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董建萍  页数:414  字数:330000  

前言

  社会公正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号召人民、团结人民的核心理念。中国社会主义已经建立60年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和追求社会主义公平正义道路上历经奋斗,既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的成就,也走过弯路,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的当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正问题的社会关注度和复杂性日渐凸显,亟需进行理论整理和实践指导。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公正思想缺乏系统发掘,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研究也较少作社会公正视角的论述。这种状况与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一些误区直接关联,也不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因而,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中,进行社会公正问题的研究有其相当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正是秉持上述理念,希望能够为建构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的发展路径,明晰当下中国社会公正的大致形态(模式),奉献一点微力。  本书共有十二个专题(相当于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题,主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中勾勒出“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任务”的认识过程。

内容概要

本书共有十二个专题(相当于十二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题,主要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中勾勒出“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任务”的认识过程。第二部分为第二、三、四、五题,梳理、归纳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社会公正思想,分析了新世纪前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问题认识的新特点,尤其是党的十七大相关的理论贡献。该部分同时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公正的理论建构、制度框架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即第六、七、八、九题,分别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研究分析了社会公正建设的相关问题。这部分内容试图给出的意蕴,是认为社会公正也是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各个领域中都有与社会公正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制度性问题。第四部分即第十、十一、十二题,选取了与社会公正密切相关的若干社会问题——公民社会建设问题、“三农”问题、反贫困问题等作了专题探讨,试图在已有的学术成果基础上,从社会公正的视角进一步分析研究并提出我们的看法。

作者简介

董建萍 女,1955年生.现为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题:实现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解放思想中探索前行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重大任务  三、当代中国推进社会公正的时代条件和历史机遇第二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公正思想  一、特定的经济社会形态制约着社会公正的发展  二、社会公正是共产主义制度的重要价值  三、社会公正的实现是一个历史的循序渐进过程第三题: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公正思想  一、毛泽东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思想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公正的主要思想  三、毛泽东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评析与比较第四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理论体系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二、借鉴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公正思想资源  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理论体系第五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公正制度框架  一、建国后至1978年中国的社会公正制度模式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公正体制的深刻变革  三、加快中国社会公正的制度建设第六题:经济建设与社会公正  一、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推进社会公正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公平及社会分配的关系  三、平衡劳资权利和利益,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第七题:政治建设与社会公正  一、民主:一种最有助于社会公正的政治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民权利保障  三、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正途  四、执政党和政府是推进社会公正的责任主体第八题:文化建设与社会公正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公平思想资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公正观念建构  三、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公正的人文素质养育第九题:社会建设与社会公正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  二、中国社会建设的政策演变:历程、现实与方向  三、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第十题:公民社会发展与社会公正  一、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二、公民社会在推进社会公正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积极推动公民社会的健康成长第十一题: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一、当代中国“三农”问题的概况和症结  二、社会公正与“三农”问题  三、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及其实践第十二题:当代中国的反贫困问题  一、当代中国贫困问题的概况及其根源探讨  二、贫困问题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公正的压力  三、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政策新思路及其实践部分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其中许多看法仍然是值得珍视的,这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认识公正问题的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起始观点,它们同样具有文明的价值。第一,它表明公正问题作为重要社会的问题,进入了人们的认识视野,并且成为人们处理相互关系的重要准则,成为人类德性的重要指标。第二,在社会公正问题上形成了许多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看法。比如关于“给各人以应该得的”观点、“数量平等和比例平等”观点、“兼顾不同权利要求”观点、“公益”观点等,这些看法在今天都是极富启示意义的。第三,古代学者在一定意义上认为公正是国家的首要价值,是政制设计和创建的重要标准,这对后世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公正观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最大限度地通过市场来配置各种资源,因此它必然要求破除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等级制度,破除对各种市场主体的身份限制,破除对社会物质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各种形式的垄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所未有地发展了社会分工,与此并存的是现代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分化,并由此激发了严重的社会冲突。在促进近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进步过程中,对社会公正的追求无疑是最重要的动力之一。  自近代始,最深人人心的公正观念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权利平等,而最基础的权利概念即是所谓“自然权利”。英国大思想家洛克是这一权利概念的经典阐述者。自然权利说在中世纪已经存在,但那时它是神权的一部分。洛克系统地阐述了不同于中世纪的自然权利观念,指出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不是哪个世俗权威所赐予的。国家不是权利的来源,相反,国家权力是公民权利派生的,不能捍卫公民权利的国家是缺少合法性基础的。这种建立在“自然法和理性”基础上的权利说很快传播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由《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人生而平等”,迅速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公正视域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