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苏智良 页数:368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将上海分为10余个城区,从居民构成、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区城治等等方面叙述了城区历史发展线索,并在总体上构勒出上海史的新篇章。该书在写作方法、研究方法、史料档案等方面均有创新。
作者简介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学系主任、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站长。近年多次到加拿大、美国、荷兰、日本、菲律宾、朝鲜、韩国、香港和台湾等地访问讲学。 社会及学术兼职有:中国现代人物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日本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教育部社会学科继续教育项目组组长、上海市委宣传部咨询委员、上海市中学《历史》教材主编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研究方向:上海历史、抗日战争史、社会问题等。近年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毒品史》、国家社科项目《中国慰安妇幸存者调查》、教育部项目《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项目《日军在中国慰安妇制度罪行研究》、上海市社科项目《日本历史教科书研究》、上海市教委项目《上海史教程》、《上海日军慰安所调查》等。 近年主要著作有:《中国毒品史》、《慰安妇研究》、《日军性奴隶》、《海上枭雄——黄金荣与上海社会》(合作)、《禁毒全书》(主编)、《中国简史》(主编)、《罪孽滔天——二战时期日军慰安妇制度》(主编)、《日本历史教科书风波真相》、《血泪慰安妇》、《当代人类社会问题》(主编)、《日本历史教科书评析》(副主编)等,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
书籍目录
绪论 城市空间、城区与都市变迁
第一编 城隍庙:近代城厢公共空间的形成
第二编 十六铺:因港成市 因港兴市
第三编 外滩:上海的“近代之门”
第四编 杨树浦:近代工业的摇篮
第五编 吴淞:曲折的两次开埠
第六编 静安寺:从庙到城区的演变
第七编 徐家汇:西学东渐的实验区
第八编 曹家渡:沪西的形成与“变形”
第九编 小沙渡:普罗社区的变迁
第十编 闸北:从“自治模范”到棚户区
第十一编 提篮桥:近代租界的另类区域
第十二编 淮海路:法租界的上海摩登
第十三编 八仙桥:商街、黑金与帮会
第十四编 江湾:“新”市区的前世今生
第十五编 浦东:城市化的兴起与困惑
第十六编 高昌庙:引领上海城市巨变的城区
章节摘录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豆业更于萃秀堂旁万花楼故址建筑新堂,定名“神尺”。堂位于萃秀堂“东偏新筑小园,为万花楼故址,南尚有堂,上置楼;四檐齐高树,中设城隍神小像,若燕寝然。眺望则申浦帆樯,出树杪雉堞间,历历可数。下为诸同人岁时飨祀、易服视涤及集议公事所。其前后左右,向有细水,则浚之为池;废石则叠之为山;其隙地则辟之为圃。凡亭榭轩廊庖滔毕具,足以补萃秀所未备。” 《上海县续志》记载:“邑庙三穗堂,俗称‘较斛厅’,储有铁皮斛二,一为庙之样斛,云八年官颁,即漕斛也,一为海斛之样斛,云亦官颁者,凡米麦杂粮通用海斛,而庙斛则专量由北运南之豆。” 清光绪七年(1881年),豆业又价地四分四厘四毫,建东南对照厅六间,颜曰“采菽堂”,即俗称豆市,为豆行与商号论市交易之所,外客不得杂入。为了便利同业子弟入学,还于1911年创立豆米业高小学校,初在大东门外仁谷堂公所(另一处本帮豆业行),继迁豫园萃秀堂公所。 (四)糖业——点春堂 鸦片战争前,华洋贸易限制在广州十三行,所以,上海市上的洋货,皆经闽、广商人贩运而来,即所谓沙船运布去南方,带回的是福建的糖和广州的洋货。这就有了以福建、广东人为主的糖业公所。《上海研究资料续集》第145页简述:“花糖洋货业公所在豫园东北角,道光年间福建汀、泉、漳三府人公立,地名点春堂。”咸丰三年(1853年),小刀会首领陈阿林占领西园,在点春堂设立指挥部,起义失败后,整个点春堂及周边景物遭到严重破坏。咸丰十年(1860年),西人驻兵于园内,“改造洋房,风景荡然”。之后,糖业董事苏升倡议募集一万五千金收回旧址。王韬在《瀛壖杂志》中提到点春堂:“邑庙旁有点春堂,闽人所建,俗称花糖公墅,闽人议事必集于此。园亭轩敞,花木阴翳,虚栏对引,泉水萦回,精庐数楹,流连不尽。循石蹬曲折而上,有小榭颇堪延爽,长夏曲师咸集,按节教歌,以为避暑之所。清驱檀板,听者神移。其半设画局,画工下榻其间,亦有司茗者,非佳客至不烹也。癸丑之乱,贼目陈二固闽人也,踞作伪馆。乙卯城破,半毁于火,后虽重建,然殊逊旧观,令人顿有昔是今非之感矣。” 清同治七年(1868年)上海县署以豫园迭遭兵燹,筹款善后,将豫园公地交各业认购,负责兴修。糖业认购点春堂,定为公所。经过四年建,“疏泉为池,叠石成山,其间楼台亭阁,绕以回廊,颇饶幽趣”。苏本炎记略:“堂凡五楹,中三楹供城隍神座,左一楹为贮藏室,右一楹为办事室。 厅前为歌舞台,厅西南有楼三楹,为水神阁。绕回廊北行为五色琉璃亭,中有井泉,因称之曰井亭。亭东北有楼五楹,乃司事栖息所,楼东迤南入山洞而下有钓鱼矶。鱼游泳矶畔,见人不惊,盖矶虽设,而不钓者。由山盘曲而上,有亭西向,曰挹秀,得窥萃秀堂全景,故名之。亭北山外跨安仁里,有观音阁,相传为前明潘氏所建,大士庵之旧址。挹秀亭之南,山巅有高阁,曰延爽,更上一层曰快楼,由山脊绕廊而南有轩曰静宜,再南有亭曰听鹂,折而西出山洞越环碧桥见有大厦隐于环山之间者,曰和煦堂。堂四围敞启,面山背池,夏凉冬温,名副实焉。” 于是,糖业点春堂之名由此肇始。那时的组织名为“糖业公所”,由同业推举董事主持,轮值司年,掌管收支,乃公会之雏形。民国后,这里一度成为糖业子弟学校。1956年后,点春堂内陈列小刀会起义的历史文物,著名的文物有小刀会的标志——小刀、日月钱、起义告示等。 ……
编辑推荐
由苏智良主编的《上海城区史》选取较具代表性的城隍庙、十六铺、外滩、江湾、闸北、淮海路、静安寺、徐家汇、提篮桥、小沙渡、八仙桥、曹家渡、高昌庙、浦东、杨树浦、吴淞等16个上海都市空间,通过对这些城区空间和文化演变的历史研究,还原现代上海城市是如何生成、演化与推进的;同时展示各城区的功能、特点与历史细节,并叙述各个城区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文化,从而重构上海城市的历史演变,呈现上海城市极其复杂、极其斑斓的风貌。每个城区专题的作者,都是专业训练有素的历史学博士和硕士,每个专题均进行了三年以上的研究,挖掘大量档案、报刊、私人记录、图片等一手资料,并进行了口述历史调查的尝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