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坳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  作者:刘政  页数:227  

前言

  蜡炬成灰泪始干  我和文字结缘,已经是很早的事情了。少年时期正是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阶段,我没有认识几个字,就可以把“老三篇”背诵得滚瓜烂熟,只可惜在那时我们连一本像样的语文课本都没有,白白地浪费了记忆力。两年初中和两年高中所学的课文,我至今只记得《黔之驴》《“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和《祝福》了,那时却几次登上所谓的赛诗台赛诗,在回到生产队劳动时还兼任着县广播站的通讯员;在肖金砖瓦厂当工人时担任着厂里的理论宣传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有幸考入宁县师范学校,在“科学的春天”,学校偏重理科教学,在语文学习上摊得时间不多,学起来却比较轻松愉快。我的物理老师一心要把我栽培成一名物理教师,实习时也安排我实习物理课。但当我毕业后踏进向阳川初中的校门时,那里却只缺少一名语文教师,我就不得不硬着头皮走上语文课的讲台。与其说我是教语文,不如说我是和学生们一起学语文。调到正宁一中任教后,身边的老兄都是中文系的科班出身,我生怕露出马脚,真有些如履薄冰。  1982年我到庆阳师专中文系进修的时候,正是中国文学复兴的时期,我身边的文学爱好者,用“发烧”和“疯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我们一边在课堂苦学,一边大量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和报刊杂志,做梦都想着成为一名作家,一时自发办起了几种油印的小报刊。我一会儿小说,一会儿诗歌,一会儿散文,一会儿又是电影文学和戏剧文学,什么都爱,什么都啃。毕业时我向往着能转行到县文化馆去工作,当一名专业文学创作者,但毕业后却阴差阳错,被选调到山河镇去当了行政干部。但以后无论是在乡镇工作、办公室工作的辛劳里,还是在政府工作、县委工作的忙碌中,我都没有忘记每天翻几页书,写几个字。2006年的冬天,我被调到政协工作,在相对清闲的日子里,文学又成为我的精神寄托。我把以前的诗文编印成册,命之为《岁月的背影》,好让她们静静地躺在那里,告别昔日的东碰西撞,以集中精力主攻散文。没想到她的问世却使我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成为了一名作协会员。作家的“头衔”,使我产生了一种空前的急迫感,创作似乎不再是一种“消遣”,而成为一种使命。我开始苦苦地琢磨起散文来,既调动已有的散文经验,又学习吸收现代散文的新成果,以使自己很快奔赴散文创作的前沿阵地。  我们庆阳不仅有深厚的黄土,有黄土塬上广袤的沃野,更有和黄土一样深厚的人文历史,有和沃野一样宽厚的风土人情。作为一名庆阳人,我热爱这里的一草一木;作为一个业余作者,我更关心真善关对她的滋润和假恶丑对她的戕害。《庆阳在哪里》一文,我是含着泪花写成的,我心中有那么多的委屈,那么多的遗憾。我在宁县县城生活了13年,每当踏上庙嘴坪的烈士陵园,那永不消失的魂魄似乎就在我的身边,我心里充满怀念,充满愧疚。觉得我们有负烈士的英勇和悲壮。在追念历史人物时,我是以是否关注民生,是否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前提的。人们为什么会记住狄仁杰,因为他在做宁州刺史时,领导百姓抗洪救灾,以挽救百姓的生命财产为己任。