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玩意

出版时间:2011-3-1  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约翰·马克  页数:287  译者:王心洁,李丹,马仲文  
Tag标签:无  

前言

  前言  我写过很多本书,可是如果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写书的想法”,似乎难以给出一个明确而唯一的答案。但是,这本书却有自己的源头:它是我早期作品《思想的博物馆:世界文化中的艺术和记忆》的延续。那是一本关于在建构过去的同时描述记忆状态和文化物品地位的书,于2003年出版,时逢大英博物馆建馆250周年庆典。在周年庆典期间,纪念仪式当中包括相关的展览(“纪念”本身也是人类文化中一种典型特征,展览则阐明了其中缘由)。  《思想的博物馆:世界文化中的艺术和记忆》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但书中讨论到的最有影响的记忆手法之一就是识别能涵盖更广泛意义的偶像性形象。回忆这些形象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涌现出了更为复杂的思维片断。在西方传统当中,对这种记忆方法有最清晰的描述,而这些描述在经典思想中也有明确的渊源。但是,在很多文化当中,无论古或今、西方或非西方,这都不仅仅是一种抽象化的思想训练,而是落实为具体化了的、有形的手工艺术品。事实上,一样物件具有如此夸张的意义能量,本身就是把一个形象冠以“标志性”称谓的首要前提。从这个结论中衍生出一种意识,那就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制作小物件的过程不仅仅涉及缩小体积的工艺,也意味着要把内涵做出相应的夸大。把小物件形容成一种极具吸引力、让人敬畏的物品,远远不足以说明此物件潜在的重要性。小物件的制作过程不但包括了美学工艺,也是一种文化过程,而这两方面则是本书的中心所在。  关于刚才讨论到的文章思路的开始点问题,还有一段轶事:马达加斯加的伊美利那岛的中心地带是古王国旧址,那里有两大具有象征意义的地方。一处是若瓦(Rova),意思是宫殿皇城,坐落在一座山丘之上.俯瞰首都安塔那那利佛。19世纪时,美利那皇室在这里接见公众.公布皇家诏书,检阅部队,接见外国使节。从若瓦所在的山丘上,可以看到第二处重要的地方:安玻希曼加,也就是美利那皇室的夏宫.被认为是旧藩国的发源地。旧藩国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进行扩张,并成立了王国,统治着马达加斯加岛的中部地区和其余的大部分地区。  后来首都迁到了安塔那那利佛,但是皇室成员依旧被葬于安玻希曼加。此外,一些最厉害的法术也源于此地,所以这里成了祈求祖先庇佑的圣地。  上世纪80年代,我在马达加斯加做实地考察。在回首都的途中,我常饶有兴致地顺道去一趟安玻希曼加。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说法:据说,马达加斯加岛独立后,当时的总统并不是伊美利那人,却经常会隐姓埋名去暗访一位当地巫医。这位巫医在一个小湖边上的小茅屋开治疗法会,小湖的湖水从安玻希曼加所在的山丘底部涌出。  湖里有红鲑鱼,而“红色”正是力量和权威的象征。似乎可以这样解释,安玻希曼加的雨水落下,经过圣山的泥土过滤,形成了令人倍感神圣的湖水。湖里的金鱼和鲤鱼更证明了这里的泉水是祖先庇佑后人的源泉。  事实上,这座圣山的灵气就集中在这一汪泉水之中。  描写这一圣地重要性的文献可谓卷帙浩繁,如果我有机会继续探索其中的究竟,也许能为它锦上添花。这样的经历影响了我的后续工作.我做了那些相关工作是因为,从我的工作性质上来看,与其说我是一位考古学家,不如说是一位人种学者和艺术史学家来得恰当。这本书中陆续出现的很多主题都源于我周日下午的畅想(这些畅想即便随性,却是我自己的原始想法):压缩和浓缩属于文化领域的观念(由此产生了小型化);缩小了的东西是精华;甚至跟小型物件打交道亦是很私密性的,而且常常是很紧张的个人活动。在一座西方博物馆里面拼命挤入人群才能欣赏到伊而莎白女王的微型肖像——讲到“微型”这个词的时候,你马上就会联想到这一情景。而造访马达加斯加的圣湖看上去似乎与上述情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其中必有关联之处。我们会对小而珍贵的物件包含的制作工艺和智慧产生某种感应,要明白个中缘由,就应该在更大的跨文化背景下来思考这一问题:这些物件是在怎样的环境中被制作成形的,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供人欣赏的? 在马达加斯加做的研究,是我任大英博物馆管理者期间的工作之一,这本书的雏形也是在我受聘于大英博物馆这一伟大机构期间形成的。尼尔·麦克格莱格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安东尼·格利菲斯和茱莉·哈德森则给予我大力的协助。同时,此书最终得以艰难完稿,主要依赖于东英吉利亚大学的学术氛围对我的熏陶。  我要对大英博物馆和东英吉利亚大学里的很多同事表示感谢,我在这两个机构和其他地方举办的研讨会和讲座中,也引用了本书的很多材料。其间,很多同仁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令我从中受益匪浅,其中特别要提到的是桑迪·贺斯洛普、约翰·欧尼安斯和约翰·密切尔。我还与理查德·马格艾尔进行了最为深入的讨论,他所给予我的意见都切中了要害,这令我十分感激。大英博物馆的出版工作组也一如既往地帮助我权衡与分析对专题著作、目录、学术专业性和公众理解性的要求。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忍受了几个“假日”,忙碌于帮助我一心一意地去寻找某个本身极易让人分神的主题。

