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

出版时间:2010-05-01  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王月冲,曾光宇,昆明市水利学会,昆明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 编  页数:261  

内容概要

  在当前水资源日益匮乏,对水资源的需求随着人口增长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合理开发和管理跨界水资源更为重要。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综合整治水环境、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科学合理有序开发利用水资源,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水源和水资源配置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配置和调控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另一方面,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节约、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

书籍目录

前言科学发展 共建和谐--前进中的昆明水利掌鸠河引水供水工程特点及新技术应用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补偿机制研究保护寻甸水资源支持昆明水环境建设保障饮水安全建设和谐西山昆明市城区河道治理设计理念与建设探索昆明市城市化对暴雨洪水影响研究昆明市五华区红云片区防洪抢险工程建设及其效益团结水库库盆渗漏分析发展中的昆明市拱坝技术和河道生态治理解救严重污染湖泊的策略传承历史抒写昆明水文化乐章严格水资源管理手段探讨昆明水利回顾与展望浅析中小型水库土坝坝基岩溶灌浆施工技术阳宗海砷污染水循环及固结处理意见决策咨询的硕果--《滇池保护条例》 晋宁县采矿项目中水土保持的运用滇池西园隧道施工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其效果宝象河整治工程施工技术措施总结运用多种方法分析水文资料样本系列的一致性发展农业节水和农业增效的水利工程2007年后汛期滇池动态汛限水位分析-浅析外流域引水对滇池水环境的影响科学决策保民生 团结治水保安全--昆明成功应对城市供水危机经验昆明滇池流域重要防洪工程--新宝象河的防洪整治及其效果病险水库测量中的几个常见问题研究团结水库加固扩建工程调水施工测量一体化管理兴贡水库坝基岩体风化分带特征及建基面确定改革求生存创新谋发展--昆明市东川区水务局团结渠管理所推进水管改革纪实晋宁县打黑水库库区右岸滑坡工程地质研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对松华坝水源保护的成效初探浅谈滇池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从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看治水理论的创新西山区水利发展思路寻甸县水库水情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分析通过水文分析计算,论证金钟山老水库报废的条件和替代方案水土保持措施在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运用浅析城市化进程中的水土保持资料短缺地区中小型水库的年径流分析--以寻甸县木戛利水库为例土工管袋围堰在东风坝北堆场中的应用通过实践对水工设计的总结探讨生态理念在昆明新运粮河水系西北沙河城市河道治理中的实践浅谈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问题水利工程中GPS高程实时动态RTK技术在线路放样中的应用龙照庵水库砌石微拱重力坝优化设计与探讨八家村水库左岸渗漏及帷幕灌浆效果分析单管高压喷射注浆法在黏性土工程中应用的初步探索嵩明县乡镇供水现状分析与建议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建设新农村生菜铺出致富路让斗南花卉的明天更美好大胆艰苦创业发展草乌生产发挥协会作用带动农户谋发展发展特种养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产优质良种服务农村建设开拓创新发展农村蛋鸡养殖以特色打造核心竞争力以品牌促产业蔬菜产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是企业壮大的根本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特色产业--观光农业依靠科技创建一流鸵鸟养殖业要做就做第一要干就干最好发展不止奋斗不息

章节摘录

  六、建立水资源补偿机制的对策与措施  (一)构建新昆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保护管理体系  紧紧围绕建设新昆明发展战略,以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水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统筹城乡水资源,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在各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模式的影响,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力度远赶不上用水增长的幅度、水污染加剧的程度和水生态恶化的速度。要适应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必须转变观念,着力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水资源补偿机制建立的突出问题。(1)由过去注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更加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节约保护转变,适应人与自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实施水土保持,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水资源与水环境约束,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发展。(2)从满足生产用水为主向优先保证生活,兼顾生产、生态用水转变,适应以人为本,促进生态修复转变。把保障城市饮用水源地安全、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3)从以行政计划管理为主向以经济、法律管理为主转变,适应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研究市场配置水资源的各项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管理手段,注重水资源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将工程建设与制度激励相结合、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经济建设更好更快发展。(4)由城乡分割、水务分散管理向城乡统筹、水务一体化管理转变,适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要求。在实现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水资源供、用、排、节、回等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水资源优化配置,有效解决云南省缺水与发展的矛盾,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5)由注重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更加重视传统水资源与非传统水资源联合利用转变,适应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要求。在提高传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对污水、雨水等非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节约保护。推广应用污水回用、中水替代技术,减少水资源的开发,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紧张状况,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可持续利用的目标。(6)由水资源常规管理向水资源信息化管理转变,适应提高能力、改革创新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能力,大力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以水资源信息化带动水资源现代化,实现水资源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二)构建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发挥市场配置水资源功能  (1)探索完善节水激励制度。总结完善已探索实施的浮动定额、总量约束、阶梯水价和提补水价等一系列节水激励机制。探索建立适宜不同区域特点的节水激励集成模式。(2)建立健全水价调节制度。合理调整各类用水价格和取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逐步实施水利工程供水两部制水价、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计量水价、生产用水超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以及超定额农业水资源费征收等制度,以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3)严格水资源论证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按照“严控制、优水源、寻替代、保安全”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水资源论证。加快建立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水资源论证制度。(4)开展水权转换试点探索,逐步建立水权转换制度,以经济手段促进水资源由低效益向高效益转移。(5)建立节水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节水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实行节水产品标志和市场监管制度,以松华坝、云龙水库等大中型水库为重点,探索建立水生态补偿制度。  (三)发挥市场调剂功能,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1)着力实施用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依据取水许可控制指标,结合昆明市“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抓紧制定各市(县、区)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健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2)实施分类指导,适当扩大试点建设规模。积极探索城乡水权制度改革、节水激励长效机制与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探索适宜的创建模式。(3)狠抓水权分配、用水计量、节奖超罚、协会建设等关键环节。在水权分配上,积极探索简便、实用、适宜水权流转的分配模式。在用水计量上,优先推广先付费后用水的Ic卡智能计量设施,大幅度提高计量设施安装率。(4)按照“用户有利益、管理有动力、国家有效益”的原则,建立保障试点建设长效运行机制,保证其在没有外来支持的情况下,能够长期自我运行、自我发展。(5)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积极实施节水工程建设,建立与水资源高效利用相适应的工程建设体系。(6)强化公众参与,注重节水宣传,形成政府推动、水利部门主抓、全社会支持、用水户积极参与配合的局面。  (四)节能减排,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1)按照省市政府下发的“节能减排实施方案”,明确任务目标,对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等硬性指标,实行层层分解,落实目标责任。(2)强化单位工业取水量约束性指标控制与管理。采取循环回用、串联使用、工艺改造和节水器具等措施,加大电力、化工、钢铁、造纸等工业用水大户的节水技术改造力度。(3)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推广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于一体的综合节水技术,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强农业用水计量设施建设,实现工程建设与制度激励互相促进,2010年末实现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O.55以上。(4)认真抓好生活节水设施器具的开发、推广与使用,提高城镇节水器具普及率。加大城镇供水系统改造和配套建设,努力降低管网漏失率,确保“十一五”期间,机关事业单位及公益单位节水15%一20%的目标。(5)加大污水集中处理力度,搞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十一五”期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以上的目标。(6)制定再生水、雨洪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开发利用非传统水资源,到2010年,年再生水利用量达10亿m3。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水利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