
2004年:白鹿镇邮政点要取消
2004年:成功路上书店要关张
2004年:小常庄开始了工业化
第捌年
2005年:白鹿镇随黄连陷入萧条
2005年:成功路地价飞速上涨
2005:小常庄人谢绝谈“幸福”
第玖年
2006年:白鹿镇想变身欧陆风情小镇
2006年:成功路开始大拆迁
2006年:小常庄农业税减免第二年
第拾年
从1998到2007,十年
白鹿镇的礼物
白鹿镇十年志
成功路自己的方向
成功路十年志
记忆中的那个村庄
小常庄十年志
总结篇
倾听中国前进的脚步声——从三个点的十年变迁看转型中的中国
章节摘录
版权页:冬至后第一天,清早6点,小镇刚刚苏醒,冬天的薄雾还没散去,三年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开始了。这对于23岁的大学生蒋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个外形清秀的姑娘于去年大学毕业,她考取了成都市的“一村一大”(一村一个大学生)工程,回到家乡白鹿镇工作——她的父亲蒋友清在镇上开了间茶铺。蒋莲此前任白鹿场社区村主任助理兼团支部书记,她还要负责村里的远程教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她报名参加了2007年村委委员的选举,并进入了三进二的最终直选。大学学历是她最大的优势,而年龄和在村里的辈份则是绕不过去的劣势。“另外两个候选人都是在村里工作了好多年的”,蒋莲分析,一个本来就是上一届村委委员,另一个是镇上“避暑山庄”的会计,相比蒋莲,他们的工作经验胜出太多,对于村民来说,“他们关系太熟了”。挑选出来的“大家信得过的”工作人员三人一组,拿着选票和票箱挨家挨户让人投票,白鹿场下辖11个生产小组,在山里分布甚广,举行投票集会不太现实,镇里灵活处理成了流动票箱上门投票。45岁的龙禄位率领一个投票组负责白鹿镇街道,他们从,个铺面到另一个铺面,龙禄位不得不跟选民们挨个解释,“前面是选村主任,两个选一个;后面是选委员,三个选两个”。大多数选民认真而慎重,尽管很多人并不熟悉所有的候选人,但他们仍要斟酌选出“能给我们办事的人”。源于西方的民主选举在这里被加入了浓厚的东方家族式色彩,龙禄位经常要这样介绍选票上的名字:“舒新江娃儿,就是饭馆老板舒崇能的儿嘛!”或者是,“蒋莲,蒋友清的女嘛,你们看着长大的!”街坊们大都信任他们看着长大的“蒋友清的女”。杂货店老板王道翠在蒋莲的名字下面画了圈,她认为蒋莲“从小就乖”,此外大学生的招牌在这个小镇还是很吸引人的。中午11点,11个投票组都回来了,在白鹿场社区办公室里,计票立即进行,戴着狗皮帽子德高望重的老人被请来统计选票。在这里,年轻的候选人蒋莲立即成为了老人们的服务员,他们会毫不客气地喊:“幺妹儿,去把茶倒起!”
编辑推荐
《这儿与那儿:中国转型期基层调查》:在这里,读懂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