内容概要

  本系列可称为是由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领衔的人类探索丛书。这些著作通过对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寻常物件的研究,承接了人类自我反思与探寻的亘古命题。透过这些常见的物品,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的执着与坚韧。

作者简介

作者:(英)约翰•马克 译者:王心洁,李丹,马仲文  约翰•马克,曾长期在大英博物馆从事人类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现为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世界艺术研究学院教授。

书籍目录

前言?
小的就是美的
 “小东西”的数学原理 
 材料的选择 
 微型艺术家 
 微型马赛克镶嵌工艺 
 显微镜发明家 
 虱子和花边 
“大的”和“小的”
 所有事物的尺寸测量 
 赫拉克勒斯和众神 
 庙宇和寺庙檀车 
 博物馆与方舟 
 缩影和模型 
 巨大与精致 
细看小世界
 艺术家和盒子 
 一花园一世界 
 地图和微观世界 
 朝圣地 
洞悉隐藏的内涵
 为世界占卜 
 超人天眼 
小型人体
 身体就像小宇宙 
 缩小的头颅 
 通向死亡的儿童婚礼 
 构建儿童 
 玩具和玩偶 
 活的玩偶 
小即威力
 赋予神力的物质材料 
 魔力宝石 
 药片的来历 
私人乐趣
 男女之间的那些事儿 
 不起眼也能有魅力 
 微缩品和谚语 
 秘密和秘传 
 欲望之物  
尾声?
  

