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3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作者:曲向红 著 页数:246
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悠远深沉、丰厚博广,犹如河汉之无极。对历史文献的发掘、梳理、认知与解读,则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借以丰富坚实的史料,佐以生动流畅的散文笔法,倚以现代的思维和理性的眼光,立以历史的观照与文化的反思,将某些文化精神进行溯源与彰显,以启发读者的新审美、新思考和新认知。 何谓“文化中国”?“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化中国乃以弘扬中国文化为主旨,以传承中国文化为责任,以求提升中国民众的人文素质。而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需要新的努力;传统文化解读与现代意识反思之间的纠葛与交融,需要新的形式。正如陈从周先生在《园林美与昆曲美》中所说的那样: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 ”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欣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观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嘣嚓嚓”,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嘣嚓嚓”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 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做美学教育才是。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亦如陈从周先生所言之“园林”与“昆曲”,正是以展示中国文化此种意蕴与神韵为己任的。 何谓“边缘”?20世纪80年代后期,学术降落民间,走向大众,体现了对大众文化和下层历史的更多观照。由此,“大历史观”下的文化研究,内容日趋多元化,角度渐显多层次,于是,那些不处于主流文化中心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或散落在历史典籍里的,但却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人或事,日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丰满了历史的血肉。对于这些人或事的阐述与解读,是对中国文化精神进行透视与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意义亦甚为厚重而深远! 何谓“话题”?《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文化解读的别样文本,讲求深入浅出、雅俗共赏,采用“理含事中,由事见理” 的写作风格,由话入题,由题点话,以形象化、生动化的表述,生发出个人新见和一家之言。这种解说方式是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的,绝不戏说杜撰,亦非凿空立论,正是现如今大多数中国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呈现出学术与趣味的统一,“虽不能至,固所愿也”!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第二辑共计五种: 文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构成之一,却又是一个极其庞杂纷繁、差异悬殊的复合体,他们广泛存在于不同阶层,并标志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精神和人生价值取向。《华土诗性:文士之漫游天下与山水文学》将文士诗人行走于山水之间、真情触摸风景的行为方式与其独特的生命历程加以结合,贯以一千六百多年的中国山水文学史,揭示出“向外发现自然,向内发现性情” 的审美奥妙。《山中岁月:隐士的生活与心灵轨迹》叙写的是隐士这一特殊人群的共有文化品格,即摒弃传统正统仕途的诱惑,率性而为,于山野田间实现真性情。他们归隐的动因各异,其各自的隐逸生活也各不相同。而《风流倜傥:雅士的闲情逸致与处世之道〉则因事显人,在沧桑的岁月中,他们特立独行的本色气质更显超迈凡俗。他们的生活机遇、境界,乃至细微的举止和历史追想不尽的风骨情致,也折射出了某个时代的精神特征。 历史上还有一类人,他们具有一种明晰的共同性,因此形成了一个群体。《梵音清韵:诗僧画侣面面观)向我们展现了佛教使中国艺术更加空灵、艺术使佛教更具人文底蕴的精彩图卷;同时,也探索了参禅之风对诗歌、绘画、书法、神韵情趣的熏染与影响。注目于诗僧、画僧与书僧的超脱澄澈,寻迹于他们的雅会风流、精神禅悦,从中能赏析到他们在笔墨深层充塞流溢着的狂逸之气,以及兼为艺术家的居士那僧俗两界的般若观照。 还有一种松散的群体,他们拥有着大致相通的行为特点,却难以固定和指认其社会阶层属性。在《醉卧花丛:浪子的快意与失意人生》中,有一些人,上至皇室帝王,下及落魄文士,在市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矛盾斗争中生活,他们有着诸多怪异行径,拥有置身另类和正统之“夹缝”的特有文化性格,这些行径和性格却恰恰表现出了不可泯灭的生命价值。 诗云:“鹤鸣于阴,其子和之。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文化中国:边缘话题丛书》浸染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渗透着对文化传承的理想追求,强调“可操作性和持续发展的张力”,即灵活多样和巨大的包容性。作为一个长期的品牌选题,本丛书将视具体情况,分为若干辑陆续推出,逐步完成对中国边缘文化主题的另样解读,形成一个大众精品系列群。 二0一一年元旦
