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爱情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作者:劳拉·吉普妮斯  页数:244  译者:李根芳  
Tag标签:无  

前言

译序:真爱令人自由李根芳20世纪70年代的偶像明星刘文正有一首歌就叫《爱情》,歌词并不长,却道尽了爱情扑朔迷离、令人难以捉摸的特性。披着白围巾、身高接近180厘米的刘文正唱着:“若我说我爱你,这就是欺骗了你;若我说我不爱你,这又是违背我心意。”究竟什么是爱情?谁敢反对爱情?就像本书作者劳拉•吉普妮斯所述,爱情是个颐指气使的老大,它要我们忠贞不贰,我们就不敢轻易违反造次;在爱情面前,人人成了小老百姓,臣服于位高权重的帝王,受其摆布;或是像签了约的奴仆,任其使唤。然而,在一切都被解构、凡事皆受挑战的时代里,为什么独独爱情能继续霸占宝座?何以一夫一妻的专偶制度永远受到众人膜拜?无论是中外影视圈、政坛或是全球体育界,只要有人胆敢违禁,势必受到各方围剿追杀。因此无论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一时的意乱情迷”或是“犯了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当事人总要出面道歉,向社会大众坦白认错。或是原本形象完美的居家好男人,突然间各种代言皆被封杀,从此销声匿迹,“闭门思过”,甚至得用天价来挽救一切。但是,类似的戏码从来没有停止过。而且,我们知道,只要专偶制度存在,这出戏就一定会继续上演。劳拉•吉普妮斯强调的专偶制度,未必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随着同性婚姻渐受法律承认,书中援引的例子可能也适用于同志婚姻。她的重点在于专偶制,特别是“真爱永恒专偶制”的神话。这样的神话在近世似乎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若有人胆敢质疑,恐怕会立刻被人贴上“反社会”的标签。然而,成为专偶制度的信徒才是真正的爱的追随者吗?这有没有可能其实是打着“真爱”名号,从事种种违反真爱的行径呢?这是吉普妮斯站在悖论的角度,要求读者跟着她一起深思的问题。我觉得全书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她借由批判理论来检视现代亲密关系与资本主义经济逻辑的相通性,她指出:“我们不可能拒绝爱,正是因为现代人被形塑成是渴求被满足的存在,期望与人联系,需要爱人和被爱。因为爱如血液里的原生质一样重要,世界上其他一切充其量只是白开水。”这样一种对爱的信念与坚持,和现代工业社会强调效率、工作伦理,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她援用了福柯“规训”的概念,强调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利用“圆形监狱”的逻辑,将专偶制爱情歌颂包装成至高无上的美德与幸福,因此国家机器不需要处处站岗、时时设防,却能达到无时无刻不在监督人民的目的。我们对于工作上的表现和亲密伴侣之间的关系,都可以“努力”来达成希冀的目标,如果表现不尽如人意、关系不尽美好,那就是我们努力得不够。除了国家对婚姻关系的规范制约、工作场所对专偶制的奖“善”惩“恶”,在巩固这套意识形态之外,现代美国社会也透过各种两性关系畅销书、心理咨询,甚至是脱口秀节目,对人们进行监督与辅导,这便串联成整个经济的生产消费链,一切都可以拼装在线完成。“生命之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之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进人类全体之生活。”这些崇高的目标,就在“努力”之中得以实现。然而,这样的逻辑是否是为了现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而服务呢?事实上,当代社会学家如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贝克夫妇(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都分别探讨了现代社会结构的改变,已急剧地影响了现代家庭结构,也挑战了传统以来我们对亲密关系的定义与了解。也许种种的逾越行径,无非是挑战僵化现况的革命行动,透过这些逾越,我们开始去探问疆界从何而来?为谁所限?规范如何重写?规则如何改订?这当然不是一本鼓吹婚外情的书,就如书名所示:Against Love,我的解读是,专偶制度恐怕是以爱之名行反爱之实。既然是制度,自然有其生成的原因与捍卫的价值观。就像父权制度其来有自,但不见得是真理,前仆后继的前人让我们看到了争取性别平等的成果,性别差异不该再成为限制就学或就业的理由,女性应得以接受教育、发挥所长。长期以来,专偶制度被奉为真理,但是劈腿事件仍然层出不穷,就像搅乱一池春水的杂质,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诚实地面对究竟这一切出了什么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人是社会动物,我们确实需要相濡以沫的陪伴,但是亲密关系和爱情为什么必须是一体的?若是追溯历史演化,现代专偶(婚姻)制度其实是相当晚近的产物,我们却被紧紧圈住,在其天罗地网下,几乎无处遁逃(现在更有小报新闻、八卦媒体随侍在侧)。从西方历史观之,古希腊文共有四个词来指涉英文的love,分别是eros,agape,philia,storge。eros是激情的爱,往往有色欲的渴望;agape是对家人、配偶的爱,包含了尊重;philia和友爱相近,也可扩及群体;storge通常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情感,含有宠爱的意味。在现代的爱情神话里,我们似乎要求对方要能给予这四种不同的爱,否则就是对方不够爱自己的明证。虽然吉普妮斯讲的是浪漫爱,但有时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看到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影子。也许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从她的析论中看见自己也看见别人,在辛勤工作、努力求爱的同时,不妨停下来想想: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相信,真爱令人自由,不仅是自己,也包括对方。

