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0-01 出版社:郭山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12-10出版) 作者:郭山 著 页数:342
内容概要
马尔萨斯在《人口原理》中提出了“人口的增殖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资料的能力”的命题,但近代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转变实际情况却呈现出“人均消费增加、人口数量下降”的普遍现象,这似乎是对马尔萨斯命题的一种否定。基于这一历史事实,人口学界相继形成了成本一效用理论、数量质量替代理论及人口转变理论等,这些理论,一方面解释了上述“马尔萨斯悖论”产生的原因,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与人类生育水平高低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普遍认识。其中,在生产力低下的传统农业社会中,基于家庭对劳动力的较大需求,因而在生育行为上更多地表现出追求多育倾向的观点已为国内外大多数学者所认同。在中国,基于事实的判断,形成的普遍观点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中国家庭在生育行为上不仅追求高生育水平,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男性性别偏好特征,即追求“多生、生男”。然而,通过对20世纪傣族家庭生育行为的研究发现,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生育行为在事实上是存在着不同表现的。 20世纪的傣族农村社会,人们的生活是远离工业化、较少商业化的传统农耕生活,稻田的产出是他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但是,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历史文献资料中反映出的傣族历史人口数据,还是20世纪下半叶的人口普查数据,都没有显现出傣族在生育行为上有追求高生育水平和男性性别偏好的传统农业社会生育特征。 究其原因,20世纪的傣族社会是一个浸润于宗教文化氛围中的社会,受着南传上座部佛教人生哲学思想的引导,他们将“众生平等”、“随缘而安”、“自律不贪”等充满佛教理性的人生观、价值观融人到民族共同体价值体系的建构之中,形成了“平等”、“互敬”、“给予”、“随缘”、“自律”、“淡泊”的人生价值观。又由于生存环境的得天独厚,家庭只需投入不多的劳动就可获得较为丰裕的生活资料,使他们在生活中对物质享受没有过多的欲望,对精神享受却有着丰富的想象与追求。正是在这种物质、精神和制度等多重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傣族形成了互帮互助、扶老敬老的淳朴民风,男女平等、儿多母苦的家庭观念,表现出了“不刻意追求多生”、“无男性性别偏好”的生育理念。换言之,他们的这种传统低生育行为源于其优越的生存环境支撑、佛性的生育观念引导和公平的财产权利制度保障。 《傣族生育文化研究》在全面分析传统农业社会中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形成机理的基础上,运用人类学文化相对论和心理学需求层次论作为解释工具,构建出傣族传统生育行为的解释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对人类生育行为的多样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研究表明:①生育行为是人类基于其生存环境作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确定的对应关系,即在农业社会中也能形成低生育水平的生育模式;②家庭生育观念的形成与生育行为的实现取决于社会价值观的主导,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社会中,生育行为更多地受到文化价值取向的规约,即文化是影响其生育行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③生育文化有着多样性的文化结构,需要借助民族学、社会学研究来不断丰富对各民族生育文化的深刻认识。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口学中关于生育行为的理论研究第一节 国外生育行为理论 一、两种抑制理论 二、人口转变理论 三、财富流理论 四、边际孩子合理选择理论 五、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六、生育率决定的供给需求理论 七、多样性选择理论第二节 国内生育行为研究 一、 接力一反哺模式 二、 村落熟人社会模式 三、生育文化模式第二章 俵族传统生育行为的历史图景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的傣族人口概貌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傣族人口状况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傣族生育行为状况第三章 俵族传统生育行为的实证调查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点选择 二、调查对象选定 三、调查记录范式第二节 调查实录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专题 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专题第三节 综合数据信息第四节 傣族传统生育行为的表现第四章 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的基础第一节 傣族的传统经济生活 一、日常消费 二、农产品及农业生产技术 三、手工业、商业和家庭养殖第二节 傣族的传统家庭组织结构 一、家庭人口结构 二、婚姻习俗 三、姓氏与命名 四、家庭与亲属关系 五、家庭财产与继承第三节 傣族的传统社会环境 一、土地制度 二、家庭与村寨第五章 