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 作者:李文炳 页数:278
前言
在我们工作室的一次例行活动中,文炳透露出想把十年从教期间写就的文章结集的想法,我当即表示支持。文炳一向认真,精力充沛,才气毕现,写得一手好文章,却往往特立独行,喜恶分明,做事有一种一根筋的痴劲,在生活和工作中常显出与众不同,他想做的事,常常会带有他鲜明的个性。重复或与别人雷同,这些担心完全多余。 及至读到文稿,才让我大吃一惊。以我的预期,无非是他平时发表过的那些有内涵有新意的教育论文,外加在平常教学和讨论中展现出来的种种突破性的想法,辅以生花妙笔,在教育界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没想到,他几乎很少直接涉及我的那些预期,其文章的笔触全投向生活和社会的细微之处。他像一个拾荒者,捡拾一些生活中人们忽略或遗弃的体验;他又像一个叛逆者,故意去触动当今教育敏感的神经,不怕冒犯教育之道德经纶;有时又像一个隐遁者,用一种单纯的生活游离于世俗的功利与浮躁之外…… 《教育的偏见》、《教育的尴尬》、《教育的方式》、《教育的恐怖》、《教育的禅》……惊人的不止是视角之奇,立论之勇,而是独特的言说方式。说是文学吧,又有犀利甚至尖刻的教育批判和深刻的反思力量;说是教育吧,那种日常生活的细节,历史文化的时空,远非今天的狭窄的教育领域所能囊括。一篇篇小品,笔下是从容的、轻松的、幽默的,但读完的感觉是悲凉的、警醒的、灵思的。这是一种奇妙的感觉混合,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教育反叛者同时又是捍卫者的形象:借文学反叛教育的僵硬,借教育反叛文学的柔媚。在一种撕裂的疼痛感中,作者获得了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获得了对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认同,同时在对自己日常工作生活经验的直接言说中,拥有了他在教学讨论中常常强调的现场感、时代感,一种类似禅宗般的当下即是的力量。一个弱小身躯,竟蕴蓄着如此的思考爆发力,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是一件“大事”,有这样认识的人现在越来越少。做教育的确很辛苦,但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能把教育做好也不算辱没自己的才华。文炳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一直抱有感恩之情,这是自然的。当他以一个父亲的眼光透视教育,一种从心灵深处树立起的对自己职业和身份的尊重、敬重,乃至敬畏之感,使他做事不敢有一丝一毫的马虎与轻慢。从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守道、朴实、冷静。从教育角度言,这种态度,不正是我们今天教育改革所追求的吗? 尤为难得的是,这本书是他“十年磨一剑”的坚韧结果。扎根教育基层,却优游于传统文化资源,同时借鉴西方哲学的批判精神,以文学的笔法、人文的视野、私人的观察,艺术地传达了自己的教育梦想与疼痛,以非常小的切口,深入到对教育的本质、宗旨、精神、方法、经验、迷误等等重大问题的探讨,其穿透性的思想之光却射入众多领域,显现出优秀的人文质地,不失为启人心智的思考之书。 我指着后来被广泛谈论的那篇《教育的偏见》故意问他:“你什么意思?看样子大有否定一切教育价值的气势哦!”他避而不答,反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方老师,这不是跟你学的嘛,你教我们要跳出教育看教育的啊!” 我是说过这样的话,但是他跳出的似乎比我强调的要远了许多,我当然只能笑而不语。这样的人,当今不是太多了,而是少到几乎没有,我们理应培育并且保护好这种力量,未来的教育才会大有希望,所以我认为应该继续默许,并且“纵容”他跳得再远一些,更远一些,等到反弹回来,其推力就会前所未有的巨大。我想起在给《语文教学通讯》的一次撰稿过程中,他提供给我的自我介绍中有这么一句:“坚信立己立人,成人成己,但同时却是一个教学终极价值的怀疑论和悲观论者。” 其实只需智慧一点,悲观乐观,就可互相蓄势、借力。 这本书就要正式出版了,作为方芳语文名师工作室的一员,我为文炳,也为教育高兴,上面这些话,就权当作序吧。 ——2012年3月于昆明教科院
