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学林 作者:陆其国 页数:227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之际,陆其国完成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上海,风云1911》。记得2009年12月,他和宋路霞来我家看我时,陆其国曾讲起过,他当时正着手在写一本关于辛亥革命在上海的书。事隔一年,陆其国终于以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完成了这本“献给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作品。陆其国曾经发表和出版过中短篇小说和历史报告文学多部,后来随着他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钟情,作品形式和内容多以文学与史学相糅,自成一家,日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包括这本《上海,风云1911》。 陆其国那次来我家,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进门时,发现他腿有残疾,当时他瘦削的肩上还背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包里大概装了什么有点重的东西,看得出他背着显得有点吃力。进了屋,还没等落座,路霞就笑嘻嘻地对我说,陆其国是我的“粉丝”。一听“粉丝”云云,当时我还真吓了一跳,我想这类词应该属于当今一些少男少女,至少是小年轻们鼓捣的名堂,而陆其国明明是个中年人,怎么还会成为我的“粉丝”。 这时候他已放下背包,从包中拿出一本本又厚又重的精装书籍,一看到这些书,我才恍然明白他的背包何以会沉重,以及路霞说他是我“粉丝”的原因了。 原来陆其国带来的这些书,有的是我编,有的是我著,有的是我编著,总之,都是我写的一些书,有的年代已经很久了。它们包括《郑观应集》(上下册)、《郑观应年谱长编》(上下册)、《郑观应传》、《盛宣怀年谱长编》(上下册)、《盛宣怀传》等。其中有些书还真的比砖头还要厚还要重,比如两大厚册的《郑观应集》就是。我早年写的如《郑观应传》这样的书,如今书店已很难看到,而这些书的售价都不菲,陆其国居然都有!他背着这些书来我家,他说,除了看望我,还有就是让我为他的这些藏书签名。怪不得路霞说他是我“粉丝”呢! 签完名(说实话,还真有些累),在接下来的聊谈中,我了解到了陆其国对晚清和民国历史情有独钟,他丰富的藏书中,被他视若珍宝的还就数晚清和民国史料。这其中包括日记、年谱、回忆录,以及各类档案汇编、史料辑录、笔记、资料丛刊等,然后每天晚上阅读研究、做卡片,现在这本《上海,风云1911》,就是他在平时紧张的工作之余,利用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坐在电脑前,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因为他写作是文学手法,却融于史学,所以他书中的文字就不似有的史学研究文章那么枯燥。在我看来,治史仅有“知”是不够的,还应该有“识”。要“知”并不难,多读史书便可,要“识”则不易,须从人所皆“知”的史事中,悟出他人所未“识”的蕴含,而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学问的积累,还得有悟性,所以治史的高境界应该是由“知”人“识”。值得高兴的是,陆其国对这一点深有憬悟,他对我说,这样的境界正是他执著追求的。我想他经常发表在一些报刊上的历史文化随笔,可以见出他在这方面追求的一些端倪。而细心的读者在这本《上海,风云1911》一书中,同样可以发现他在这方面的追求印迹。 陆其国才五十多岁,对他的治学和写作来说,这样的年龄可谓是黄金岁月。在此,我祝愿他继续努力,继续有新发现,继续有新收获。 夏东元 2010年中秋节
内容概要
1911年爆发的那场影响中国历史走向和进程的革命,使上海这座城市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的另一个聚焦点。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上海,风云1911》作者陆其国用史家的眼光和文学的笔触,以上海为视角,配以珍贵的历史图片,解读和诠释了100年前这件惊心动魄的重大史事。
《上海,风云1911》从武昌首义切入,围绕辛亥年枪声激起的反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当年硝烟突起的背景下,上海以及“江南制造局”风云交汇、波诡云谲的历史事件的始末,以及众多风云人物所演绎的跌宕起伏与曲折凶险的故事;对历史展开了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精采叙事。
