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跨界研究

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鲁枢元  页数:406  字数:490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三本厚厚的学术著作是一个触动,封存已久的记忆逐渐开启了:如火如荼的20世纪80年代,杂乱而又如饥似渴的阅读,火星四溅的激烈争辩与不眠的思索……当然,重温众多昔日的理论故事,人们的兴趣肯定有所转移。哪些当年未曾意识到的问题开始进入视野,并且指示出另外一些思想方向?

作者简介

 
鲁枢元,男,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郑州大学、海南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批评及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展露。主要著作有:《创作心理研究》(1985)、《文艺心理阐释》(1989)、《超越语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态文艺学》(2000)、《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生态批评学术资源靡》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遴选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书籍目录

序(南帆)
本卷说明
现代心理学参照系
 一、时代转换中的文学与心理学
诺伯特·维纳的论断
抹去了的疆界
红色幕布上的一块黄斑
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撞击
多维坐标系统
悲剧,还是喜剧
 二、构造主义:砖泥心理学
  德高望重的先驱
  经验的世界
  “心理元素”的分析
  情感三维说
  个体心理学与民族心理学
  铁铸的铁钦纳
 三、机能主义:在意识的河流中
  聪敏过人的学者
  人类意识之流
 “意识流”波及文坛
  悖于常情的情绪理论
  灵与肉的纠葛
 四、行为主义:没有心灵的心理学
  心理学界的“叛乱分子”
  人是比狗大一些的东西
  心理学操纵控制人类
  赫尔的数学化倾向
 五、精神分析:走进精神的地狱
蒙受误解的弗洛伊德
潜意识与深蕴心理
原始性欲与心理动力
早期经验与人格
梦的解析与文艺心理学
艺术殿堂的门外汉
 六、分析心理学:探求现代人的心灵
“加冕王子”的悖逆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潜意识与创造力
原型种种
神话学与原型文学批评
神秘主义
 七、格式塔心理学:彷徨于心物之间
从德国到美国
格式塔质
力的图式与情的表现
顿悟与创造性思维
走向文学格式塔
在人类认识的曲线上
 八、日内瓦学派:新的综合
皮亚杰,蜘蛛和它的网
认识的主观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法
思维与语言
智力与情感
 ……
文艺心理学学科建构
创作心理探究
心理批评实践
学术延伸
附录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作品里所写的即使属于非理性的东西,一般也都是心理学常识中描述的,并没有超出心理学的理解范围,弗洛伊德所能够解释的,基本上属于这个层次的作品。显然,荣格认为这是一种肤浅粗糙的艺术。而幻觉型的作品作为素材的经验,都是来自史前时代集体无意识的深渊。他开列的例子中有《赫尔墨斯的牧羊人》、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尼采的《查拉图士特拉如是说》等。他说,“伟大的诗篇从整个人类生活中吸取力量”,“作家创作的艺术作品包含着那种可以真正称之为代代相传的信息”,“无论诗人多么傲慢自重,他们中每一个人都代表了成千上万个声音在说话,预言着他的那个时代意识观的种种变化”。诗人的作品贵在能满足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精神上的需要,因而,“他的作品对他来说比他个人的命运更为重要”。“一件艺术作品中基本的东西,应该是远远超出个人的生活范围,诗人应该以人的身份,表现个人乃至全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一个更高意义上的人——他是一个‘集体的人’,一个具有人类无意识心理生活并使之具体化的人”①。在这里,荣格把文学艺术家从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提升到历史范畴上的人,把文学艺术创作从个人的心理的密室,拓展到人类精神的空间,似乎该是值得我们赞赏的,这和我们所提倡的塑造“大写的人”,写时代精神颇有几分接近。但是,仅仅是“接近”而已,荣格的文艺心理思想与我们所能接受的文艺思想,就其本质上仍有许多不同,而且是在基本出发点上的不同。细审之,荣格所主张的文学艺术要表现的人类集体的精神,即他所张扬的“集体潜意识”,一种先验的、独立的精神实体,一种古老的、永恒的、不变的人类灵魂。创作,只是这种古老幽灵在作家身上的还魂;作家,只是传谕这种“神示”的巫师。巫师是天神的工具,文学艺术家是集体无意识的工具。荣格说得清楚明白:“艺术是一种天赋的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抓住人,使之成为艺术的工具”②,作为艺术家,“他是客观的,非个人化的,甚至是没有人性的——因为作为艺术家,他就是自己的作品,不是人。”“诗人是他的作品的主要工具,他从属于他的作品”③。在荣格看来,艺术家身体里似乎存在着一个外在于艺术家的精灵,一个“超级权威”,是它在支配着艺术创造行为,超越意识所能理解的范围,直接通向茫茫的彼岸世界。从这里,我们很容易找到荣格文艺心理学思想的源头:柏拉图。