内容概要
《凿破浑沌》中有细腻的私人观察,有公共的思想探讨,当然少不了来自生活的直接刺激。叙事暗藏机锋,观点互文见义,行笔不讳褒贬,文字充溢着睿智与机趣。凡此种种,汇成教育主题的宏大交响。 通过这本《凿破浑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好老师、一个好父亲,以爱为自然的牵引,以淳厚、快乐的心,以或轻盈或深沉的人文思考,带给了我们这份沉甸甸的人生札记厚礼。
书籍目录
上部:机锋叙事第一辑:一个父亲的札记教育的偏见孩子在教育我们洗澡双题我从哪里来泡泡去哪了教育的尴尬女人爱吃什么(外四篇)逻辑与对称红厕所(外一篇)韵律与舞蹈深林猴戏图联想办法密码语境恐惧无心之言名可名非常名贵贱孩童的表达(三篇)秘密机心教育的方式一宁画记(二篇)上中央电视台批判的理性(两篇)遇见日本人为什么它们老盯着我看锻炼童言无忌陷阱彩色雪的故事水果番茄与瓜子红绿灯颠倒歌快乐与恐惧和“三生教育”有关即兴短章勾与叉婚纱与女权传递乌鸦嘴一宁画记续失踪的蝌蚪天问实验精神诗意来袭自己的标准(外二篇)童心看世界第二辑:一个教师的札记妙处难与君说体罚与教育方法教育的现场与美学道歉的力量冲刺分苹果与切西瓜教育的恐怖戒尺论道从小读到老的《牛郎织女》青春没有白走的路生命中的不可思议“上”“下”考疑掌声经验说懒保守的先进下部:言说的疼第一辑:快论高谈教育的禅有关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点想法《论语》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班训释讲生命的阅读阅读的震惊之一:一目十行读尼采之二:析句离章读老子之三:抛开书本读易经之四:茫然失措读楞严真话、神话还是鬼话思想水漂第二辑:语文折光师祭师魂小学时光山中为学生抗旱歌舞剧《水!水!水!》所配的朗诵旁白为诗人解释语文教学《荷塘月色》及朱自清在河之洲比喻才喻剪兰读图偶记泡谷种壮烈的完美写作种种第三辑:人文乡土致兰茂先生先生兰茂不见兰止庵兰茂生平感赋并注山高日月谣(嵩明三字经)山高日月二十韵文炳韵语第四辑:教书十年新课程:在对抗中成长漫步黄龙山过往八十年我从外面看进来南方有嘉木回声后记
章节摘录
我从哪里来 李一宁问:“我是从哪里来的呀?”爷爷说:“你是大人从田里拾回来的。”奶奶说:“你是从你妈胳肢窝里掉出来的。”李一宁看看老人,又看看妈妈,失望得要哭的样子。她妈就对老人们说:“哎呀,不要骗她!”抱过李一宁,对着她的耳朵悄悄解释了半天。 李一宁挣脱她妈的怀抱,独自跑到一边掀起她的衣服,这里摸摸,那里拍拍,突然兴奋地大叫起来:“啊,我认得了!我是从妈妈的肚脐眼里出来的!” 泡泡去哪了 李一宁嚷着要我和她一起看小人书。她指着彩色的封面,上面印着的一个小女孩,嘴里衔着一根细管,仰天吹出许多银泡。她指银泡问我:“爸爸,小姑娘吹哪样?”“你说呢?”“她在吹泡泡。”我说:“对,你真聪明。”她又问我:“泡泡怎么了?”我说飘起来了。她的嘴就“呜”起来,嘴里奏着乐,手指顺着银泡飘飞的方向移动,从封面的左下角,一直移到银泡飘完的右上角。 这时,她突然指着顶角的最后一个银泡,一下看看书上,一下看看书外,很神秘地压低声音,说:“哟,泡泡呢?”我也装作惊奇的样子,说:“咦,当真泡泡去哪里了呢?”女儿为了启发我,先指了一下最后的银泡,又把她的小手指移到书外,指向虚空,盯着我的眼睛问我:“你讲去哪里了?”我装作很费神地思考,最后忽而恍然大悟的样子,双手抱起她,对着她的脸,发出一个夸张的“嘣”的声音,女儿哈哈大笑,紧接着公布答案:“炸了!炸在空中了!” 那一刻,当她的手指指向虚空,我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而是一个共同参玄悟理的哲学朋友,言语道断心行灭处,莫逆于心,我们同时进入豁然开朗的境界。 教育的尴尬 我带李一宁在站台下等车的间歇,李一宁双手吊着指示牌下的一根滑杆转溜溜,一个人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来了另一个小朋友,看到我女儿的玩法,很是羡慕但又无法加入,只充满胆怯地站在一旁眨巴着眼。