章节摘录

  在基督教世界初期,拥有圣遗物是教堂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这种禁令足以起到规范作用,它使得凡人的遗物被当作圣徒的遗物分散到不同的教堂当中去,因为圣徒不可能产生如此多的身体遗骸。就像雕像包含能给予神力的物质一样,神龛和祭坛里面常常有小型洞穴或隔间,里面放着相关圣人的遗物。  有个例子是15世纪早期的圣荆棘储物匣,它最早是贝里公爵的藏品,现在是不列颠博物馆沃德斯登遗赠的一部分。  圣物匣是一个装饰有很多珠宝的盒子,盒子的正面展示的是基督门徒及基督复活的图案,围绕着用玻璃封隔的凹洞。凹洞里是一条长而尖的刺,透过保护玻璃封罩也能看得很清楚,据说它来自基督的圣荆棘刺冠。  盒子的背面,小小的铰链门后也藏有一个隔间,尽管现在空无一物,但它显然是设计用来容纳其他隐秘圣遗物的。门外边的图案是圣米歇尔和圣克里斯托弗,但是,这到底是因为这两位圣人神职的重要性而制作的,还是因为里面真的含有过圣人的遗物,答案就不得而知了。  艺术史学家大卫·弗里德博格对观众与图案形象之间的关系十分感兴趣。他描绘了圣遗物和其他可能在小教堂里展示的宗教塑像之间的区别。除了遗物以外,神龛和圣坛上也包含了圣人的象征图案。缺乏隐藏圣遗物的雕像在某种意义上总是企图达到相应的效果。“如果有的话,也只有极少的圣遗物需要被圣化后以便使它们生效:很多雕像就是这样的——至少为了使它们在特定条件下起作用。”弗里德博格想方设法分辨出每一类物品的不同地位。以人物形象构成的塑像与圣遗物的不同之处,准确地说就在于它被雕刻成了具象主义的形式。  火中逃生的韦兹莱雕像 然而,有时这两者会融进同一雕像中。例如在12世纪60年代,韦兹莱地区的圣玛丽·马德莱娜教堂因火毁坏了。但是一个圣母雕像奇迹般地逃过了火劫,除了表面有些熏黑以外基本完好,并证实可以修复。在修复雕像的过程中,雕像两肩之间藏有隐秘的小门被发现了。这个发现并非人们细心检查出来的,而是敲击雕像时通过声音的变化,听出了有部分是空心的。雕像里面发现了一小堆圣遗物,每个遗物都带有标记,例如圣母玛利亚的一些部分;一根来自施洗者约翰的骨头;还有几根来自先知彼特、保尔和安德鲁的骨头;以及圣詹姆斯的部分大拇指。这样,在一般的情况下,不被人知的圣骨存放处的发现解释了雕像抵御火焰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只是通过圣化雕像本身就能获取的,它还包含直接从圣人身上取得的物质材料部分。  但最后我们要说的重点是:韦兹莱雕像是两种神秘力量的功能融为一体的表现。根据弗里德博格的分析,韦兹莱雕像是个特例而不是约定俗成的一般例子。对他来说,圣遗物和雕像之间的区别十分清楚明确,他赋予这两者不同的“本体论” 地位。  圣遗物就是它本身;而雕像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方式处理使其生效,可能就无法产生任何效力。如果没有通过圣化的方法赋予雕像某种特殊的性质,还可以从其他视角去看待这些雕像,并引起不同的反应:例如它们可能有美学意义,这种美学意义独立于它们以后可能获得的更为广泛的魔力意义。如果没有加入魔法物质来赋予它们力量,它们就缺乏活力,也没有意义——缺少“人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有关米尼科斯雕像的描述中最能引起回忆的并与非洲现象有关的描述之一是,它们是一些“容器”,即便它们是以人物形象构成的。  同样,从梅里纳人坟墓上拿取小包泥土并直接和身体接触,这是一种保证在遥远地方不断得到先祖赐福的方法。与人体和无生命物体接触会给这些物质带来活力,赋予人力量。佩戴者与其亲密接触,就会显示出超凡的力量。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小玩意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0条)

 
 

  •    这是一套引领人反思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丛书。它以面具、微雕艺术品、药草、花卉等日常可见的寻常事物为切入点,向人们展示了人类不断挣脱束缚、超越现实世界的执着努力和坚韧意志。  1.本系列选题新颖有趣,内容充实,能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历史味觉;  2.本系列书籍作者或为大英博物馆资深馆长,或为该领域权威学者,能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3.整个系列装帧精美,图文并茂,适合收藏品鉴
  •   曾经有幸看过一个橄榄核做的工艺品,要用放大镜看,一艘小船,不仅船首船舷风帆一应俱全,而且上面的窗子居然可以开启关闭,惊诧于这等精致到极限的雕刻功夫。

    从巍峨庞大却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这本书里罗列的诸多巧夺天工的微雕艺术品,人类从未停止过艺术的探索。这本书,其实为很多人解答了一个长期困扰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对艺术品制造,尤其是微型艺术有执著的动力呢?

    确实,翻看这本书里精妙的手工制品,尤其是那些在方寸之间容纳大千世界、繁复构图的小玩意,我们都不得不叹服制造者的匠心。这种将浩瀚世界收纳入掌中的激情,在人类艺术史上从未断绝,无论是中世纪,还是当下快节奏的工业社会,这似乎成了一种艺术惯性,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艺术偏执。一种对于“大”和“小”的偏执。

    归根到底,这似乎又是一个好奇心的问题。人类的目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但是好奇心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目力和精力去探究造物的玄妙之处,打破人在此世的“欠然”存在,这本身就是让人敬佩的英雄壮举。