内容概要
有一种松散的群体,他们拥有着大致相通的行为特点,却难以固定和指认其社会阶层属性。在《文化中国边缘话题·醉卧花丛:浪子的快意与失意人生》中,有一些人,上至皇室帝王,下及落魄文士,在市井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矛盾斗争中生活,他们有着诸多怪异行径,拥有置身另类和正统之“夹缝”的特有文化性格,这些行径和性格却恰恰表现出了不可泯灭的生命价值。
书籍目录
引言浪子:市井文化长河里的一尾鱼一、市井文化是一条河流二、浪子在市井文化中的成长三、浪子的悲情人生放浪中反抗的浪子一、“元行文人”温庭筠二、风流浪子柳永三、浪子班头关汉卿四、举办百妓宴的状元郎康海放浪中享受的浪子一、好以妓鞋饮酒的杨维桢二、第一个死于梅毒的异才屠隆三、文人中的异类李渔浪子艺术家一、画状元吴伟二、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寅三、吴中才子祝允明四、奇才陈洪绶浪子皇帝一、前蜀后主王衍二、后蜀后主孟昶三、词中之帝南唐后主李煜四、书画皇帝宋徽宗赵佶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状元郎遭遇中山狼 李梦阳与康海的文学趣味相近,他们与王九思等七人,并称前七子,这是明代有名的一个文学流派。他们七人的文学活动都带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带着拯救国家、扫除腐败的大无畏的勇气,带着挑战世俗、挑战政治的战斗姿态。比如孝宗朝时,李梦阳曾上疏责骂国舅张鹤龄,被判入狱3个月。后来出狱后在路上偶遇张鹤龄,李梦阳便乘着醉酒大骂张鹤龄,并用马鞭抽得张鹤龄掉落两颗门牙,其性格和气节由此可窥见一斑。再比如康海,“与梦阳辈相倡和,訾议诸先达,忌者颇众” (《明史》),颇有点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才子气。志同道合,并肩战斗,李梦阳和康海虽然没有多少私人情谊,但神交已久,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如果没有武宗朝时李梦阳的那次牢狱之灾的话,或许他们二人一直都会是惺惺相惜的文友、战友,可李梦阳的这次牢狱之灾,彻底冷了康海的心,也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之路。 孝宗死后,刘瑾专权,李梦阳执笔代写了弹劾刘瑾的奏疏,被刘瑾下人大狱,准备处死。人情汹汹莫敢拯救。李梦阳想到了康海,想到了那个刘瑾一心想结交但却碰了一鼻子灰的康海,于是从狱中给康海传贴,贴上日:“ 对山救我!”对山是康海的号。为了文友,康海勉为其难,亲自去拜访刘瑾,营救李梦阳。刘瑾听说自己钦慕已久的状元郎前来,慌忙倒屣相迎,留饮坐谈久之。张治道《翰林院修撰对山康先生状》详细地记载了康海和刘瑾的这次会面。刘瑾感到陕西能出康海这样的状元,作为同乡,自己脸上也有光彩,所以他一见面就夸赞康海:“人谓自来状元俱不如先生,真为关中增光。”康海此行的目的是救李梦阳,所以他就把话题往李梦阳的方向上引。他说:“海何足言。今关中有三才,古今所稀少也。”刘瑾很好奇,忙问:“ 何三才古今稀少也?”康海说所谓关中三才就是:“李郎中之文章,张尚书之政事,老先生之功业。”为了救朋友,康海不得不说违心的话,拍弄权的宦官的马屁,夸赞刘瑾的功业乃关中三才之一。刘瑾不明白李郎中的文章为什么能和他并称,就问:“李郎中为谁?乃与我并耶?”康海这才说道:“ 是今狱中李郎中也。”终于引出了李梦阳。刘瑾亦想到了李梦阳,忙问:“ 非李郎中梦阳耶?”康海曰:“是。”刘瑾说这个李梦阳应死无赦。康海忙说:“应则应矣,杀之关中少一才矣。”可能这个太监刘瑾真的太想拉拢康海了,第二天就真的上书请求赦免了李梦阳。 康海侠肝义胆,用假意逢迎讨好救出了李梦阳,却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永远地被抹上了道德的污点,此生都难以洗刷。正德五年(1510年),作恶多端的刘瑾终因谋反罪被明武宗凌迟处死。朝廷彻查刘瑾一案时,康海因为救李梦阳时曾经亲近刘瑾,受到牵连,被人弹劾而列为“瑾党”;加上此时正是李东阳为相,他素来忌恨康海,所以不辨真相,不为康海洗冤,反而顺水推舟,落井下石,将康海削职为民。此时,李梦阳早已官复原职,已成反刘楷模的他,且不说为康海两肋插刀,居然连一句公正之言都没有,一直都是袖手旁观,不置一词。世态炎凉,未见如此忘恩负义之人。 后来康海创作了杂剧《中山狼》,讲述东郭先生救下了一只中箭逃命的中山狼,可这只狼脱险后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以充饥。东郭先生当然坚决反对,后来这只狼就答应询问三老的意见,再决定吃不吃东郭先生。先是遇到老杏和老牛,他们都说该吃。最后遇到杖藜老人,才用计杀死了这只忘恩负义的中山狼。很多人都说这正是在影射李梦阳的忘恩负义之举。 平生爱物未筹量,那计当时救此狼。 笑我救狼狼噬我,物情人意各无妨。 ——康海《读(中山狼)》 从康海这首诗自嘲的语气看,大有一笑泯恩仇的意味,所以影射李梦阳应该只是旁人的看法,起码康海并非心胸如此狭窄之人。这篇杂剧应该是骂尽一切背恩负义的无耻之徒,而非单单影射李梦阳。但“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文学作品一经产生,便属于广大的读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旁人读到讽刺影射李梦阳乃中山狼,为康海打抱不平,亦是无可厚非的。谁让侠义心肠的他真的遇到了一只白眼狼呢! ……
编辑推荐
他们曾经都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热血男儿,可在岁月的流转和现实的磨砺中却变成一群孤独的少年,狂饮的酒徒,好色的嫖客和漂泊的浪子。醉里看花,梦里落泪,霜风似鞭,冷雨如刀,他们醉倒在酒国愁乡,醉倒在红尘青楼。月冷风清,红袖添香,多少人欣赏他们风流万千的潇洒气度,羡慕他们的自由不羁、我行我素,同情他们身在温柔乡,心却始终在流浪,同时又禁不住发问,何必执着?何须多情? 《文化中国边缘话题·醉卧花丛:浪子的快意与失意人生》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些古代浪子的快意与失意人生。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