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评传

出版时间:2011-10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作者:陈星  页数:440  
Tag标签:无  

前言

就丰子恺研究而言,笔者已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探索。然而,真正作出一丁点成绩,却是从1997年开始的。该年10月,笔者在杭州师范大学成立了我国高校中唯一的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机构——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工作性质使然,笔者开始制定丰子恺研究计划,并将其作为一项十分严肃的学术工作来对待。    1998年,笔者出版了《丰子恺新传》(北岳文艺出版社于1998年1月出版)。所谓“新传”,是相对于“旧传”而言。笔者曾写过一本17万字的《人间情味——丰子恺传》,由北岳文艺出版社于1991年1月初版。由于体例的关系,此书采用的是小说形式。人物传记有多种写法,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笔者却把那本书给否定了。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笔者认为像丰子恺那样的智者,他的思想境界和处世行为不是我辈能体会把握的,笔者没有资格妄自虚设描绘;二是自从那本书出版后,不少人在撰写介绍丰子恺的文章中,居然盲目照抄,把我当初虚构的情节也作“正史”来一本正经地介绍,甚至有时连标点符号也照抄不误。为此,北岳文艺出版社同意让我为丰子恺重新写一本传记。当然,这仅是一部新传,并非详传。    2001年9月,笔者编撰了一部《丰子恺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此前的丰子恺年谱(或称年表)已有三种,即潘文彦撰写的《丰子恺先生年表》(香港时代图书有限公司于1979年5月出版);丰华瞻编的《丰子恺年谱》(收宁夏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11月出版的《丰子恺研究资料》);丰一吟、丰陈宝撰写的《丰子恺年表》(收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于1992年6月出版的《丰子恺文集》文学卷三)。潘文彦撰写年表时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年代。由于资料的匮乏,“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使这份年表显得较为简约(约二万余字)。丰华瞻撰写的年谱,其篇幅、内容于潘谱基本相同,由于撰写时间较潘谱晚且新内容较少,姑且不论。丰一吟、丰陈宝编撰的年表,无论在篇幅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更新。遗憾的是,该年表“横向”资料不够充分,而“纵向”阐述亦显“线条”过粗。有感于此,笔者综合目前人物年谱的体例,选取了传主生平事迹及当时社会评价和评论择要等几个要素来编写,并附录传主逝世后他人编辑出版的主要传主著作目录。笔者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即为研究者提供一份尽可能详尽的丰子恺生平事迹材料和丰子恺研究史的线索材料。    2004年5月,笔者出版了《丰子恺漫画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自从丰子恺的第一本漫画集《子恺漫画》于1925年12月出版以来,他的漫画就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问世,且风靡全国达数十年之久,至今也仍有着很大的影响。据统计,丰子恺一生大约出版了五十余本漫画集(不包括其身后他人编辑出版的版本),单从这个数字看,在中国漫画史上也是鲜见的。关于丰子恺漫画的研究,应该是与丰子恺漫画的诞生而同时开始的。在这方面作出过成绩的有毕克官、丰一吟、丰陈宝、潘文彦等。此外,国外学者,尤其是美国、日本、法国的研究生似乎对此项研究投入颇大,发表了一些很有质量的学术论文,一些日本学者甚至也将丰子恺漫画研究作为主攻方向。然而,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时至当时,却还没有一部系统研究丰子恺漫画的论著问世。本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撰写的。本书的撰写,严格按照学术体例进行,也获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学术认可,并于2004年11月获得首届“子恺杯”全国漫画理论奖二等奖;2006年获得第十三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印制此书的萧山日报印刷厂将此书申报全国印刷优质图书,并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2004年度全国优质印刷图书。    《新月如水——丰子恺师友交往实录》是应中华书局之请撰写的一部关于丰子恺与其师友交游的著作,于2006年9月出版。同时代文化人之间的交往和比较是学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尝试能丰富学术研究的内涵,扩大学术研究的视野,对人物研究本身和对历史的宏观审视都将是十分有益的。换句话说,通过这样的“横向”联系,或许能使读者获得意料之外的“纵向”规律性的认识。基于这样的考虑,便有了这部著作。此书出版后,引来了一些书评。其中笔者很喜欢2006年11月27日《中国经济时报》上刊载的慕毅飞撰《追忆一群赤子般的人》一文。该文罗列了书中讲到的关于丰子恺等文人们极具“童心”的事例,写曰:“陈星教授……把自己写的‘丰子恺师友交往实录’一书,取名为《新月如水》,无疑寓意丰子恺师友之情如月皎洁,如水清纯。封面用丰子恺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漫画,切题应景,仿佛师友乍离,余茶尚温,留一脉真情供人回味。全书分‘师生情怀’‘同门与同人’‘文友与艺友’和‘附录:异国艺缘’四辑,笔触传神,叙述简朴,史料翔实,细节化地再现了丰子恺和他二十八位师友的感人形象。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形容,似有几分轻慢,但随着李叔同、夏丐尊、马一浮、曹聚仁、章锡琛、郑振铎……相伴着丰子恺联袂而出,或行或吟,或喜或嗔……你会禁不住笑浮出一句戏评:真是一群孩子!”    写完以上诸书,笔者曾窃以为在丰子恺研究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似有“告老还乡”之感。于是开始撰写《丰子恺研究学术笔记》(太白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期望将其视为学术总结。这是一部专题性的学术笔记,所述内容均须有实证依据,而不是仅靠回忆或耳闻。写这部笔记的目的主要是想把笔者所经历的有关丰子恺研究的往事介绍给读者,并把我所知道的有关信息提供给研究者,以帮助读者和研究者了解过往的丰子恺研究情形,以对读者和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研究丰子恺有所帮助。接着,笔者又写了《丰子恺研究史料拾遗补论》(团结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此著可视为《丰子恺研究学术笔记》的续集。此二书出版后,获得了同仁的好评。然而,更重要的,也是笔者始料未及的是,撰写此二书,居然改变了原先的自我定位。笔者发现,不仅过往的丰子恺研究界疏忽了大量的学术史料,而笔者本人的研究亦大有修正补充之必要。因为在撰写这两本书的时候,笔者查访了众多民国时期的史料,也获取了许多同仁提供的信息,终于认定在丰子恺研究方面还存有未被开垦的处女地。笔者决定要对自己的过往研究作一次全面的补正工作。这便是撰写本著的缘由。    本著的撰写力图做到评与传的结合。评的部分归纳了本人对丰子恺生平和艺术的基本观点;传的部分则系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此著严格以学术体例撰写,可看作是本人对过往的丰子恺研究著述的一次整体归纳和总结,特予以说明。本著内容若与笔者以往的著作有史料和观点上的出入,当以本著为准。

