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观念史

出版时间:2010-2  出版社:百家出版社  作者:丁罗男  页数:319  
Tag标签:无  

前言

《电影观念史》是资深的戏剧史论家丁罗男教授的一部新作,也是他多年潜心研究和沉思电影本体属性及相关历史发展的思想成果。“电影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文化概念,它既是历史的、文化的、工业和民族意识的汇聚,也是电影艺术在历史行程中阶段性和积淀性的文化追求涵义。丁罗男教授以电影观念史作为电影文化和艺术研究的角度,在新世纪的当下,具有突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正如他在本书导言中所写的:“如果不想把电影研究弄成纯粹的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或一般文化学的附庸的话,坚持电影的艺术本体性还是非常重要的。有鉴于此,本书虽然也部分地涉及电影的文化环境及在整个文化中的作用,但主要还是论述其艺术的本质特性”。丁罗男教授指出,电影本性的认识和确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性概念,艺术本性的确认是在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之中,“所以电影观念变化更新的‘过程’,是我们了解的重点,这就是‘观念史’涉及的内容”。所以,“‘史’和‘论’的结合,就是本书采用的研究框架和方法”。从这一主旨出发,作者用详尽而充实的电影艺术作品史和理论史相结合的脉络,回顾了20世纪电影艺术发展的行程。对其中每一个历史时期的观念定位及文化内涵,进行了作品、作者和思潮相互印证的论述,显示出作者考察详尽,梳理清晰的评史主见和理论功力。

内容概要

  《电影观念史》导言中所写的:“如果不想把电影研究弄成纯粹的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或一般文化学的附庸的话,坚持电影的艺术本体性还是非常重要的。有鉴于此,《电影观念史》虽然也部分地涉及电影的文化环境及在整个文化中的作用,但主要还是论述其艺术的本质特性”。

作者简介

丁罗男,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戏剧、影视理论与历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中国新文学大系》第四辑戏剧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修订版)戏剧支中国话剧分支主编、《国际艺术辞典》电影支主编。著有《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上海话剧百年史述》等书,发表戏剧、电影与电视剧研究论文和批评文章六十余篇。开设《电影观念史》、《中国电影研究》、《电影名片分析》等多门影视课程。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影视)文学系主任、研究生部主任。现任上海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话剧史论研究会常务理事。1993年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书籍目录