    “大”和“小”,本质上成了人类对于自身与世界关系的哲学思考。面对变幻而不可预测的自然和生活,每个人都会感到渺小和压力,“大”“小”就分别成了自然和人生存状况的表征。作为对这种压力的反拨,人类希望能通过掌控这个庞大的自然来表述自己作为“万物灵长”的尊贵地位。因此,将庞大用微小的载体呈现出来,就成了人类表达主体性、存在性的一种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渺小的艺术品来窥探庞大的外部世界,也在侧面印证了人类掌控自然的能力,满足了人类自信和自尊的幻想。用人体之“大”去探究造物之“小”,又用物体之“小”去折射人力之“大”,这些微雕作品不仅记录了匠人们的鬼斧神工,也记录了人类对于自身极限的探索,也是人类反思自我与世界关系的记录。

    这类的物件,精致,极其富于艺术魅力,有相当好的收藏性和把玩性,编者给书名起的名字《小玩意》恰恰寓意了这点。
  •   看到书名的时候,我还以为是讲小玩具的书,没想到竟然是将微雕艺术品的。微雕可算得上是人类手工制作史上的奇迹了,能在方寸之间保罗万象,没有金刚钻可是万万不能的。对于中国的微雕艺术品,我们都略有耳闻,外国的就不甚了了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国外微雕艺术品,既涵盖了欧洲、美洲、非洲,也有日本等亚洲国家。从取材范围来看,可以说涉及了除中国以外的多有国家,而且囊括了所有的古文明发源地,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作者的心血了。足不出户而知天下,这本书绝对值得收藏。
  •   极限是神马?不懂,在100M跑还没有破10秒纪录的时候,砖家们认为人类100跑的极限是10秒,当然从现在看来那些砖家们的结论多少滑稽,但当时却认为相当科学,同样,现在也有砖家说100M跑的极限是9.5秒,谁知道真假呢。如同小玩意里面探究,微型世界的极限一样,需要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努力,才能有真相啊。
  •   小是相对于大的另一个世界,很多东西,换一种角度来观察来品味,感觉就很有意思。格列佛游记里格列佛跑到巨人国,觉得自己是看见了巨人,但是在巨人眼里,他却是不折不扣的小玩意,完全是可以观赏把玩的小宠物。
    看了这些微雕、微型书,各种小玩意以及那些热心醉心于这些小玩意的人,忽然想起有一个成语,叫玩物丧志,从前是贬义的,可现在渐渐已经变成了褒义甚至是对生活品味的一种肯定——对生活的各种细节细细品味,慢慢欣赏,也是一种了不起,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单单是在越大越好,小也有小的好处。
  •   整个系列都是大英博馆的材料,真不愧为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   微缩世界魅力非凡,就好像那个童话,有个大人国,然后有个小人国,人类是就是这样追求大的同时也追求小的
  •   对小型艺术品的执着,不断寻求更小,本来制作就非常难,要不断突破也是难上加难,是哪种信念让艺术家们如此的坚定?我觉得是人生的追求,这是他们实现价值的方向。
  •   正因为对于微型世界的追求,才会促使放大镜,显微镜等物品的出现,就像汽车代步,电话代替飞鸽传书这样,人类对生活的追求,才会令到新的物件面世。
  •   来来来,看看那些艺术品,哪个不需要多思考?哪个能随便就弄一件出来,不可能的。 人类文明科技的发展,也是在思考中进步。没有思想就枉为人类啦。哈哈。
  •   书中的都是以前的小玩意,现在的好多产品的创意也是令人惊叹,人类在这小世界的层面上一直没有放弃,这也是我敬仰的地方。
  •   我们断言小型物件必然精致,但是同时却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到底何为小,何为大呢?在回顾欧洲小型绘画历史的时候,丹麦艺术史学家图奔·科丁认为,从尺寸开始谈问题,既“没有吸引力”,也“缺乏意义”。他写道:“仅仅小不足为标准,因为所有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在另一种充满了精湛工艺的世界里,小型艺术品也能大放异彩,那就是微型马赛克镶嵌品的瑰丽世界。微型马赛克是阿瑟·吉尔波特男爵(1913—2001)发明的词汇,他是拥有最为丰富的微型马赛克作品的收藏家之一。
  •   里面的小玩意就是那么微小模型,给我的感觉是,智慧,创意,耐心,细致等等,任一普通人来制作一个微小的模型,先别说能不能制造出来,在做的过程就够烦恼,能静心完成一件作品已经了不起,但完成一件有内涵,有味道的作品,那种偏执绝非常人能所及。平时关注这些微小玩意也不是很多,一般都是在报纸,杂志,偶尔看到,都是感叹不已,曾想过自己也制作一个,可是后来还是缺乏那种精神力量。