内容概要

本书系作者陈星二十余年丰子恺研究的总结性著作,评与传结合,归纳了作者对丰子恺生平和艺术的基本观点,同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补充了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此著严格以学术体例撰写,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本书内容涉及传主在文学、音乐、美术、教育、书法、翻译、艺术理论、佛教文化等各方面的业绩和贡献,是丰子恺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成果。

作者简介

陈星,现任杭州师范大学弘一大师,丰子恺研究中心主任,艺术教育研究院院长,《美育学刊》杂志社社长、编审。主要从事弘一大师研究、丰子恺研究和艺术教育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重访散文的家园》《弘一大师考沦锣穴丰子恺漫画研究》《从“湖畔”到“海上”——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及流变》《近代浙江学校艺术教育的发轫》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日等。

书籍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童年及杭州求学时期
概述
第一节 书香世家
第二节 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第三节 寄宿舍的校园生活
第四节 师从李叔同、夏丐尊
第五节 告别校园
第二章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时期
概述
第一节 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
第二节 参与创办《美育》杂志
第三节 青皮桔子的自伤
第三章 游学日本时期
概述
第一节 窗外的天空
第二节 情系夏目漱石
第三节 “巧遇”竹久梦二
第四节 藤谷虹儿的趣味
第四章 白马湖时期
概述
第一节 人文白马湖
第二节 开艺术教育之新风
第三节 散文与漫画创作的起步
第四节 告别白马湖
第五章 立达学园与开明书店时期
概述
第一节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二节 “子恺漫画”及其影响
第三节 儿童的崇拜者
第四节 音乐教育的先驱
第五节 缘缘堂的命名与皈依弘一大师
第六节 编绘《护生画集》
第七节 装帧艺术的翘楚
第六章 缘缘堂时期
概述
第一节 缘缘堂赋形
第二节 三访马一浮
第三节 文画双馨
第四节 西湖别寓
第五节 辞缘缘堂
第七章 抗战时期
概述
第一节 逃难路上的负暄之乐
第二节 抗战宣传
第三节 三绘《阿Q正传》
第四节 任教桂林师范
第五节 护生画辩与逃难“看风景”
第六节 浙大谈艺
第七节 天下何人不识君
第八节 续作护生画与绘佛千尊
第九节 悼丐师
第十节 沙坪小屋
第八章 卜居西湖时期
概述
第一节 重返江南
第二节 居临葛岭招贤寺
第三节 佳朋善友
第四节 儿童文学创作
第五节 宝岛风情
第六节 “今日我来师已去”
第九章 日月楼时期
概述
第一节 “星河界里星河转”
第二节 期文化之互交
第三节 耳目一新
第四节 续作护生画
第五节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章 最后的时光
概述
第一节 人间与地狱
第二节 “暂时脱离尘世”
第三节 大师去矣
附论 近三十余年丰子恺研究与纪念活动综述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丰子恺在这所音乐研究会里一共学习了六个月,拉完了三册练习曲。他并不想要成为一个专业音乐家,他学习音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音乐的素养,掌握一点拉琴的技艺而已,所以在他对练习的课本感到枯燥后,就又向设在东京最热闹的电车站之一的春日町附近小弄内的一家音乐研究会报名。这家研究会的主人姓林,后来丰子恺就称他为林先生。林先生有许多学生,丰子恺初到时还为此大吃一惊:“那扶梯所导入的长方形房间中,四周有许多人围着一张长方形矮桌,在靠墙脚的席地上正襟危坐。矮桌上放着一只形似香炉的香烟灰缸,此外别无他物。这印象现在我想起了还觉得诧异,好似谁从庙里搬了许多罗汉像来,用香炉供养在家里。”