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中西书局 作者:李昌国 页数:144
前言
目前,在我国1200多所综合性高职院校中,有将近700余所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成为继计算机、经济管理类专业之后的第三大类高职专业。但是,通过调研分析,从中不难看出,由于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缺乏必要的办学经验和软硬件基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教学思路、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尚存在某些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改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难题,我们认为编写一套适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教材是有必要的。这样可使艺术设计专业更加合理规范,促其良性有序发展。面对教学中较为突出的若干问题,我们编撰了这套《新视觉·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材》,仅供大家参考。此套教材是基于《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而策划编撰完成的。在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教学内容应以岗位技术需要的能力为本位,课程设置重在使学生掌握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本教材以此为宗旨,着重理论、实践、应用三方面内容相结合,历时一年多时间编撰完成,是一套对应当代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实用型基础教材。本套教材以注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下努力把握设计理论与设计技能以及岗位应用之间的关系,对岗位职业要求与岗前从业技能进行了分析。教材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课时安排等方面始终贯穿知识性、创造性和服务性三个目标,以实际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课程设置内容要求为导向,以项目设计流程为步骤,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目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本教材以模块为单元,包含了基础理论评析、岗位技能剖析、实践项目解析、经典作品赏析等教学内容,力求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材编撰中,注重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逐级深入与流程递进的教学模式来实施教学,通过情景互动、仿真模拟、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倡导学生在模块化课程中学会设计的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较强的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技能。本套教材在编撰的过程中得到了学院领导及主管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同时,也得到多位行业专家、教授的帮助,以及全系教师的积极响应与通力合作,使该套教材能得以顺利付梓,值此之际,由衷地向大家表示感谢!此套教材尚且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此望能得到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不胜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课时安排等方面始终贯穿知识性、创造性和服务性三个目标,以实际教学任务为出发点,以课程设置内容要求为导向,以项目设计流程为步骤,以提高学生岗位技能为目的,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每本教材以模块为单元,包含了基础理论评析、岗位技能剖析、实践项目解析、经典作品赏析等教学内容,力求针对性和适用性。
书籍目录
模块一 透视概述 一、透视定义及透视发展简述 (一)透视的定义 (二)透视学应用的意义 (三)西方透视发展简述 (四)中国传统绘画的远近处理 二、透视常用术语与基本原理 (一)透视术语与作图框架 (二)画面与透视图及视向特征 (三)取景框的视角与视距 (四)原线、变线和灭点的特征及相互关系 (五)物体的近大远小模块二 透视的种类及项目实训 一、平置方物的平行透视 (一)平行透视的定义及透视原理 (二)用距点法画室内平行透视 (三)项目实训 二、平置方物的余角透视 (一)何谓余角透视及余角透视线段三方向 (二)余角透视三灭线及三状态 (三)如何确定余点位置 (四)余角测点法基本图法 (五)项目实训 三、方形斜面的透视 (一)斜面透视分类和透视方向 (二)由目点(距点、测点)寻求升、降点 (三)如何画楼梯台阶 (四)斜面屋顶结构图法 (五)项目实训 四、方物的俯视和仰视 (一)正俯视和正仰视 (二)斜俯视和斜仰视 (三)测点定斜俯、仰视物体深度 (四)仰视矩形分割 (五)俯视基本图法训练 (六)项目实训 五、圆物、曲线物的透视 (一)圆面与圆物的透视 (二)曲线物透视 (三)打开的箱子与窗户画法 (四)余角画圆 (五)项目实训曲线透视实例 六、阴影透视 (一)日光阴影透视 (二)圆形物阴影透视 (三)灯光阴影透视 (四)项目实训光影透视实例 七、反影透视 (一)反影透视基本图法及三杆规则 (二)水面反影透视 (三)镜面反影透视 (四)项目实训 八、几种透视辅助画法 (一)对角线求中心 (二)分割与延续 九、轴测图 (一)轴测图与透视图的区别 (二)轴测图的形式 (三)项目实训 十、由平面画透视图(视线法) (一)平行透视放大图法 (二)由平面图画余角透视图 (三)平面扩大法模块三 优秀作品赏析参看书目
章节摘录
插图:中国研究绘画空间的最早文献记载在战国时期。荀况的《荀子·解蔽》中就已经提及有关近大远小的概念,文中说:“从山上望牛者若羊,而求羊者不下牵也,远蔽其大也;从山下望木者,十仞之木若箸,而求箸者不上折也,高蔽其长也。”公元前三四百年的《墨子》中就记载了“针孔成像”的原理。在公元5世纪,我国南北朝画家宗炳(公元375-443年)在《画山水序》中提到以半透明的素色薄绸当透视画面,用中心投影原理论述近大远小的透视原理。公元11世纪,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到“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中融而缥缥缈缈……”郭熙的“三远法”对后世影响极大。与郭熙同时代的沈括,其“以大观小”的远近理论同样具有代表性。其后,元代的黄公望,明代的沈周、汪柯玉、唐志契,清代的唐岱、费汉源等文章都有关于透视方面的论述。我国第一本印刊透视书是在清代雍正七年(公元l729)由年希尧和朗世宁合著的《视学》,图16为其中的插图。在传统中国绘画中,“透视”的术语叫做“远近法”,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处理与西画的透视处理有很大的差异,中国绘画中常采用“多视点”、“高视高”和“远视距”。
编辑推荐
《透视》是新视觉·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艺术设计教材。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