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论

出版时间:2012-8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作者:亚当·斯密  页数:316  

前言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一部伦理学着作,温家宝总理曾经五次推荐这本书,由此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力。《道德情操论》全书内容共由七部分组成。前面六个篇章,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则在前六篇的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作出述评。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在他看来,人天生是社会的动物,时刻生活在他人的评价之中:为了顾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对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节制和改造,从而产生羞耻心和荣誉感,这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从日常琐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发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娓娓道家常,不知不觉之间让人深受感染。这种贴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时代和国界的局限,打破了学术的高墙,让每一个普通的读者都能受益匪浅。斯密生前发表了两部代表作:《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国富论》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早在一个多世纪以前就由严复先生翻译介绍到我国,并对我国的经济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其《道德情操论》却只是在20世纪末才有了蒋自强先生的简体中文译本。事实上,斯密本人把《道德情操论》看得远比《国富论》重得多,而且他一生中大部分的心血都倾注在这部《道德情操论》的修订与完善上。从1759年的第一版直到1790年他去世,亚当·斯密对这部着作先后进行过六次修改,《国富论》则恰恰是在修改《道德情操论》的过程中完成的。毋庸置疑,这两本书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并称为“两只看不见的手”。前者影响力在经济圈,而后者则广泛涉猎伦理学说。相比《国富论》而言,《道德情操论》带给西方世界的影响更为深远,也更加深刻,尤其是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命题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此时,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关键与重要的意义。身处急剧变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普通人都面临着贫富差距拉大、企业改革、股市非理性繁荣等一系列的社会性问题。人们身处其中,常常感到被自私、虚荣、嫉妒、仇恨、贪婪,以及背信弃义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围,每个人的内心也因此更加向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俭、自我克制等人性美德。这些道德与不道德,以及衍生出上述种种人类情感的“同情感”,正是亚当·斯密在撰写《国富论》之前,甚至在完成《国富论》之后一直不厌其烦、反复思考的焦点。这位200多年前的现代经济学之父——耗费毕生的心血把这些思考写成了这本十分罕见的,甚至是至今唯一的一本全面、系统分析人类情感的作品。他想告诉读者——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受道德感的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而是要帮助别人,这种“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远地根植于人类的心灵里。每个人对人类这种朴素情感的保有和维持,对整个市场经济的良性、和谐运行,甚至民族的强盛将是至关重要的。要正确理解真正的“市场经济”,经济学之父的这部巨着是必读作品。

内容概要

  在《道德情操论》中,他立足于同情的基本原理,对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作了精辟入里的阐述,并对道德评价之原则等各种美德特质进行了精彩说明,同时也评价了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一般道德准则。《道德情操论》为西方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促进人类进步与和谐发展产生了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亚当·斯密,(1723~1790):著名经济学家,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1723年,他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魁克卡迪,青年时最早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后转入牛津大学。1750年到1764年在格拉斯哥大学担任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在此期间,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了第一部着作《道德情操论》,并因此确立了他在知识界的地位。此后,于1766年开始着手《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的写作,1773年基本完稿,后又经3年润色,直至1776年3月出版。此书的出版不仅在英国本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也引起了大众的广泛讨论。因此,亚当·斯密被认为是“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保护神”。

书籍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第一篇 论合宜性第一章 同情第二章 相互同情的愉悦第三章 比较感情的“一致性”来判断他人的情感表达是否适宜(一)第四章 比较感情的“一致性”来判断他人情感表达是否适宜(二)第五章 亲切和值得尊敬的美德第二篇 论各种情感的合宜程度引言第一章 源于生理的情感第二章 思维定式产生的情感第三章 不友好的情感第四章 友好的情感第五章 自私的情感第三篇 论顺境和逆境如何影响人对合宜性的判断;为何一种情况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同第一章 旁观者的感受远不及当事人那般强烈第二章 追逐名利兼论社会阶层的不同第三章 趋炎附势风气对道德情操的败坏第二卷 论奖励与惩戒的对象--功与过第一篇 论认识功劳与过失引言第一章 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感激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获得奖励:同样,任何表现为合宜的怨恨对象的行为,显然应该受到惩戒第二章 合宜的感激对象与合宜的怨恨对象第三章 不赞同施恩者就不会同情受益者的感激;反之,赞同加害者就不能体会受难者的怨恨第四章 对前几章的要点论述第五章 对功过感的解析第二篇 论认识正义和仁慈第一章 两种美德的区别第二章 正义感、悔恨感,兼论对功劳的意识第三章 造物主赋予心灵这种构造的作用第三篇 论命运对人类情感所产生的影响引言第一章 命运产生影响的原因第二章 命运产生影响的程度第三章 情感变化不定的最终原因第三卷 论我们评价自身情感与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第一章 自我赞许和不赞许的原则第二章 对赞美和值得赞美的喜爱;兼论对责备和该受责备的畏惧第三章 良心的影响和权威第四章 自我欺骗的天性,兼论概括性准则的起源和效用第五章 道德的概括性准则的影响和权威,且它们被看做造物主的法则第六章 在什么情况下,责任感是我们行为的唯一原则;且在什么情况下,它应该同其他动机一起起作用第四卷 论效用性对赞同感的影响第一章 效用性的表现形式:美感第二章 效用的外表赋予人的性格与行为的美第五卷 论习惯和风气对道德赞同和不赞同情感的作用第一章 习惯和风气对我们有关美和丑的看法的影响第二章 习惯和风尚对道德情感的影响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引言第一篇 个人的品质对自己幸福的影响,或论谨慎第二篇 个人的品质对别人幸福的影响引言第一章 天性致使个人成为我们关心和注意的对象所依据的次序第二章 天性致使社会团体成为我们慈善对象的次序第三章 普施万物的善行第三篇 自我控制第四篇 结论第七卷 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第一篇 道德情感理论中应加以研究的问题第二篇 各种美德之本质的学说引言第一章 美德存在于合宜性之中的学说第二章 美德存在于谨慎之中的学说第三章 美德存在于仁慈之中的学说第四章 美德存在于邪恶之中的学说第三篇 各种赞同之性质的学说引言第一章 赞同存在于自爱之中的学说第二章 赞同存在于理性之中的学说第三章 赞同存在于感觉之中的学说第四篇 不同的作家论述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章节摘录

