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角中的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

出版时间:1970-1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作者:王维  页数:392  

内容概要

  在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受一方战胜另一方的“零和博弈”观念所支配,它渗透到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导致今天的人类深陷于困境和危机之中。任何人类的活动,是受“意识”所主宰的;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受意识所支配的“寻找”。整个人类一直在“寻找”,企图“寻找”到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新的手段方法,建立起新的秩序、新的平衡点,以期在寻找的“尽头”,有可能产生新的调控和制衡的机制,然后期望借助于这种调控和制衡机制,来解决人类在其生存中所面临的问题,以避免人类陷入“历史终结”的困境。《哲学视角中的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主要内容试图着力于从整体性系统思维的哲学观念出发,来考察分析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利弊、循环经济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建构的意义,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观和发展中的诸种“悖论”,最后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和本质等。

作者简介

王维,1939年5月生,江苏武进人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六年制),同年进入哲学研究所。1981~1983年,日本东京大学理学部科学史一科学哲学研究室访问学者。1990~1992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任外国人研究员,与该所所长峰岛旭雄教授等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思想史、比较文化思想史。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有:《待揭之谜》(合著)、《地球的形状——人类对它认识的历史》、《坂田昌一科学哲学论文选》(译著)、《地质学大争论》(合译)、(《科学基础论》、《地学哲学对谈录》、《20世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合著)、《人自然可持续发展》、《学习型组织之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邹伯奇》等十余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科学技术总论”主编,并撰写相关条目;主持翻译《剑桥科学史·第七卷·现代社会科学》。

书籍目录

绪言/1第一编 对科学技术的哲学思考/1第一章 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取决于科学技术/2一、从猿到人的转化:取决于思维统率下的劳动——“原技术”的产生/2二、近代科学技术开创了人类社会新“文明”/16第二章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和“技术专家政治”/26一、“唯科学主义”/26二、“技术专家政治”(Technocracy,技术主义)/34第三章 科学技术的异化/62一、对“异化”理论的历史性探讨/67二、科学技术异化在不同层面产生的影响/90三、科学技术异化之根源/110四、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148参考文献/172第二编“循环经济”论/175第四章 循环经济的概念定义和实践中的萌生/176一、关于“循环经济”的概念定义/176二、从实践中萌生的循环经济/181第五章 循环经济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建构/193一、近现代循环经济的理论创新和展开/193二、循环经济的理论建构/200第六章 循环经济的“XR”原则与模式/231一、现代循环经济的“3R”原则/231二、循环经济的“5R”原则/236三、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238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维”模式/240第七章 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277一、当今世界循环经济四种模式和美国的循环经济/277二、构建循环经济型社会/287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293参考文献/302第三编社会发展/305第八章 关于社会发展概念和不同的社会发展观/306一、关于“发展”概念的沿革/308二、“社会达尔文主义”(Social Darwinism)的社会发展观/310三、“社会有机体”的社会发展观/312四、系统思维的社会发展观/318第九章 发展的诸种“悖论”/329一、发达与落后的悖论/330二、专制与民主的悖论/335三、文明与野蛮的悖论/338四、“富裕”与“贫穷”的悖论/341五、“渐进”与“跨越”的悖论/343六、“解构”与“重建”的悖论/344七、民族性与全球化的悖论/346八、“危机”与“转机”的悖论/348九、科学技术文化与人文社会文化的悖论/350十、东方与西方的悖论/355第十章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61一、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产生的沿革/361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和目标/370三、可持续发展的动因/374.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376五、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的共识/389参考文献/391

章节摘录

评价科学技术的功过是非,仅着眼于静态的、与主体分离的成果是不够的,仅着眼于科技工作者同样也是不够的,综合考察成果、主体乃至社会状况,才能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倾向作出正确的判断。过去,某种从“阶级性”的立场出发的观念认为:似乎只有无产阶级掌握了科学技术,才能正确地理解应用科学技术的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辩证关系,而资产阶级掌握了科学技术除了对自然界和劳苦大众的残酷无情的剥夺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这种庸俗观念已经逐渐地通过实践的检验为人们所抛弃。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人们发展和应用科学技术究竟是为了什么目的?抑或是为了体现执政者对于人类统治的主观意图?抑或是为了对于自然界的占有?抑或是为了满足人类的贪婪本心?……无论出自何种目的都会导致科学技术的“异化”。马克思在探讨“劳动异化”时认为,科学技术异化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种人和人关系的异化根源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以资本为基础的特殊利益集团,资本主义制度在本质上就是维护这一特殊集团的利益的,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不正义的、非理想的社会制度,要避免科学技术异化,其首要的前提就是要通过社会变革,建立新的符合正义原则的、理想的新制度,那么,似乎只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可避免科学技术的异化了。但问题似乎并非这么简单!任何一个合理的工艺和机器的设计,在其用于特定的目的之前,特殊社会体系的价值观,及其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的利益就已经融入其中了,它体现了技术掌控者的意志。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首先表现在社会制度层面。马克思认为把科学技术变成统治工具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技术的异化与技术使用的资本主义方式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异化观也只是对当时特定条件下的技术社会现实的反思。

编辑推荐

《哲学视角中的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编辑推荐:整个人类一直在“寻找”,企图“寻找”到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经济发展的途径和新的手段方法,建立起新的秩序、新的平衡点,以期在寻找的“尽头”,有可能产生新的调控和制衡的机制,然后期望借助于这种调控和制衡机制,来解决人类在其生存中所面临的问题,以避免人类陷入“历史终结”的困境。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哲学视角中的科学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