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

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费鹤立  页数:163  译者:何国强,许韶明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以简短的篇幅、简明的结构,从人类学的视角解析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和传播。

书籍目录

第1章概述 第2章关于民族政策 第3章文化民族主义和大众传播系统 第4章汉族文化传统及其影响 第5章中国现代舞蹈艺术 第6章少数民族舞蹈(甲):加工者和保护者 第7章少数民族舞蹈(乙):采集的方法 第8章少数民族舞蹈(丙):传播与创新 第9章结论 附录一 中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和分布 附录二民间舞蹈的群众路线 附录三舞蹈的图记与描述举要 附录四定位法舞谱 附录五民族舞一瞥 附录六1982年北京亚洲舞蹈讨论会 附录七舞台百年大事(1905—2004) 参考书目 鸣谢 译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芭蕾舞包含了恢弘壮观的场面(对于文化程度较低的观众来说很重要,他们大都喜欢热闹场面)、管弦乐伴奏、艺术修养、体操动作、浪漫故事甚至激情,至少这些因素起到部分作用,推动着好奇的中国观众迅速地接近芭蕾舞。与正面角色和反面角色一目了然的京剧传统不同,芭蕾舞提供的是一种戏剧形式,剧中夸张的情感、角色的刻画等全是自然的。还是拿《红色娘子军》来说吧,女演员手中的枪取代了绸带,通过这种道具和舞台布景,芭蕾舞风格可以跨越戏剧的不同女性形象(传统女将与新女性)之间的鸿沟。通过创造类似的革命场景,中国的芭蕾舞可以系统地回避古典芭蕾舞剧与生俱来的浪漫情调。尽管大多数西方观众认为这些革命芭蕾舞剧毫无美感并且惹人心烦,但有报道指出,即使普通中国观众不熟悉《吉赛尔》、《林中仙子》和《天鹅湖》等芭蕾名剧,他们也能够接受奇特的芭蕾风格,并将其视为时代变革的标志。 中国芭蕾舞这一特殊的跨文化融合现象也许可以说明,没有一种舞蹈(包括普通的舞蹈和特殊的芭蕾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艺术形式,一种动作体系所携带的具体意义只有在原来的、本土的语境中才有意义。一种动作风格离开了自己的发源地,当然可以得到其他地方以及外国观众的欣赏,但是欣赏方式不一定相同。芭蕾舞在中国获得的含义和内容,与古典芭蕾在西方所获得的有所不同。前者没有经历过它在西方所经历的自身发展和演变,新中国的某些事件和政策也许有助于解释中国芭蕾舞和大众艺术的同类现象,包括刚才提到的有关革命妇女榜样的表象。可以假设,由于一般人把芭蕾舞当做传播“美”的媒介,因此中国领导人一致认为芭蕾舞只需稍加改动便可以适应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农民在接触革命的芭蕾舞之前对芭蕾是一无所知的,这种革命的舞蹈形式很有可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创设。如果按照文化传播的规律,减少人为选择的因素,整套采用芭蕾舞的技巧,那么中国政府就不可能完全消除古典芭蕾舞语汇中所包含的意义元素,因为这套技巧本身就包含了特定的、由文化设定的含义和内容。然而,对于完全不熟悉这种西式风格的一般中国观众来说,他们理解这些意义元素的方式和理解到的整体内容都与西方观众理解的不同。中国女演员踮起脚尖,摆出的阿拉贝斯舞姿,呈现给中国观众的是不同于西方的形象,这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阿拉贝斯舞姿所处的语境(还有那个女演员是中国人这一事实),还取决于刚出现革命芭蕾舞剧的那个时代中国观众赋予这个舞姿的特殊含义。将加工后的民族舞搬上舞台,在文化部门的管理者中间显然也引起了许多类似的问题,诸如这些民族舞的风格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展示给一般观众?经过“美化”处理,与社会主义的抽象要求相左的作品呈现出什么含义和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一项社会人类学调研》由云大学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