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李海鹏 页数:245
Tag标签:无
前言
有那么一种记者,新闻界称之为“隐藏在新闻业内的作家”,以前我不愿意别人这么看我,因为这说法里有点儿想当作家却当不成的意思。现在没所谓了,你尽可以认为我曾经是那么个人。我离开《南方周末》已有一段时间了,说来真巧,如今还真的致力于当一个值得当的好作家。 从2002年夏至2009年初我在《南方周末》工作,至少在最初几年,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棒的工作。我喜欢坐飞机延伸自己的活动半径,也喜欢坐飞机本身,还喜欢不辞辛苦地四处收罗我们这个时代的光怪陆离的故事。我写了书中的这些报道,然后忘记它们,继续下一次采访。几年之后,我重读这些故事,觉得写得还算不赖而且并未变得陈旧,因此不抗拒把它们收集出版。 这些报道贴合中国的现实。它们是我们乘飞机经过这个时代时,通过舷窗看到的大地的孤独的闪光。 重读之时,我仍然为其中一些故事感到悲哀。关于这些事,我该说什么呢?它们加深了我对这个国家的认识,也加深了我对于人的认识。它们潇洒,它们也沉重;它们是吾之甘露,也是吾之苦酒。 李海鹏
内容概要
《大地孤独闪光》包括:大国小事、举重冠军之死、金牌工厂的退役安置难题、力士举不起的生活之重、采访手记:追寻湮没的遗踪、人工盲童、车陷紫禁城、无情戒毒术、120收费“战”与杨桂珍之死、“神童”到中年、环佩玎踏、富豪征婚记、外国“红孩子”的中国人生、寒春,留在1960年代、农民富豪的乌托邦、萨布瑞亚校长的事业、最后的满语者、现场永远复杂等内容。
作者简介
李海鹏:
新闻记者和专栏作者。曾任《南方周末》高级记者。1972年生,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作品典范而不拘一格,怀抱理想精神又深具现代意识,蕴含文字之美、独到见识和对人与事的深邃了解。他以公众利益、思想自由和民智提升为新闻的最终目的。中国新闻业的最佳特稿作者。
熔炼了见解、诗意和幽默感的专栏作者。曾在《第一财经周刊》、《南方周末》和《智族GQ》辟有专栏。
2010年《GQ》中文版 Men of the Year 年度专栏作家。
专栏集《佛祖在一号线》、小说《晚来寂静》
书籍目录
总序:你必须抚摸他们,他们是中国跳脱的心
序:你的才情令中国射精
自序
第壹辑 大国小事
引言
举重冠军之死
金牌工厂的退役安置难题
力士举不起的生活之重
采访手记:追寻湮没的遗踪
人工盲童
车陷紫禁城
无情戒毒术
120收费“战”与杨桂珍之死
“神童”到中年
第贰辑 环佩玎踏
引言
富豪征婚记
外国“红孩子”的中国人生
寒春,留在1960年代
农民富豪的乌托邦
萨布瑞亚校长的事业
最后的满语者
第叁辑 现场永远复杂
引言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采访手记:北川惶然录
380公里:一块煤的利益之旅
沙兰镇水灾:一连串错误导致的悲剧
沙兰镇水灾采访手记
抢救“碗礁一号
悲情航班MU5210
故宫,不可能完美的大修
第肆辑 读懂中国
引言
日本在中国
郴州欢庆贪官倒台官场畸变七年终结
董建华七年
中国足球朝代更替
两个刘翔的跨越
韩寒者,冒犯也
章节摘录
版权页:全部完成。对于遭到盗捞,以及抢救性发掘受到的时间限制,中国水下考古队颇感遗憾。张威觉得,如果自己当初对这次发掘的预期值为100分的话,事实上自己只收获了80分,而林果则认为他们只达到了75分。现在他们只好期望,对这艘木质沉船本身的进一步考古能够挽回一些分数。这还需要新的经费。考古队员已对沉船的龙骨进行探摸测绘。龙骨暴露在水中的部分长1.4 5米,周长约77厘米,直径约22厘米,厚26厘米,延伸到船板下面,并与船板拼接成一体。根据它的大小,张威推断,沉船的长度在18-20米间,“不太大”,以300多年前的中国造船水准来看也只属于中等大小的船只,应为用于近海航行的运输船。考古专家们大多倾向于同意张威的意见。他们推测,沉船的身份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它从景德镇出发,沿水路至长江并出海,在前往福州、泉州或广州的途中沉没;另一种是它的目的地为澎湖列岛,林果按照当时的历史资料估算,当时也许正有一艘西班牙商船在那里等待着这艘转运船的到来。也有猜想说,瓷器是由陆路到达福州的,不过对于沉船本身的身份,这一猜想与上述推测并无不同。潜水长张勇则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沉船是一艘中距离的远洋船,或许可把瓷器运抵越南等地。他的依据是,人们曾在越南海域发现类似的中国古代沉船。“这艘船也许是到东南亚去给前往欧洲的大船送货。”张勇说,“这么大的船,如果沿近海航线航行的话,到达东南亚也并非没有可能。”除了船体大小之外,船的形状值得研究。福建省的一些学者猜测的是:它是不是尖底的“福船”,即明清两代的福建一带所造船只?这一点现在还无法判断。张勇说:“我觉得我已经触摸到了船底板,但那是不是船底板,现在还不能定论。”另外,专家们正在勾勒这艘沉船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之线。以往,这条中欧贸易线路的起点往往被认为是广州、泉州,而这艘沉船究竟是远洋船还是转运船,则被看作是福州能否被当作起点的新证据。另外一些发现暂时看起来还没有太大价值,比如在船舱中发现的4件日常小器物,分别为一个残留部分墨迹的不及巴掌大的小石砚、一个小罗汉雕像、一个陶制的龙头以及一枚铜钱。林果说,考古如破案,文物如物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海鹏的特稿,为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今日中国留下了无双的写照。他是那种不可替代的人。有此不世出的记者,是中国新闻共同体的幸事一桩。他在写小说,他在写随笔,他在写专栏。他的文字,萃取性灵和想象力,差使古今中外,我是每每想读,又每每放下。沉醉,想见其为人。 ——《南方周》常务副总编 陈明洋李海鹏的作品讲究新闻文学性,在表达技巧和叙事上进行更多的追求,写出来了很多很多“对抗时间的写作”。新闻本身是易碎品,但《南方周末》“特稿”可以经得起时间的磨砺,这是海鹏的“特稿”。 ——《南方周》编委 邓科李海鹏的文字在中国当代无人出其右,如果他的书能值十块钱,我的书卖一块钱都太贵了。书里的文章我大多都看过,可还是会去书店买一本。签名就算了,估计他不愿意签,我也不在乎。这条确实是广告,不过毫不夸张,我对此言论负责。 ——作家 慕容雪村《南方周末》对海鹏的改变很大,怎么说呢,他喜欢谈些大问题了。他说他讨厌不公平和容易同情人的天性在这个阶段被激发出来,他转过身就变成了我们原来谁也想不到的“中国最好的记者”。几乎所有人认识的海鹏都是那个写着漂亮报道的人。 ——《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 伊险峰
编辑推荐
《大地孤独闪光》:《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李海鹏的特稿,精挑细选的文字,为光怪陆离纷纭复杂的今日中国留下了无双的写照。在这里读懂中国。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