序导言第一章 电影本性的最初探索(1895~1916)第一节 卢米埃尔和活动照相性第二节 梅里爱和戏剧化电影第三节 格里菲斯和叙事蒙太奇一、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二、叙事蒙太奇:分镜头、自由摄影、平行(交替)剪辑小结电影的虚构叙事和非虚构叙事第二章 无声电影:造型的诗(1917~1926)第一节 美国无声电影和“活动的绘画美”理论一、好莱坞的崛起及其“活动的绘画美”理论二、卓别林的喜剧影片及其对电影关学的贡献第二节 欧洲先锋派电影和“纯电影”美学一、法国:从印象派电影到“纯电影二、德国:从表现主义电影到“室内剧”电影第三节 苏联无声电影和表现蒙太奇学派一、蒙太奇观念的演变与分类二、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的蒙太奇理论和《战舰波将金号》、《母亲》三、蒙太奇理论的基本内容四、蒙太奇的心理依据和美学特性小结 电影视觉造型的魅力第三章 有声电影:戏剧化大潮(1927~1945)第一节 从无声片到有声片——电影观念的一次重大革命一、初期有声片在电影关学上的倒退二、电影视听综合性的探索第二节 经典好莱坞和戏剧化电影一、好莱坞戏剧化电影形成的基础二、经典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系统三、类型片和明星制四、《公民凯恩》及其对好莱坞电影观念的突破第三节 三四十年代苏联和法国的电影观念一、苏联的“诗”电影与“散文”电影之争二、法国的“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学派小结 电影和戏剧的不解之缘第四章 纪实性电影观念(1945~1957)第一节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新现实主义电影兴起的原因二、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发展的三阶段及其代表作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第二节 纪实性电影观念的形成和基本理论一、历史渊源与时代背景二、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性电影理论三、纪实性电影理论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小结 电影的本性——蒙太奇,还是纪实性?第五章 新浪潮和现代主义电影观念(1958~1967)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一、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兴起和主要特点二、“《电影手册》派”与特吕弗、戈达尔的创作三、“左岸派”与雷乃、杜拉斯、罗布一格里耶的创作第二节 欧美现代主义电影的全面兴起一、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和意大利“新浪潮”电影二、伯格曼和他的现代主义电影三、“新好莱坞”电影的形成及其特点第三节 现代主义电影观念的基本特征一、现代主义电影观念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文化根源二、现代主义电影的内容特征三、现代主义电影的形式特征小结 电影思维的现代性第六章 多元综合的当代电影观念(1968~)第一节 当代电影的新理性主义倾向一、“政治片”和风格电影的兴起二、“战争片”中的人性拷问三、“新伦理片”中的哲理思考第二节 电影理论批评的新走向一、结构主义一符号学电影理论二、电影叙事学三、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四、电影的意识形态批评五、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第三节 当代电影的多元化综合化趋势一、“新德国电影”及其美学特征二、聚散与互动:“独立电影”与体制内外的交融三、一体化与多元化:欧亚民族电影的崛起第四节 后现代语境下的电影新景观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电影的影响二、后电影:走向大众文化与高新科技时代小结说不尽的影像文化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插图:合到了好莱坞的传统之中,甚至在今天的奇幻、恐怖电影和幻想、灾难电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表现主义的手法被成功地运用。至于好莱坞的“室内剧”(如《猜一猜,谁来吃晚餐》、《等到天黑》、《小鬼当家》等),也一直是传统的一大片种和样式。到20年代末期,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基本告一段落。德国电影人流亡外,法国等先锋电影家有的转向商业片拍摄,也有的转向了纪录电影,用真实而又有意味的镜头,揭露现实的残酷和黑暗(如布努艾尔的《无粮的土地》、让·维果的《尼斯景象》),或以富于诗意的视觉形式,展示生活的美感(如伊文思的《雨》、《桥》)。先锋派电影历时10年,它是欧洲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化时代的产物。虽然先锋派的反传统大都表现}}{一种消极和颓废的气质,表达了一种苦闷、狂躁和逃避的情绪,但在这类表象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知识分子心灵深处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现存秩序的无声抗议。与此同时,先锋派电影艺术家对电影本性的执着探究和拓展电影语言的创新精神,在整个电影发展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历史地看,他们对电影观念的探索和贡献,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以种种手段加强电影的视觉造型魅力,包括画面的构图美、光影变化和立体效果等。他们把电影的非叙事化推到了极致,强调电影的视觉因素(这在无声电影时期有相当的合理性),轻外在情节而重心理描写,这些都为以后电影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过分排斥叙事性和反理性、反逻辑,也使先锋派电影晦涩难解;由于对画面本身的追求高于一切,过分重视“物”而忽视表现“人”,走到极端也有为造型而造型的形式主义倾向。第二,对电影的运动特性有深一层的理解。美国的“活动绘画美”理论基本上停留在画面内部的运动与节奏,而欧洲先锋派电影更重视摄影机的运动,即探索各种移动摄影方法,通过视角、视距的变化,造成电影的动态美和节奏感,这是电影才有的动作性,是第二层次上的“电影运动”含义。如法国先锋派电影把摄影机放在旋转的木马、摆动的秋千上拍摄(《机器的舞蹈》、《幕间休息》),取得特殊的转动、摇晃镜头效果。朗格在《大都会》中也采用了“秋千”的视点。又如阿培尔.冈斯拍摄《拿破仑》时,把摄影机绑在马背上进行跟拍,他还想把摄影机扔到天上去拍,以获得童年拿破仑打雪仗时雪球的“视点”,后因制片人担心昂贵的机器被摔坏而作罢。卡尔·梅育等人在表现主义和“室内剧”电影中,也经常应用过去影片不常见的摇拍、转拍等方法。

编辑推荐

《电影观念史》: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电影观念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厚重。考研必读。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