人们为什么会记住李广,因为他在军粮短缺时,让士兵吃饱后自己才吃。人们为什么怀念王昭君,因为她的出塞和亲,给百姓带来了安定幸福的生活。我对历史人物的评述,从不人云亦云,我想把史书记载的躯壳剥开臬,让人们认识一位位有血有肉的真人,从而接受历史的教训和启迪。我既以轻松愉快的歌喉赞美罗山府的美丽,又以沉重的笔触描写泾河的环境危机,我深情地期盼着庆阳的明天更加美好。 我离开乡镇书记的工作岗位已经十几年了,但一直忘不了那里的人和事。在七年的乡镇书记生涯里,我落实得最多的是上级的要求,而不是百姓的愿望,想得最多的是个人的沉浮得失,而不是群众的喜怒哀乐。《灵兰,你还好吗》,灵兰的悲剧不是个别。《满堂,我的兄弟》,满堂的委屈不在少数。《谁叫我们是朋友》,秉儒的宽厚非常普遍。我们在机械地执行政策的时候,我们在过多地考虑政府既得利益的时候,我们在坚定地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很少实事求是地考虑群众的切身感受。在一个个失眠之夜,他们痛苦的表情还在天花板上一隐一现。我深深地想念着我的.家乡,想念着我的父老乡亲。滚滚红尘忆佛心,七爷为我们庄园栽植的柏树还在那里苍绿着,每当看到这些柏树,我就想起我的七爷,想起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对他的误解和迫害。在井坳的边缘,我不但怀念我的S叔,我的L哥和我的H叔,而且怀念我的马杜梨,我的接杏,我的桃李子和我的羊群,井坳就是我的整个童年,我的童年就是整个井坳。我尤其不能忘怀的是我的十二叔,他一手创造了井坳的富裕,却没有享受到真正的幸福,井坳传统孝道的沦落,使他多子多福的梦想化为泡影。  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领略世界的斑斓文明,常使我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在悉尼那永远的玫瑰湾,在那丛林中的首都堪培拉,在新加坡那椰风南洋,都留下了我忘情的脚印。我去天山探寻幽咽的天池,去宝岛欣赏潋滟的日月潭,去九寨沟观赏幽静的金银滩。雨浇壶口使我心潮澎湃,杜甫草堂使我热泪盈眶。我在古都南京体会“虎踞龙盘今胜昔”,在天府成都追忆“指挥若定失萧曹”。我忘不了青岛五四广场那团熊熊燃烧的火焰,忘不了杭州西湖那诗文萦绕的雷峰塔。我在自然的胜景里思索着文明对人类的贡献,在人文的金字塔又忧郁着人类对自然的危害。我两次去探望青海湖和天涯海角,三次去考察塞北宁夏和华东苏杭,我永远惦念着她们。  散文是人人都会写的文体,也是谁都难以写好的文体。在散文创作艺术上,我既不满足传统教科书上生硬的理论,更不敢苟同那种如同梦话的所谓先锋意识。写散文最不能缺少的是丰富多彩的人生阅历和深厚渊博的文化涵养,即司马迁所践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人有各人的气质特点,各人有各人的兴趣爱好,学习别人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挖掘自身的潜质。就一个创作个体而言,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但绝不能总走老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时光老人已经赋予了我五十四道年轮,而我对散文艺术的追求只仅仅是一个开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愿锲而不舍,探索实践,争取写出几篇能够真正称之为散文的东西。  2011年5月于西峰神怡轩

