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作者:杨涓 编 页数:154
内容概要
中国画有没有文脉,要不要文脉,似乎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应该承认,大多数艺术家、评论家还是期许《文脉》之存在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到广泛认同即是。 创作冲动的形成,首先要求艺术家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这无可非议,但有什么样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课题。如果我们借用《道》与《器》的概念来对这一课题进行解构,那么我们站在《道》的高度,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的意义出发,为中国画构勒出在当代的一条文脉通道,未必不是中国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幸事。
作者简介
殷双喜,江苏泰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获艺术批评理论专业硕士学位。2∞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中外美术比较研究专业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副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美术》杂志编委、《中国雕塑》主编、中国雕塑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雕塑学会会长助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副秘书长、何香凝美术馆OCT当代艺术中心学术委员、上海油画雕塑院特聘学术主持等。 陈政,1954年出生.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江西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编审.江西省编辑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美术评论委员会主任,南昌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南昌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书籍目录
总序第一章 革故鼎新继往开来/1——张桂铭绘画风格之生成第一节 风格之于艺术家的意义/4第二节 张桂铭绘画文脉与源流/20第二章 张桂铭艺术的图像学解析/51第一节 化整为零的章法布局/54第二节 形与色的交融变奏/68第三节 张佳铭绘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归属/80第三章 张桂铭研究辑要/85第一节 艺术风格概述/86第二节 风格渊源与文脉/99第三节 形式感及笔墨语言分析/113第四章 越庐摘记/127——张桂铭画语摘录第五章 对话与论画/137——张桂铭访谈
章节摘录
在张桂铭的绘画中,所谓变形与分离并非是对物象形态完全提炼的抽象,他的处理方式正是立足于传统的感知和审美方式。张桂铭的花鸟往往具有新颖的形式,但是他的这种变形与分离并非毫无由来,在这里以他的荷花为例来追溯其风格的由来。荷花是中国花鸟画的传统题材,历代花鸟画大家都曾有过描绘,它也多次出现在张桂铭的画面中,但是在张桂铭的画面中,这一传统题材却具有了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八大山人的荷花仍然体现着文人画的典范,笔墨韵味仍然是关注的重点,那几根擎起荷叶的茎梗更具有力透纸背的笔力,成为支撑起整个画面的“骨”,八大山人的绘画布局往往显得奇崛而不落俗套,整个画面中透出一种荒寒寂寥的落寞情绪。潘天寿也画过很多荷花,潘天寿取八大的奇崛而发扬光大,但是画面却是以正气、生机为基本格调。基于上述观点,我们来看看张桂铭的《藕花深处》,虽然仍有几分文人雅士逸笔草草聊以抒发惆怅的韵味,但是更多是通过变形与分离的手段处理来提炼物象本身所具备的本真之美。荷花荷叶如同陶醉于夏季明媚阳光之中,显现出几分人性的意味,荷花丛中的躺着的优美人体仿佛同荷塘荷花融为一体。各种形体看似散漫不羁,实则柔中有刚,这种大手笔凝练变形可以看到八大的影响。 八大山人和潘天寿在花鸟经营位置以及提炼物象方面都有天才的造诣,他们在构图布局以及造型上的现代意识为张桂铭等现代国画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但是无论是八大也好潘天寿也罢,他们可供后人学习借鉴的不是他们留下的经典图式,而是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意识,以及评判创新合理性与价值的感性标准。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中国画有没有文脉,要不要文脉,似乎成了不是问题的问题。应该承认,大多数艺术家、评论家还是期许“文脉”之存在的。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得到广泛认同即是。 创作冲动的形成,首先要求艺术家有丰厚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这无可非议,但有什么样的生活积累和情感积累,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课题。如果我们借用“道”与“器”的概念来对这一课题进行解构,那么我们站在“道”的高度,多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符号学的意义出发,为中国画构勒出在当代的一条文脉通道,未必不是中国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幸事。 ——陈政
编辑推荐
中国画苑学术研究体系是由《中国画苑》编辑部编撰的集艺术研究丛书、艺术教育论著为一体的大型学术研究书系。为做好《当代中国画文脉研究:张桂铭卷》系的编撰工作,《中国画苑》特地组织了国内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担任主编和学术顾问.并成立中国画苑学术研究书系编委会,以当代中国画创作的中坚画家为主要关注对象,旨在呈现当代中国画的主流创作状态和发展倾向。中国画苑学术研究书系坚持“学术性、史料性、可读性”的编撰宗旨,以期为中国画的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一个详实.严谨的学术研究范本。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