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冯克力 编 页数:1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每年出版六辑。专门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关的文章,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书中所登的照片都是20年以前所拍摄的,每一幅或若干幅照片介绍某个事件、某个人物、某种风物或某种时尚。
冯克力编写的《老照片(第79辑)》为其第79辑。
《老照片(第79辑)》收录了:《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医学研究生》、《1955年的整顿粮食宣传组》、《熟悉的人物与陌生的影像》等故事。
书籍目录
西方画刊中的辛亥革命
我们的恩娘丁玉隽
花朝节的纪念
回忆母亲郑芳
我的父亲我的家
没见过的二舅郭蕴璋
与包尔汉的子孙为邻
林昭印象
川剧名丑陈全波
我的燕园岁月
吃饭轶事
在老山前线的日子
新中国第一批留苏医学研究生
成都有个“青训班”
1955年的整顿粮食宣传组
那一年,我高中毕业
熟悉的人物与陌生的影像
封面 母亲郑芳年轻时的照片(周文业)
封二 身着礼服的顾维钧(臧伟强)
中插 北洋人物影存(臧伟强)
封三 熊希龄与毛彦文结婚时留影(臧伟强)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好不容易打听到了中央文革接待站的地址,跑去一看,数不清的人在那里等着申诉冤屈,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我站在那里犹豫了半天,不知怎样才好。我想,这么多的材料会送到哪里去呢?这么多的冤案,中央管得过来吗?来到这里我才明白,自己家的遭遇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而且我听说,北京的批斗、抄家、游街示众,甚至酷刑,绝不比云南逊色。这一切让我困惑不解,在昆明时,大家都说中央的政策是清水,淌到边疆才浑的,难道连中央的水也浑了? 费尽周折来到北京,北京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感到了更多的迷茫…… 我回到昆明时已是1967年。中央发文要求停止大串联、复课闹革命。我们毕业班已无课可复,高考之事更是成了泡影。多数同学都成为忙于生计的“逍遥派”了。 那时的物质匮乏是难以想象的,以至一些头脑灵光的同学想出了“高招”:一旦打听到某日某单位有成立“革命委员会”的庆祝活动,便用红纸写一张“大红喜报”,一行人敲锣打鼓前去“祝贺”,狠狠地“混吃”一顿。如今回忆起来,也算得上一桩“幽默”。 还有一事也应一提:一些同学造反时从某办公室翻出了毕业班的档案材料,同学们早已根据家庭出身被分成三六九等。我属于“录取一般专业”者,更有几个同学的材料里,赫然盖有“不予录取”的大印。原来,“另册”果然存在!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既惊讶,又悲哀。 1968年12月,“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下达,千百万中学生奔向了“广阔天地”。中国的词典里,从此有了“知青”这一专用名词。当然,我也是其中之一。 1978年,在经历了无数坎坷与折腾之后,我终于迈进了大学的校门。高中毕业十二年之后,我与那些比我小很多的同学坐进了同一间教室。真不知我是该为之庆幸,还是该为之悲哀。历史,真的是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 本辑中插页,刊出了一组北洋人物照片。 照片上的人,像先后担任过中华民国总统的黎元洪、冯国璋,皖系首领段祺瑞,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即如曾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之辈,因出卖主权与日本谋取“西原借款”,并于日本侵华期间相继出任伪职,在各种版本的教科书里理所当然地以“卖国贼”而著称,他们的“名气”虽然比不上前面的几位,但一般人对他们的了解也并不少。 可是,当面对这组照片时,那些历史叙述里曾经熟知的人物,却变得有些陌生了。乍见之下,似乎很难将照片上的人,直接与教科书里的颟顸武夫、卖国小丑画上等号。有这种疑惑,并不完全是因为照片上的他们个个戎装革履、人五人六,还在于他们眉宇间自然流露的或英武或儒雅的神情。这些稀见的照片分明在直观地提醒着:作为个体生命,军阀也可以英武不凡,而有“卖国行径”的政客也不妨风度翩翩。无论是历史还是历史中的人物,有时候真的是很复杂,很诡异。 这些人物肖像照,以其高清的画质,使得照片里的每一个细节,诸如一枚勋章、一副领结、一捋胡须、一柄手杖、一件佩饰,乃至人物的一颦一笑,都那么纤毫毕现,在在透露着那个特定时代的信息与风貌。不妨说,恰是照片罕见的清晰度,才让人对其之种种感到了陌生。越是清晰的照片,看上去反而越觉得陌生,听起来似乎是一个悖论,而这或许正是照片本身的魅力所在了。 这辑《老照片》里,还登载了几幅林昭在北大就读时与同学的合影。林昭虽然在万马齐喑的年代里堪称是“自由思想”的先驱,但由于种种的原因,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北洋人物,未入“史册”的她实在算不上为人们所熟知,刊出的照片也远没有上面所说的照片那么清晰。但首度披露的这几幅林昭的照片,还是给人以极大的震撼:那位与一群男子汉站在一起,越发显得柔弱的女子,与她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的伟岸身影,形成了鲜明对照,让人唏嘘不已。
编辑推荐
《老照片(第79辑)》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