内容概要

  刘政同志的散文集《井坳》近日由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了。  《井坳》收入著者近年创作的散文56篇,分为“绵绵黄土”、“依依乡情”和“匆匆脚步”三辑,融文、史、政、哲和乡情、民情、真情于一炉,集中展示了著者对散文艺术的不懈探索和执著追求,表达了对国家民族、仁人志士、故土乡亲的无比热爱,文化含量和文学情愫沉重浓郁,具有朴实、深沉、凝重、新颖、诗意等特点,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唯物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结合的厚重深刻之作。

作者简介

  刘政,笔名黔首、北地黔首。甘肃省庆阳市人,生于1958年4月2日,庆阳师专中文系毕业,现任政协宁县委员会主席。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从20世纪80年代起发表诗文百余篇,作品被选入多种诗文选本并在全国获奖,2008年出版诗歌散文集《岁月的背影》。近年着力于散文创作,追求朴实、凝重、诗意的写作风格。

书籍目录

绵绵黄土庆阳在哪里永不消失的魂魄又见李广风萧萧兮易水寒布谷啼血千古宁州风雨宁州诗情不竭花常醉耳病之苦一束温馨的花环杜鹃啼咽游子泪蒙恬冢前话蒙恬扶苏墓旁说扶苏寻访绣花楼追思狄梁公敬礼泾水之叹神秘的罗山府春雨桂花园不落的星光 永远的师友依依乡情遥想我的羊灵兰,你还好吗满堂,我的兄弟谁叫我们是朋友慢走,十二叔井坳的边缘井坳的果木井坳的童年滚滚红尘忆佛心此事可待成追忆白妞青桐树母校宁州草堂客从何处来过年老王啊老王匆匆脚步隆冬走马过鲁齐杜甫草堂祭成都武侯祠日月潭椰风南洋新疆笔记宁夏一瞥宁夏再而三华东日记和谐墨尔本海岸遐思绿色的脚印丛林中的首都永远的玫瑰湾雨浇壶口柔情难却西行掠影从七月出发遥望西岳附录时间里的“羊”铅华落尽见真淳现实主义的凝重之笔