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一节 经典人口理论对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的适用性分析第二节 傣族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 一、南传佛教文化及其在傣族传统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二、南传佛教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对生育行为的归化 三、傣族宗教人生观、价值观及其传统生育观念的形成第三节 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形成的机理第四节 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的理论解释第六章 人类生育行为解释范式的再思考第一节 人类生育行为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第二节 人类生育行为的理论解释第三节 人类生育行为解释范式的再思考 附录:傣族家庭生育史调查实录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专题 1.景洪市嘎洒镇M寨 2.勐海县勐遮镇G寨 3.勐海县勐捧镇H寨 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专题 1.芒市风平镇N寨 2.瑞丽市姐相镇Z寨 三、综合数据信息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作为一种社会存在,人类的生物、社会二重性必然地会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除了本能和突发性事件引致的应急性反应外,人类行为更多地受着动机和需求的驱动。客观上说,人类的生育行为虽然要以本能为基础,但它并非一个纯粹的本能行为,而往往是具有动机指向的,这其中包含着心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需求的影响,从形成生育观念到产生生育动机再到生育行为具体达成的“漫长旅程”中,上述因素都对它实施着干预,使我们在对人类生育行为的认识、把握上还有太多的空间需要研究、思考。 首先,鉴于本研究的重点是对家庭自主意愿生育行为进行分析,因此,在上述解释框架中,国家政策、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等影响因子没有作为显性因素予以分析,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因素不是影响生育行为的重要因素。事实上,国家人口政策对家庭生育行为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我国生育率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迅速下降的事实就是一个明证。公共卫生和医疗技术的普及推广对降低死亡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死亡率的降低,使得过去以多育行为来抵偿死亡,规避生存风险,实现子女存活目标的动机大大减弱,人们的生育意愿随之发生调整,从而影响着人类的生育行为。当我们将这些因素纳入考虑时,就必须对本研究建立的框架作出必要的修正。 其次,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超低生育率”现象已经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呈现普遍化趋势,有研究表明,“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在人口转变结束后,其生育率水平并没有如人口转变理论所预期的那样稳定下来,而是进一步迈向超低生育率和极低生育率”,如果用上述解释框架来分析,这一现象的发生源于人们对发展需要的追求,是文化价值观导致的结果。这样的总体性解释尚不能够使我们明晰这种现象形成的微观机理,也不能分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别,对下一步的发展趋势也不能明确判断,因此,仅在总体性层面上给出分析是粗略的。对这类问题的分析就是本解释框架的“盲区”之一,这类特殊现象的产生原因、形成机理或许存在着除文化影响因素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还有待寻找新的解释框架。 ……
编辑推荐
《傣族生育文化研究》编著者郭山。 常规的人口理论认为,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基于生产力低下,家庭对劳动力均有较大需求,反映在生育行为上总是表现出追求多育,且具有男性偏好的倾向。在中国,普遍观点认为,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家庭在生育行为上不仅追求高生育水平,而且存在明显的男性性别偏好特征,即追求“多生、生男”。然而,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家庭的生育行为在事实上是存在着多样性的,云南省的傣族家庭生育行为就是一个案例。 长期以来,中国傣族农村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典型的传统农耕经济,稻田是人们最主要的生活来源,人们的生活是远离工业化的传统农业生活,但他们在生育行为上却没有追求高生育水平的动机,也没有男性性别偏好的特征。 本书通过翔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丰富的田野资料和独特的民族生育史调查,在充分展示整个20世纪中国傣族社会人口变迁图景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农业社会中傣族传统低生育行为形成的机理,同时以人类学文化相对论和心理学需求层次论作为解释工具,构建出傣族传统生育行为的解释框架,进而对人类生育行为的多样性作出了进一步的思考。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