内容概要

对大多数当代人来说,偶尔打打野味,与全心拥戴一夫一妻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衡量配偶物质资产与社会资产已内化到爱情心理与欲望的潜意识结构里,当“伴我一生”,“忠贞不渝”等支撑爱情的柱石一根根坍塌时,婚姻还会是爱情的终极梦想吗?劳拉·吉普妮斯深入考察了现代人心灵的困境与欲望,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讨论婚姻制度和爱情教条之疑惑,其观点可谓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恐有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之虞,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

作者简介

劳拉·吉普妮斯(Laura Kipnis)
美国西北大学广播电视电影系教授,也是文化及媒体批评家,谈论领域包括性别议题和当代文化。曾于2007年来台参加第七届“性/别政治”超薄型国际学术研讨会,讨论的题目是“色情无价”。

书籍目录

读前须知/1
绪论:我刚好遇到了/4
第一章 爱的劳动
爱情一定要“努力”维持 /18
爱情的最低工作时数 / 20
我们自己选择了爱情?/25
爱情政权的维和部队 / 34
和谐社会需要的爱情关系/ 39
偷情:小小的乌托邦世界/46
论辩与悲歌 /53
第二章 家庭集中营
现代爱情的特点/67
亲密关系的种种辅助维生系统/74
伴侣错综复杂的需求/81
爱情的文法课课程/93
“不可以”列表/96
通俗文化中的“反”爱情 /109
第三章 爱的艺术
偷来的时光:偷情的时光 /129
偷情也是艺术/134
当第三者踏进家门/139
就算配偶不在场??/141
关于欺骗/148
捉奸在床/158
改变与反对改变/161
第四章 追求幸福
在压抑和解放间挣扎的我们/173
还有谁支持婚姻制度/176
公众人物的私生活/183
配偶风格/188
“我愿意效忠”国家?/198
反对爱情的寓言/217
爱与工作/224
爱情VS反对爱情/232

