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法) 葛兰言 页数:146 译者:汪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
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
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
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
知己文库 (共5册), 这套丛书还有《中国人的本色》,《中国人的德行》,《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修养》
作者简介
葛兰言,20世纪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汉学家,是法国著名汉学家埃玛纽埃尔?爱德华?沙畹的学生。葛兰言运用社会学理论及分析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礼俗,而且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宗教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中国人的宗教信仰》《中国古代的节日与歌谣》《古代中国之舞蹈与传说》《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封建制度》等。
书籍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民间信仰
1.乡村生活
2.民间神话与传说
第二章 封建宗教
1.贵族的生活
2.土地崇拜
3.祖先崇拜
4.神话故事的创造
第三章 官方宗教
1.儒家士大夫
第四章 宗教的复兴
1.道教
2.佛教
3.结论:现代中国人的宗教情结
章节摘录
城市与乡村的对立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中也可以找到这种城乡对立的证据。这种古来有之的城乡对立在古代无疑比后世更为明显。在封建时代,与城市居民不同,乡村人以左为尊;如我们所知,没有什么比各自的方位原则更易区分城市和乡村这两类人了。目前我们还无权认为这种差异是基于种族的不同,也不能视为是世族等级的分割。因为这两部分人经常彼此交流,有关历史名人往来于城乡之间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这种城乡对立同他们的群居生活方式的差异有关。在描绘城市生活的文献中,就有表现城乡不平等价值观的词句。乡村与城市生活的对比,其实就像是农民与贵族生活的对比。他们本质的区别是乡下人,或者说普通人、平民有适合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而这意味着贵族的礼仪不适用于平民,即“礼不下庶人”。 如果没有《诗经》中所保留下来的诗歌,我们可能无法得知古人的风俗习惯。这部诗歌集在王公贵族的眼中,有了象征意义,受到他们的尊崇。这些经过贵族之手再创作的诗歌,在其主题和诗歌语言方面却仍然保留着乡村野趣的灵感。如果把这些主题汇集起来,并用社会学方法分析,就能够成功重建一幅乡村生活画卷。但无论以何种方法进行重建工作,无论在文献中如何求证平民生活的蛛丝马迹,这个乡村生活画也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将中国内陆视为一个整体的看法是合理的:它消除了地域和历史的特殊性。毕竟这点不足是微小的,只有那些历史狂热者才会对其中的个体事件和精确的年代问题痴迷不已、对这种缺陷不可容忍。在整体重建过程中,记录下这种特殊性的机会就更少了;如果这一缺陷严重地损害了历史的整体面貌,也早就会被人指出来了。 在封建社会的早期(大约始于公元前8世纪,止于公元前2世纪),当然也可能在此时期的前后,各个城邦的联合构成了中华民族联盟体(即华夏民族,其主要是在黄河流域中部和东部地区,更广阔的边界似乎也可以包括南方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大致就是乡村生活的情形。 ……
编辑推荐
中国人大多不会对自己所崇拜的神寻根究底,祭供,充满着现世报的功利,培养着自己自私自利之心。 没有信仰的纯洁性,或许更甚于没有信仰。 一个伟大的民族,既不会妄自菲薄,亦不会妄自尊大。她会拥有一群众志成城的民众,这些民众能够秉持做人的底线,追求做人的极致,有尊严,有自由,有信仰,淡定、自信、和睦。 一个伟大的民族,应该善于了解自己,知己之得失,纳天下之精髓,而成万世之敬仰。她的民众会自省、自尊、自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成人之至善、至真、至美,而遗后世以良风益俗。 在这里,我们精选国内外关于中国及其民众的种种著述,期待着我们这个国家以及我们自己能够——做回自己! ①《中国人的精神》 ②《中国人的德行》 ③《中国人的修养》 ④《中国人的信仰》 ⑤《中国人的本色》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