    通常一般人看到这些作品,都是和我一样,惊叹过后,就没有下文,专程了解这方面的艺术的人不多,正好这本书集合小玩意在一起,可以在闲下来的时候欣赏微缩世界的魅力,支持为艺术花费心血的人才。
    看完之后还是挺有冲动的,希望将来哪一天,不乱不忙的时候,我也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个代表自己的小玩意。
  •   如果有机会,我想去大英博物馆走一趟,真的很想去。
  •   大英博物馆的珍藏真是给力,好想身临其境。感受一下。
  •   这些书都还不错,弄得我对大英博物馆很好奇呀。纠结。
  •   刚拿到书看的时候,的确如好多朋友说的那样,封面不错,拿起来舒服,书本也不错,但主要以大英博物馆的为主,文化都是是西方较多,我觉得人文类的东西,中国的也绝对有代表性,可没怎么见到,这却是有点失望的地方。
  •   修享优阅图文馆,这书读起来轻松,从外观的舒服,到内容的舒畅,都符合。
  •   一般的纪念品都比较小,收集起来也不碍地方,方便,这些小玩意也是很爽,可惜都在博物馆的东西,遗憾了,呵呵。
  •   小型世界虽然由外物包裹,却可能保留了令人费解的核心部分,为什么这样说,小型物件里的东西可以深藏不露,精致无比,那个时代以为人都可以看见世界上的物品,小型物件正好对此提出了很好的质疑,正因为其精华之处就看不见。某种程度上,小型物件的存在就是要勾起人们的兴趣,看看自己能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
  •   纸质的感觉,封面,书本的大小符合那悠享优阅的感觉。
  •   之前想买都没买到,就冲那些小玩意的执着的精神就觉得值了。
  •   不用去博物馆,都可以了解到这些物件,而且去到博物馆还不一定觉得了解有看书深。
  •   人类在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好多的未知需要去探索。
  •   细细品味这富有魅力精妙的微缩世界吧!
  •   名字起得不错呀,的确在微缩世界的未知数还存在好多,还需不断探索。
  •   越小的东西越是有制作的难度和文化的寓意。作者对这些东西的热爱和执着让人敬佩,推荐阅读。
  •   算微雕哦,应该也在书里的范畴吧
  •   微雕塑家都必须有一种耐心,我觉得这种耐心渗透在他们的每一根手指里面,使得每个细胞都产生深刻的响应,在这个过程中起作用的不仅仅是他的双手,他还必需学会让每一步决定性的动作,在呼吸间,甚至心跳之前完成。
  •   制作小物件的过程不仅仅涉及缩小体积的工艺,也意味着要把内涵做出相应的夸大,把小物件形容成一种极具吸引力,让人敬畏的物品,远远不足以说明此物件潜在的重要性,小物件的制作过程不但包括了美学工艺,也是一种文化过程。
  •   看了一下,觉得还行,对小玩意的历史发展有不错的描绘。
  •   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无限的,小玩意的世界也存在好多的未知,但毕竟人的精力有限,用有限的精力去探索这美妙精彩的世界,试问多少人能做到,值得敬佩。
  •   咋一看,好像与生活联系不大,其实生活中小玩意还是很多的,只是书中的小玩意都是以前的物品,其实构想可以借用,用于现在,一样适合,有时候送礼物,虽然不必做到这里面的那样精细,但是学学概念,自己弄出来的礼物更有意义。
  •   作者很用心的介绍每一件小玩意的细节,有些也涉及到了它制作工艺,历史背景
  •   人类就是有追求,有探索才有进步,支持。
  •   看里面的作品,无法想像人类力量的尽头,有些做工的精致,在那个时代,恐怕巧夺天工这样的词汇也不能表达出来。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励志片,激励人们把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
  •   体现微观、精致、艺术的小物件,小物件在我们身边也不少,有些年头的,有故事有来由有典故的我们都会留上一些,成为自己的小玩意。
  •   这些物品通常都被人喜欢。这小玩意也被我喜欢了。
  •   这些小玩意都是非常难得的,作者们都是付出了很大的努力,那种耐性,坚持,真的难能可贵。
  •   以前记得晚上十一点左右,某台播过一个节目,也是关于这些小玩意的,也讲述了那些作者背后创造的故事,而我觉得,这些小玩意可看为一个成功的事件,而成功绝不是偶然的,他们都负出了巨大的努力。
