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中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杨桂花,涂清梅 主编 页数:277 字数:461000
前言
随着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其人才培养摇篮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正在快速崛起,对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教育部高教司和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调查,全国6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中,有500多所开设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占到15%以上。目前,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使用的经济管理类教材内容深、理论性强,而实践环节薄弱,这显然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及其产业的需要。组织教学改革,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特色教材,是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毕业生竞争力,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迫在眉睫的工作。 2008年底,安徽、河北、湖南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负责人和中南大学出版社负责人拉开了合力打造“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的序幕。此后,历经教材规划制定、主参编人员甄选、书稿评审等过程。其间,湖南省教育厅负责人、安徽、河北和湖南等省多所应用型本科院校都对之予以了高度关注、认真督察和最大支持。 今天,“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终于正式出版并投入使用,这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配套教材建设与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又是推动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师生教学相长、教学相得,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专用教材”的建设符合在新机制、新模式下探索和创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编写工作以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办学性质、专业设点、培养目标、教学要求为依据,深入浅出,着力引导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专业师生实现社会需要和学校教育的准确对接。 教材编写打破传统理论体系,通过行业分析和任务分析方法确定课程内容。即将具体的行业总要求分解为若干工作任务,然后按实际需要确定每一任务的具体能力要求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将任务所需知识和技能按难易程度、逻辑关系以及这些任务在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重要性加以系统地组织编排,使之成为以形成某方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单元。采用这种完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法,使这套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教材要求的“够用”原则有了实实在在的根据。 突出技能训练,注重可操作性。教材编写人员充分了解本课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后,将用人单位的需求正确地反映到教学活动中和教材编写中,通过典型案例的综合应用,增加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中对知识进行系统理解。在教材的编排上,打破了研究性教材的编写套路,先易后难,确保基础知识的有效教学。
内容概要
本教材以注册会计师审计为主线,以新的审计准则为依据,全面地阐述了审计学基本理论及实务,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技术理论的系统介绍。全书共分了三篇内容:第一篇主要介绍了审计理论,共计10章;第二篇主要阐述了审计实务,共计6章;第三篇共计两章讲解了审计结束阶段,注册会计师应该做的工作。该书先理论后实务,将审计的基本理论、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一一作了详细的介绍,吸收了业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实务方面,分为5大循环系统来系统地介绍操作层面的知识,与审计理论前后呼应,使学生对审计学知识的掌握有完整性、递进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深入浅出。
书籍目录
第一篇 审计理论篇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我国审计的组织形式第二章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 第一节 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体系概述 第二节 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及对职业道德概念框架的具体运用 第四节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质量控制准则第三章 职业责任与法律责任 第一节 职业责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第四章 审计目标与实现过程 第一节 审计目标 第二节 审计目标的实现过程第五章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一节 审计证据 第二节 审计工作底稿第六章 审计抽样 第一节 审计抽样概述 第二节 审计抽样的基本原理第七章 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审计过程的影响 第二节 信息技术审计范围的确定 第三节 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审计 第四节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电子表格的运用第八章 计划审计工作 第一节 初步业务活动 第二节 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第三节 审计重要性 第四节 审计风险第九章 风险评估 第一节 风险评估概述 第二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第三节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第四节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第十章 风险应对 第一节 针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第二节 针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第三节 控制测试 第四节 实质性程序第二篇 审计实务篇第十一章 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概述 第二节 销售与收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及交易的实质性程序 第三节 营业收入审计 第四节 应收账款审计 第五节 坏账准备审计第十二章 采购与付款循环审计 第一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概述 第二节 采购与付款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及交易的实质性程序 第三节 应付账款审计 第四节 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审计第十三章 生产、存货、工薪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生产、存货、工薪循环概述 第二节 生产、存货、工薪循环的内部控制、控制测试及交易的实质性程序 第三节 存货审计 第四节 应付职工薪酬的审计第十四章 投资与筹资循环的审计 第一节 投资与筹资循环概述 第二节 投资与筹资循环的内部控制与控制测试 第三节 投资相关项目审计 第四节 借款相关项目审计第十五章 货币资金审计 第一节 货币资金审计概述 第二节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及其测试 第三节 库存现金审计 第四节 银行存款的审计 第五节 其他货币资金的审计第十六章 特殊的审计项目 第一节 期初余额的审计 第二节 期后事项 第三节 或有事项 第四节 持续经营审计第三篇 审计完成篇第十七章 完成审计工作 第一节 获取管理层声明书和律师声明书 第二节 终结审计第十八章 审计报告 第一节 审计报告概述 第二节 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三节 非标准审计报告
章节摘录
(一)控制测试性质的含义 控制测试的性质是指控制测试所使用的审计程序的类型及其组合。计划从控制测试中获取的保证水平是决定控制测试性质的主要因素之一。注册会计师应当选择适当类型的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保证。计划的保证水平越高,对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的可靠性要求越高。当拟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主要以控制测试为主,尤其是仅实施实质性程序获取的审计证据无法将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更高的保证水平。 虽然控制测试与了解内部控制的目的不同,但两者采用审计程序的类型通常相同,包括询问、观察、检查和穿行测试。此外,控制测试的程序还包括重新执行。 虽然询问是一种有用的手段,但不能为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提供充分的证据,它必须和其他测试手段结合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在询问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当保持职业怀疑态度。 观察是测试不留下书面记录的控制(如职责分离)的运行情况的有效方法,通常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通过观察直接获取的证据比间接获取的证据更可靠。但是,注册会计师还要考虑其所观察到的控制在注册会计师不在场时可能未被执行的情况。 对运行情况留有书面证据的控制,检查非常适用。 通常只有当询问、观察和检查程序结合在一起仍无法获得充分的证据时,注册会计师才考虑通过重新执行来证实控制是否有效运行。但是,如果需要进行大量的重新执行,注册会计师就要考虑通过实施控制测试以缩小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是否有效率。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