媒体关注与评论

我和枢元相识是80年代初在广州举行的全国高校文艺理论学会的年会上。他那北方人特有的质朴和纯厚使我一见就感到这是可以坦率交谈的同志……我建议枢元从事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正是认为这一学科有研究的必要,并非出于逐新猎奇。如果不揭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永远无法揭示文学创作的秘密。    ——王元化鲁枢元的探索的脚步又是跨得那么踏实。既果决,又沉稳;既不缺少必要的大胆,又随时都有足够的谨慎。因此,当他坦率地把他在探索途程中的所见、所感和所想,把他的一些经验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们的时候,就使我们感到很实在,很引人人胜。而他娓娓而谈的亲切态度,更使我们增加了对他的信任。    ——钱谷融 鲁枢元正是超越了精神蜕变的痛苦,才进入新的精神境界的。这又使我想起“凤凰涅槃”的诗境,如果不经过一次痛苦的涅槃,凤凰就不能再生而翱翔欢唱。他走入文艺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敬佩的研究实践,并成为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们这一代人,在社会科学领域中要做出些成绩,实在是太艰辛了,但我们的努力毕竟没有自费气力。      ——刘再复

编辑推荐

《文学的跨界研究:文学与心理学》:鲁枢元先生邀请为他的三卷本学术文集作序,我的确略感意外。我的心目中,鲁枢元先生亦师亦友。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学将我们召集到了一起。我们均是《上海文学》杂志社理论栏目的作者。那个时候,频繁的文学会议如同一个又一个节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这种岁月犹如我们共同的精神青春期。鲁枢元先生长我几岁,通常是文学会议的重点人物。他身躯魁梧而思虑缜密,观点前卫而表述谦和。这不仅是他卓然成家的基本条件,而且,这种兄长般的形象始终葆有特殊的魅力。90年代之后,文学急速撤离社会的精神高地。当年的文学信徒顿时如同散兵游勇,相当一部分人马逐渐为大大小小的学院收编。二十年左右的时间,我与鲁枢元先生天各一方,几乎不再晤面,但是,至少在思想的舞台上,我们仍然知道彼此的方位。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学的跨界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鲁枢元教授是新时期较早进行文艺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对于创作心理的研究尤其到位,一定程度上破解了创作的“黑箱之谜”,让人见识了现代心理学运用于文学创作理论阐释的巨大魅力。特别是关于情绪记忆概念的提出,一语中的地指出了体验之于创作的重要性。他于八十年代在黄河出版社出版了《创作心理研究》,一直想一睹为快,可余生也玩,书又没有再版,至今没有机会。曾在旧书店反复搜寻无果,如今鲁教授将该书中的主要成果整合进《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文学与心理学》一书,岂不正合吾意,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读后加深了对文艺心理学的理解。赞一个!
  •   中国的文学研究缺少点科学的精神,很好
  •   喜欢鲁教授的文笔、喜欢他睿智的思考。
  •   内容很好,印刷得质量与内涵太不符了。需要自己用刀裁开,才能翻页……哎呀……
  •   这本书全面翔实,很好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