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聲樂發展史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尚家驤  页数:190  

内容概要

  《音乐的天空:中国声乐发展史》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外国的理论专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的差异及写作角度和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状况等问题,这些论著不完全适合中国读者,有碍人们全面、客观地了解西方声乐史。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理论专家陆续出版了西方声乐史类专著,这些论著开创了中国研究西方声乐史的新纪元,为人们较全面、科学、客观地认知西方声乐艺术的发展进程提供丰富的资料。中国有古老、灿烂的音乐文化,声乐发展的历,史也丰富、悠久,特别是戏曲的发展举世瞩目。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对音乐理论的研究不如外国系统、长期,音乐史极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声乐史也包含其中。中国音乐理论的研究体系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建立起来,而声乐史的研究由于缺乏文字和音响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不够全面、客观,迄今为止,音乐界还没有一部独立的声乐史论著。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古代声乐艺术第一章 原始社会的声乐艺术(9000余年前-前2070)第一节 音乐的起源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乐舞和民歌第二章 夏商的声乐艺术(前2070-前1046)第一节 夏商乐舞产生的背景第二节 夏商乐舞与民谣第三章 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声乐艺术(前1046-前221)第一节 礼乐制度及音乐机构第二节 六代乐舞第三节 音乐作品--《诗经》、《楚辞》、《成相篇》第四节 声乐表演第四章 秦汉的声乐艺术(前221-220)第一节 音乐机构--乐府第二节 相和歌、相和大曲等表演艺术第三节 李延年与声曲折记谱法第四节 说唱和戏剧因素的萌芽、发展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的声乐艺术(220-589)第一节 俗乐的发展--从清商乐到清商大曲第二节 从汉魏至六朝声乐表演艺术的发展第三节 音乐家与音乐思想第四节 宗教声乐艺术的发展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声乐艺术(589-960)第一节 民问声乐艺术的发展第二节 宫廷声乐艺术的发展第三节 音乐作品第四节 音乐机构和制度第五节 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第六节 隋唐时期的歌唱家第七节 音乐思想家与声乐论著……第二部分 近现代声乐艺术第三部分 当代声乐艺术

章节摘录

  战国时期,楚国兴起用楚国民歌曲调填词的专业创作,以屈原的骚体类作品为典范。①楚属于中国的南方,是今天的江、汉间和湖南、湖北一带,还包括徐、淮的部分地区,因此,这类创作被称为“楚声”、“南音”。楚声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楚辞》。《楚辞》是爱国诗人屈原和他这一流派的作家创作、整理的诗歌集,是继《诗经》后,中国音乐和文学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楚歌中的代表作品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涉江》、《采菱》、《激楚》、《阳阿》等。  楚民崇尚巫术,楚声与巫音有很深的渊源,《楚辞》中的重要部分《九歌》,是由屈原整理的唯一系统的今湖南一带民间祭祀时的一套歌曲。《九歌》除了用于所祭九鬼神献九首歌曲外,还有“迎神”、“送神”两首歌舞曲,共十一首。分别是:《东皇太》、《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在伟大诗人屈原的笔下,虽是祭祀鬼神的歌曲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作品想象丰富,语言精致、生动,文笔隽永,写景与抒情完美结合,不愧为我国音乐、文学史上的瑰宝。  除了《九歌》以外,《楚辞》中还有(天问》、《九章》、《招魂》、《离骚》等几部分,它们内容上代表了一个失意贵族的阶级感情,文学上都是符合音乐要求的歌曲。《楚辞》中的曲式因素有“乱”、“少歌”、“倡”三种,这三种形式都是音乐高潮的处理形式。“乱”是最后总结性的大高峰;“少歌”是前一小结性小高峰;“倡”是对前半曲作小结,向下半曲过渡时中间插入的一个小小的过渡段。《楚辞》中有四种不同的曲式,它们分别是:①一首曲调多次重复,用于《九歌》;②一首或两首曲调多次重复加“乱”,用于《离骚》、《哀郢》、《怀沙》等;③兼用“少歌”、“倡”、“乱”,中间重起,两次结束,前后两截相连,如《抽思》;④总起加曲调变化加总结曲,如《招魂》。①《楚辞》的音乐旋律性强、富有激情,音乐形象生动活泼,对后世的音乐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三、《成相篇》  “相”是先秦时民间流行的说唱形式,原为一种乐器叫“舂犊”,敲击的声音像舂米时的木杵声。古人劳作时,伴以春杵声,逐渐形成“相”的民歌民谣。到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苟子在此民间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相篇》的唱词。《成相篇》的唱词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愚蠢,要求他们.推行开明政治。它包含三个大段落,节奏为三、三、七、四、七,每句都押韵,是同一节奏的五十六次重复,以“相”为伴奏乐器。《成相篇》是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录的说唱艺术。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歐洲聲樂發展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