  •   一直有个这样的概念,以前的东西,都是人们总结出来的。像这本书,从之前的小玩意,及其发展的过程,知道了不少历史上的进化,像中国的没电视看之前,也有一种皮影戏。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从皮影戏到电视,也是一种科技的进化。
  •   两种我都欣赏,世界建筑我也看过,小玩意有其探索极限的精力,建筑也有其追求宏伟动力,不一样的追求,都欣赏。
  •   这个系列都喜欢,尤其是这本,小物件一个比一个有内涵。
  •   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人类对未知的追求力量是巨大的,相信自己的潜力。
  •   微型世界今古代发展至今,一直不断有人在探索,有人在坚持,在这方面可以肯定其个中的魅力不简单。
  •   这书讲的小玩意,几乎都含有自己的故事和文化,往往这样的物品更能打动人心,很多产品也一样,尤其是饰物,看多少设计为师了一个作品的意义想破头脑,文化乃灵魂,缺了就是“死物”,价值大大减少。
  •   今天偶然看到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的这一系列,突然就被封面和装帧吸引住了。尤其《小玩意》的封面简直击中我心,美死了美死了!!!!说不上来封面是用的什么纸,反正摸起来很舒服,真的就是摩挲的感觉~里面的插图也很美~
  •   我在想,那些小玩意的作者,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才能成功制造出一个相对满意的作品,成功总是在失败又失败之后,道理虽然简单的,但真正能去做到的人不多,这种性格值得去学习,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
  •   拿着舒服,内容也不错,因为我是门外汉,只看出了作者对小玩意的那种细小的追求,还有构思的丰富,就这样我觉得也挺好了。
  •   这个系列的书角度都非常特殊,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从这些方面来看待这些事物,原本应该很学术性的东西作者写的很有趣味性,看完觉得世界又大了些
  •   以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会多些,现在还在坚持探索小玩意的人值得鼓励。
  •   书中介绍了小玩意的发展史,还包含N种小玩意的展示。看到那些艺术家对小玩意的偏执,觉得现在的专业人仕应该学学,医生,这个信用度一再下降的职业,现在看来还专业吗?
  •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真的很神奇,充分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   人类的想像力还是很不错的。
  •   人类真伟大
  •   这不是专业技术书,也不是一本感人的小说,但从这里我觉得可以获得更多的人文知识,还有就是见识人类对极限的追求,再有就是一些艺术的灵感与构思,总的来说,还不错。
  •   博物馆的东西呀,给力。
  •   把博物馆的东西展出来,就是不同。
  •   平时有空也会走走博物馆,觉得人文艺术类的东西,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为。
  •   要去到博物馆之类的才能见到吧。
  •   人生活中,人们都有自己的追求,但追求方向不同,而且力度也不同,小玩意中艺术家对作品的追求力度相对大份人都要强。
  •   这两本书刚看完,内容很棒!回头去把剩下两册买了,这个系列还会出新书吗?切入点和史料的收集都很用心呢!
  •   详述了面具在不同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中的意义和内涵:身份认同,权力装饰,宗教崇拜......涉及东西两大文明系统,值得收起来。
  •   那些小玩意的作者值得赞扬。
  •   近些年,娱乐圈总是负面新闻占多,正面新闻占少,虽然并不人人了解里面的黑暗,但现在几乎人人都知道里面黑暗。例如“某某抄袭外国歌曲,说是原创”,“多才多艺的某某偷取某电影的桥段,难道是江朗才尽”这样的新闻,不难看出,娱乐圈所谓的偶像,有真才实料的并没几个,《小玩意》里的作品,其创作难度我觉得不比一首歌容易,但那些作者的不懈精力,我觉得值得那些公众人物学习。现在见到好的创作越来越难了。
  •   想起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名字也是叫小玩意哦。
