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6 出版社:同心出版社 作者:沈从文 页数:191
Tag标签:无
前言
《题记》代序言本文发表于1934年4月25日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第61期。对于农人与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这点感情在我一切作品中,随处都可以看出。我从不隐讳这点感情。我生长于作品中所写到的那类小乡城,我的祖父、父亲,以及兄弟,全列身军籍;死去的莫不在职务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地将在职务上终其一生。就我所接触的世界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枝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地写下去。但因此一来,这作品或者便不免成为一种无益之业了。因为它对于在都市中生长教育的读书人说来,似乎相去太远了。他们的需要应当是另外一种作品,我知道的。照目前风气说来,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及大多数读者,对于这种作品是极容易引起不愉快的感情的。前者表示“不落伍”,告给人中国不需要这类作品;后者“太担心落伍”,目前也不愿意读这类作品。这自然是真事。“落伍”是什么?一个有点理性的人,也许就永远无法明白,但多数人谁不害怕“落伍”?我有句话想说:“我这本书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的。”大凡念了三五本关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问题的洋装书籍,或同时还念过一大堆古典与近代世界名作的人,他们生活的经验,却常常不许可他们在“博学”之外,还知道一点点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因此这个作品即或与当前某种文学理论相符合,批评家便加以各种赞美,这种批评其实仍然不免成为作者的侮辱。他们既并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便无法说明这个作品的得失——这本书不是为他们而写的。至于文艺爱好者呢,或是大学生,或是中学生,分布于国内人口较密的都市中,常常很诚实天真地把一部分极可宝贵的时间,来阅读国内新近出版的文学书籍。他们为一些理论家、批评家、聪明出版家,以及习惯于说谎造谣的文坛消息家,同力协作造成一种习气所控制,所支配,他们的生活,同时又实在与这个作品所提到的世界相去太远了——他们不需要这种作品,这本书也就并不希望得到他们。理论家有各国出版物中的文学理论可以参证,不愁无话可说;批评家有他们欠了点儿小恩小怨的作家与作品,够他们去毁誉一世。大多数的读者,不问趣味如何,信仰如何,皆有作品可读。正因为关心读者大众,不是便有许多人,据说为读者大众,永远如陀螺在那里转变吗?这本书的出版,即或并不为领导多数的理论家与批评家所弃,被领导的多数读者又并不完全放弃它,但本书作者,却早已存心把这个“多数”放弃了。我这本书只预备给一些“本身已离开了学校,或始终就无从接近学校,还认识些中国文字,置身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以及说谎造谣消息所达不到的那种职务上,在那个社会里生活,而且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去看。他们真知道当前农村是什么,想知道过去农村有什么,他们必也愿意从这本书上同时还知道点世界一小角隅的农村与军人。我所写到的世界,即或在他们全然是一个陌生的世界,然而他们的宽容,他们向一本书去求取安慰与知识的热忱,却一定使他们能够把这本书很从容读下去的。我并不即此而止,还预备给他们一种对照的机会,将在另外一个作品里,来提到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穷困与懒惰!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_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新题记本文原由作者题写在上海生活书店初版的样书上,收入《沈从文全集》前未曾发表过。现据作者手稿编入。民十随部队人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因与兆和约,将写一故事引入所见。九月至平结婚,即在达子营住处小院中,用小方桌在树荫下写第一章 。在《国闻周报》发表。入冬返湘看望母亲,来回四十天,在家乡三天,回到北平续写。二十三年母亲死去,书出版时心中充满悲伤。二十年来生者多已成尘成土,死者在生人记忆中亦淡如烟雾,惟书中人与个人生命成一稀奇结合,俨若可以不死,其实作品能不死,当为其中有几个人生命中影响,和几种印象在个人生命中影响。从文卅七年北平边城
