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聂宜新 页数:218
前言
在精武体育会诞生100周年前夕,《话说摔跤与上海》的出版,填补了摔跤运动在上海开展的历史空白。我与聂宜新先生相识三十余年,成为莫逆之交。聂先生出生武林世家,高祖系清代督粮道员五品武将,从此聂氏家族习武蔚然成风,他幼年入精武体育会,师从李龙标习武。上世纪50年代拜全能武术家、摔跤大师王子平为师,后又到“青年会”随管福祥习摔跤、柔道。1958年考入上海体院预科摔跤班,师从周士彬教授,并多次获得上海摔跤冠军。人选上海市队之后,得摔跤名家宋振甫真传,1966年从上海体院毕业后,先赴伊拉克任援外教练,后出任上海男子柔道队主教练。他笔耕不辍,曾撰写《摔角技法与摔角史料》、《体育手册》(摔跤)、《上海体育志》(摔跤)等书,颇有“摔跤秀才”之称。百年上海,百年精武。聂先生为宏扬精武体育会“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精神,在撰写书稿过程中,采撷名家,集腋成裘。有一次他得知苏州河有个老武馆即将拆去,那天,他不顾百年难遇的高温,毅然前往拍摄,记录抢救即将消失的旧址。
内容概要
多年来有关摔跤的书籍出版不少,但关于上海摔跤历史沿革的专著却无从查找。聂宜新经过长期的走访、查阅、收集,完成了素材的采集工作,然后写成《话说摔跤与上海》,可谓呕心沥血,填补了上海在中国摔跤史上的一个空白。使读者能在通俗、易懂、趣味、知识性中翔实地了解上海摔跤变迁的过程,这也是他写作的最终目的。 本书的出版,弘扬了我国数千年来的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中国式摔跤的辉煌。书中既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又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纪录了为上海近现代摔跤事业作出贡献的名家高手的功绩!
作者简介
聂宜新,1966年毕业于上海体院武术系(摔跤班),长期从事摔跤、柔道工作五十余年。参与编写《上海体育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志》、《体育手册·续编》、《体育十万个为什么》、《摔角技法与摔角史料》等书,发表摔跤、柔道论文十余篇。现任上海市第五届摔跤、柔道协会顾问之职。
书籍目录
序一 中国尚武精神——摔跤序二 呕心沥血写摔跤一 趣梳中国摔跤史 (一)手搏狩猎催生了摔跤的萌芽 (二)涿鹿大战——黄帝战蚩尤 (三)商纣王是一个角力好手 (四)西周天子命将帅角力 (五)东周角力多俊杰 (六)秦朝角抵(角氐)与秦二世拒见丞相李斯 (七)西汉角抵戏盛况空前 (八)东汉的“角抵之妙戏” (九)张飞饮酒看相扑 (十)西晋人千里相约赛相扑 (十一)南北朝相扑大融合 (十二)隋文帝下诏令相扑 (十三)大唐角抵亦雄风 (十四)五代十国的“蒙万赢”及赌一个节度使 (十五)宋代的全国比赛与女子相扑 (十六)金戈铁马说摔跤(辽、西夏、金) (十七)成吉思汗只识弯弓与摔跤 (十八)朱元璋试图恢复唐宋摔跤旧制 (十九)康熙大帝捉鳌拜二 近现代摔角(跤)史 (一)中央国术馆的“国考” (二)马良的《中华新武术》 (三)新中国的摔跤运动 (四)上海摔跤史话附:历代摔跤名称表三 上海近现代角(跤)组织概述 (一)近代摔角组织 1.上海市国术馆 2.上海市立体育专科学校 3.东亚体育专科学校 4.上海市业余国术训练班、上海市国术社 5.精武体育会(前身为精武体操学校) 6.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以下简称“青年会”) 7.上海中华武术会 8.忠义拳术社、中国摔角社 9.上海市英商电车公司产业公会国术组 10.益友社 11.申报震强国术社 12.民众国术研究社 13.保健国术研究会 14.造币厂摔角队 15.群英社 16.强华体育社 17.民强体育研究会 18.中华国术协会 (二)现代摔跤组织 1.上海体育学院 2.上海市摔跤训练场馆 (1)市体育宫 (2)上海公安摔跤队 (3)电车一场(公用局) (4)精武体育会 (5)上海基督教青年会 (6)沪南体育场 (7)卢湾区体育场 (8)徐汇区工人体育场 (9)新成游泳池 (10)静安区体育俱乐部 (11)长宁区摔跤训练场 (12)普陀体育馆 (13)闸北体育馆 (14)杨浦工人体育场附:上海近现代选手参加全国比赛前六名成绩四 上海跤坛旧闻轶事 (一)霍元甲的迷踪拳迷倒上海滩 (二)佟忠义力挫日本“献艺团” (三)全能武术家、摔跤大师王子平 (四)影坛武侠片先驱——查瑞龙 (五)不留名的“车大爷” (六)赵云亭“一腿震山东” (七)宋振甫断指改跤术 (八)林德山用“耳朵”卖艺 (九)“美牛健丽”女跤王 (十)上海跤王苦战石头城 (十一)一跤成名传佳话 (十二)蒙古雄鹰真厉害 (十三)上海第一本摔角专著 (十四)“上海市摔角协进会”的成立 (十五)“益友社”国术股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作用 (十六)“孤岛”升起久违的国旗 (十七)“精武”增设摔角班的内幕 (十八)“精武”上书当局变更民国“七运会”摔角比赛性质 (十九)民国第七届全运会的《摔角规则》 (二十)章伟川建议当局改革摔角体制 (二十一)“善扑营”跤技如何传人上海 (二十二)“海派”摔角是怎样形成的 (二十三)跤坛父子(女)兄弟兵 (二十四)上海成立“中国式摔跤集训队” (二十五)上海解放后首本油印跤技资料稿 (二十六)管福祥香港赤手空拳搏歹徒 (二十七)赵美丰轻取南京跤手 (二十八)摔跤表演的黄金搭档 (二十九)离“健将”一步之遥的宋保林 (三十)曹志洪三战大毛拉 (三十一)邮递员轻摔“黑铁塔” (三十二)首次个人赞助摔跤比赛的郑昌荣 (三十三)普陀公园——“文革”上海摔跤亮点之一 (三十四)南昌路27弄——“文革”上海摔跤亮点之二 (三十五)聂宜新在伊拉克“摸泥鳅” (三十六)民办“俱乐部”协办摔跤“国际邀请赛”五 上海跤坛人物 霍元甲 佟忠义 王子平 查瑞龙 彭飞 宋振甫 林德山 朱文伟 田毓荣 孟健丽 刘飞 周松霖 周松友 周凤根 李锡恩 周士彬 周保民 陈岐山 梁敏滔 刘大海 陈少秋 管福祥 佟佩云 张才明 宋保生 卓宗和 冯永昌 宋保林 曹志洪 聂宜新 周开华 袁祖谋 陈衡林 郑昌荣 赵美丰 顾益亭 石子龙 杨本培 谷海鑫 周民贵 田鸿青 沈福康 厉文俊 周八华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赵简子的车右少室周就是一个善于徒手搏斗的摔跤好手。在古代,一辆战车上有三个甲士,驾车的甲士在中间,左面的甲士手执弓箭,右面的甲士手执长矛。远距离作战向敌人射箭,近距离厮杀用长矛刺杀。而在元帅的战车上只有旗鼓,帅旗摇摆,调遣指挥部队,金鼓作响,激励士兵进攻厮杀或撤退。所以元帅车上没有弓箭手,车右就成为保卫将帅安全的武士、保镖。因此,元帅车上的车右都选拔武艺高强勇力超群的人担任。少室周自从当了赵简子的卫士之后,心中当然自豪,但又有点担忧。他为了忠诚保卫元帅的安全,每逢休闲时候,到处寻师访友切磋技艺,提高自己的摔跤技艺。当时,在晋阳城有个叫牛子耕的人,是奴隶出身,摔跤本领十分了得。少室周找到牛子耕,提出要与他进行摔跤比赛。牛子耕见少室周态度十分诚恳,便答应了。双方来到一块空地,牛子耕谦让一下,说了一个“请”。少室周瞅准机会,向牛子耕进攻,说时迟,那时快,牛子耕一转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少室周摔了个脸朝天。第二跤少室周又被牛子耕摔个肩臂着地……一连多次比赛,少室周均不是牛子耕的对手,输个精光。少室周是个勇力绝伦的武士,他回到赵简子身边,叙说牛子耕摔跤技艺如何娴熟,便向赵简子推荐牛子耕,把自己车右的职位让给牛子耕。这个故事,既说明少室周是如何忠诚谦虚,荐贤让能,又说明当时社会上已有摔跤比赛,还出现了许多角力迷。《国语》中记载:“晋侯梦与公子搏,楚子伏己,而印其脑。”晋国的国君连做梦都在与人进行角力比赛。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步兵的崛起,社会的动荡不安,徒手搏斗技能的发展日趋成熟。《春秋·毂梁传》中有一则别致的角力比赛的记载:鲁国的公子季友与敌手莒孥交战,双方打得昏天黑地烟尘滚滚。两人你来我往,打了数百回合,最后莒挈被俘。
后记
中国跤术,历史悠久,名称繁多,直至新中国成立,于1953年由原国家体委定名为“中国式摔跤”(以下简称“摔跤”)。是我国一项古老的民族体育遗产,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不使这朵绚丽的奇葩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历史的记载,自古至今有许多有识之士著书记录。 南朝(公元420-479年)人任昉,撰写上古五帝时,就有轩辕(黄帝)战蚩尤氏的《述异记》;宋初调露子的《角力记》;孟元老等著有两宋时代的《东京梦华录》;民国初年马良(字子贞)的《新武术·摔角科》;1935年佟忠义的《中国摔角法》;1983年由傅永均、满玉珍合著的《中国跤术》;2004年由苏学良、李宝如合著的《京跤史话》等著作,都翔实地反映了我国各时期的摔角(跤)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保持了这项民族体育遗产的衔接与延续性。本书是以上海为主的一本摔角(跤)史料专著。并以摔跤组织、旧闻轶事、人物介绍等章节为契机,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上海近现代摔角(跤)的历史沧桑与变迁。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民国时期书写为“摔角”,新中国时期一律写为“中国式摔跤”或简称“摔跤”。作者特别对谷海鑫、刘大海、曹志洪、顾益亭、汪漪、谢奕、蔡迅捷、沈纯等人的热忱帮助深表谢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辑推荐
《话说摔跤与上海》由学林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