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作者:谢大光 主编 页数:219
Tag标签:无
前言
日本是个好奇心旺盛的民族,对外部世界的种种信息无不充满关注。即使在历史上的锁国时期,尚透过荷兰这扇西窗,关注欧洲文明进程,吸收西方自然科学成果,形成所谓的“兰学”。同时,这个民族又是内向的,甚或有些自闭,不愿向外界透露自身的信息。无论是早年遣唐师华,还是明治维新以后,举国引进西学,其着眼点都在于实用,贯彻着重实践的“及物”精神;对于传统文化的维护,小心谨慎得近乎执拗。有日本学者将日本形象地比喻为宇宙空间中的黑洞:它可以无限度地吸收周边所有物质的能量,但不允许任何光和热从自身散发出去,外部世界也就无法看清它。日本散文就是在日本民族独特而多面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上,生长起来的。 文学意义上的散文,都是在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中演变、发展而成熟的。被称为日本第一部随笔集的《枕草子》,就是在平安时代(794-1192)的宫廷女流文学,特别是日记文学的兴盛中脱颖而出。《枕草子》约三百段,原是作为中宫女侍的作者,“凭了自己的趣味,将自然想到的感兴,随手记录下来”的文字,大抵是“自己眼里看到,心里想到的事情”。作者清少纳言家学渊源,深通歌道,又熟知汉学,艺术趣味的高雅和体物入心的敏感都有过人之处。其文字简洁畅达,明快机智,自然率真的记述中透露出个性的伶俐好胜,甚或调皮任性。《枕草子》的表现手法是直观的,善于在十分细微的事物中,捕捉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发现日常生活琐屑的趣味,集中体现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品格。
内容概要
日本人惯于从一滴水看大海,长于制作盆景式的艺术。散文不正是一种“微雕艺术”,通过那点滴事物,俯察仰观,透视人生的本质,宇宙的奥秘吗?那一篇篇短小精致的散文,不恰好显示了日本人的智慧吗? 日本语因其音节与语调的“贫弱性”,易于使诗歌散文化,散文诗歌化——一位学者如是说。然而,一事必有其两面,有其弊也必有其利。那结果不就是促成散文的发展与繁荣吗? 早在十世纪,日本即有了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随笔文学《枕草子》,作者是宫廷女官清少纳言。她根据宫中生活的经历,将其所见、所闻与所想,然后记录下来,虽非有意为之,却成了日本随笔的鼻祖,千古不朽的名篇。
书籍目录
序枕草子方丈记徒然草奥州小道日本人的微笑茶之书小园记火钵苦境风景画家柯罗武藏野落叶草之情被描画的花虫声出了象牙之塔我的书斋旅行我的孤独癖阴翳礼赞树根日本的庭园秋的气魄给老友的信自然的哀愁梅雨琴曲秋之野刺刺樱花春将至听泉春昼恶妻雪三景死别南风初起雅典痛苦忍耐的日子割雪的季节天皇走下神坛之日
章节摘录
即使白天,室内的光线也很柔和,因为只有少许光线可以透进斜顶低檐。从天顶到地板的所有东西在色调上都很淡雅;客人们自己也精心地选择了颜色不引人注目的服装。一切都呈现出古色古香的柔和,除了崭新的本色竹制茶筅和亚麻餐巾形成唯一的对比以外,任何使人想到新制品的东西都被禁止使用。茶室和茶具虽然褪了色,但一切都清洁如新。连房屋中最幽暗的角落都一尘不染,否则主人便不能被称做茶人。茶人首先具备的条件之一是扫、擦和洗的知识,因为一尘不染也是一门艺术。一件金属古玩决不能经一位粗心却热情的荷兰主妇之手。不用擦去从花瓶里溢出的水滴,因为它使人联想到露珠而感到清爽。 关于这一方面,利休的故事清楚地说明了茶人所怀抱的清洁观念。利休的儿子绍安在甬道上清扫和洒水的时候被利休看到了。利休在绍安结束工作时对他说:“还不够干净。”并且命令他重做一遍。绍安不耐烦地又干了一个钟头之后对他父亲说:“父亲,没有什么可干的了。石径上洒了三遍水,石灯和树木都闪着水光,苔藓和地衣清新翠绿,地上没有一枝一叶。”“傻孩子,”父亲带着责备的语气说,“你这根本不是打扫甬道的办法。”他一边说,一边走进庭园,他摇着树,摇落片片秋锦——金色和红色的树叶!利休所需要的不单是干净,还有美和自然。 “喜爱之屋”这个名字意指迎合个人的艺术趣味而建的屋子。茶室是为茶人而建,而不是有了茶室才有茶人。茶室也不是为后代人而建,因此它只是一个暂时的建筑。每个人都应该有他自己的房子这一思想基于日本民族的古代习惯,神道迷信规定房屋的主人死去以后,房屋里的住民应该搬走。这一行为可能是由于一些尚未被理解的卫生上的理由。另外一个早期的习惯是向每一对新婚夫妇提供新建的住房。在古代,正是由于这些习惯,皇宫才不断地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伊势的大庙——天照大神的大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次即是现代仍然保留着的一个古代的范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自然的风情是一种哀愁感,和恋爱的哀愁一样是人们先天具有的东西。 ——西胁顺三郎
编辑推荐
《日本散文经典》是外国散文经典丛书系列。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