章节摘录

一、第一章:爱的劳动在这个房间里所有私通者请起立,包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忠的妻子,处处留情的丈夫,还有迷途的家庭伴侣。一天到晚幻想外遇的人,也请起立。曾在偷腥通俗剧里扮演“另一个男人”、“另一个女人”这类配角的也别坐着,有疑心病的配偶或婚姻侦探,“我3点打电话到你办公室,他们说你刚走!”或被戴绿帽的老公,忍气吞声的老婆。当然,你可能(至少在意识上)不知道自己是其中一员。你可以花一秒钟想想这个可能性,或者赶快打个电话:“喔,没事,只是看看你在干吗!”擅长背叛的专家很快就明白,我们可不是在讨论一夜情。短暂的露水姻缘,喝得半醉的糊涂账,在市郊隐秘住所的交换伴侣游戏,或在后现代美国,其他能够外遇又不会留下痕迹的种种机会。我们活在一个性致勃勃的时代, 这个文化一方面极度突显性欲,一方面又维持新教的基本精神,两者旗鼓相当,比例平衡。据估计,伴侣间至少有一次不忠记录的比例从20%〜70%不等,这意味着你基本上选择的是在这类行为里偏好的立场,而不是反映实情。不管确切数字为何,而且说真的,我们一定要像社会科学家和养鸡场管理人一样,斤斤计较那些数字吗?很显然,偶尔打打野味,与全心拥戴一夫一妻制,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冲突。我们之中不少人在必要时都有一套说辞,如“空腹时就不该喝酒”,或是多年来懂得以吹毛求疵的精确,策略性地解释各种例外,如“在外地的不算数”、“口交不算数”等。一些有先见之明者,早就和伴侣约法三章,对这类情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仅此一次,下不为例”、“不能有半点隐瞒”等规则,不过据说这类规则较常出现在非异性恋关系里。我要再次强调的是,这类统计数字并非全然可信。但是我们不是在讨论与自己或配偶的约法三章,或者“不过是性而已,没什么大不了”。我们要谈的是,婚外情─动了心的真感情:亲密的互动、能重新被唤起的激情、倾情告白、理想化、爱的宣言—分享彼此最喜欢的书、童年回忆、抱怨情感关系的不满,甚至是表白最深沉的自我等。最后不得不痛苦地向挚友或专业倾听者求助,后者可是所费不赀。因为陷入爱河的两人可能都有家室或伴侣,这场断不了的热爱得偷偷摸摸地进行,这让你的整个世界天翻地覆。换句话说,我们要谈的是矛盾。在我们这个时代里,爱情正是日益滋长壮大的矛盾。不忠是进入这个充满矛盾与焦虑世界的门槛,也是看清当今爱情伦理的一种方式。它是个想象的空间,也是真实的事件。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是否报名参加华丽客轮,我们都是在同一条船上─除非你誓死不从。二、我们都知道幸福的婚姻需要努力:我们在这劳工密集的亲密关系教义问答里被教育得很好—努力,努力,努力;如果两者都需要苦其心志,那工作和下班后的差别在哪儿?工作/家庭、办公室/卧室,你可以不照表抄课吗?幸福的关系或许需要努力,但不幸的是,一旦触及到爱,努力往往会过了头,这时努力是行不通的。就情欲来说,玩才是王道。或者如精神分析师亚当•菲立普(Adam Phillips)所述:“在我们的情欲生活里⋯⋯不可能努力维系关系,就好像你不可能决定要勃起或是打算做一个梦一样。事实上,如果需要努力,你知道一定有问题,有些东西已经不在了。”然而我们还是在这里辛勤耕耘。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工作伦理竟然渗透到人类存在的一切范畴,就算下了班,也不能玩—或是到处留情。当然工作伦理很早以前就渗透到休闲范畴,原本是抽离工作的休息,现在则是费力去休闲。你发现自己不断在工作后重复操劳时,也就是当你在“努力锻炼塑身”之际,一切都搭上工作伦理也不是什么新说法,这和中产阶级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回在你凌晨4点躺在床上,思索着自我价值或社会价值这类存在理由的问题时,不妨想想这一点:“我真的成就了什么?”但是究竟何时工厂的修辞成了爱情的预设语言—这难道意味着要改善家庭关系,应该用劳资双方的集体谈判来取代婚姻咨询吗?一夫一妻制变成劳动,欲望由契约来组织,账务和忠实好比是劳工付出的劳动,婚姻如同家庭工厂,通过严格的生产纪律来管理,使得所有的妻子、丈夫、家庭伴侣都被现有的机制紧紧绑住。这真的是我们所说的幸福关系吗?关于欺骗我们也别忘了自我厌恶。