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9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钟敦伦 等编著 页数:129
前言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世界第三大河流,干流宜昌以上流域为长江上游流域,简称长江上游。长江上游流域面积约1.005 4×106 km2,占全流域的55.8%;人口约1.68亿,占全流域的37.5%;耕地约9.194×106 hm2,占全流域的38.0%;牧地约2.234×107 hm2,占全流域的71.5%;宜农、林、牧荒地约1.1940×107 hm2,占全流域的60.2%;水域约1.939×106 hm2,占全流域的25.7%;水资源总量4.510×1011 m3,人均占有量高于流域和全国平均水平;水能资源理论储量2.18×108 kW,占全流域的81.5%,可开发利用量约1.7×108 kW,占全流域的86.3%;钒、钛、锶、汞和芒硝分别占全国储量的70%至90%,天然气占60%,磷矿占40%,硫铁矿占25%,铁、镁、铅及石棉各占20%;由金沙江、雅砻江和岷江等流域的森林组成的西南林区是我国的第二大林区,不仅具有丰富的木材和林特产品资源,而且是长江上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绿色生态屏障,在抗御自然灾害侵袭,保护自然环境、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起着巨大的、无可替代的作用。长江上游广袤的原野、雄壮的山川、丰富的资源,不仅造就了九寨沟、黄龙、泸沽湖、长江三峡、峨眉山、青城山、贡嘎山、剑门关和龙门山地质公园、兴文地质公园与大熊猫栖息地等一大批广布于流域内、闻名于全世界的自然历史遗产和风景名胜区,而且在几十万、上百万年前就成为元谋人、资阳人等人类祖先的栖息地,并通过世代繁衍、不断壮大,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如三星堆、金沙遗址、都江堰、乐山大佛、大足石刻和焚人悬棺等。美丽、富饶,充满神奇而又独具魅力的长江上游,目前已成为全国和全世界人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科学考察和探索人类起源、文明与发展的热土和目的地,在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专题地图形式的总结,充分反映了长江上游不同区域泥石流发育的环境背景条件、不同区域泥石流活动的危害和分布、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区域泥石流的危险程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书籍目录
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图(见全开附图)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图说明第1章 泥石流的危害与分布 1.1 泥石流的危害 1.2 泥石流的分布与分布规律第2章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2.1 动力条件 2.2 松散固体物质条件 2.3 人类经济活动与泥石流发育第3章 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的原则和指标 3.1 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的原则 3.2 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的指标第4章 区划的指标分级与分区 4.1 自然危险度区划的指标分级与分区 4.2 社会经济水平区划的指标分级与分区 4.3 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指标的分级与分区第5章 分区综述 5.1 长江上游泥石流高度综合危险区(Ⅰ) 5.2 长江上游泥石流次高度综合危险区(Ⅱ) 5.3 长江上游泥石流中度综合危险区(Ⅲ) 5.4 长江上游泥石流轻度综合危险区(Ⅳ) 5.5 长江上游泥石流微度危险区(Va)和基本无泥石流活动(危险)区(Vb)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该小区由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组合而成的泥石流自然危险度区划指标所划分的结果显示:区内泥石流中度自然危险区的分布面积占小区面积的49.9%,轻度自然危险区的分布面积占15.1%,微度自然危险区的分布面积占29.6%,基本无泥石流活动区的分布面积占5.4%。上述分析充分说明,该小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利于泥石流中等活动、一般活动和微弱活动。区内已查明的泥石流沟6条,分布密度平均为0.46条/100 km。,能给区内造成中等危害和一般危害,但区内矿产资源和农业气候资源丰富,人类活动强烈,因此局部地区在人为作用下,也能造成严重,甚至十分严重的危害。该小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很高,100%的为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区。小区内泥石流的自然危险度和社会经济水平的耦合方式,主要为泥石流中度自然危险区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区相组合,其次为轻度自然危险区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区相组合,这两种耦合形式都构成泥石流中度综合危险区。此外,还有泥石流微度综合危险区与基本无泥石流活动区存在,但这些地区紧邻泥石流中度和轻度自然危险区,当前两类地区发生泥石流时,往往强烈波及这些地区,并造成轻度、中度,甚至较严重的危害,因此在通过分析后,将这些地区也划入泥石流中度综合危险区。
编辑推荐
《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