章节摘录

  庆阳在哪里  庆阳在哪里,我确实不知道应该怎样回答你。我难道还要说庆阳就在甘肃的最东部吗?我曾经向一位天津的朋友这样回答,但他心目中的甘肃就是非常遥远的敦煌,就是沙漠、戈壁、驼铃,甘肃的东部不也是甘肃嘛,那庆阳不是沙漠便是戈壁了!我难道还要说这里不是沙漠戈壁而是天下黄土第一塬吗?我曾经向一位青岛的朋友这样回答,但他心目中的塬不是像华北平原那样的广袤无垠,就是像青藏高原那样的层峦叠嶂,甘肃既然在西北,那庆阳就应该和西藏差不多,只是山脉是一味的黄色罢了。我说我们庆阳是高原上的平原,他想了半天说哪有这么奇怪的地方。我难道还要说庆阳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化发祥地吗?我曾经向一位北京的朋友这样介绍,他笑了笑说,怎么教课书上不这样写,那你们的小麦生产应该超过河南了。我难道还要说我们庆阳就是甘肃新的经济增长极,是甘肃的能源化工基地吗?我曾经向一位广州的朋友这样回答,他说那你们就应该富得流油了,怎么还要作为革命老区享受国家那么多的财政拨款呢!我难道还要说我们庆阳背靠延安,和延安一样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吗?我曾经向一位海南的朋友这样回答,他说你吹牛吧,听说你们甘肃人老实,怎么也学会了拉起延安的虎皮作大旗呢!  庆阳在哪里,请你展开一张中国地图,你看在中国的西部,由西北向东南斜撑着一只“羊腿”,那就是甘肃,垂在最东面的那块就是庆阳。你看,她在中国的西部,却是西部的东部,她是中国的北方却是北方的南方;如果给中国版图上面铺上一层靶纸,庆阳正好是十环。你看她正好在鄂尔多斯地质盆地的西部,地下不是油就是煤,不是煤就是气。现居中国油田第三位的长庆油田就是在这里打的第一眼油井。庆阳每年有300万吨的原油通过输油管输往成阳炼油厂,加工后再销往全国。你看,造物主用100米厚的黄土为这里塑造了平畴沃野,子午岭天然林场若飘在头顶的绿色水库滋润着她的气候。这里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里的夏天是真正的夏天,阡苍陌翠,遍野葱茏;这里的春天是真正的春天,莺歌燕舞,万紫千红;这里的秋天是真正的秋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当年周先祖公刘就是从这里开始弃牧从耕,教民稼穑,逐渐南移从而开发关中大地的。四季分明的高原气候加上肥沃的黄土,使她成为“陇东粮仓”。解放战争中,庆阳人民用独轮车推着小麦、玉米随西野转战几千里,养育了西野的英雄气概,六七十年代,庆阳人民用优质的小麦、玉米支援了兄弟亚非拉,培养了深厚的国际友谊。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她成为中国最适宜的苹果生长带;桃、杏、枣从汉至清屡为贡品。你看,庆阳的邻居就是延安,你知道延安这只革命摇篮是谁编织的吗?她是庆阳人民编织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火种最先在庆阳的子午岭点燃,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首先在庆阳的南梁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府。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全国的革命根据地丧失殆尽,只有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硕果仅存,接纳了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使中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就是在庆阳环县的山城堡一战扭转了红军的被动局面,从而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央红军转移到陕北后,是庆阳人民勒紧裤带,流着血汗将源源不断的粮食、棉花、木炭、军鞋送到陕北。你看,从庆阳到陕北的山道是何等的崎岖,当年庆阳人民就是从这里用人担驴驮把战略物资送向陕北的。你看,子午岭的梢林是多么地茂密,当年庆阳人民组成的游击队就是在这里从外围成功地阻击了胡宗南、马步芳,从而保卫了延安这只心爱的摇篮。著名的红色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军民大生产》《绣金匾》就是庆阳人民在这时创作并唱红的。 庆阳在哪里,请你翻开沉重的“二十四史”,看庆阳是不是历为中原屏障,关中门户。秦统一六国后,为抵御匈奴所修建的秦长城东西横跨庆阳,所开凿的秦直道南北纵贯庆阳;蒙恬的三十万大军就驻扎在庆阳,蒙恬遇害后就埋葬在庆阳的正宁县;扶苏遇害后就埋葬在庆阳的宁县。试想想30万大军的兵员是从哪里来的,30万大军吃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秦直道上的皮肉是谁脱的,长城下的白骨是谁留的。汉武帝四击匈奴出于庆阳返于庆阳,名将李广是为北地(庆阳)太守,公孙贺、公孙敖就是北地泥阳(庆阳宁县)的子孙,你想他们所将何将、所兵何兵,汉武帝为什么要两次下令向北地郡大量移民,北地郡的子民都到哪里去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庆阳饿殍载道,尸横遍野,庆州古城不到百年六易其主,宁州古城七十年五次被战火所焚。隋唐时期更是庆阳的百姓用血肉之躯维护着关中的和平安定,唐大将敬德曾两次大战庆阳的折墌城收复失地,秦王李世民三次在定平、襄乐进行大规模决战,武则天不得不派狄仁杰镇守宁州,降和戎狄;肃宗在灵武称帝后,不得不取道庆阳返回秦川,庆阳百姓淋战火如沐风雨,朝逃夕躲,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大宋开国不久,西夏的马蹄便踏破庆阳,宋军屡战屡败,派名臣范仲淹知庆州,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庆阳刚辞别西夏的马蹄,又迎来金国的铁甲;刚安顿了金军钢刀下的冤魂,又奉命派军去驱逐辽人,以致破败的古城几百年间四易其帜,宁教父母双亡,不教改朝换代。几百年间庆阳百姓经受了什么啊!元明清时期,庆阳作为屏障与门户的功用渐渐淡出,一天一天沦为边远之地,以致被人们所忘却,不知道庆阳在哪里。  ……

编辑推荐

  《井坳》收录了作者(刘政)近年来创作的散文作品56篇。第一辑《绵绵黄土》(20篇),作者以庆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背景,深情讴歌家乡的山水人文,为提高庆阳的知名度,为人们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庆阳开放了一扇窗户。第二辑《依依乡情》(17篇),热情赞美家乡的风土人情,表示了对童年纯朴生活的眷恋,对弱者的同情,对善者的向往,对传统美德沦落的忧思。第三辑《匆匆脚步》(19篇),作者不论走到哪里,都用一双文化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世界,不时发现文明的曙光,使人们在欣赏祖国名山大川的同时,受到文明的洗礼,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井坳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