或许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自认为是个好人,那么欺骗枕边人实在不是件快乐的事,那些偷来的光阴总是有代价的。即使你偶尔听到,为维系长期的配偶关系,可以容忍某种程度的互相欺骗,美国人通常会说这是“欧洲人”的作风,也就是说,一个遥远而有些肮脏的概念。事实上,最近在法国针对对一夫一妻制的态度所作的调查发现,其实他们和美国人并无二致。但是提到配偶欺骗这个主题的道德负担,提到动物王国的典型代表,或是身体主人与其下半身器官的模拟,光是思考这些问题,可能就需要各种自我形象缓冲装置:酒精是最典型的,通常再加上一点自圆其说,对自己播放的三角关系用古老爬虫类的大脑来解套。不过让我们承认诚实本身就是个充满欺骗的主题,这使得任何对诚实站得住脚的自我反思,都显得有些不可靠。事实上是,集体社会生活要求所有人习惯性地欺骗,没有一个人可以宣称自己未受污染。有谁从来没有谎称生病而请假?或谎称某个亲人过世但其实人家还活着?有谁从来没有过编造理由爽约,好去做别的事,或者可以什么事都不做?我们游走于变幻莫测的社会,面临困难的人际关系处境,或是进退两难的局面时,欺骗并不罕见。每个社会化的个体都知道,集体存在势必会有某种程度的欺骗,如“你看起来很不错”、“我打电话给你”等,而且我们大概也都意识到,如果没有欺骗,社会运作可能会停止。你不必变成王尔德,也知道要维系友谊、保住工作、和亲人或配偶的亲戚们来往,有时甚至只是想让一天好好过,都需要展现虚假的一面。集体生活要求的欺骗形式远比社交谎言来得更加复杂细致。研究欺骗的社会科学家在报告中指出,欺骗别人不但是一种自动的社会行为,愿意被骗同样是自动行为,指的是知道某人在说谎,不过通常的情况是我们未必知道。有可能是我们并不想知道真相。研究者猜测有这种可能。人类实际上通常很不擅长判断真假,我们一般依赖的线索,跟真正的诚实与否根本毫不相干,比如说眼神游移、颜面神经抽搐、说话时迟疑不决。就算有人坚持他们非常有自信可以侦测判断别人是否说谎,就算我们的司法系统取决于面对面判断的精确性,但那些训练有素者察觉出谎言的成功率却还是不超过50%,换言之,这跟乱猜的结果相去不远。受挫的欺骗研究者被迫得出结论:人类没有充分的动机去侦测谎言,甚至可能出于自我保护,而对知道真相存有偏见。要维系关系,成功的欺骗侦测显然没有帮助。不成功的欺骗侦测反而是比较明智的策略,成功侦测朋友和亲密伴侣习惯性的谎言,只会造成自己的寂寞孤单。骗子和不知道真相的被骗者之间成功的欺骗行为,是复杂的人际关系协议。不过即使某种程度的欺骗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即使谎言侦测有违我们的最大利益,维系现代配偶生活的基本前提是,我们不会欺骗亲密伴侣。我们认为亲密关系应远离一般社交虚伪和敷衍了事,是能够彼此真心以待的私人净土。一般认为,如果两人不能坦诚相待,这个关系也就玩完了,至少绝大多数的美国人在受访时,都表达了这种信念。这可是克林顿执政年代,权威意见、问卷调查以及茶余饭后闲谈最热门的话题—为什么希拉里在面对克林顿长期的欺骗,却不从这个婚姻出走,她没有离婚也常被视为是她自己道德上的失败,失控的企图心往往成了大家推论出的主因。根据亲密关系典范原则,通奸罪并不限于通奸的一夫一妻制,更糟的是,这项罪责玷污了诚实,这原本是通奸行为发生前最被看重的原则。毫无疑问的是,任何相信透明是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的人,逮住配偶说谎,绝对是一大伤害,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这么想。被骗通常令人感到不受尊重,甚至是被羞辱。讽刺的是,被欺骗的理由通常是因为不想伤害人。“在某个层次上”算计过,真相可能令某人或某事有风险,而欺骗在某种棘手的情况下,看起来似乎没那么糟。通常这种情况是当我们的责任和欲望有所冲突,例如社会或配偶对我们有所要求,我们的内在生命又渴望别的的时候。但是,想要鱼与熊掌兼得,本来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我们是分裂的,在这一刻是自我(ego),下一刻是本我(id)。更重要的是,无论社会化和内在暴徒、罪恶感和自我惩罚如何要求我们全面顺从,两者仍然同时发生,受到从未完全臣服于现实原则的幻想和希望的摆布。拥有不止一个欲望是现代亲密关系最大的禁忌,但是把性欲完全囚禁到紧密的家庭范畴,默默接受一个先行萎缩的欲望世界,对某些人而言,与自我背叛无异—这里的自我指的是最分裂,也最不妥协的饱满“自我”。