作者简介
陆其国
1954年7月出生于上海。发表作品有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出版有《旋砖的舞场——上海的如烟往事》、《风起大漠——敦煌纪事》、《千年不败——中山陵纪事》,及散文随笔集《老上海风情》等。平生喜好淘书、读书、写书。近年侧重历史文化随笔写作,作品发表于《书屋》、《寻根》、《历史学家茶座》、《文学自由谈》等杂志,及《解放日报》“朝花”、《文汇报》“笔会”、《新民晚报》“夜光杯”等副刊,随笔《另一种背叛》选入《2008年中国随笔精选》,杂文《由“狱中报告”想到的》选入(2008年中国杂文年选》。藏书逾万,多为近代和民国史料。现供职于《档案春秋》杂志。
书籍目录
序
山雨欲来风满楼
辛亥革命的重镇——上海
民军的力量
上海总动员
政权结构中的实力与较量
南京的召唤
新时代的复辟与反复辟
共和的前进与倒退
跋
章节摘录
9月上旬的一天黄昏,张承槱想好了应对之策,来到梁敦焯寓所前,摁响了门铃。 门开了。前来开门的是梁宅女仆。女仆一见是个陌生人,便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张。 张承桶问,这是梁统领家吗? 女仆点了点头,回说统领不在,要晚上回来。 张承槱作了自我介绍,然后说,有话要亲自对统领讲,既然统领不在家,那他晚上再来。 晚上八点,张承桶又摁响了梁宅门铃。 开门的还是先前那名女仆。当张承槱问她梁统领是不是已回家时,女仆没有回答,而是向他要名刺。张承槱说名刺忘带了,他让女仆进去通报自己姓张,有重要事情想和梁统领谈。 女仆进去不一会,出来一个男子,张承檩一眼就觉得此人不像梁统领。果然,那人说,梁统领现在有事,不能会客,有什么事,他可以代为转达。 张承槱问他,能不能进屋说话? 男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让张进了屋。门关上后,张承檩对男子说,我今天确有要事,必须见梁统领面谈。 男子说,我是统领的部下黄营长,你有话和我讲,一定会转达到的。 见黄营长说话如此坚决,张承槱便说,好吧,我先向黄营长谈谈,改日再见梁统领。我是一个学生,无权无势,今日来见梁统领,只因近来上海自武昌革命军起义以后,人心浮动,闻有革命党人也要在上海起事,不知梁统领如何看待此事? 黄营长听张承槱这一说,便道,你们学生应该好好读书,何必管这些国家大事。 张承槱说,眼下革命党在各处活动,都说在上海就要成功,而且听说梁统领也赞成,不知确否。有许多学生已经联合起来要在上海举义。我思来想去,既想跟他们一起行动,又担心会有所不测。梁统领是广东人,广有见识,与黎都督是一样的,必定也赞成革命主张,不致反对,更不会枪杀革命党。我今天来的意思就是想知道一个究竟,并请梁统领指教我们青年学生,免遭不测。 张承槱这一番话果然难住了黄营长,黄营长无法代替梁统领回答这些问题。终于,经请示后,张承槱被请进了客厅。 梁统领在里面故意避而不见,就是要先看看来人的意思。见张承槱来到,他起立相迎。双方坐下后,张承槱说:“学生无知,冒昧来府上求见,还请原谅,实在是因为我们一班青年,今日已被狂风巨浪卷入漩涡之中,不能自拔,特以最诚恳之心愿前来求教。”又说:“近日上海人心浮动,确有举事迹象,想来梁统领已有所知。” 梁统领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询问了一下张承桶的个人情况,比如姓名年龄籍贯、在什么地方读书、现做何事、住在哪里、是不是革命党人等。张承槱其他都如实回答,为免遭不测,没有承认自己是革命党。 梁忽然问张,是否认识于右任? 张觉得对方这样问,机会来了,回答说,于右任是他在中国公学就读时的老师,当然认识。接着,张有意识给梁讲了一些通过其他途径得到的消息,如黄兴已来过上海,现又前往武汉前线;上海革命党已有数万人,炸弹手枪不计其数,均由日本人代为运到上海,现分别藏于租界及中国地界各处等。 梁只是静静地听张说,不表示赞成或反对。据张观察,梁表情和悦,没有想加害于己的迹象。正当张感到可以放松的时候,梁忽然问他,你今天是不是来当说客的? 张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当即以平静的口吻予以否定,并表示道,只因为关心上海一旦举义,革命党与梁统领难免会起冲突,今日冒死前来告诉梁统领这一切,决无丝毫自私的意图,只是想让梁统领有个准备,以免遭人暗算。 对此,梁表示感谢,并说以后可再谈。于是张便起身告辞。临走,张试探地说,过几日再来。见梁没有拒绝,张知道自己此行目的已经达到。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