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生活记忆

出版时间:2012-4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汪求实  页数:18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百姓生活记忆:上海故事》展现出人们心目中向上向善的力量,给观众带来价值取向的新解读。《百姓生活记忆:上海故事》包括了“文化广场变变变”、“记忆里的宣传画”、“50年前他们怎样过日子”、“侬好,老师傅”、“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等历史事件。

书籍目录

一、文化广场变变变二、记忆里的宣传画三、50年前他们怎样过日子四、侬好,老师傅五、一本遗失的恋爱日记六、1980年代裸婚之鸳鸯楼记七、换房的故事八、小菜场里趣闻多九、弄堂里的乒乓传奇十、海上生绿岛十一、里弄生产组的女人们十二、里弄生产组的青年人十三、难忘的老电影十四、一位劳模的美丽记忆十五、回望淮国旧十六、一套改变命运的丛书十七、一个中方陪同和一个外国导演的邂逅十八、犹太难民在上海后记

章节摘录

  胡文宪是13位烈士中年龄最小的,年仅15岁,生前是上海五四中学的一位中学生。经记者多方寻访,找到了胡文宪的哥哥胡文亚。现年57岁的胡文亚回忆说:“那个时候我弟弟正好是在学校上课,知道发生了火灾,一起上课的同学就朝文化广场的方向跑过去,当时路口已经封锁了,他就急中生智,爬上救火的卡车,进去以后抢救地下室的国家财产,当时有两个救火的同志晕倒了,他把他们救出来,他自己再冲进去,就再也没出来。”说到这里,胡亚文汨眼朦胧。如今这13位烈士,静静地长眠在上海烈士陵园的纪念堂里。那么,文化广场的那场火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呢?经调查,原来当时文化广场正在进行大修,房修队在维修时违规操作,一名维修工在使用冲灯时,气打过了头,导致火油往外冒,他手烫得拿不住了,就把冲灯扔在了芦苇层的隔层里,火就这样烧了起来。这是一个责任事故,和阶级斗争无关。1970年的春天,周恩来总理亲笔批示:重建文化广场。文化广场又开始一次变脸。文化广场是上海的一个地标,如果你打的去文化广场,的哥肯定不会问在什么路上,而是一踩油门就上路了。不过,还有极少数的老年人会把那地方说成跑狗场,的哥就会被搞糊涂了。旧上海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而文化广场的前身,就是跑狗场。近代世界的赔狗业产生于英国,20世纪20年代,这个行当跑到了东方,来到上海。1928年,一个名叫邵禄的法围商人在法租界的这个地块上开办了逸园跑狗场。88岁的李明藻老人还记得当年跑狗的情形:“一次跑八条狗。八条狗领到赛场,有一个电的兔子,电钮一按,八扇门弹起来,八条狗全部冲出来追着电兔车。电兔车不会被狗追上的,因为电力会把速度控制着。跑到最后,哪条狗在前面,买了这条狗奖票的人就发财了。”今年80岁的姚祖浩老人还记得小时候看到跑狗场的门口满地全是废票,“第二天早上去,门口地上有许多废票,买到票中奖了,就可以凭速张狗票领奖。如果买的狗票没中奖就变废票了,到处都是满地乱丢。”逸园跑狗场的英文名称是canidrome,它的中文谐音是“看你穷”。的确,当时因跑狗赌博而输得倾家荡产的大有人在。而对跑狗场的老板而言,那就是“看他富”了,仅在1938年,这个跑狗场的账面利润就达到360万银圆。在那个历史年代里,人们习惯把逸园叫成跑狗场,以致后来很多人都以为逸园只是跑狗。其实不然,1945年,抗战胜利后,租界收回,上海的狗业也被禁了,逸园也开始了变脸。1946年的春节里,驻沪美国海军别出心裁地举办过一次黄包车皇后大赛,也就是让每一辆黄包车上坐一个美女,看哪个黄包车车夫跑第一,这辆车上的美女就被封为黄包车皇后,这次比赛的起点设在外滩海关大楼,终点就在逸园。比赛当天人山人海,逸园看台上更是坐满了看热闹的中外观众。第一个跑到逸园的黄包车夫是个崇明人,他被戴上了象征冠军的花环,而金光闪闪的奖杯则给了车上的美女。那年代,逸园虽然不跑狗了,但名堂还多着呢,那里设有旅馆、餐饮、舞厅、球场、露天电影院等,是当时上海滩上很有人气的休闲娱乐场所。解放以后,逸园变脸,成了文化广场。2010年10月的一天,记者前往上海华东医院去采访86岁高龄的文化老人黄宗英,这次采访是有备而来的,先用笔记本电脑给黄宗英播放了一段60年前的新闻影片。