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上海书画出版社 编 页数:234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最早系统论述齐白石篆刻艺术的是傅抱石。一九五八年,即齐白石逝世的第二年,作为现代画家中学术素养超群的傅抱石就在《文汇报》发表《白石老人的艺术渊源》一文,称“老人的天才、魄力,在篆刻上所发挥的实在不亚于绘画”,“把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霹雳一声”开始《齐白石作品集·印谱》撰写的万言长序——《白石老人的篆刻艺术》,认为《齐白石作品集》所收“三百多方印章也是他为中国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极力赞扬“老人在篆刻艺术上‘胆敢独造’的革新精神”。除了这些溢美之辞,傅抱石对齐氏印艺的具体评述可谓穷源竞委、条分缕析,尤其是论齐印篆法既“平易近人”又“妙招频生”、章法既“生动活泼”又“化险为夷”、刀法既“干净利落”又“奇崛多姿”,因此“看到了健康清新的意境”,堪称慧眼独具、切中肯綮的评骘,字里行间更是贯穿着一位同样精于书、画、印的大家对另一位大家的惺惺相惜。
章节摘录
插图:《白石老人自述》记一九一零年事时曾说:“我刻印的刀法,有了变化,把汉印的格局,融会到赵扰叔一体之内,薇荪说我古朴耐人寻味。”此年齐白石四十八岁,已有了六出六归经历,其篆刻也已颇有声名,十年前被谭延不,闿兄弟磨去的印章又请他来补刻了,“同时,湘绮师也叫我刻了几方印章。省城里的人,顿时哄传起来,求我刻印的人,接连不断,我曾经有过一句诗:‘姓名人识鬓成丝。’人情世态,就是这样地势利啊”。“鬓成丝”之年终于“有了变化”,算得上是稳扎稳打。齐白石早年也曾仿刻过工整一路的汉印,如一九零一年为陆质雅刻“留得春光过四时”就有“仿汉印”的款识,但并不多见。赵之谦一向推崇汉印的“浑厚”,齐白石在外游历多年,对当时印坛的仿汉时风应有了解,自然也会有所行动。从这一时期的创作来看,的确“古朴耐人寻味”,但其中汉印的意味并不十分明显,想必仍是限于“能见度”,无法深入用力。至于赵之谦贯通“钟鼎、碑碣、铸镜、造像”的“印外求印”主张,对齐白石而言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何况在家乡求印者“接连不断”,也不必急于改弦易辙。近世论者大多以为齐白石后来单刀直入的作风也是受赵之谦影响,并举出赵氏“丁文蔚”、“锡曾审定”等印以为佐证。与赵之谦其他风格不一的实验一样,单刀刻法在他只是偶一为之,虽然在“丁文蔚”一印的边款点出了“颇似《吴纪功碑》(《天发神谶碑》)”,但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齐白石在六十岁之前临习过此碑。齐氏初学赵之谦时期虽也偶有单刀刻就的印章,但都未成气候,也属于一时兴起之作。事实上,赵之谦在“何传洙印”的边款中曾明确指出:“汉铜印妙处不在斑驳,而在浑厚,学浑厚全持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看似平平无奇,而殊不易貌。”黄牧甫正是由“妙处不在斑驳”的观念悟出“赵益甫仿汉,无一印不完整,无一画不光洁,如玉人冶玉,绝无断续处,而古气穆然,何其神也””,进一步认为“汉印剥蚀,年深使然,西子之颦,即其病也,奈何捧心而效之”“,从而开创了爽利雍穆的印风。我们不知腕力雄强的“芝木匠”是否留意过此段边款,尤其是“学浑厚全持腕力,石性脆,力所到处应手辄落,愈拙愈古…一”云云,似乎已经明白提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或者齐白石也有感于此(单刀直入的痛快作风是合乎其天性与追求的,这从一九一零至一九一六年山居阶段其绘画越来越简练单纯的调整可以印证),但苦干不能立刻开花结果,因为直到此时,齐白石仍未在篆刻的基本要素——篆法上有所作为。
编辑推荐
《朱朱白白:北堂旧藏齐白石印集》:白石翁此刻酣畅淋漓,牧甫在世恐有不逮,后辈当用心藏之。——钱君匐跋北堂旧藏齐白石篆刻原石。镌者俱君子之量,方寸显万千气象!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