原来这些人也都是来等候受教的。这里的学费比上次去的研究会贵一点,每人每月六元,还不是每天授课,一周只授三次。丰子恺来到这里,是要实际拉一些小提琴独奏的短曲,尤其是他当时酷爱的《小夜曲》。林先生并不反对,他要丰子恺自己买一册《轻歌剧旋律》,并特许他每天都可以来研究会学习,只是要在下午三四点钟以后。这位林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穿一身和服,头发蓬松。学生演奏时,他在一旁伴奏,情绪好的时候,他在伴奏时还会手舞足蹈;同时那毛发蓬松的颜面又随了曲趣而作出种种表情来,以助长音乐的气势。所以,丰子恺表示,他在东京时最大的乐事,就是练熟了乐曲而去请林先生伴奏。有一次,丰子恺自己的课已经上完,但他为了听同学受课,就逗留在等候室里不回去。一直到全体学生的课都结束了,林先生开门出来,见丰子恺还留在这里,就请他小坐。他们谈了许多关于音乐的问题。林先生又问了一些中国的情形和丰子恺个人的情况。他也乐意谈个人的事情。他说他是一个独身者,曾经在本国的一所音乐学校毕业,又到过德国研究音乐。回来后就在这条弄内开设私人会所,教授音乐,至今已有十年了,他还说他自己是一个以音乐为生活的人。丰子恺对林先生的印象一直很深。他说:“人间制作音乐艺术,原是为了心灵的陶冶,趣味的增加,生活的装饰。这位先生却屏除了一切世俗的荣乐,而把全生涯贡献于这种艺术。一年四季,一天到晚,伏在这条小弄里的小楼中为这种艺术做苦工,为别人的生活造幸福。若非有特殊的精神生活,安能乐此不倦?”丰子恺回国后翻译或编写了许多日本音乐理论书籍,为普及西洋音乐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他在日本的音乐学习经历对他后来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后记

按照笔者原先的设想,此著仍须再经过半年到一年时间来斟酌。然而,客观情形已不能允许。年过五十,本以为可以清闲,而工作负担却是愈来愈重——身兼四职,均责任重大。如今的我,不得不将此著放下。我自知还能将此著写得更严谨,更充实,也自知还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完善。可惜做不到了。好在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懂得一个道理:学无止境。无论何人,想要在有生之年将学问做到极限,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况且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上,高手云集,后生亦相当可畏,我们尽可以期待他人将学问做得更加精彩。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乐意出版拙著。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师友。

编辑推荐

《丰子恺评传》严格以学术体例撰写,可看作是作者对过往的丰子恺研究著述的一次整体归纳和总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丰子恺评传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条)

 
 

  •   本书的记述主线定位于对传主一生心路历程的探索和记录。着力尝试的是理解丰子恺先生的文化品质,并以次解读近现代文化里这一类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观照名缰利锁之中的万丈红尘。如果读者愿意静静地读一读丰子恺,细细地品一品他那安详睿智、不事张扬的艺术人生,也许可以感受到一缕精神的充实、宁静和清凉。
  •   内容详实,评传结合,可读性强
  •   就喜欢这种有着浓厚中国味道的中国作家
  •   很有深度的一本书,也很专业,读起来有些吃力!
  •   很丰富的史料,介绍了丰子恺先生的一生。
    不过,书中图太少,而且文字较为正规生涩,适合研究学者阅读使用。
    不适合仅仅想看看丰子恺漫画或者是轻松阅读的人。
  •   我对丰子恺很喜欢,所以买了这本书,感觉是介绍丰子恺最全面的一本书。目前为止。
  •   书本身是好看的,但书商寄给我的是旧书,被翻得脏兮兮,挺生气的。虽然是打折便宜,但寄个二手书给我,心情很不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