影片反映的是1949年12月5日上海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逸园举行,影片中有黄宗英在大会上发言的镜头,当时年轻漂亮的黄宗英代表文艺界在大会发言。这段影片勾起她的回忆,她很激动,说:“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开会,第一次作为代表发言,旧社会我没有开过会,开会两字对我很陌生。所以那时候,从逸园开完会回来,赵丹说,你们开会小组讨论,讨论些什么?我说我闹不清楚,他们老说台阶台阶。他说什么台阶,是说阶级吧?我说对对对对,是说阶级。说阶级我也听不懂,什么事都觉得很新鲜。”黄宗英还回忆说,“当时他们在会上还把所有的钱都买了折实公债,大伙都是很热情的,对新社会充满了希望。”黄宗英把阶级听成了台阶,想想也对,阶级这个词的本义也许就是台阶。看来,还是赵丹的政治意识更强一些。由于逸园场地大,地处市中心,交通便利,很多群众性的政治集会放在了逸园召开。连从来也没开过会的黄宗英也要开会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就是通过多集会,开大会,把人聚拢起来,把人心凝聚起来,发动和引领上海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52年4月,经陈毅市长的批准,将原来是露天的逸园跑狗场改造成能遮风挡雨的大型室内会场。当时取名为“人民文化广场”。同年11月正式命名为“文化广场”。竣工后的文化广场能容纳1.5万人,新建1000多平方米全上海最大的舞台,因为要支撑起上海最大的屋顶,所以在会场里有不少的柱子,坐在柱子后面的人开会无大碍,只要耳朵听就行了,看演出就有点麻烦了,一柱障目。会场里全是长条凳子,当年没有空调,夏天为了通风的需要,场馆的两边是镂空的,到了冬天,场馆的两边搭起了芦席棚来遮挡寒风。1969年的冬天,就是因为房修队的工人由于操作不慎,点燃了芦席这种易燃物,酿成了大火灾。尽管在文化广场的正式名称中,原有的“人民”两字被省略了,但是它的群众属性却明明白白的,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600多万,而文化广场每次开会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400人中就会有一人来到文化广场。当年的上海人走进文化广场,不仅是开大会,有时也来看演出。当年的文化广场有上海最大的舞台,也是可容纳观众最多的剧场,像前苏联的最好的芭蕾舞演员乌兰诺娃,中国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都来到文化广场演出过。关于文化广场的文艺演出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64年的6、7月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陈毅两次来到文化广场,看的却是同一台文艺演出,为什么呢?事情是这样的,1964年5月,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隆重开幕,这届“上海之春”推出了一台由3000人参加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节目《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也称“大歌舞”。演出很精彩,尽管文化广场内柱子很多,坐在柱子背后或场子后排的观众会看不见或看不清舞台上的演出,但人们还是如潮水般地涌入文化广场。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百姓生活记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看待历史的角度很多,除了主流的宏观视野,从“小”老百姓的视角观察上海的生活记忆,不失为一件趣事,内容很能勾起父辈们的一些回忆呵,父母辈倒是颇感兴趣
  •   深度不够,图片太少,可以更好些,回忆也只能将就
  •   就是纪录片文字记录,看一遍就可以了。不值得买。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