内容概要
本书分为小说辑、散文辑两辑,其中小说辑选编了沈从文的三篇代表作:早期作品《阿金》、《菜园》,以及他最负盛名的中篇小说《边城》。在小说中,沈从文用抒情的诗化语言描写世世代代生活在湘西的乡民,描写他们原始、粗犷、淳厚、善良,又活力四射的生命力,并将其与极具特色的优美的乡土风景相结合;散文辑选入了沈老各个时期的散文代表作:早期作品吐露着刚刚踏入社会艰难跋涉的知识青年的忧伤苦阀,虽然稍显稚嫩,但已显露出他后来散文创作的主要特点;《湘西》、《湘行散记》、《湘行书简》是沈从文中期散文作品的集大成者,那些曾经在他生命中经过的普通湘民被纳入一个个人生小景中,被宁静悠远的青山绿水环绕着,宛如一幅优美细腻的水墨长卷,通过毫不做作的真挚情感表达着对生命的热爱;后期散文作品中出现了更加凝重的哲学思辨,将之前对湘西的思考上升到对人生和生命、民族和文化的隐忧;沈从文晚年开始长期从事历史文物的研究,此时的散文也有了史学研究的气息。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是我国蜚声文坛的现代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八十多部,是现代作家中成书最多的一位。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散文集有《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极为独特,其作品像一幅幅水墨画,融写实、象征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处处散发着乡土气息,故而人们誉其为“乡土文学之父”。著名小说《边城》,散文集《湘西》、《从文自传》等,都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书籍目录
小说辑 阿金 菜园 边城散文辑 小草与浮萍 市集 历史是一条河 鸭窠围的夜 箱子岩 我所生长的地方 《湘西》题记 生命 云南看云 湘西苗族的艺术
章节摘录
2插图:稍过,又问:“少琛,你呢?”男子笑着说,这天气是连说话也觉得可惜的天气,做诗等于糟蹋好风光。听到这样话的母亲莞尔而笑,过了桥,影子消失在白围墙竹林子后不见了。不过在这样晚凉天气下,母子两人走到菜园去,看工人做瓜架子,督促舀水,谈论到秋来的菜种、萝卜的市价,也是很平常的事。他们有时还到园中去看菜秧,亲自动手挖泥浇水。一切不造作处,较之斗方诗人在瓜棚下坐一点钟便拟赋五言八韵田家乐,偶一出城就夸奖独木桥美不可言,虚伪真实,相去真不可以道里计。冬天时,玉家白菜上了市,全城人都吃玉家白菜。在吃白菜时节,有想到这卖菜人家居情形的,赞美了白菜,总同时也就赞美了这人家母子。一切人所知有限,但所知的一点点便仿佛使人极其倾心。这城中也如别的城市一样,城中所住蠢人比聪明人多十来倍,所以竟有那种人,说出非常简陋的话,说是每一株白菜,皆经主人的手抚摸,所以才能够如此肥茁,这原因是有根有柢的。从这样呆气的话语中,也仍然可以看出城中人如何闪耀着一种对于这家人生活优美的企羡。做母亲的还善于把白菜制成各样干菜,根、叶、心各用不同方法制作成各种不同味道。少年人则对于这一类知识,远不及其对于笔记小说知识丰富。但他一天所做的事,经营菜园的时间却比看书写字时间多。年青人,心地洁白如鸽子毛,需要工作,需要游戏,所以菜园不是使他厌倦的地方。他不能同人锱铢必较地算账,不过单是这缺点,也就使这人变成更可爱的人了。他不因为认识了字就不做工,也不因为有了钱就增加骄傲。对于本地人凡有过从的,不拘是小贩他也能平等相待。他应当属于知识阶级,却并不觉得在做人意义上,自己有特别尊重读书人必要。他自己对人诚实,他所要求于人的也是诚实。他把诚实这一件事看做人生美德,这种品性同趣味却全出之于母亲的陶冶。日子到了应当使这年青人定婚的时候了,这男子尚无媳妇。本城的风气,已到了大部分男女自相悦爱才好结婚,然而来到玉家菜园的仍有不少老媒人。这些媒人完全因为一种职业的善心,成天张府、王府各处走动,只愿意事情成就,自己从中得一点点钱财谢礼。因太想成全他人,说谎自然也就成为才艺之一种。眼见用了各样谎话都等于白费以后,这些媒人方死了心,不再上玉家菜园。然而因为媒人的撺掇,以及另一因缘,认识过玉家青年人,愿意做玉家媳妇私心窃许的,本城女人却很多很多。二十二岁的生日,做母亲的为儿子备了一桌特别酒席,到晚来两人对坐饮酒。窗外就是菜园,时正十二月,大雪刚过,园中一白无际。已经摘下还未落窖的白菜,全成堆的在园中,白雪盖满,正像一座座大坟。还有尚未摘取的菜,如小雪人,成队成排站立雪中。母子二人喝了一些酒,谈论到今年大雪同菜蔬,萝卜、白菜都须大雪始能将味道转浓,把窗推开了。窗开以后,园中一切都收入眼底。
编辑推荐
《边城:沈从文专集(经典彩绘本)》:这触动灵魂的优美文字,源自文学大师的心灵深处,在岁月的长河中,如宝石般熠熠生辉,陪伴着我们一路远行。让震撼心灵的华彩美文,滋养我们的精神生命!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沈从文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