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作者:张斌 页数:246
前言
如果我们以20世纪90年代为界考察中国的文艺生产和消费状况,一个十分明显的事实是,电视剧逐渐取代了小说等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主导性的文艺样式,在中国人的精神文化消费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当文学界在为文学的明天而焦虑不安的时候,中国电视剧却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兴盛发展趋势。中国电视剧年产量高达13000集左右,其中优秀作品源源不断涌现,而收视的轰动效应也接连不断地出现。据国家广电总局统计,2007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电视剧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的电视机构和投资者,能如中国这般在电视剧创作、生产中倾注如此巨大的热情。世界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视观众,能如中国电视观众这般给予电视剧以如此非同一般的地位。这是中国电视剧的幸运,也是中国从事电视剧艺术教学和研究者的幸运。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广播电视艺术学进入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之后,电视剧一直是其研究的核心领域。从某种程度上讲,电视剧代表着广播电视艺术的特点和成就。因而许多电视剧的研究成果也达到了广播电视艺术研究所能达到的理论高度和研究深度。在电视剧研究方面,中国传媒大学是最早开始进行系统教学和研究的高校,并出版了具有学科规模性的大量研究成果,在学界和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这其中除了有老一辈学者为了电视剧艺术学学科发展完善持续不断地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批又一批年轻的学子继承他们的学术志向,将电视剧研究不断推向深入。这一批年轻人多数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广播电视艺术学博士学位,而其研究方向则集中在电视剧上。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具有多样化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大多都接受过系统的学术训练,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因此,他们往往能从新的理论视野来观照中国电视剧,注目于中国电视剧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具体文化症候,深人剖析其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展现出中国电视剧研究丰富多彩的面貌。张斌博士的《镜像家国——现代性与中国家族电视剧》正是这其中颇具特点的一张面孔。我们知道,家族叙事是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中一个重要的叙事母题或者叙事“原型”,代表中国古典文学叙事艺术最高成就的《红楼梦》正是典型的家族叙事。进入现代中国之后,家族叙事也一直是文学艺术所着力表现的叙事类型,以至于改革开放之后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还出现了以《红高梁》、《白鹿原》等作品为代表的新一轮家族叙事的潮流。巧合的是,在电视剧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也热衷于这种家族叙事,新时期以来第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即揭开了这种取向的开端。这种同气相应的情况表明此种文艺现象蕴含有深刻的文化和社会因子。此后电视剧艺术领域这种家族叙事潮流虽然有起伏消长,但一直都在向前发展,以致到新世纪后以《大宅门》、《乔家大院》等为标志,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当中国电视剧中的这种家族叙事文本积累到足够多的数量,形成典型的题材类型和美学风貌的时候,也就是这一类电视剧文本内外特征都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展示的时候,集中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和理论阐释,就是电视剧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此而言,作者拈出这一对象进行研究就具有前沿色彩、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内容概要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家族电视剧。所谓家族电视剧,指的是电视剧创作中以具有母题性质的家族作为自己的审美表现对象,以两代及以上的大家族兴衰变迁作为叙事主干,以家族成员及家族间的关系作为叙事焦点,在家族史、民族史、个人史三者的交汇点上以家族命运来反映自晚清以来中国历史本质的长篇镜像叙事艺术。之所以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当代中国,电视剧是最大众化的艺术消费和精神娱乐方式,也是最重要的艺术生产活动之一,电视剧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影像叙事文本的范畴,而进入到与社会和观众密切互动的多元场域之中。