  第五章亲切和值得尊敬的美德旁观者用心去体谅当事人的情感,便使其展示出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宽容仁慈的美德;而当事人努力克制自己的情感,便使其展示出雍容稳重、自我克制的美德。这二者相互协调,使得我们能够自如地掌握我们的行为,将情感表达纳入自尊自爱、合理恰当的生活轨道。人们对身边的朋友的情感基本上是通过同感来表达的。如果一个人对身边的朋友的不幸感到悲伤,对朋友的伤害表示不平,对朋友的幸运感到欣喜,那么在朋友中,他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如果我们是他的朋友,我们也会对他报以感激之情。反之,如果一个人对朋友的不幸或幸运都漠不关心,铁石心肠,那么在朋友们的眼里,他将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他带给朋友的只是加倍的痛苦而已。另一方面,那些在生活中顾及他人情感而努力自我克制的人,我们便会认为他们得体高尚而崇敬他们;而那种哭天抢地、过度表达自己的人,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厌恶情感而回避他们。我们崇敬节制悲哀的人,那种行为是一种沉静而恢弘的悲痛,我们只能从红肿的双眼、颤抖的嘴唇及看似平淡却意味深长的举止中看出他的沉痛。面对这种沉痛,我们肃然起敬,保持沉默,谨言慎行,努力维持这种和谐的宁静。可是,如果我们对心中的努力不加克制,我们便会显得蛮横无理、狂暴粗鲁,这又极度让人反感和厌恶。所以,当一个人遭遇了莫大的伤害,无论他受到多大的伤害,心中拥有多大的愤怒,他在言行举止中都力求克制冷静,内心像一个无关紧要的过客一样超然,不图谋报复和惩戒,我们便会由衷钦佩这种人的气量和涵养。因此,完美的人性就是关爱他人胜过关爱自己,就必须抑制自私并保持慈善博爱的情怀。这包含了人类全部的情理和礼貌,协调了人际间的情感,这样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可以无阻碍,得体适度的行为也就随之产生。基督教最主要的教义就是要求我们要像爱自己一样去关爱我们的邻居。也就是说我们爱自己不要胜过我们对邻居的爱。这也是自然的主要戒律之一。良好的判断力和鉴赏力需要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同样,敏感自制的品德也不是一般常人所能拥有的。仁爱,是一种和蔼可亲的美德,是一种优越的情感,并不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能拥有的。就像小聪明造就不了天才,日常的伦理也造就不了美德。美德是一种卓越非凡的品质。和蔼可亲达到一定的程度,它的高雅、亲切就会让人惊喜;自我控制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让人肃然起敬。这是仅靠天性无法做到的。这种美德与那种仅能让人点头认同的品行相差悬殊。通常一个人只要具有一般的情感和自我控制能力,那他的行为就可以完美适宜: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这种基本的自我调控都可以做到。举个例子,饥饿时我们要吃东西,这在一般的场合是完全正当的行为,大家都会认同。但是如果说吃东西是美德,那就是无稽之谈了。反之,有些情况要做到尽善尽美是很难的,即便我们竭尽全力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仍无济于事。许多事情是超越我们人类最大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范围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完全抑制内心的号啕。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他的行为不是完全合宜,但是仍然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同,甚至仍被称为是道德的行为。因为这种自我控制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德行。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这是宽容与高尚的结果。虽然它并不是十全十美,但是它与一般人的表现来比,已经是更高程度地接近完美了,也是一种可贵的品德。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得体适度,十全十美。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处在艰难的环境中的人,永远无法达到完美适宜。二是接近完美。这是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如果人们的行为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尽管不是十全十美,他们仍然值得称赞。反之,如果人们的行为低于这个标准,毫无疑问,他们就该受到责备。鉴赏那些需要想象的艺术作品时,我们的评判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式。用十全十美的标准去评判大师的诗画,那你只会关注它的瑕疵和缺憾,因为从来没有哪部作品达到完美的程度;反之,如果采用同类比较,那你将会发现大师的作品比他人的作品更加接近完美,便会得出更高的赞赏。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各位都很熟悉,他所著的《道德情操论》同样精彩。   ——温家宝     亚当·斯密的为现代世界的发展做成了杰出的贡献。   ——[美] 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格林斯潘     不读《国富论》不知道应该怎样才叫“利已”,读了《道德情操论》才知道“利他”才是问心无愧的“利已”。   ——[美] 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米尔顿·弗里德曼

编辑推荐

  温家宝总理曾经五次推荐这《道德情操论》,由此可以看出它的价值和影响力。《道德情操论》全书内容共由七部分组成。前面六个篇章,层层深入,步步推进,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人类的情感和伦理道德产生的原因和基础;第七卷“道德哲学的理论体系”,则在前六篇的基础上对此前的各种伦理学体系作出述评。亚当·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了人类社会赖以维系、保持和谐的奥秘。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道德情操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