媒体关注与评论

辛辣又令人着迷⋯⋯极其有趣⋯⋯以散文的犀利笔锋,表达对婚姻迷思的精彩控诉,以及对不忠的赞扬。——《纽约客》该是时候有人跳出来戳破我们对爱情和两人关系的理想主义想象了。——《纽约邮报》 如果你认为家庭价值不仅仅是爱你的家人,还包括更重要、更好的东西,请避开这本书,以免读后中风。——《华盛顿邮报》 吉普妮斯的论述读起来就像辛辣又脱俗的小说,叙说一桩不忠外遇的开始、过程和结束。——《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若要一个人不享受吉普妮斯带来的震撼,大概要有一副铁石心肠⋯⋯有趣又精明⋯⋯论述有力且有根据。——《芝加哥论坛报》 令人惊奇的慧黠,美妙的笔锋⋯⋯吉普妮斯结合记者的活力和哲学家的脑袋⋯⋯无论你是否同意,吉普妮斯的论证方式让《反对爱情》充满震撼,同时也令人捧腹大笑⋯⋯就算是最幸福的已婚者,也会喜欢这本书的挑衅味道。——《费城询问报》以刀锋般锐利的智慧和逗趣的讽刺笔调,吉普妮斯将一夫一妻制的浪漫迷思完全打破。——《出版者周刊》

编辑推荐

《反对爱情: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儿》编辑推荐:一部挑战社会伦理底线的惊世骇俗之作。有外遇的人,请全部起立。幻想过外遇但还没付诸实行的,也请起立。扮演第三者还有被戴绿帽的老公、忍气吞声的老婆,也请起立。还有谁是坐着的吗?婚姻这个当代最重要的爱情制度,产品不良率(离婚率)已经高达50%,但从来没有人怪罪婚姻的生产流程有问题:恋人们照样失控地奔向礼堂,毫不在乎自己有一半机率成为爱情的瑕疵品。让我们大胆想象一种可能性:离婚人数之所以暴增,会不会因为婚姻制度已经不适合这个年代,就像“室内电话”无法满足现代人随时需要沟通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手机”一样?“伴我一生”,“忠贞不渝”这种持续了三百多年的爱情观,已经是众人臣服的最大党,在它之前人人软脚,没人敢反抗。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劳拉•吉普妮斯重磅巨著大陆首次面世。这位呛辣的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决心站出来对抗暴政,企图推翻爱情的模式。她希望用最激烈的方式,将你从爱情的温柔乡里震出。所以阅读前请系好安全带,免得你脆弱的感情就此碎尸万段。婚姻,其实是一个统治阴谋……跟吉普妮斯比,李银河都OUT了!欢迎拍砖!欢迎吐口水!作者犀利地批判了人类对婚姻制度的迷恋式顺从,直指两性情感最不堪目睹现实面。挑战人类一夫一妻的“专偶制”伦理底线,质疑婚姻制度的合理性。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一本质疑婚姻制度和爱情的两性情感之书。我们选择适合的伴侣,精密地计算他们的资产,仔细地衡量每个可能人选在市场上的价值,刮除浪漫的假面,我们都是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者,手上拿着小型计算器、卡尺和放大镜。现代爱情真正的蜕变,在于衡量配偶物质资产与社会资产,已内化到爱情心理与欲望的潜意识结构里。如果伴侣只是彼此的监狱、如果爱的功利目的与爱的理想背离,如果婚姻——我们遵循维系的习俗——为使爱情保持忠贞的制度变成忠贞的最大破坏者时,我们还要不要爱下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反对爱情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爱情,不需要理由,所以也不需要反对……一切皆是自然
  •   学经验来了,已经开始看,受益匪浅
  •   不太喜欢说教的口气
  •   可能因为是外国人写的,翻译的不太流畅,可读性不太好,虽然是我爱看的题材,仍有一些乏味,看了好长时间才看完,实在是不太吸引人,尤其是后边一小部分,感觉可有可无,就是去掉也对本书没有太大影响
  •   很早就想看这本,这中译本名字翻得,非得拿外遇来吸引眼球么?
  •   大概翻看下,不错。等看完再评论~物流够快~
  •   老实说,中间的内容有点点让我感觉失望,不如序言那么精彩,可能是观念或者文化的差异吧,感觉作者有点极端。。。
  •   不知道为什么给我送了这本,纯属错的订单,所以直接退回去了,而且快递送的我很不爽!态度极其不好!
  •      那些對被衛生署長楊志良惹毛的人,現在大可以把《反對愛情》扔在他腳邊大聲吼:看吧,鼓勵結婚?這就是國家的陰謀,企圖把所有人都關進婚姻的牢房裡接受勞改!
      
