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性事件研究(第二卷)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肖唐镖 编  页数:329  字数:30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学术会议论文的选集。论文内容涉及:群体事件的类型、过程与结果;信访、民众集体行动的发生机理;群体性事件、民众集体行动的治理与回应;墨西哥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几次重大事件及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农民研究的他山之“玉”——裴亦理的农民研究;结构变迁与机制-过程——查尔斯·蒂利论社会变迁与集体行动的视角等。

书籍目录

总序
群体性事件与危机管理学术研讨会综述
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
二、社会阶层的变化及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
三、群体性事件的类型、过程及结果研究
四、从预防到应对的公权力职能探析
五、总结与展望
第一篇 群体事件的类型、过程与结果
群体性事件:分类框架及其分析潜力
一、当代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类框架
二、各类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稳定影响后效分析:三个维度的考察
公信力,才是群体性事件的“防火墙”——2010年群体性事件盘点
一、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二、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动向
三、对于2010年群体性事件的基本认知和判断
四、经验与教训
五、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
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国内研究的考察与评论
一、群体性事件后果的总体性研究
二、农民群体性事件后果的探讨
三、工人和市民抗争行动后果的分析
四、其他社会群体抗争后果的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及其治理意义——四个案例的比较分析
一、引言
二、四例农民群体性事件简介
三、农民群体性事件的四类结果
四、农民群体性事件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五、治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虚实交织的群体性事件——对2009年网络事件的分析和讨论
一、虚实交织所引爆的群体事件:以2009年网络事件为例进行聚类分析
二、三种类型的网络事件:不同的功能取向
三、网络事件:未必就是坏事
第二篇 信访、民众集体行动的发生机理
民众何以偏好信访: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
一、信访作为民意表达的一种途径
二、信访作为冲突解决途径多元化的一种替代形式
三、信访作为一种政治信任与政治不信任的晴雨表
四、结论与建议
农村的抗议带头人研究
一、抗议带头人的作为
二、抗议带头人的产生
三、压制及其后果
四、结论
相对剥夺、政治机会结构与社会群众性事件关系初探
一、前言
二、社会行动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适用性
四、研究设计
五、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六、代结论:民众采取“政治行动”背景因素初探
西部农村一些教师维权行动分析
一、抽样学区教师集体性上访状况
二、教师上访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分析
三、讨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与搭便车的困境——鉴于羊村个案的分析
一、研究的缘起
二、羊村概况
三、事件始末
四、相关讨论
第三篇 群体性事件、民众集体行动的治理与回应
马路上的法庭——某基层政府对劳动者集体抗争的包容
一、个案
二、政策背景
三、马路上的法庭
四、承担维稳责任的各个政府部门
五、抗争结果的初步推断
六、群体性事件的规模
七、启示和结论
抗议行为中的力
一、暴力集体行动及其效果
二、暴力在社会抗议中的使用
三、中国暴力抗议的场景
四、结论
网络中的信任及其影响——以重庆市社区警务网络为例
一、导言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方法
四、不同类型网络中的信任分布
五、信任对网络的影响
六、结论
清代移民社会商业纠纷及其调处机制——以重庆为例
一、移民在重庆商业领域的活动
二、个人商业纠纷的类型
三、团体商业纠纷的类型
四、商业纠纷的调解机制
五、结论
第四篇 他山之石
墨西哥社会转型期发生的几次重大事件及与执政党的执政规律
一、对执政党来说,学会公开与民众对话和自觉接受民众的监督,是民主执政的基础
二、腐败是一党长期执政的伴生物,但是,最致命的是在最高领导层中出现腐败现象
三、贫富差距巨大,为什么没有导致社会中的暴力革命
农民研究的他山之“玉”——裴亦理的农民研究
结构变迁与机制-过程——查尔斯?蒂利论社会变迁与集体行动的视角
一、迈向历史的解释
二、结构变迁
三、机制与过程
四、结语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香港中文大学李连江教授、北京大学刘明兴教授以及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欧博文教授在合作论文中,分析了2003~2006年间进京上访高潮期出现的原因,寻找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进京告御状”是一种中国政治传统,其性质在1949年后发生了转变,从一种纯粹的请愿程序逐渐演变成当今宪法法治之下,行使公民权利、进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并一定程度增加了请愿的可行性。进京上访的心理成本和基础体现在公民对上级部门的信任。作者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四次信访高潮为观察对象制作了一组统计模型,分析显示信访的强度与公众对上级部门的信任程度呈正向关系;而信任与上级部门的主观意识起伏有关。作者指出,现有信访制度显示了民众表达意愿的空间非常巨大,也很有可能成为影响一个地域或一类事件的重要动因。作者认为,信访制度中显示出来的政治信息发送和接收问题非常值得关注,政治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在哪些环节上将被扭曲和放大以及产生何种后果,正是值得学术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人民出版社高级编辑胡元梓教授以冲突解决理论为视角,在中国现有政治、法律制度框架之内分析信访制度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中国民众偏好信访有三个现实制度原因:其一,相关的组织和机构没有发挥应有的民意表达职能;其二,有些司法制度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甚至存在薄弱环节;其三,有的民众具有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这与官本位思想的悠长传统认识有关。在对政治权威主义价值观以及现有冲突解决机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目前学界已运用的数量统计表格,其中衡量指标分别是公民冲突解决的途径选择、解决结果满意与否、公共机构解决结果满意与否等项。与李连江教授等人的观点相同,作者也认为信访制度是政治信任的晴雨表,有关部门必须充当民意表达的机制,民众与有关部门之间必须实现民意的组织与制度化表达;一些司法制度架构及程序必须能够起到应有的诉愿反馈、纠纷解决以及救济的功用;而一些官本位思想,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权力运行过程中及社会公众意识当中被彻底摒除。

编辑推荐

《群体性事件研究》是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第2卷)。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群体性事件研究(第二卷)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这是一本论文集,大家从不同的视角分析群体性事件,有些研究视角好,分析到位,能给人很大启发,一次买了不少群体性事件的书,这是很不错的一本。
  •   对群体性事件研究的比较前沿
  •   所录论文的观点很有代表性,原创性
  •   印刷质量较好,所选文章也算是精品吧,值得研究该话题的一读!
  •   这本书本来是用来公务员面试的时候作为后备力量来着
  •   要写论文!符合我想要的!写论文,被迫要看!
  •   本书还是比较客观公正一点,作为学术研究的话还是有价值的!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