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1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薛龙春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以王宠这一吴门四家中最为研究者忽略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对王宠的人生与艺术进行合理重构,并透过这一个案,回应书法史上的一些传统理论,为吴门书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翔实材料与新颖视角。
作者简介
薛龙春,1971年11月生,江苏高邮人。美术学博士。现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灌输省教育厅“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沧浪书社社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一等奖、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出版有《王宠》(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张怀瓘书学著作考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目前主持第十届霍英东青年基金项目《王铎与晚明书法》、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王宠研究》等。
书籍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苏州文人社交的环境、方式与趣味:王宠和他的友人们 山水之胜 游宴、唱和、书画酬酢 送别、祝寿及个人(家族)纪念性画卷 精致的趣味:园林、花、茶、书 放诞情怀:不问生产、不拘行检、山人 第二章未见其止与老而愈妙:一项以王宠、文徵明为比较的研究 王宠的病与早逝 王宠的传记:“未见其止” “人书俱老”的命题 文徽明的传记:“老而愈妙” “人书俱老”的不对应性及传记写作的调整 第三章性情的流露,还是人生的面具:王宠人生及书风解析 贫贱而不得志的短暂人生 恬退表白与抑郁情怀 “以拙为巧”的四个特征 书风之成因 第四章取法晋唐与绍式时人:书家成长的两面镜子 ——以王宠为例 古来的取法途径 高蹈晋唐名家的评述 宋克与祝允明的影响 一个被忽视的阶梯 第五章金石气与木板气: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际遇 木板气 金石气 另一种解读 第六章伪作与王宠书史形象的建构 吴门书画消费与作伪之风 可靠的王宠传世小楷 可以确定的王宠小楷伪作 不可靠的王宠传世小楷 伪作的意义 第七章王宠的嗣响:“吴门书派”非“文徵明流派” 王宠的门生 王宠生前的追随者 王宠身后的向慕者 注释 附录一王宠作品表 附录二王宠及其家族碑志、行状、祭文、传序小辑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人书俱老”的命题 对于艺术家而言,年寿似乎是风格、境界臻于成熟的一个重要保证。孙过庭在《书谱》中指出:“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仲尼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言必中理矣。”他还援引王羲之为例:“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关于王羲之书法暮年臻于妙境的说法,并非孙过庭首创,南朝宋虞觫《论书表》就说“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锺、张方之二王,可谓古矣,岂得无妍质之殊?且二王暮年皆胜于少,父子之间又为今古,子敬穷其妍妙,固其宜也。”虞觫在整理前代流传书迹的基础上,作出~个直观的审美判断,并因此引伸出古今之变的议论,锺、张与二王之间体现出今古之变,大、小王之间亦体现出今古之变,甚至一个书家的一生,也体现出今古之变。虞觫因鼓吹古质今妍的“进化论”,遂有“二王暮年皆胜于少”之说。孙过庭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在非审美的意义上提出“人书俱老”,暗示着书法品质的优劣与时间锤炼之间的对应关系。 然而,所谓“末年”的确认,并不完全可信。那些流传后世的没有确凿年代信息的作品,其书写时间在艺术史学者之间常常是争论不休的话题。譬如王羲之《姨母帖》,在王书他帖中不见有类似书风,反而与二十世纪西域出土的晋人残纸古文书字迹相通,有的学者或将之视为王羲之早年作品,有些学者则正好相反。对于那些缺乏前后参照的书家作品而言,情况更为严重。根据曹宝麟的一项研究,历来学者将北宋沈辽(1032—1085)《秋杪帖》和《颜采帖》的书写先后完全颠倒。 从根本上说,人书俱老所指向的是儒家人格在艺术中的完满显现。惟有老人,经过岁月的历练,才能动不失宜,言必中理,对于外物,才能显示出融通与平淡,他的艺术也才更为耐人寻味。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自由与法度的充分协调,而这样的境界,在孔子看来,只有老人才能体验。可见,年龄不仅是功力和修养的象征,它还预示着值得信赖的作品质量。
编辑推荐
《雅宜山色:王宠的人生与书法》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