  •   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可德沙漠中进行了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该武器的非正式的绰号是“小玩意”。力量可大呢。不能忽视呀。
  •   记得一本小说里,是这样述叙一个名字的“小星,看似虽小,并不起眼,但却巨大,寓意在平凡当中,内含充足,力量巨大”,那么小玩意也是同一个道理,每个小东西里面,不知下多少功夫才能完成,失败了多少次,气馁过多少次。闲瑕之余,多了解了解这个世界,有更多的发现。
  •   爱疯,这些产品,还有宅男喜欢的psp,psp2,都是比较现代的小玩意,可见其魅力。
  •   或者我们就是在生活在别人微型世界里,我也曾经想过这样的问题,不过这个问题的探索,恐怖还需要支持微型世界的人不断地去探究。
  •   微型物件可以被控制,被拥有,但它们固定存在某种神秘性,也许是一种子美学内涵,也许是隐藏某种真相,正正因为这样,探索微型世界才成为主题,并衍生出种各式各样富于想像力的解释。
  •   趁下班,就去体验一下摆摊的生活,卖的都是女人的小玩意,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那段日子确实难忘,挺苦,但当有收获的时候贼开心。
  •   mp3,随身听;电视游戏机,ipad;大哥大,超薄手机等等这些日常用到的,都见证了时代变迁,科技发展,书中讲述的虽然是前人的小玩意,但也看出当时的智慧,思想,及技术等等。
  •   每次外出,看到有趣的小玩意,都会买下来,最多的是小小的模型,家里的櫉都摆得差不多了,该想想办法增加地方。
  •   好书,“大的”和“小的”我们断言小型物件必然精致,但是同时却回避了问题的实质:到底何为小,何为大呢?在回顾欧洲小型绘画历史的时候,丹麦艺术史学家图奔·科丁认为,从尺寸开始谈问题,既“没有吸引力”,也“缺乏意义”。他写道:“仅仅小不足为标准,因为所有的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
  •   适合闲来没事的时候看,这样的书看着轻松,里面讲了很多小玩意,对我的设计思路开拓了。
  •   微缩世界一缩再缩,就是追求的精神所致。
  •   从小玩意就看出了,这么小的东西都能制造出来。而且还继续发展下去,人的尽头到底是怎么样?可能也没有尽头。
  •   现在看到的精品店的精品也不怎么样,小玩意中的可算是精品中的精品,那些人真的太油菜花了。
  •   曾一度沉迷水晶与人的关系,包括气场,运程,打扮等等,自己也去工厂diy过水晶,明白做一件小玩意真不容易。
  •   都是艺术品。
  •   主要是质量过关,其次内容也不错,里面的小玩意很多意义上的不同,和平时见到的那些有些区别,可以看到古人的智慧!
  •   很期待下一个系列出来,真的很不错,整个系列都很漂亮,很有味道。
  •   买回书以后没有马上开始阅读,因为没有安静的时间去好好读书,一次出门短途旅行带上了这本,因为很轻便。印刷的很不错,内容也非常丰富,没有风格的限制,没有地域的限制,只要是微缩的艺术作品都被写进书里,颇有种艺术不分民族大融合的感受。讲解 很细,引经据典也很活泼,非常好读好记,因为本身从事的工作也属于艺术范畴,所以非常有帮助,非常值得阅读和购买的书。一整套我都买啦,打算慢慢看,不着急·
  •   很艺术的小玩意,从里面可以看到有大智慧,
  •   小玩意,大世界,里面包含的人文,智慧,追求,手艺。
  •   封面什么的也好看,哈哈,而且是那些以前的小玩意,我朋友一定喜欢。
  •   每一件小玩意的制作也不容易,有些要用到放大镜才能看到里面的特别,凭的就是信念,打心里佩服。
  •   可经济上的限制,只是一些比较普通的,对这些小玩意有种特别的情感,挺好。
  •   觉得这本书除了看到不少有意义的小玩意,还可以看到地区的人文,不错。
  •   可以买来看看,那些小玩意都比较有内涵。
  •   老弟可喜欢这些小玩意了。
  •   看这里面的小玩意都有非一般的意义。
  •   每次去旅游都会带一些纪念品回来,都是小小的,因为我都比较喜欢这样的小玩意,哈哈。
  •   这些小玩意除了艺术上的欣赏外,其实我也喜欢其供娱乐的一面。
  •   自己也想试着做一些小玩意,当然像书本里那些精细的就不可能做到了,但是大一点点的还是可以考虑做做,=,=
  •   里面每个小玩意都充满了智慧。
  •   林林总总的小玩意,还有文化介绍,不错。
  •   这么小的玩意都可以弄得这么给力,真油菜花,膜拜。
  •   看似和生活离得很远,但是这些在以前都是在生活中见到的,而且随时代发展,现代也有属于当代的小玩意,像手机本身就是非常精细的产品。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