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哲学的历程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何锡蓉 编  页数:423  

内容概要

  《时代之思·中国研究丛书:新中国哲学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哲学为基本制度提供论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观念基础、为改革开放的开启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党的理论事业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等。

书籍目录

序言  新中国哲学事业的几点反思第一章  哲学与国内政治  第一节  哲学为基本制度提供论证    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观念基础    二、为改革开放的开启提供理论依据    三、推动党的理论事业不断创新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  第二节  哲学为宏观政治目标提供解释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宏观政治目标的演变    二、随着宏观政治目标的演变,哲学解释发生的相应调整  第三节  哲学为具体政治实践提供方法    一、哲学与党的执政方式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二、哲学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建设    三、哲学与民主社会中的公民素质    四、哲学与协商民主的具体实践第二章  哲学与高等教育  第一节  新中国高校中哲学的外延发展    一、1949-1965年,新中国高校哲学系的初步建立时期    二、1966-1976年,高校哲学系停顿和曲折办学时期    三、1977-1991年,高校哲学系恢复发展时期    四、1992年至今,高等教育全面改革中的高校哲学系  第二节  新中国高校中哲学的建制完善    一、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的变迁与哲学高等教育的师资    二、学位制度的变迁与哲学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    三、高等教育中的哲学学科建制与哲学的历史境遇  第三节  新中国高校中哲学的学科建设    一、哲学的学科建设与高校哲学系的学术传统    二、哲学的学科建设与高校的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  第四节  高校之外的哲学高等教育    一、研究机构的哲学高等教育    二、党校系统的哲学高等教育第三章  哲学与具体科学  第一节  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地位的演变    一、哲学指导地位的确立:自然辩证法的强势兴起    二、哲学指导地位的扭曲:自然辩证法的政治化    三、哲学指导地位的隐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化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从学科到事业    一、作为学科的自然辩证法的消失    二、作为事业的自然辩证法的继往开来  第三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哲学    一、翻译引进    二、接轨与自主研究    三、学科建制    四、人才培养    五、学科建设    六、学术交流  第四节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合作    一、科学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二、新世纪以来的基因伦理学    三、科学技术社会研究(简称STS)第四章  哲学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日常生活的政治化对哲学的影响    一、哲学的中心化与边缘化的潜流    二、哲学的表面中心化与实质边缘化    三、哲学的边缘化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市场化对哲学的影响    一、日常生活的市场化    二、日常生活的市场化对哲学的影响  第三节  日常生活的后世俗化对哲学的影响    一、当代中国日常生活“后世俗化”的趋势与特征    二、日常生活“后世俗化”状况为哲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第五章  哲学与民族传统  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整理民族文化传统    一、从“打倒孔家店”到“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二、从“批林批孔”到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    一、不堪回首的重重阴霾:从“打倒孔家店”到“批林批孔”    二、拨开云雾见日月:重新评价孔子    三、万紫千红春来到:孔子与儒家研究新局面    四、“传统文化热”、“国学热”    五、“两张皮”之间    六、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的精神资派  第三节  形成哲学领域中新的民族文化传统    一、伟大的时代和沸腾的生活促生新的民族文化传统    二、在中西哲学比较中建构中国特点的民族文化新传统    三、中国应当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第六章  哲学与国际环境  第一节  苏联哲学的影响及对苏联哲学的研究    一、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思想对我国哲学研究的影响    二、十年建设时期(1956—1966)对苏联哲学的再认识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理论界研讨苏联哲学的一些趋向    四、有关苏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及研究作品的出版和学习  第二节  西方哲学翻译和研究的演变    一、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对西方哲学的批判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西方哲学翻译和研宄  第三节  对其他国家哲学的研究    一、中国对日本哲学的研究    二、中国对印度哲学的研究  第四节  虚心而自信地参与全球范围内的文明对话    一、20世纪80年代:对话的初生期    二、20世纪90年代:对话的酝酿期    三、21世纪以来:对话的勃发期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第一章 哲学与国内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变迁是高度相关的。一方面,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及其相关理论科学(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提供合理性和正当性的理论辩护,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或行动指南,与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始终联系在一起,为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理论指导。 第一节 哲学为基本制度 提供论证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不仅是新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学术史,而且是党对它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理论史,同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建设的政治史。所以,探讨新中国的哲学事业,就不能回避哲学(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与政治(主要表现为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之间的历史和理论联系。在新中国的政治和理论版图中,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及其相关理论科学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所作的观念辩护或理论证明。 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现为体系化的观念形态,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过程的体制基础,因为现实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符合历史和时代需要的理论和思想体系,作为国家观念形态的思想基础和党的政治实践的思想指南①。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中国哲学思想史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大的时期,即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之前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改革开放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 一、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观念基础 在新中国前30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基本国家制度的观念部分和思想组成,履行它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提供正当性与合法性的观念基础。新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哲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贯彻与落实。在新中国的哲学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体系化的观念形态与体制化的社会主义政治形态相关联,在国家的知识门类和学科建制中居于奠基性的地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基本思想和政治范式,以致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主要在改革开放前),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主题、内容乃至表述形式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态。

编辑推荐

《新中国哲学的历程》由何锡蓉主编,在广泛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简明而准确地描述当代中国哲学的演变轨迹;在对各个节点和各个侧面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涵义作客观分析和历史理解的基础上,提出批判性的反思和建设性的建议,《新中国哲学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哲学为基本制度提供论证、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观念基础、为改革开放的开启提供理论依据、推动党的理论事业不断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等。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哲学的历程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