电视剧往往表征着社会现实图景与人的精神世界需求,成为文化意义建构的重要途径。家族电视剧身上集中了许多我们惯常认知的二元对立的因素: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东方与西方、全球与本土、保守与革命、期许与批判等等因子。它既是中国现代性追求的具体表征,同时又表征着当前中国的现代性图景。它在叙事文本和社会文本两个层面对应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境况与现实实践。因此,本文在现代性的整体视野中对家族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讨论。 本文将家族电视剧置于两种语境下来加以审视。一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所出现的巨大发展变迁的社会历史语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现实,它必然深刻影响包括家族剧在内的中国电视剧的艺术生产。它既给家族剧的出现和繁荣提供前提,又推动家族剧的艺术创作不断出现新的趋向。一是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的历史语境。中国电视剧自1958年诞生以来,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生产规律。中国电视剧艺术创作的诸种习惯、经验或者范式,也规约了家族剧艺术形态的基本面貌。因此,本文既视研究对象为具有独立构成性的艺术文本系统,亦视其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具有开放性的社会文化系统。 本文以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将文化社会学与艺术美学结合,将宏观的文化分析和微观的文本细读结合,以现代性理论为理论切人点和视点逻辑,希望探讨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当下,从家族剧的生产、消费和接受中体现出来的当代中国的精神状况,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把握家族剧的历史内涵、叙事形态、美学特征和文化价值。 本文在导论部分阐述研究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界定研究对象的内涵与外延,阐明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点和论文结构。 第一章从历时的角度梳理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发展历史,划分发展阶段并总结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来的特点,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对象的历史背景。 第二章从家族剧的内容层面探讨其审美呈现。本章将家族剧分为商业演义、情爱书写和革命话语等三个内容层面进行研究,每一层面又分别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情节分析到微观的人物阐释进行展开。本章主要是从文化和社会层面研究家族剧的主题内容所体现的现代性。 第三章研究家族剧的叙事特色。本章从结构主义叙事学关于在叙事的层构性观念中受到启发,分别从叙事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外显结构等三个层面,研究了家族剧叙事的深层逻辑、叙事角色及其关系、叙事修辞等方面的情况,以全面把握家族剧“家国同构”的叙事形态和它所展现出来的现代性意蕴。 第四章研究家族剧的美学品格。本章从家族剧创作上的现实主义精神、风格上的悲剧意蕴、形态上的史诗格调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第五章研究的是家族剧的价值问题。本章主要探讨了在当下家族剧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以及在家族剧创作中出现的价值失范问题,对其在现代性视野里做出了批判性审视,以对家族电视剧艺术生产的实践有所助益。 第六章从传播系统的角度,分别从家族剧文本意义建构与社会、创作者、媒介、接受者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了推动家族剧出现和发展繁荣的动力性因素。 最后,在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提出家族剧创作要在文化自觉意识的指引下,继续其发展创造之路。 总体上,本文在历时和共时的层面对家族电视剧各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讨论,这一分析始终是在现代性理论视野下进行的,并在与文学、电影等相关领域的横向比较中获得了论述的逻辑向度和理论深度。实际上,这四个方面并非一种全然的并列关系,其中仍然有比较强烈的逻辑联系,遵循着“家族剧表现了什么、如何表现、体现出什么样的美学品格、具有何种价值及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理论思维走向,并在生产·传播与消费·认同的动态系统视野中阐述了家族剧之所以形成的动力性因素,从整体性高度对家族剧的研究做了一个简要的总结。 本文第一次以系统观念从学理上对中国家族电视剧进行了理性分析,试图发现其艺术生产的某些特质和具有规律性的趋向,并将其在现代性的理论视野中进行了审视,揭示出作为艺术文本和社会文本的双重文本性质的家族电视剧在当代中国文化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的意义和价值,最终显现出电视剧的审美之维和社会文化两极之间的密切互动。
