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

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尹学顺、 吕继红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01出版)  作者:尹学顺,吕继红 编  页数:325  
Tag标签:无  

前言

以历史映照现实,从昨天传到今天,随财经新闻看媒体人艰辛,凭专家视角看新闻采写技巧,这就是《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一书主编的宗旨。2008年10月,青年报与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合作,在《青年报》上开设“见证第一单——上海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纪实”专版后,上海金融界、新闻界就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份改革开放30年厚重而稀缺的“档案”。她能在过往解读中展望今天的意义,在历史回望中注重现实的前行,充分展示从积累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创新的力量。尤其是当这个超体量的新闻作品集体荣膺第十八届上海新闻奖二等奖后,我们上海商学院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加感觉有必要同《青年报》合作,从商务传播角度开发另一座“新闻富矿”。这也就是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阶段性成果之一的《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一书出版的由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纸质传播容量远不如网络,但高质、权威、有序的资源仍有突出优势。这本谦称为“花絮”的专著,忠实记录了《青年报》记者们历时7个月采访771位金融和传播界人士,“实地走访,追根溯源”的艰难跋涉,字里行间闪烁出当年163名历史见证人、金融弄潮儿的改革光辉和动人风姿。如上海银行的创建,首批“基民”的诞生,公积金贷款,典当业第一单,还有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图案“出笼”记,国库券交易由上海人促成,期货买卖第一单买方、卖方16年后重相聚……光看这些标题就能理解,这些执着的媒体人是以一种怎样的精神和毅力在“充分调查,深入研究,理性思考”,创作串连成一部上海金融改革30年的创业史和变迁史。把主题报道与新闻创新、队伍建设、作风建设以及业务探讨结合起来,相互砥砺、互相切磋,不啻成了一场新闻竞赛秀,这对一张报纸来说尤为可贵;从传播广义上谈,深度报道应该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角度,站在是否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以高屋建瓴的视野,去衡量选题的价值,厘清采访的思路,确定稿件的落笔。这都是我们传媒人努力的方向。上海商学院至今已有60年的建校和发展历程,在连锁经营、财会金融、物流配送、酒店管理等学科专业方面拥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成熟的办学模式。新闻与传播也是近几年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

内容概要

  以历史映照现实,从昨天传到今天,随财经新闻看媒体人艰辛,凭专家视角看新闻采写技巧,这就是《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一书主编的宗旨。2008年10月,青年报与上海市金融工作党委合作,在《青年报》上开设“见证第一单——上海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纪实”专版后,上海金融界、新闻界就敏锐地感到这是一份改革开放30年厚重而稀缺的“档案”。她能在过往解读中展望今天的意义,在历史回望中注重现实的前行,充分展示从积累的精神财富中汲取创新的力量。尤其是当这个超体量的新闻作品集体荣膺第十八届上海新闻奖二等奖后,我们上海商学院的新闻与传播学院更加感觉有必要同《青年报》合作,从商务传播角度开发另一座“新闻富矿”。这也就是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阶段性成果之一的《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一书出版的由来。

书籍目录

序为核实一个门牌号跑了六家单位我为采访看了一部老电影求证第一张股票图案的由来寻找“传说”中的“七人小分队采访中“制造”出来的新闻学会多渠道收集资料就是要选“告别工资袋”这个点3天谈了13个小时“哄”着四位老人还原细节发稿前惊出一身冷汗深夜追到病房采访此路不通曲线突围图文并茂的窍门从反复推敲中“打磨”报道追溯事件源头发现史料误差不是所有历史事实都是可以写出来的信一个人说的,还是信一本书写的?不要怕“摸老虎屁股从图书馆里挖掘采访人物调动一切人脉资源为报道服务做专业记者要从点滴积累开始两闯央行无果一个意外电话柳暗花明这是顺藤摸到的第三个“瓜”了让“坏账”起死回生对老干部的采访需要注意的问题学会从每次采访中汲取养料资料收集勿忘旧报纸优秀报道是最强大的“敲门砖”新闻需要速度更要精度难缠的选题终于可以完成可以适当有点“狗仔”精神写稿要找到最合适的落点心理战得来的5小时面谈我与采访对象成了忘年交照片也要跟着主题走“跑旧闻”也是磨炼记者要当一个启发者实在找不到当事人想办法自己体验寻找当事人遗忘的细节用执着感动基金经理帮我找照片行长出差途中深夜审稿40天的采访预约期里可以做什么把自己置身当年的环境中“冒充”购房者了解买房流程不能写成广告再小的细节也要证实一下采访要处变不惊居然提出“一个人名都不出现”!意外找到历史的参与和见证者一句话感动被采访人多打了一个电话找对了一个人换一个角度或许更快接近终点采访仅给半小时永远记得“核实”两字拾遗补漏找到好选题遇到“过于严谨”不要厌烦采访对象被“抢走”了曲线采访变成了捷径一对多人的采访要掌握好节奏只有找对人报道才会鲜活在三张“老单子”的细节上“做文章”迁就采访对象要有底线体验式采访获取心灵感悟人名地名一个字也不能错“三皮”精神之下的采访技巧满意服务送报坐等1小时在老广告中找到线索从把我当骗子到订购报纸500份在排列组合中寻找线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对采访对象多一点体谅找到“兴奋点”刺激采访我让这位严厉的行长笑着说话寻找见证人的技巧要重视“打腹稿”从“门外汉”成长为财经报道专家不是没有可能采访要有股韧劲三顾茅庐拜访邮储联系人从反面质疑中发掘新闻点采访对象不对路,赶紧掉头有些采访只能妥协做记者既要专也要杂眼见不一定为实新闻发布会材料不妨留一留选题如何“得来全不费功夫”

章节摘录

插图:[见证首单]银行贷款她从13平方米搬进了53平方米1992年5月5日上午10点26分,当上海华光仪器仪表厂职工杨希鸿在中国人民建设银行①上海市分行房地产信贷部“0001号”的“职工住房抵押借款合同”上签字盖章,她许久的住房梦,终于在那一刻圆了起来。与共和国同岁的杨希鸿,也在无意间成为上海乃至全中国个人公积金贷款的第一人。杨希鸿一家最早住在余杭路上,居住面积大约为13平方米,按她的住房条件,在厂里并不算困难户;但看到自己19岁的女儿每天在13平方米房子的阁楼爬上爬下,杨希鸿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改善住房条件的欲望就愈发强烈起来。夫妇俩看到《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后,便去当时位于吴江路上的建行上海市分行房地产信贷部咨询。这之后,她在当时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虹口支行备了案。心里有了数,杨希鸿夫妇于1991年10月19日去上海联城实业有限公司,购置了一套位于虹口区东体育会路的建筑面积53.36平方米的两居室,并预付了4.51万元的房款。次年,杨希鸿幸运地成为上海首批住房抵押贷款获益者,尚缺的4万多元房款至此由建行一次性付给联城房产公司。杨希鸿一家人在东体育会路的这套两居室里住了9年,直至2001年5月再次向建行申请个人住房商业性贷款,购买了新华路上一套135平方米的公寓。

编辑推荐

《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商务传播学”阶段性成果之一。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财经新闻采写与评析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没有想像中的好,不过,也还错可以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