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杨伟兵 编 页数:441
Tag标签:无
前言
2008年8月28-29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一次“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不少国内外对云贵高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当这些论文集结出版之际,会议组织者杨伟兵副教授要我写上几句代序,难以推托,勉为从命。说实话,我对云贵高原的历史地理问题没有做过研究,因此在具体问题上完全是外行。不过,由于多年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对包括云贵高原在内的西南地区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性,是有所认识的。然而,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的相对缺乏和考古工作的开展不足,使我们对这个地区早期历史的认识,如同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若隐若现。就是元明以后的历史,也因为文献记载不全面,且又交通闭塞,道路险阻,学者们实地调查的困难,许多问题尚未能取得明确的结论和统一的看法。因此,这是一个留有很多研究空间,很值得我们投入精力和时间去深入探索的地区。这次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召开也是为了这个目的。我这里所说的西南地区,大致上即指云贵川渝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八分之一强。除了四川盆地外,这个地区大部为高原地带,地理条件十分复杂。
内容概要
2008年8月28-29日,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持召开了一次“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有不少国内外对云贵高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的论文。当这些论文集结出版之际,会议组织者杨伟兵副教授要我写上几句代序,难以推托,勉为从命。
书籍目录
序哀牢山梯田的灌溉多样性及开田过程梯田的诞生为何属于过去的南方山地? 清代云贵地区的耕地及其变化政府干预与清代滇西铜业的兴盛——以宁台厂为中心近代云南个旧锡矿的对外运销(1884-1943)20世纪初云南边疆的现代化起步与社会变革——基于贺宗章、丁文江在滇南红河地区亲历与考察的研究广西路线的成立及其影响——以乾隆至嘉庆年间为中心贵州威宁县石门坎田野调查反映的环境变迁云南南部的生态环境碑刻清代云南内地化生态变迁后果初探——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历史上的大地震金沙江流域的开发及其对民族地区社会、环境的影响清代滇东南地区移民开发与聚落发展初探清代移民与云南生态危机的形成论外来物种引入与推广诱发的生态后果——以麻山地区为例 玉米的种植及对彝、傈僳等山地民族的影响论明清以来统一税制的推行对百越族群传统耕作方式的影响18、19世纪云南民间天然资源管理措施初探从生业和市集分析环境利用和市场机制的产生——云南省者米谷事例晚清云南的鸦片种植与销路述论历代对云贵高原的经营及其经济开发格局“开发”与“封禁”——道光时期清朝对云贵地区民族政策的浅析记忆与遗忘:云南大理赵氏族谱的南京论述土司政权的合法性问题——以明代贵州水西土司为例 区域开发与清水江下游乡村社会型构黔东南州苗族鼓藏祭祖与先秦中原尸祭礼俗对比研究——以2000年榕江县计划乡加去村鼓藏节为个案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清代人们对“田”和“地”的界定基本上以有无水利灌溉为衡量标准,这与现今划分大同小异,能代表人们改良自然的程度。山区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在保证水田灌溉的同时,还促进了旱地改良,如山间蓄水,对山地作物进行浇灌,形成更多的水浇地。按照农学上的定义,梯田依山而建,作为一种山地农田形制,依其独特的田面蓄水防旱灌溉、田旁调水分洪等技术组合,对防旱和抗洪均具宏效。梯田属“利用山上水”的农田水利灌溉类型,民国时期调查说道:“利用山上水,只限于有梯田的农村。因为在山中的农田,不易储水,故多用竹筒接于山中水源处,灌入农田,上级梯田灌定,再导之于下田,天旱时用水比较更为经济。”②当然利用山泉等灌溉不仅限于梯田形制,只是梯田体现得更为系统和经济而已。由于梯田多依山垒建,故除了保水外还需特别注意保土保墒,这恰恰是以往考察不太注意的层面。当然,清代云贵地区典籍中有把“望天田”、“雷鸣田”归入梯田类型的记述,这可能还说明当时人们在坡地耕作时已经注意到了“保土”耕作技术应用,如采取改变坡地微地形的沟垄种植、抗旱丰产沟营造等,形成“山田”形制,在土壤条件相对好的地带还有可能实行了深耕、深松等保土耕作③。而在梯田区,上述技术应用是极有可能的。按照现今田野调查,云贵山区的梯田大多实行地块布设,即在耕作区内能依据地面坡度、坡向等因素,营建出大大小小形状不等的地块性分布耕作区,为便于耕作,这些地块沿等高线伸长,一般均有数十米以上的长度;此外,在坡式梯田区,为“保水”和保证自流灌溉,田面的纵向比降也比较合理,而沟埂的等高设置也较为讲究,有利于在培高埂的基础上使田面逐渐变缓,逐步改坡式梯田为水平梯田,更利于耕作和保持水土。
后记
这部文集,是2008年8月于复旦大学举办的“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呈现了当前西南云贵地区历史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动向。早在2006年,作为会议召集人我便和几位研究领域相近的学好商议,是否能就近些年来云贵地区的环境与社会史研究状况做些总结和思考,哪怕是普通的务虚讨论也行。在我看来,云贵高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明清环境与社会变迁史研究中具有独特价值,这些价值不仅在于研究对象,也在于研究方法探讨,出现在地域差异、文化多样、发展不平衡和文献记录缺失等上的研究难点,足以考验研究者的智慧。当我们浏览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时,发现西南中国的研究正得益于多视角和跨学科手法在当下仍有着较强的活力,只不过限于研究差异,尚不能引发人们对西南云贵地区的广泛关注。之后,借访学日本的机会,我同那里的从事西南中国近世史、环境史、人类学和民族学等研究学者也交流了这个想法,他们都较为认同并不同程度地给予了我很好的建议。会议得到各方鼎力支持,圆满举办,除临时有事不能前来与会的几位国外学者外,基本上长期从事明清云贵地区环境与社会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均有出席。会议分“人地作用与环境变迁”(I、Ⅱ)、“经济与市场”(I、Ⅱ)、“地域开发与社会变迁”(I、Ⅱ)、“制度、技术与区域响应”7个讨论专场和1个圆桌会议(议题:“西南中国历史环境变化研究的创新与实证途径”、“多视角下的云贵高原社会历史结构与变动”)。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会议论文质量高、实证强,重视文献、田野互证及其科学归纳,并在跨学科对话方面进行了积极尝试;局地、中国、东南亚乃至世界视野下的云贵研究讨论层次丰富,不回避学术难点和争议,检讨了当前云贵地区历史环境与社会研究前沿情况,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学术研讨会。
编辑推荐
《明清以来云贵高原的环境与社会》是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