       這本書的作者蘿拉吉普妮斯是西北大學廣播電視電影教授,文化及媒體批評家,原來有個副書名叫: polemic,一種持負面意見的爭辯,出版社則賦予它另一個更吸睛的名字:「那些外遇者教我的事」,也沒錯,因為書裡談了很多的外遇,很多的「親密暴力」,大說特說愛情和婚姻的壞話。
      
       外遇只存在婚姻制度裡,誰膽敢不譴責外遇的?特別是搞政治的人,一旦外遇事發,比方吳育昇,嘿,你休想選市長!譴責外遇的另一個意思,即捍衛婚姻。即使這個婚姻已如一攤死水,即使一顆心或兩顆心宛如死城。對於崩解中的婚姻,婚姻諮商專家下的診斷書大致可歸納成一句:「因為沒有好好經營」,然後一如企管顧問公司,為挽救瀕危的公司(家庭),開出來一系列起死回生的藥方,「一起去旅行」乃其中常見的一帖,朱天心小說《初夏荷花時期的愛情》裡的那場修補之旅就是。
      
       家庭或許可以繼續維繫,但死去的愛情能不能再生呢?我無法回答。
      
       即使外遇(強烈一點的用詞,通姦)是一場真心的愛戀,像換膚一般的讓人的生命煥然一新,發光發亮,那也不應該受到祝福,因為它總是帶給另一個人,或更多人重重的傷害。
      
       其實關於愛情和婚姻的負面表列,一個人只要稍微有一點生命歷練,每天看新聞聽八卦,都可以輕而易舉列出一串。問題就是,無論明白它們將如何一步一步邁向萎衰、腐敗,乃至消失--百分之五十的婚姻以離婚收場,我們還是會陷入愛情,渴望婚姻,只要看看廣告中有多少幸福家庭的畫面就知道了。
      
       另一個角度想,這未必不是一場溫柔的誘騙,把愛情、婚姻和家庭包裝成天堂邀請加入,形成一種逃不出的文化,為了社會的和諧和穩定以作為國家統治的基礎,「天衣無縫地將社會控制移植轉化成個人需求」--想想看,如果你是總統,你的人民通通決定單身,宣告揚棄一對一關係,你的麻煩是不是就大了?
      
       「反對愛情」,但這是一場勢在必輸的論辯,愛情的一方太強大了,蘿拉吉普妮斯一開始就知道,正因為如此,這一場反方的論辯更加必須。我們所自以為的自由戀愛,在社會學家看來,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因為「衡量配偶物質資產與社會資產已內化到愛情心理與慾望的潛意識結構裡」,這才是「現代愛情」的真貌,而家庭則是某種形式的集中營,最封閉的社會系統,「配偶是住在監獄裡,彼此是對方的監獄,軟禁是現代愛情的基本條件」。
      
       舉例來說?這麼問吧,舉不出例子的請站出來?
      
       但爭辯絕不會改變我們的立場,帶來革命,更不必說動搖內在思維了,但爭辨的好處是,至少我們看到細緻拆解後的愛情、婚姻與家庭,看清楚自我的壓抑與慾望的流動,然後呢,然後還是去追求幸福,或安心的繼續住在牢房裡。
      
       我想我還是喜歡愛情的,不然這一陣子就不會熱烈愛上韓劇「市政廳」裡的車勝元--雖然塑造這種「完美男人」是流行文化的最大騙局,毋寧是一種悲劇。
      
  •   很想看看这本书。
  •   说得非常好,我最近在看chap1,看的很迷茫不知在讲什么,然后你的一番书评就然我豁然开朗了 多谢!^____^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