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文化研究

出版时间:2012-5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丁春荣  页数:279  

内容概要

  《拉祜族文化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拜年的仪式表述与和谐民族关系建构下的国家认同——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团拜为例、论“后直过时期”的拉祜族社会发展问题、拉祜族家庭民俗及其变迁等。

书籍目录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思文库》总序拜年的仪式表述与和谐民族关系建构下的国家认同——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团拜为例论“后直过时期”的拉祜族社会发展问题社会变迁与苦聪人的宗教文化调适——以苦聪人猎神祭祀为例移民文化认同与民族关系的发展——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例易地安置苦聪人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以镇沅县恩乐镇苦聪山寨为研究对象拉祜族人生仪礼及其变迁拉祜族“直过区”村寨内生秩序的变迁——以澜沧县竹塘乡老缅大寨为研究个案文化认同与移民社区建设——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安置的苦聪人社区为研究对象苦聪人妇女社会地位的变迁及其文化适应——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研究对象拉祜族家庭民俗及其变迁宽宥与扬弃——对拉祜族传统禁忌的反思谷黄歌狂 醉饱歌舞——论拉祜族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个性拉祜族的建筑与居住习俗变迁论拉祜族的和谐文化依托区位优势和民族特色,加快民族旅游文化发展浅论拉祜族民俗生活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制约苦聪人生计模式的变迁及其适应——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例苦聪人婚姻习俗的变迁及其适应——以镇沅县恩乐镇易地搬迁的苦聪人为例民族传统节日的嬗变及其适应——苦聪人畲巴节个案研究试述拉祜族“扩”的社会功能拉祜族习惯法及其变迁拉祜族岁时节日民俗的变迁社会变迁中的拉祜族村落民俗从苦聪人安家神看其信仰文化的变迁——以镇沅县恩乐镇苦聪山寨为例苦聪人传统生活中的生态意识拉祜族传统宗教生活中的生态利用拉祜族传统节日中的生态利用从非传统到传统——澜沧拉祜族传统音乐保护、传承和发展现状的思考……后记

章节摘录

  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祜族“直过区”实行“大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模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家庭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集体经济空壳化。农民经营自主权的获得使人民公社体制下以经济活动控制权为依托的行政嵌入失灵,国家权力在农村基层村寨中的统治瘫痪。80年代初进行的“撤社建乡”意味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国家行政嵌入的前沿阵地从村后撤至乡,国家行政力量独控乡村社会的秩序格局正式终结,村寨公共组织与公共权力出现真空,为村寨内生秩序的恢复与发展留下了空间。拉祜族传统的村寨内生秩序在乡镇建设加强的同时,在其丰沃的文化土壤中得到孕育和复兴。我们从“直过区”老缅大寨的寨主制度个案,可以看出拉祜族“直过区”村寨内生秩序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特征。  老缅大寨隶属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东主行政村,位于竹塘乡东南,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因其居民为老缅人而得名(老缅人于1990年6月正式定为拉祜族),共有62户,247人,全部是拉祜族。其内生秩序主要表现为寨主制度,由“孔生”(寨主或总管)、“桑展”(副寨主或副总管)、“管事”、“客长”组成。  “孔生”和“桑展”的产生及任职条件和“卡些卡列”一致。“孔生”负责处理全部寨务,如主持祭祀仪式,安排生产、生活,维护寨规,处理外部事务。“孔生”是村寨秩序的核心,每年正月初一早上村民带着酒、肉、粑粑、香到“孔生”家拜年,“孔生”为之祈福。晚上每户出一人到“孔生”家(或广场上)吃团圆饭,跳芦笙舞,唱古根。此外,每逢正月初九、篱笆节(三月十五日)、火把节(六月二十四日)、吃斋节(八月十五日)、砍伐节(冬月十五日)等节日,每户要选一人(一般是家长)带着食物到“孔生”家吃饭。二月初八拿着酒到“桑展”家跳芦笙舞,然后封笙(传说二月初八以后吹芦笙,谷魂会伤心,谷穗会瘪壳,庄稼会歉收),直至六月二十四日才开笙跳舞。笔者与拉祜族葫芦节课题组成员于2010年2月7日在老缅大寨进行社会调查,正值老缅人过腊月二十四,是日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孔生”家杀猪,猪资分摊到各户,肉除留下小部分供正月初一晚上吃团圆饭用,其余平均分配给各家各户。肝脏、肠等内脏放在铁锅中煮熟后切成小块,分配给参加聚会者食用。“桑展”是副总管,是“孔生”的助手,协助“孔生”处理村寨事务。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拉祜族文化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