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赵乐静、 范建华 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2011-11出版)
作者简介
赵乐静,男,哲学博士,教授,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西南林业大学副校长。先后毕业于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一系、华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曾在英国剑桥大学访问研究。独立完成专著《视界的融合:科学、技术与社会导论》、《技术解释学》;独立完成译著《真实地带:十大科学争论》、《发明:激动人心的创新之路》、《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及《运输的革命》(即将出版);独立完成英、德译文40余篇;《技术解释学》人选《当代云南社会科学百人百部优秀学术著作丛书》。
书籍目录
导言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第一章 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上适用于技术 第一节 技术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一、技术哲学的兴起 二、当代技术哲学中的经验转向 三、技术的价值负荷与工具论 第二节 技术哲学的本质追问 一、本质主义及其技术理论 二、非本质、反本质与后本质主义 三、技术的含义与家族相似 第三节 技术的解释学意蕴 一、解释学的源流 二、科学解释学的兴起 三、技术理解的“前结构” 第四节 技术解释学的探求 一、工具的“上手”与“在手” 二、知觉与技术解释 三、“人一机”解释学关系第二章 技术知识的解释学 第一节 作为知识的技术 一、技术并非应用科学 二、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 三、技术知识的独特地位 第二节 地方性知识 一、理解地方性知识 二、地方性知识的哲学意蕴 三、实践中的地方性技术知识 第三节 意会知识的解释学反思 一、不可言说的知识 二、技术理解的意会性 三、技术知识的意会性 第四节 意会知识与技术传播 一、意会知识与明言知识 二、意会知识与技术扩散 三、不可失而复得的知识第三章 技术活动的解释学 第一节 技术建构的解释学向度 一、从科学知识社会学到技术的社会形成 二、技术建构论的解释学策略 三、技术风格 四、行动者网络 第二节 技术设计的解释学 一、两种技术设计模型 二、技术设计与解释学循环 三、技术设计的“问答逻辑” 第三节 技术代码的解释学意义 一、作为前见的技术代码 二、技术的“社会意义” 三、技术的“文化视域” 第四章 技术人造物的解释学 第一节 作为本文的技术人造物 一、广义对称原则 二、技术调控 三、技术“正本” 四、技术创新与“多重正本” 第二节 技术人造物的功能意向性 一、技术的道德“授权” 二、技术的政治“场景” 三、技术的“可用性” 第三节 性别化技术正本 一、技术女性主义 二、技术的“性别正本” 三、技术的“驯化” 结语可选择的技术后记
编辑推荐
赵乐静编著的《技术解释学》共四章。第一章探索了解释学在何种意义与程度上适用于技术,第二章至第四章分别就技术的三个主要方面——技术知识、技术活动、技术人造物进行了解释学研究。应当说,这一框架主要源于对技术含义的理解与界定。关于技术的定义和内涵,可谓见仁见智,众说纷纭,并直接反映着技术哲学研究的基本立场与走向。在论述中,笔者将技术概念的界定与反对技术本质主义的思考相结合,认为我们事实上不可能作出超越时间、空间的抽象定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技术是不可言说的。因为在实践理性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借助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的思想来谈论和描述技术。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