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银幕上的共产党人

出版时间:2011-8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周斌  页数:291  

内容概要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于2010年7月1日在《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公共媒体刊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活动项目征集公告》,征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围绕建党九十周年而开展的学术项目。其中,征集到的研究著作经相关专家严格评审,共有二十六种优秀著作入选,内容涵盖党史、党建、政治学、哲学、法学、管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部分反映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近年的相关研究成果。

书籍目录

第一章 银幕形象的历史变革
第一节 塑造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是新时代的需要
一、现代进步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发展
二、解放区人民电影的诞生和发展
三、新中国人民电影的奠基
四、新中国人民艺术的光彩
第二节 建国以来各种政治思潮和文艺思潮的制约与影响
一、初创阶段:电影创作指导思想的偏差
二、20世纪50年代:政治运动的冲击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20世纪60年代: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前行
四、“文革”年代:“三突出”原则和“高大全”形象
五、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传统的恢复和纪实关学的勃兴
六、20世纪90年代:电影体制改革和主旋律电影的倡导
七、新世纪以来:电影产量大幅增长和主旋律电影的新拓展
第三节 共产党人的银幕形象在电影人物画廊里独具风采
一、革命先驱者、革命元勋和革命领袖的银幕形象塑造有了重大突破和拓展
二、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党员干部的银幕形象塑造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井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有新的拓展
三、各个历史时期先进党员银幕形象的塑造同样成绩显著,并在创作实践中不断有所拓展  
  ……
第二章 革命先驱者、革命元勋和革命领袖形象的塑造
第三章 优秀党员干部形象的塑造
第四章 先进党员形象的塑造
第五章 党组织肌体上的“蛀虫”形象
第六章 进一步强化共产党人银幕形象的艺术魅力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如前所述,有关工农红军长征的影片以前曾拍摄过多部,为此,拍摄《我的长征》(2006)就需要与以前同类题材的影片有所不同,在创作中显示出新意来。应该说,该片的创作构思是别具匠心、独辟蹊径的。它在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中进行了合理的艺术虚构,采取了以小见大的方法,注重通过主人公、红军小战士王瑞在长征途中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征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和重要事件,如血战湘江、遵义会议、攻取娄山关、通过彝区、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都在影片中得以真实再现;而王瑞在长征途中与父亲、姐姐、姐夫等亲人和曾连长等战友生离死别的命运遭遇,以及他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环境中逐步成长的人生历程,则成为影片故事情节的主线。同时,影片还通过王瑞与一些领袖人物的接触及他的独特视角和感受,表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一些领袖人物的精神风貌。如毛泽东、贺子珍为了革命利益,将生下后连名字也没有来得及起的女儿留在了苗区。遵义会议结束后,疲乏的毛泽东让王瑞用手给他梳头,以此来解乏;飞夺泸定桥后毛泽东又给目睹了一个个亲人牺牲而沉浸在悲痛中的王瑞梳头等情节,不仅有效地增强了影片情感表现的艺术张力,而且也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品格。可以说,由一个红军小战士的亲身经历和成长过程来表现举世闻名的长征,既体现了长征精神的代代相传,巧妙地深化了主题;也使该影片与其他同类题材影片有所区别,显示出了独具的新意和个性。第三,塑造革命先驱者、革命元勋和革命领袖的影片在艺术形态和叙事方式等方面应该是多样化的。电影创作者要根据历史事件的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叙事手段和风格样式,使之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貌;要防止和避免公式化、概念化和平庸化等弊病。一般来说,由于一部影片的长度和容量有一定的限制,即使拍成上、下集,也大约只能在3-4小时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既要完整地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和主人公的生平事迹,又要刻画好人物性格,揭示出主旨内涵并表达创作者的认识和评价等,显然是有困难的。因此,就需要电影创作者对历史事件和主人公的生平事迹进行重点选择和重新组合,并通过最佳的艺术表现角度和艺术表现形式来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

编辑推荐

《新中国银幕上的共产党人》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书系之一。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新中国银幕上的共产党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