书籍目录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中国家族电视剧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切人点:现代性理论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论述逻辑第一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历史流变 第一节 起点期与经典性:世纪年代的家族剧 第二节 过渡期与倾向性:世纪年代的家族剧 第三节 发展期与多元化:新世纪以来的家族剧第二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审美呈现 第一节 民族工商业的创世寓言:家族剧中的商业演义 第二节 启蒙救赎的裂变:家族剧中的情爱书写 第三节 秩序解体与灵魂归依:家族剧中的革命话语第三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叙事形态 第一节 叙事的层构性 第二节 “家国同构”叙事:承续与创新 第三节 叙事角色及其关系:家族剧的叙事模式 第四节 空间、意象与聚焦:家族剧叙事话语与修辞表达第四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第一节 现实主义精神 第二节 悲剧意蕴 第三节 史诗性追求第五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价值问题 第一节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价值失范:批判视野中的中国家族电视剧第六章 中国家族电视剧的动力性阐释 第一节 “象征形式”与国族想象 第二节 艺术审美与大众娱乐 第三节 精神消费与文化认同 第四节 生产原欲与类型契合结语参考文献附录中国家族电视剧主要剧目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四世同堂》的播出恰逢反法西斯胜利40周年,一时轰动全国,形成了一股“四世同堂热”,甚至使老舍先生这部题材在当时不够主流的小说意外地焕发了青春。电视剧遵循着老舍先生在小说中所传达的特定地域中特定群体——“小羊圈”胡同人们在抗战爆发之后的种种生存面相,始终以一种朴实无华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沦陷区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集中展现了家族在中国历史紧要关头所发挥的积极和消极的作用,以及以家族意识为核心的民族意识的变迁。正如该剧改编执笔者和总导演林汝所言,《四世同堂》“没有正面描写日本侵华战争的炮火,而是从沦陷区人民的痛苦生活去反映。通过对人们的思想及其转变过程对封建道德观念进行否定,有着极深的内涵”。这部电视剧是中国第一部取得成功的长篇连续剧,也是中国第一部家族电视剧。它的突出特点是使中国长篇电视连续剧一开始就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特色和中国气派,并且一开始就触及了中国文化心理的核心家族和中国历史最苦难也最伟大的抗日战争,因而也成为了中国家族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有学者在总结中国电视剧的八大轰动效用的时候,第一个提到的就是《四世同堂》。1987年播出的《红楼梦》以影像化的电视艺术手段忠实地演绎了曹雪芹原著的精髓,是四大名著改编的成功尝试,极大地提升了电视剧的影响力和艺术水平,获得了专家、观众和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的一致认可和肯定。1987年播出的《死水微澜》改编自有着“中国的左拉”之誉的川籍作家李劫人的作品,该剧地域特色极其鲜明,虽然是方言电视剧,却以正剧的形式完成了对李劫人著作精髓的诠释。1988年播出的《家·春·秋》改编自另一位川籍作家巴金的同名原作。
后记
这本书是由我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的。虽然谈论的话题很小,其中却也有自己的一孔之见。对日渐起势的中国电视剧研究来说,本书愿作其中一块小而坚硬的路石,以待后来大方之家踏身而去,建成宏伟的高楼大厦。书中绝大部分文字都是在中国传媒大学写作完成的。直到现在,我还非常清晰地记得在那栋覆满爬山虎的6号楼里“躬耕不辍”的情形:狭小的房间,一个孤单的身影在日光灯的陪伴下倒腾看不尽的电视剧,为此而买的DVD机在我论文还没完成的时候已然壮烈牺牲了。在冥思苦想中偶尔有获,不免窃喜或者大笑,继而在键盘上奋指疾敲,一副癫狂状。那时的阅读或者写作,已经成为一段永恒的生命体验拒绝任何格式化删除。在本文的写作和答辩过程中,我得到了许多人的帮助。我的博士导师杨伟光先生直接指导了本文的写作。我的硕士导师欧阳宏生先生以及仲呈祥、胡智锋、黄式宪、张德祥、高鑫、曾庆瑞、贾磊磊等先生也对本文的写作给予了诸多指点。诸位先生的鼓励肯定与批评质疑,都是我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谢谢您们。从西南一隅的蜀中到旷远的北地京城再到东海之滨的沪上,我的求学和人生之路划成了一个三角形。这一路上走来,自有艰辛困顿,亦有快乐欢欣。不过最为高兴的是,在不同的地方总能结识许多兴味相投的同志师友。与诸位相处的日子,既有读书辩驳的畅怀,也有打柿子喝酒的乐趣。这些年的生活也因此而婀娜多姿,回味无穷。
编辑推荐
《镜像家国:现代性与中国家族电视剧》是艺术学林。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