女儿似乎读懂了他的心事,一面继续夸张地表演,一面又视旁观者为无物。有几次他试图走近一些,把头歪向一边想看清我女儿灵动的双手,但李一宁霸道的身体毫不客气地将他的热情挡在了一米之外。我看小男孩有点可怜,再看他的父母也是一派老实巴交的模样,完全不像城里人,心便软软的生出些怜悯。 我一向教女儿谦让,结果这样的教育让我女儿在和别家小孩一起玩的时候吃尽了亏,前两天在肯德基的公共滑梯上玩,又被一个比她还小的孩子两次挤占属于她的空间,且两次在她脸上抓出两道明显的血痕。小孩间的碰撞大人又不能太较真,况且人家家长在一旁不停地向我道歉,又吼他们的孩子,我还好说什么呢。然而看看女儿脸上的血痕,心里着实窝气,又心疼不已。联想到自己身上,在这个大部分时间信奉丛林法则的社会里,个人的“克己复礼”往往成为笑柄,我便在忿恨中数落女儿:怎么那么窝囊,他不让你你就把他掀开!他抓你你也抓他呀,你怕什么! 我没想到好德行需千日培养,坏习气却一点即通。现在,女儿竟也这般弱肉强食起来。我便走过去横加干涉,告诉她类似独乐不如与人乐的道理,还亲自把小男孩的手牵过来递在她手中,让他们一起围着滑竿转圈跳跃,女儿开始不大乐意,小男孩也有些怯生生的样子,一下看看我和女儿,一下又看看他的父母,在他父母的微笑示意下,才慢慢玩起来。在我的热心导演下,不一会他们就玩高兴了,直到要走了,还恋恋不舍,互问名字,互相挥手道别,大人们也受到感染,我的心里泛起一股久违了的人情的暖意…… 转眼到了大年初一,我和妻子带女儿出去玩,公交车内的横排椅,我们占了两个位置。我一抬眼,面前站着一家三口,男的抱着一个胖胖的小男孩,惺惺惜惺惺,我赶紧下来让座,男子简单道谢之后坐上了我的位置,小男孩的头和女儿挨得很近。我问孩子多大了,答说两岁多。我看这个孩子面无表情,一副很成熟的样子。女儿在一旁观察着,她似乎想起了我教她的什么,一直等待着一个打破僵局的机会。我叫女儿问好,女儿叫了声小弟弟,小孩不理,女儿想去拉他的手,小孩扭了一下身,无动于衷。女儿想了想,大方地从口袋里掏出她吃的一大把糖果塞给小孩,小孩不仅不要,身子且扭得厉害,眼中充满敌意,已产生十足的戒备心。女儿的手停在半空,却用失望和不解的眼神望着我。这时大人说,我家的孩子从来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也不跟陌生人说话。 我一时竞不知找什么话来安慰我的女儿,只得呵呵敷衍过去:李一宁,你看小弟弟的好习惯,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我转过头去,甚至不忍对视女儿的眼神——她的眼中突然现出从未有过的黯淡和忧伤。 ……
媒体关注与评论
李文炳关于教育的文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思考如把脉,审问如捉刀,但他的行文却从容娓娓,灵动轻巧。在他的笔下,人文精神具体得让人吃惊。 ——《滇池》文学杂志副主编、作家李泉松 书中有细腻的私人观察,有公共的思想探讨,当然少不了来自生活的直接刺激。叙事暗藏机锋,观点互文见义,行笔不讳褒贬,文字充溢着睿智与机趣。凡此种种,汇成教育主题的宏大交响。这本书已经提供了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包括偏颇与失误,而恰恰没有一般所谓正确的定论,这正是此书的价值所在。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者、云南教育报刊社《学生新报》语文编辑宋凤英 文炳本在教书育人,当他对孩子的爱遇到教育——我们很高兴看到一位好老师、一个好父亲,以爱为自然的牵引,以淳厚、快乐的心,以或轻盈或深沉的人文思考,带给了我们这份沉甸甸的人生札记厚礼。 ——中国云南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何芳
编辑推荐
《凿破浑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思考如把脉,审问如捉刀,但他的行文却从容娓娓,灵动轻巧。在他的笔下,人文精神具体得让人吃惊。书中有细腻的私人观察,有公共的思想探讨,当然少不了来自生活的直接刺激。叙事暗藏机锋,观点互文见义,行笔不讳褒贬,文字充溢着睿智与机趣。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